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影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格式:docx
- 大小:17.69 KB
- 文档页数:4
《铜雀台》影评:电影版的三国杀我刚开始看见“铜雀台”三个字.还以为是曹操与二乔的爱情故事.我还赞叹编剧们真有勇气敢编出这样的故事来。
还好.还不至于.这影片跟二乔没任何关系.但是.跟貂蝉有关系。
影片一开始遮遮掩掩.设很很多悬念.然后又是插叙、又是回闪地极力渲染这个故事.但抛开一切讲述技巧不讲.影片故事是这样的:吕布被曹操杀了.他和貂蝉的女儿(灵雎)被汉献帝秘密抚养.训练成杀手.目的是除掉曹操.灵雎长大后来到曹操身边.于是曹操爱上了灵雎.但灵雎不爱曹操.她爱的是从小一起训练且为了送进宫而受了宫刑的。
男人。
接受刺杀任务的两个人渐渐发现曹操居然得民心于天下.不该杀.于是十分纠结;在宫廷政变中.男方为了保灵雎.甘愿作曹操的替身为曹操解围.于是单马出城.却在半路被灵雎错认而刺死.最后曹操解决完问题找到他们.想挽留灵雎.灵雎义无反顾带着男方的尸体跳崖殉情。
影片各个角色各怀心计.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都谁也说不清.如同最新流行了三国杀一样.当然最后胜利是属于曹操。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大概.不过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提出来.值得推敲.才能很好地理解这部影片.例如:1、汉献帝不再像历史记叙那样低调、窝囊.他有野心.有心计.不但敢变相地跟曹家父子叫板.还三番五次派人刺杀曹操.说的也是.如果他不起来和曹操斗.谁有这个胆啊.那故事还怎么讲?2、曹操是一个情痴。
曹操一开始就知道灵雎是吕布的女儿.因为她长的很像貂蝉.但还是留他在身边.好好地爱她.我觉得以前曹操一定暗恋过她娘.这也许是吕布被杀的真相。
3、曹操不但是个情痴.还明显是个忠臣、好人.虽然知道献帝几番派人杀他.但他都没把献帝怎么样.他还觉得虽然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但归根到底是献帝的.他之所以要把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是因为他觉得献帝不能像刘邦那样英明神武.要不然他就甘心做张良啦;他带兵打仗.杀了很多人.但却一直怀着美好的心愿:要让这个世上再无征战.人们不再分离.死了也要讲战乱带走。
《铜雀伎》舞剧观后感
《铜雀伎》是一部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大型历史舞剧,通过歌舞伎人的生活和爱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这部舞剧以精湛的舞蹈技艺、深情的音乐和富有历史感的舞台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舞剧中的舞蹈非常精彩。
舞者们通过优美的动作和精湛的技巧,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舞蹈动作既有古风古韵,又充满现代气息,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同时,舞剧中的音乐也非常动人,通过深情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其次,舞剧中的历史背景也非常引人入胜。
通过舞剧的展现,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背景和人物性格。
舞剧中的服饰、道具和舞台设计都非常考究,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同时,舞剧还通过歌舞伎人的生活和爱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舞剧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真实的情感,将角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们的表演非常自然、真实,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物。
总的来说,《铜雀伎》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舞剧,它以精湛的舞蹈技艺、深情的音乐和富有历史感的舞台设计,展现了三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通过观看这部舞剧,我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音乐,还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铜雀伎》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看完了《铜雀台》,觉得是这个学期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片子了,虽然很多人会对这种披着三国外衣,讲的却像是哈姆莱特式的宫廷大戏不屑一顾,就像迅雷上这部片子的卖点也不过就是子虚乌有的刘亦菲一丝不挂和伊能静的大胆肉搏,每个主角说话都是阴不阴,阳不阳,显得背后夹杂着无限的含义,像是一口不知深浅的井,但却打不出水,这种感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已经成为了大片的必需品,就像有些人吃薯条不搁点番茄酱就觉着不是个味,但是我不得不说在看完了整部片子以后能够觉察到导演透露给我们的思想,放在三国则是“天下何必姓刘”,而其中心思想:达者为尊,是历史无数次印证的真理,倘若没有“虽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的壮举,又有谁会把“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诸葛亮当成神一样来祭拜,剧中则是借宫女之嘴表达出能够造福社会的才是”真命天子”。
这也是全剧反复强调的一件事,而这种观点是以一个或许与这个话题毫不相关,一心只想着自己那个已然“你要的,我给不了”的
俊俏小生终生厮守的刘亦菲来讲述,而尾端刘亦菲摇身一变成了貂蝉和吕布的孩子,并继承了貂蝉的倾国倾城,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吐槽,或许编剧的深意我挖掘不出。
最后曹操和皇上的对话倒让我想起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和不学无术却骄傲叛逆的
孩子,在父母耗完最后一点能量,却没有看到孩子的长大成人,颇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脑海里一下又有了周润发当年阿郎的身影,而在最后一幕,周润发瞬间的“人老珠黄”夹杂着“献帝”的“在水一方”,大美女搂着个太监不管不顾奔向桃花源都是意
料之中的事了。
