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格式:docx
- 大小:235.59 KB
- 文档页数:19
关于D-二聚体不能不说的几件事!D-二聚体是近20多年来关注度较高的检查项目之一,是大家所熟知的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下面我们先来说说它的临床应用:1、静脉血栓栓塞(VTE)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但很多疾病或病理过程(如心血管疾病、手术、肿瘤、感染与组织坏死等)都对止血有一定的影响,导致D-二聚体升高。
因此,D二聚体有很高的敏感性(97%),特异性仅为50%-70%,单独依据D-二聚体不能诊断VTE。
D-二聚体检测的实际意义是阴性结果可排除VTE。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阴性D-二聚体排除深静脉血栓(DVT)的准确性可到98%-100%。
“由于各种试剂所检测的抗原决定簇的差异,不同试剂间结果的差异显著。
但要注意用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试剂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应符合要求,且试剂应有临界值表示并经产品注册审批部门审核批准。
”我医院检验科引进的,法国梅里埃VIDAS酶联荧光分析法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优异的阴性预测值,法国梅里埃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是现阶段临床上用来排除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等疾病的金标准方法。
金标准方法的意思就是其他用于检测D-二聚体各类免疫化学的方法学,都要以法国梅里埃VIDAS酶联荧光分析法VIDAS D-二聚体检测法做对照统计回收实验。
----源自“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及指南。
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有明显升高,且D-二聚体增高程度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
有人报道,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在口服抗凝剂期间如D-二聚体持续增高,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与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增加。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出血性病理过程。
D-二聚体在DIC早期即有升高;随病程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10倍甚至100倍以上。
其增高的程度要比VTE高得多。
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DIC专题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中,将纤维蛋白溶解指标[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D-二聚体]作为必备条件(这句话的意思是FDP跟D-二聚体必须查)。
D-二聚体、FDP与ATIII在心内科的应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9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或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血管病!尸解资料显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动脉血栓高4倍,但只有11%~15%被生前临床诊断。
大多数静脉血栓没有症状,易被漏诊、误诊。
《“D-二聚体检测”在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时,主动脉血管壁中层因各种原因(如高血压或结缔组织缺陷)受损,血管壁内膜破裂,血液经由该内膜的裂孔进入血管壁内,必然导致D-Dimer 结果的上升,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其用于排除AAD的价值与VTE的价值基本一致。
高敏感度的D-二聚体检测可用于AAD的筛查和排除。
心内科疾病种类繁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的疾病,包括冠心病,类型之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因此需要严密监测血栓的形成。
一、动态监测的指标⏹D-二聚体(D-Dimer,简称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的特异产物,高水平的DD被认为是高风险VTE的指证。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总和(包含DD),是纤溶系统被激活的标志,联合DD可大大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抗凝血酶(AT),肝素类药物抗凝治疗及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肝素/低分子肝素本身并没有抗凝功能,需要依赖与AT的结合才能够表现出抗凝效果。
AT活性低于50%,肝素类药物抗凝无效。
二、动态监测的周期⏹若患者为VTE中高风险,建议每隔2d监测,一周后复查近端或全下肢静脉超声。
⏹若患者为VTE低风险或无血栓症状的患者,建议3-5天监测一次。
⏹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需要依赖AT,应该检测AT活性。
⏹对既往有严重静脉血栓或多次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警惕遗传缺陷性疾病,如抗凝血酶缺乏症,需检测AT活性。
D-二聚体、FDP与ATIII在神经内科的应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的60%-80%。
近年研究热点为改善脑循环的多种措施包括: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都需要关注凝血凝血与出血平衡。
急性期并发症中,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5%-30%,其中有症状的约为1.5%-5%,因此需要关注何时开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另外,深静脉血栓(DVT)在瘫痪重、年老及心房颤动者发生比例较高,症状性为2%。
DVT最重要的并发症为肺栓塞,需要给予预防和监测。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指出,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其中,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的抗栓治疗,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及监测手段。
《“D-二聚体检测”在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提到,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以区分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对于脑卒中住院患者病死率的预测能力和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损伤严重度的评估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动态监测的指标⏹D-二聚体(D-Dimer,简称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的特异产物,高水平的DD被认为是高风险VTE的指证。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总和(包含DD),是纤溶系统被激活的标志,联合DD可大大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抗凝血酶(AT),肝素类药物抗凝治疗及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肝素/低分子肝素本身并没有抗凝功能,需要依赖与AT的结合才能够表现出抗凝效果。
AT活性低于50%,肝素类药物抗凝无效。
二、动态监测的周期⏹若患者为VTE中高风险,建议每隔2d监测,一周后复查近端或全下肢静脉超声。
⏹若患者为VTE低风险或无血栓症状的患者,建议3-5天监测一次。
⏹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需要依赖AT,应该检测AT活性。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的实用建议2024(附图表)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的重要标志物,在涉及凝血紊乱相关疾病的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临床诊疗中应如何合理应用D-二聚体检测呢?D-二聚体在VTE中的应用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
01、D-二聚体用于下肢DVT的排除诊断发生下肢DVT时,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
