局部解剖学项背腰骶部
- 格式:ppt
- 大小:19.35 MB
- 文档页数:10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腰骶区是指脊柱腰骶段及周围软组织所分布的区域,脊柱腰骶段有五块腰椎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借韧带、椎间关节和椎间盘连接形成,维持人体腰部正常的活动度及稳定性。
当这些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时,如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就可引起腰痛。
腰椎腰椎骨有五块,腰椎因负重较大,所以椎体体积大。
腰椎横突以腰三最长,其次为腰2腰4,最短的是腰1和腰5。
椎间盘腰椎间盘有五个,相邻腰椎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连接,腰骶椎间盘连接腰五椎体和骶骨。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组成。
正常成人平均腰椎间盘的厚度约为9mm,腰椎间盘前厚后薄,因而构成了腰椎的生理前突。
椎间盘的厚度影响腰椎间孔的大小,有研究发现椎间盘高度<3mm时,下腰椎的椎间孔狭窄发生率较高。
当腰4-腰5和腰5-骶1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丢失和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会使椎间孔狭窄,从而增大了腰4和腰5神经根被压迫的易感性,产生神经根压迫症状,出现神经根性疼痛。
腰椎间盘与其周围组织如脊神经有密切的联系,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可继发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引起腰腿痛。
脊柱腰段运动幅度大,腰椎间盘突出以腰5-骶1和腰4-腰5最为常见。
韧带脊柱与骨盆间的韧带比较复杂,骶骨与髂骨间有前、后和骨间骶髂韧带。
骶骨与坐骨间有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而介于骶骨和尾骨之间的则是骶尾前、后侧韧带和关节间韧带。
位于腰5横突与髂嵴之间有髂腰韧带,这些韧带使得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以适应支持人体重量的功能。
髂腰韧带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腰骶关节的前屈和侧弯。
当腰椎后伸时,腰骶韧带紧张,防止腰5-骶1间隙过分变宽,从而防止腰椎滑脱。
腰4腰5为人体应力的集中点,腰部的屈伸、侧弯等活动都易使髂腰韧带受到牵拉而损伤,尤其腰部屈曲骶棘肌完全放松,整个脊柱的稳定性由韧带承担,则更易拉伤。
总结成人脊柱从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些弯曲是由于发育和生理需要而形成的。
脊柱区脊柱区(背区)上界:枕外隆凸、上项线下界:尾骨尖两侧界:自上而下连接斜方肌前缘、三角肌后缘上份、腋后襞、腋后线、髂嵴后份、髂后上棘、尾骨尖的连线。
分区:项区、胸背区、腰区、骶尾区项区上界:脊柱区上界下界:第7颈椎棘突至两侧肩峰的连线胸背区上界:项区下界下界:第12胸椎棘突至两侧第12肋下缘、第11肋前部之间的连线腰区上界:胸背区下界下界:两侧髂嵴后份至髂后上棘以及两侧髂后上棘之间的连线骶尾区两侧髂后上棘和尾骨尖三点所围成的三角区菱形区从5腰椎棘突至左、右髂后上棘再至尾骨尖的连线(当腰椎或骶、尾椎骨折或骨盆畸形时,菱形区会变形),上、下两角连线的深面是骶正中棘。
第3胸椎棘突: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第7胸椎棘突: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第4腰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第2骶椎棘突:两侧髂后上棘连线脊柱区的皮神经来自:脊神经后支浅动脉来源项区:枕动脉、颈浅动脉、肩胛背动脉胸背区:肋间后动脉、肩胛背动脉、胸背动脉腰区:腰动脉骶尾部:臀上、下动脉胸腰筋膜的位置、分层、特点在胸背区较薄弱,覆于竖脊肌表面,向上续于项筋膜,在背部正中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逐渐增厚,分为前、中、后三层。
后层覆于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腱膜愈合,向下附于髂嵴,在腰部正中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内侧附于腰椎横突末端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作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向上附于第2肋下缘,向下附于髂嵴。
中层上部张于第12肋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称腰肋韧带,后入路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暴露肾;前层位于腰方肌前面,又称腰方肌筋膜。
筋膜的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向下附于髂腰韧带和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呈弧形附着于第2腰椎横突与第12肋之间,称外侧弓状韧带,其内侧为内侧弓状韧带。
由于颈、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活动中腰部的胸腰筋膜损伤更为多见,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