本来准备看看刘亦菲洗澡的我,最后花了近两个小时看完,不想感触颇多,总觉得比起《鸿门宴》《赤壁》这些同类型的影片,至少在我看来《铜雀台》是个进步,遂记下所想,以证我依然是个文艺青年。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赤壁》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宋代诗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呢?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诗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专题11:部编九下语文第五单元“评议戏剧人物”同步作文教学案【话题导入】人物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情节展开及演进的载体。
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剧目,无一不是因为其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丰满可感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成功的。
一提起莎士比亚,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罗密欧、朱丽叶、李尔王等众多鲜明的形象;一讲到《天仙配》,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七仙女的倩影。
无论是课内阅读戏剧作品,还是课外观看影视剧,其中的人物往往触动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因其活泼天真,让我们喜爱有加,《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以其机智勇敢,让我们敬佩不已……鉴赏品评剧中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借以观察人生,了解社会,积累生活经验,而且还可掌握交往技能,为养成人格、完善自我提供支持和援助。
【目标要求】1.掌握评价戏剧人物常用的写作技巧。
2.在交代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写作点拨】对戏剧人物进行评价,我们要紧紧地抓住两根弦,一是先要交代喜欢这个人物什么样特征,即:人物在戏剧中的性格、形象、语言、行为等,这是评论的基础与根据。
二是写清楚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
即:“我”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评价。
写作时要注意这两者的结合,在交代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要有具体材料的支撑。
具体来说,交代这个人物时,可以谈人物形象特征,即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例如:人物的忠、奸、诚实、聪明睿智、有长远的眼光等等。
这些形象特征要结合人物在剧中的所作所为来谈,特别要抓住细节,因为细节往往能够反映人物的本质面目,例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次有力的握手等等,在特定的条件下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形象。
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处观察,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阐述。
另外可以谈人物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人物个性的外在体现,人物的幽默诙谐、机巧灵活往往从语言上反映出来。
因此,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评论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关于电影《铜雀台》的赏析一部电影的好与坏,不仅仅在于它的演员阵容是否强大,音乐是否感人,服饰是否奢华,更在于电影的拍摄理念是否先进,电影的主题是否符合潮流。
《铜雀台》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首先,从技术层面,这部电影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还是从拍摄都属一流。
这些元素,使得观众的感受达到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不假,这么一个高度。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电影的主题和拍摄理念。
电影采取的是传统甚至稍显老套的“情色谋杀”的情节构成方式,爱情、色诱、政变、谋杀是本片的基本元素。
但是通过这样老套的方法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元素,导演却向我们阐释了一个“民本”主题。
这一方面契合了当下呼唤的“以人为本”的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新一代导演的视角在转变。
由原来关注的个人英雄主义、帝王事业、血腥暴力、情色影像,转向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理想,这在烂片横行的当今中国影坛是很有先锋性的。
人性和人道主义必将成为以后电影拍摄的指导理念,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铜雀台》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
回到《铜雀台》这部电影本身。
本片邀请周润发、苏有朋、伊能静、刘亦菲等众多大腕参演,明星阵容堪称豪华。
实力派与偶像派的混搭在保证了影片质量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除了演员之外,《铜雀台》的剧本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与以往“三国”题材电影大都取材于三国之间的故事不同,《铜雀台》弃东吴、西蜀,而独表曹魏。
这样的选材角度本身就是一种独辟蹊径的超越,代表了我们新一代电影人不因袭守旧,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这种从小处入手的方式带来的好处是影片的脉络更加清晰,表述更加流畅细腻。
影片没有太多大场面,却能让主题深入人心。
抛却粗糙弊病,从细节入手,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在拍摄和镜头组织上,《铜雀台》的镜头策略明确实用,同样值得称道。
电影情节的发展是在灵雎的独白中一步步推进的,而灵雎的独白是穿插在具体可见的事件中的。
灵雎的独白语速比较缓慢,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特写镜头。
铜雀伎观影感
哎哟喂,各位小伙伴们,你们最近看了那部《铜雀伎》没?我可是看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心里头那个涟漪啊,翻涌得跟钱塘江大潮似的!