患者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时,下肢DVT的可能性较大;但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仅表现为下肢肿胀或症状不典型时,易出现漏诊、误诊。
根据临床DVT的可能性进行验前概率评分(多采用Wells评分),对于Wells评分低度可能性的患者,先行D-二聚体检测,阴性(低于cut-off值)则排除DVT,阳性者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中度、高度临床可能性的患者,首选血管超声检查。
推荐意见:对于无明显血栓发生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临床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阴性的结果可排除DVT,阳性者推荐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Wells评分为中、高度可能的患者,首选血管超声检查(强推荐)。
02、D-二聚体用于PE的排除诊断D-二聚体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疑似PE患者的诊断非常关键。
首先应用Wells评分(原始版或简化版)或校正的Geneva评分(修订版或简化版)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进行PE的临床可能性评估。
基于PE验前概率评分,推荐中、低度临床可能性的患者进行高敏感度D-二聚体检测,阴性(低于cut-off值)者可排除PE,阳性者进一步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明确PE的诊断。
对临床可能(两分类法)或高度可能(三分类法)疑似PE的患者,推荐直接行CTPA检查,以明确PE的诊断。
2024《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营家共识》重点内容D-二聚体(D-dimer)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广泛应用。
为规范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制定了《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下面总结共识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D-二聚体简介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形成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 ,FM ) , FM以半交错、重叠的方式自发地聚合,形成不稳定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进而在FX I∏a催化下共价交联,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即不可溶的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生成大量复杂的长片段X-寡聚体(X-oligomer),这些长片段继续分解生成含有由两个共价结合的D-结构域(D = D ,相当于D-二聚体)的大小不一的片段组合,其最终末产物为D = D∕E o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或者未交联的纤维蛋白不会产生D-二聚体, 所以无交联纤维蛋白形成情况下发生的原发性纤溶亢进也不会产生D-二聚体。
由于D-二聚体只在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时产生,因此D-Z 聚体可作为机体凝血活化和继发纤溶激活的标志物。
D-二聚体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8 h ,主要通过肾脏和网状内皮系统从循环中清除。
一、D-二聚体检测的影响因素D-二聚体检测受众多因素影响,遇到可疑或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的结果时,应综合考虑检验前、中、后的潜在影响因素。
01样本采集:可使用血浆或全血样本进行D-二聚体检测。
目前CLSI和WHO推荐采用含3.2% (105~109 mmol/L )柠檬酸钠的抗凝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测,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 1o采样量偏低可能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低,样本中有血凝块则可导致D-二聚体结果偏高。
实验室在分析前及审核显著异常结果时应检查样本质量,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D-二聚体检测”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D-二聚体(D—dimer)检测的急诊临床应用可分成两大部分:①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相关的疾病如急性肺栓塞(acutepulmonaryembolism,AP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及脑静脉(窦)血栓症(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等;②非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aorticdissection,AAD)、脑卒中(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弥散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脓毒症(sepsis)、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利用高敏感度D-二聚体检测方法可以准确的作为排除这些静脉血栓栓塞症与非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工具之一。
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深静脉血栓形成、脑卒中、脓毒症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大多起病突然、病情凶险,需要急诊科医生快速诊断,并及时治疗。
新一代高敏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具备高敏感度和高阴性预测值,在急诊科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因此,全面了解D-二聚体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可帮助急诊科医生对疾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并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
1 D-二聚体简介1.1 D-二聚体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血液中纤维蛋白单体(fibrinmonomer)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活化的纤溶酶水解产生特异的降解产物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degradationproducts,FDP)。
D-二聚体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因此,D-二聚体质量浓度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床上多种疾病都会引起D-二聚体质量浓度增高(表1)。
长途旅行或久坐等非疾病状态也会引起体内D-二聚体质量浓度的升高。
1.2 D-二聚体检测方法目前有多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如定量乳胶凝集法(quantitativelatex-derivedassay)、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酶联荧光分析法(enzymelinkedfluorescentimmunoassay,ELFA)、乳胶增强免疫测定法(latex-enhancedimmunoassay)、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icroparticuleenzymeimmunoassay,MEIA)、免疫比浊法(immunoturbidimetricassay)以及全血凝集法(whole-bloodagglutinationassay)等,其中,乳胶凝集法和全血凝集法由于敏感度低,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ESC)制定的急性肺栓塞指南指出这两种方法仅适用于排除低度可能性的患者,而不适合用于排除中度可能的患者。
酶联荧光分析法如VIDASD-二聚体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好的阴性预测值,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该方法用于排除和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
目前用于该方法检测的产品已经进展到第二代。
第二代的产品可以在20 min内快速完成检测,而其准确度与第一代相同。
因此,VIDASD-二聚体检测法是现阶段临床上用于排除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等疾病的金标准方法,适用于排除低度和中度疑似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急性肺栓塞等疾病的患者,可以减少其他昂贵检查,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就安全性而言,2008年ESC急性肺栓塞指南指出,与其他D-二聚体检测方法相比,VIDASD-二聚体检测方法用于排除血栓栓塞病的概率更高、更安全(表2)。
