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2聚体的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83.00 KB
- 文档页数:11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纤溶系统的参数,是指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系统激活后,被凝血酶裂解产生的产物。
它反映了体内纤溶过程的活性和程度,因此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机体炎症、血栓形成及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临床意义。
1.血栓疾病的评估: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作为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的指标。
例如,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等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程度。
一般来说,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血栓形成已经发生,因此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炎症反应的监测:炎症反应的激活也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炎症疾病的病情进展和疗效评价。
例如,在感染、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3.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一些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增加,导致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此外,通过监测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还可以评估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因此,D二聚体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D二聚体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医生在解读检测结果时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
此外,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病理过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应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和临床意义主要包括评估血栓疾病风险、监测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以及预测和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D2聚体升高及其临床意义D2聚体,也被称为D-Dimer,是一种在人体血浆中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片段。
D2聚体的升高通常是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导致的,激活的原因可以是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或纤溶系统失衡。
D2聚体的升高可能与多种疾病和情况相关,并且可以在临床上提供一些重要的提示。
D2聚体是由于血管内血小板凝结引起的血栓形成释放的产物,因此在凝血系统激活时会增加其浓度。
血栓形成是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阻止出血,并促进伤口的修复。
然而,当凝血系统被过度激活或不均衡时,就会引发血液凝块病变。
因此,D2聚体的升高可能是潜在的凝血异常的指标。
血栓形成是正常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当它超出正常范围时,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
DVT是指在腿部深静脉中形成血栓,它可能导致疼痛、肿胀和红斑等症状。
如果这些血栓脱落并进入肺动脉,就会引发PE,它可能导致胸痛、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D2聚体的测量可以用作提示判断这些血栓病变的诊断工具。
除了血栓形成引起的D2聚体升高外,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它的升高。
例如,感染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凝血系统激活和D2聚体浓度的增加。
心肌梗死、肺炎和癌症等疾病也可能导致D2聚体升高。
另外,手术、创伤和长时间的床旁休息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它的升高。
因此,在解释D2聚体升高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其他检查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D2聚体通常用于帮助诊断和排除血栓病变。
对于怀疑DVT或PE的患者,如果D2聚体水平正常,则可能排除这些病变。
然而,如果D2聚体升高,则需要进一步评估以确认是否存在血栓病变。
通常,诊断DVT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来直接检测血栓的存在。
而诊断PE则需要进行CT肺动脉造影或核素扫描等辅助检查。
总之,D2聚体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尤其是与血栓病变相关的疾病。
通过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在血栓病变的筛查和诊断中,D2聚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意义。
方法: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并对比结果。
结果:急性心梗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结论: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实验指标,可为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实验数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21-02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梗死,血管内膜破坏,血管壁胶原暴露与血小板的接触面增加,内源性凝血系统与纤溶平衡被破坏,血管内形成血栓。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过纤维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
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时会引起继发性血浆纤维溶解活性增强,因而相应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会随之增高[1]。
本研究对D-二聚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3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0.5±5.4)岁。
患者均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无其他并发症。
健康对照组5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38~70岁,平均(52.6±4.7)岁,血糖、血脂、血压均正常,排除肝、脑、心、肾等疾病。
1.2 方法50名确诊的心肌梗塞患者在溶栓治疗三天后和治愈出院时再做两次D-二聚体含量检测,与入院时的D-二聚体含量检测作比较。
所有患者均在早晨同一时间段取卧位静息状态静脉空腹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3mL,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贫血小板血浆于1h内采用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仪器为希森美康CA-8000,试剂采用原装配套产品。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1.检测原理概述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存在反映了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检测D-二聚体的原理主要基于其抗原-抗体反应,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血浆中的D-二聚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通过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或荧光免疫法等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2.检测方法介绍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免疫比浊法:最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检测反应体系中浊度的变化来推算D-二聚体的浓度,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乳胶凝集法:利用乳胶颗粒与D-二聚体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集程度来判断D-二聚体的存在与否,适用于快速筛查。
ELISA(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通过酶促反应放大信号,定量检测D-二聚体浓度,适用于科研及特定临床需求。
3.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实验室条件及人群差异而略有不同,一般健康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小于0.5mg/L(酶具体 值需参照各实验室标准)。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调整。
4.临床应用领域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酶DIC):早期识别与病情监测。
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风险的评估。
溶栓治疗监测:评估溶栓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
5.(疾病诊断价值D-二聚体升高往往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对于上述疾病,尤其是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但其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6.(治疗监测指标在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溶栓、抗凝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之一。
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则可能提示治疗无效或存在新的血栓形成风险。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正常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再激活凝血因子ⅩⅢ,催化纤维蛋白单体发生交联,最后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D-D)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后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活动性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二、检测方法1、血浆D-D检测方法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荧光试验、全血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比浊法等。