一开场,那音乐就悠扬得能把人的魂儿勾走,就像是老街的糖画师傅,手艺精湛,一笔一划间都是故事。
画面一转,哎哟,那些个古代小姐姐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跳起舞来,简直就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子嘛!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眼神,都带着勾人的劲儿,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说实话,我之前对古代舞蹈没啥概念,总觉得那就是一群人在那儿比划比划,没啥看头。
但这《铜雀伎》可真给我上了一课,那舞蹈里头的情感,浓郁得跟老酒似的,越品越有味儿。
特别是那段“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桥段,那两位小姐姐,一个温婉如水,一个英气逼人,两人的舞蹈交织在一起,就像是讲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看得我这心里头啊,既羡慕又感慨。
还有啊,那剧情设计,简直绝了!你以为就是个单纯的舞蹈表演?嘿,人家里头还藏着宫斗、权谋、爱恨情仇呢!看得我是时而紧张得手心冒汗,时而感动得眼泪汪汪。
特别是最后那场大戏,那高潮迭起的,就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球赛,最后还来了个绝杀,让人直呼过瘾!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演员们不仅舞跳得好,那表情管理也是一绝。
喜怒哀乐,全在那张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着她们,我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悲欢离合。
总之啊,《铜雀伎》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
力,也让我对那些默默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的人充满了敬意。
小伙伴们,如果你们还没看过,真心推荐你们去看一看,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忆往昔,叹今朝,空悲切——《铜雀台》感怀当电影的帷幕慢慢拉开,一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钻进我的心中。
眼前慢慢展现出,在苍茫的芦苇丛中,一条小河在其中汩汩流淌,恍惚间看见一个纯洁的白衣女子,唱着歌飘然远去,慌忙要去寻觅,可无路可寻,只留下永久的遗憾····整部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众人热切追求理想,却是非成败转成空,留下永久的遗憾与震慑。
傀儡皇帝汉献帝,一生何其惨矣,是曹操手中的提线木偶,除了皇帝的外壳什么也没有,若他能像后主刘禅一样也许还能多活一点,可不甘心的他非要为了追求皇权,准备了刺曹。
他四处搜寻曹操仇家的后代,用残暴的制度把他们训练成一群杀人冷血的工具,为了以后隐蔽在曹操周围,伺机而动。
可本是傀儡的汉献帝都没有完全依附曹操还想着杀了曹操,更何况一群经受其残酷统治下的工具呢。
他们连为什么训练都不知道,目的也不知道,都想着有朝一日能摆脱其束缚,到一个人人有衣穿,有田耕,有饭吃的桃花源似的社会,他们怎么可能狠下心来,放弃已经拥有的和自己的爱人呢,怎么能为了一个阉割他们的人而献身呢。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灵雎和穆顺为了自己的使命奋力一刺,但杀手有了情就不再是杀手,不再是工具,而是废物。
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汉献帝的计划失败,其实他最大的失败是认为杀了他就可以拥有皇权,殊不知,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谁有军队,谁有民心,谁就得到天下,而他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些所谓的心腹而已,殊不知杀了一个曹操会有更多的曹操来俘虏他。
犹如,电影的最后,曹操虽死,汉献帝也就虽活已死,他不得不感慨地唱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最后美人没有得到,权利没有得到,尊严也没有得到,只留下空悲切。
在这部电影中最唯美的可算是灵雎与穆顺,在争夺权利的夹缝中生存,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了曹操之后,到一个自由自在的理想社会中过活。
电影《铜雀台》观后感电影《铜雀台》观后感人生如白骥过隙,转眼已至暮年。
即便是一代枭雄,也是抵不过生老病死,岁月磨蚀。
曹操乃是骁勇善战,施谋用智,惜才将,忠于汉室的一代枭雄。
可惜,此等人物,也是无奈于汉室口中的“曹贼”,夺其命等人士,处心积虑,费尽心思,为保汉室,借以故名,视其为谋朝篡位的贼头。
历史上,曹操的名字早已远扬古今,其人说是阴险狡诈也罢,称之足智多谋,三国鼎立,与孙权,刘备的天下战乱得以出一局面。
奈何,曹操用尽一生,得以当属自己的天下,却又无夺权篡位之意,留有刘协稳坐汉室,尽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夺政,但最终也无称帝之嫌。
可惜刘协有名无实,懦弱无谋,又无治国之智,却是恨生野心,想治曹操于死地,奈何在电影的最后的片段中,曹操神色无奈,刘协悲愤之至,又恐于性命担忧,但依旧道了句“要么杀了我,要么还我政权。
”只见曹操沉重,又是些许痛楚,拿着剑抵着刘协的脖子,说道:“倘若你能同历来高祖那样治国有道…”。