2006年国际血栓与凝血学会对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中各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VIDASD-二聚体检测方法敏感度优于其他方法(表2),各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见图1。
目前有许多D-二聚体床旁诊断(point-of-caretesting,POCT)方法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的快速诊断。
2009年Geersing等对D-二聚体床旁诊断方法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进行了荟萃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床旁诊断方法的敏感度波动范围为0.85~0.96,而特异性波动在0.48~0.74范围,研究结果提示定性或定量的床旁诊断方法只适合排除低危险度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人群。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认可利用POCT方法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1.3 各种常见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浓度参考值和单位换算检测方法不同,D-二聚体质量浓度参考值也不尽相同,见表3。
D-二聚体质量浓度有两种不同的单位:D-二聚体单位(D-dimerunit,DDU)和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fibrinogenequivalentunit,FEU)。
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等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结合后的相对分子质量,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0000,D-二聚体单位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95000,2ng/ml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等同于1ng/mlD-二聚体单位。
目前检验科出示的报告中缺乏统一的检测单位,临床上也缺乏对不同单位的认识,因而出现了D-二聚体阈值认识的误区。
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and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CLSI)指南指出,实验室应该报告所用D-二聚体的单位和参考值。
1.4 小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作为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对急诊科常见的血栓性疾病(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性疾病(急性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破裂)、脓毒症、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的筛查及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有多种,酶联荧光分析法如VIDASD-二聚体检测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但床旁快速诊断方法目前还不成熟。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不同,其浓度单位和参考值也不同。
2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2.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应用2.1.1 肺栓塞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和细菌栓塞等。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是最常见的肺栓塞类型,通常所称的肺栓塞常常指PTE。
全球每年确诊的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患者达数百万人。
美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117人罹患第一次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其中肺栓塞69人、深静脉栓塞48人,每年因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人数占总住院人数的0.3%~0.4%。
近年来,PTE发病率逐年上升,2006年住院总人数已达247000例,死亡患者占住院总死亡患者的5%~10%;且大部分死亡病例都发生在诊断确定后2.5h内,在心血管急症中列第3位。
肺栓塞在危重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012年法国学者对重症监护病房(ICU)176例发生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进行了CT检查,发现其中18.7%患者罹患肺栓塞,而其中60%并没有任何肺栓塞的症状,因此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医师要重视危重病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防治协作组(NationalCooperativeProject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VenousThromboembolism,NCPPT)对我国1997—2008年肺栓塞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
在对12年间全国60家三级医院16972182名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其中18206人诊断为肺栓塞。
进一步分析发现肺栓塞患者占住院患者的0.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肺栓塞发生率也呈倍数上升。
肺栓塞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地域分布有关,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但病死率低于南方。
研究结果也显示西方高加索人群比亚洲人发生率高3~5倍,其原因可能与遗传结构和生活习惯有关。
这种易栓塞体质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
遗传性易栓体质与基因变异有关,在亚洲常见的有ProteinS、ProteinC和抗血栓-Ⅲ缺乏症,这类人群在欧美国家约占10%,但亚洲国家占50%左右。
欧美国家的易栓体质常见为FactorVLeiden和Prothrombin20210G/A突变,这很少见于东方人。
后天获得性易栓症体质大多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和恶性肿瘤有关。
2.1.1.1 临床表现急性肺栓塞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栓塞的部位及患者是否存在心、肺等器官的基础疾病。
急性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和昏厥是急性肺栓塞常见的临床症状。
有学者取前三个常出现的临床症状称为“肺栓塞三联征”。
另外由于低氧血症及右心功能不全而出现缺氧表现,如烦躁不安、头晕、胸闷以及心悸症状也会出现在较严重的患者。
2.1.1.2 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特异性不高。
当务之急是选择一套发展成熟且有循证依据的临床预测准则(clinicalprecisionrule)。
常用的临床预测准则由3部分组成,即临床预测评分系统(clinicalprobabilityscore)、疾病危险度分级(riskcategory)和高敏感度的D二聚体检测。
1998年Wells等结合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定制出第一套临床预测准则即Wellsscore,然后又结合疾病危险度分级的概念和使用高敏感度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发展了临床诊断研究。
此后,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临床预测准则如genevascore、revisedgenevascore、simpliedrevisedgenevascore、miniatiscore、charlotterule以及pulmonaryembolismrule-outcriteria(PEROC)等。
2009年有学者对临床上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利用wellsscore、revisedgenevascore和genevascore等临床预测准则并结合D-二聚体检测来进行肺栓塞诊断的前瞻性研究作了荟萃分析,研究发现这几种预测方法其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