2、较为理想的 D-D检测方法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定量检测;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③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④结果处于临界值水平时的变异系数低;⑤方法简便,快速。
目前临床多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定量检测。
三、参考值1、定性:凝集法:阴性。
2、定量:D-D检测试剂品种繁多,在试剂检测的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性能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D-D的正常阈值为0.5mg/L,随年龄增长,D-D有升高趋势。
四、临床意义1、D-D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D-D是临床检测血栓形成的敏感标志物,但缺乏特异性。
因此,依据正常阈值范围内的D-D水平有助于排除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诊断,D-D对VTE有高敏感度(82%~100%)、低特异度(40%~43%)和高阴性预测值(95%)的特点。
健康人血液中D-D含量很低,而在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时 D-D浓度显著增高,常大2~3 mg/L。
当D-D<0.5mg/L 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但如临床上已有明显的血栓形成所致的症状与体征时, D-D仍<0.5mg/L,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纤溶活性低下的可能。
2、D-D与妊娠健康妊娠人群血浆D-D水平生理性升高,目前尚无统一的正常妊娠妇女血浆D-D的参考范围。
D-D随孕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妊娠晚期达到高峰,分娩后D-D水平降至正常。
3、D-D与DICDIC是凝血酶生成增加和纤溶增强导致的消耗性凝血病。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恶性肿瘤各阶段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 Elite Pro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75例恶性肿瘤患者早、中、晚三期以及4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D。
结果:恶性肿瘤患者早期、中期、晚期血浆D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肿瘤早期与中、晚期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中期和晚期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在不同的病程期间血浆DD与病情严重情况呈正相关。
标签:血浆D-二聚体;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其含量增高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和纤溶系统被激活。
D-二聚体现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其中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在不同的病程中凝血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为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性疾病。
我们采用ACL Elite Pro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75例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血浆DD的含量及阳性率,意在探讨恶性肿瘤在进行性发展过程中血浆DD检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恶性肿瘤病例组75例,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均为早期、中期患者),患者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28~77岁,平均53岁,其中食道癌3例,胃癌7例、原发性肝癌17例、肺癌11例、肠癌20例、卵巢癌8例、乳腺癌6例、恶性淋巴瘤3例。
恶性肿瘤经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健康对照组为来我院健康体检者40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18名,年龄25~71岁,平均51岁,体检肝肾功能均正常,无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并排除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疾病和使用药物。
1.2 方法:标本采集,空腹采取静脉血1.8ml,加入含109mmol/L枸盐酸纳0.2ml抗凝剂的真空抗凝试管中立即混匀,3000r/min离心15分钟后取血浆备用。
血浆d2聚体的临床意义血浆D2聚体是一种由两个D-二聚体单元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其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从血浆D2聚体的生理学作用、临床意义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浆D2聚体的生理学作用1.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血浆D2聚体可以与纤维蛋白进行结合,从而促进其溶解。
这是因为D2聚体可以与纤维蛋白单元之间的交联键进行竞争性结合,从而降低了纤维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使其更容易被溶解。
2.调节凝血系统血浆D2聚体还可以通过调节凝血系统来发挥生理学作用。
具体来说,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等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止凝血过程的发生。
此外,它还可以增加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剂(tPA)的活性,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3.调节炎症反应血浆D2聚体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发挥生理学作用。
具体来说,它可以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二、血浆D2聚体的临床意义1.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等。
血浆D2聚体可以作为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纤维蛋白会被激活并分解为D2聚体,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升高。
2.评估心肌梗死风险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和心悸等。
血浆D2聚体可以作为评估心肌梗死风险的指标之一,因为在心肌梗死发生时,纤维蛋白会被激活并分解为D2聚体,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升高。
3.监测肿瘤治疗效果血浆D2聚体还可以作为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因为在肿瘤治疗期间,D2聚体的水平会随着治疗效果的改善而下降。
因此,通过检测血浆D2聚体的水平,可以及时评估肿瘤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检测血浆D2聚体水平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其中,ELISA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简便、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 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
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
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5)外科手术患者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
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
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检测血液的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
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
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
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
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
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
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
血浆D-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
王敏敏;卢忠;谢琦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年(卷),期】2008(013)011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临床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Liatest 免疫法D-二聚体定量用STAGO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结果 DIC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在其他伴有微血栓形成的许多疾病中D-二聚体也增高.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结论 D-二聚体测定对高凝状态或其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总页数】2页(P1515-1516)
【作者】王敏敏;卢忠;谢琦
【作者单位】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J], 黎舒;柯振符;宁学洪
2.血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J], 王诚;张红金
3.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J], 程少会;曹军丽;高立明
4.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J], 王欣;曹军丽;董立新;高立明;程少会;付占昭
5.新余市孕产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J], 李红梅; 简
春平; 周海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