后,刘协悲愤痛泣,但曹操并无将其杀害,而是让其为他唱了首曲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电影的尾幕在汉献帝刘协的歌声中化为句点,而此,曹操也是柔情似水的回暮起他与灵雎的最后一面。
当然,这只是电影。
回顾历史,灵雎并无存在。
后来在曹操的墓中,发掘出一位年轻女子的尸骸,该导演便将其作为曹操身边的女人,电影的主角,也就是灵雎的诞生。
不管灵雎存在与否,电影的最终的目的,还是崇尚美好!曹操一生乱世拼战,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得天下。
可惜枭雄无所处,红颜何在?问那貂蝉,也是吕布之妻,尽管后将吕布杀害,也无得美人心志,反又将其害之。
又问乔氏双女,竟也是孙权,周瑜闺人。
但是作为枭雄,身边女人不乏,在各类史,志,传中,我们得知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杜夫人、秦夫人,环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周姬、宋姬,刘姬,赵姬,孙姬、李姬、被记载的没被记载的,都有是曹操身边的女人。
《铜雀台》影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提到铜雀台,不禁想起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而在曹操眼中,铜雀台却是一个极佳的瞭望台,是在自己陵墓之上的瞭望台。
从古至今,人们对对于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持赞扬态度,人为曹操是乱世之枭雄,而另一方则持批判态度,认为曹操是一介乱臣贼子。
我没有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所以也不好发表自己对曹操的浅显评价,我只能尝试通过电影《铜雀台》中对曹操了解一二。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确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屠杀庶民几十万,却对灵雎格外爱怜;他虽看中权利,也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最后他却没有杀掉汉献帝刘邪。
我甚至在电影中看到了一个与我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曹操,似乎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整个朝廷,因为他也曾含泪对汉献帝说:“倘若你能像本朝高祖那样安邦
定国,我倒也愿意为你做治世贤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果不是曹操一手遮天的“保护”,恐怕汉献帝的王位早已被他人抢去。
看完电影之后,意料之中没太看懂,可能是对历史比较无知,所以不知道要跟随哪一个切入点进入电影。
所以只能评价评价电影中出现的演员的演技。
首先是让我最意外的苏有朋,我对他的记忆仍然停留在《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以及《情深深雨濛濛》中呆笨的杜飞,却不料在《铜雀台》中他的演技让我大吃一惊。
苏有朋在电影中扮演汉献帝刘邪,这个傀儡一样无实权的皇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汉献帝刘邪(苏有朋饰)最爱唱的一首曲子,记忆中第一次是在自己的皇后伏皇后和曹丕苟合时的吟唱,也许汉献帝早已清楚自己的大臣与妃子之间的苟且之事,作为皇帝他输掉了美人;第二次是电影结尾处曹操要求他唱,这一次他唱得格外绝望,他泪如雨下、痛心疾首,眼看着大好河山葬送在自己手中却无能为力,他恨极了自己的无能和懦弱,这一次他失掉了江山。
可如果就这样给
汉献帝落上傀儡皇帝、无能软弱的标签似乎也有些不妥,毕竟他也曾经积极地为争取王权而努力,他在十年前就开始未雨绸缪,四处搜寻曹操仇家的孩子阉割令其断子绝孙,只为了有朝一日能摆脱曹操的魔爪。
他也曾经亲眼看着自己的皇后父亲被五马分尸,亲口命令曹丕刺死伏皇后了却自己内心的仇恨和不甘。
苏有朋将汉献帝带着哭腔却还在争取权利的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双眼通红嘶吼着:“你要么杀了我,要么还政于我”;可当曹操把刀架在他脖子上时,他又表现出一副惊弓之鸟的样子,苟且存活着的汉献帝这一次被苏有朋演绎地出神入化,在这里为他的演技点一个大大的赞。
相比较而言,电影中的两个女性角色就似乎显得没那么出彩了,刘亦菲从始至终的僵尸脸,让我看不到她任何的情绪变化,大概也是考虑到她无法控制的面部表情,于是她的旁白格外多。
从《四大名捕》再到《铜雀台》,刘亦菲一直保持着面瘫的状态,可那又怎样呢?刘亦菲一出现谁还要看演技,明明看脸就已经完全满足了。
至于饰演伏皇后的伊能静比起巩俐等皇后来说就逊色太多了,伊能静本身没有皇
后端庄大气的气质,展现出来的伏皇后也一副妾样,唯一能看的恐怕就是和曹丕苟合时露出的那一条花白的大腿了。
发哥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虽然明显看出岁月的痕迹,但并不影响无法撼动的主角地位,面对汉献帝时的失望和无奈,面对自己儿子曹丕时的担忧和失望,都被发哥演绎地入木三分。
其实,我几乎在历史中找不到关于这段故事的详细记载,导演也曾坦言吕布和貂蝉的女儿灵雎(刘亦菲饰)是一个虚构的角色,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构想,是因为曹操墓中那一具20多岁的年轻女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