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d2聚体临床意义D2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其临床意义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D2聚体的临床意义。
一、D2聚体的基本概念D2聚体是由胃酸蛋白(gastric intrinsic factor)和维生素B12结合而成的复合物,属于一种血液中的蛋白质。
它主要在胃部和小肠中产生,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D2聚体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二、D2聚体与贫血的关系1. D2聚体与巨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是指红细胞增大或形态异常,并伴有贫血症状。
研究表明,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中D2聚体水平明显降低。
这是因为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缺乏胃酸蛋白,无法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D2聚体,从而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足,引起贫血。
2. D2聚体与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并且在循环中过早破裂,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研究表明,溶血性贫血患者中D2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红细胞破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胃酸蛋白和维生素B12,从而增加了D2聚体的含量。
三、D2聚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1. D2聚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关节发炎和关节变形。
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D2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酸蛋白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受到影响,从而增加了D2聚体的含量。
2. D2聚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多个器官和组织受损。
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D2聚体水平明显降低。
这是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酸蛋白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减少,从而减少了D2聚体的含量。
四、D2聚体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 D2聚体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由于D2聚体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检测D2聚体水平来判断贫血类型。
如果D2聚体水平降低,则可能是巨幼红细胞贫血;如果D2聚体水平升高,则可能是溶血性贫血。
D⼆聚体临床意义D-⼆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特别是在出凝⾎和⾎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的进展。
D-⼆聚体的检测⽅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
⾦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D-⼆聚体的形成正常⼈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液循环能正常进⾏。
⼈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
为维护正常⽣理状态,在外伤或⾎管受损的情况下,⾎栓的形成可防⽌⾎液从损伤的⾎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凝⾎时,凝⾎酶作⽤于纤维蛋⽩,转变为交联纤维蛋⽩,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形成各种碎⽚。
γ链能把⼆个含D⽚断的碎⽚连接起来,形成D-⼆聚体。
D-⼆聚体⽔平的上升,代表⾎块在⾎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栓形成的⼀个敏感的标记物。
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酶的产⽣使D-D⽔平的上升。
D-⼆聚体的升⾼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标志物。
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降解产物中,唯有D-⼆聚体可反映⾎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D-⼆聚体检测的⽅法学的进展1、三P试验:FDP碎⽚X和可溶性纤维蛋⽩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扰因素多,采⾎不顺,溶⾎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能定量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法满⾜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显⾊反应法:采⽤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浆中抗原(D-⼆聚体)加⼊偶联有胶体⾦的同种抗体显⾊。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III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检测对于诊断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静脉血栓对D-二聚体检测具有高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故不能单凭D-二聚体水平升高来诊断静脉血栓。
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就在于其有高度阴性预测值,主要用于1、排除深静脉血栓;2、排除肺血栓栓塞;3、DIC诊断;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D-二聚体检测阴性患者,仍有极少数患者(约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是1、血栓体积很小或远端小血栓,放射线/超声检查出现阳性;2、临床表现与标本采集时间相隔太长(>14天),纤溶活性降低;3、陈旧性血栓。
D-二聚体检测假阴性原因分析
D一二聚体检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素,常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归纳起来,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以下7个方面的因素:1、受检者状态的影响,2、标本采集,3、抗凝剂,4、检测试剂盒和仪器,5、检测方法,6、操作者技术,7、干扰物质
对照上面的影响因素,我们分析出现假阴性的主要原因为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资料显示,D-二聚体检测阴性者,仍有极少数患者(<2%)伴静脉血栓,其原因是血栓体积很小或血栓位于远端小血栓,或为陈旧性血栓,D-二聚体含量太低。
D-二聚体检测只能反应当时机体是否有血栓,不能预测今后是否会发生血栓。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
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目前,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主要应用在排除静脉血栓栓塞(VTE)、DVT和PE。
快速D-二聚体测定已作为DVT诊断的首选项目、早期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较敏感的指标。
这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对于低临床概率的排除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1、D-二聚体的形成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
r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是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
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2、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进展⑴、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其临床意义是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在体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液中会释放出一种叫做D二聚体的分子。
因此,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该病情的严重程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血栓阻塞静脉,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流循环。
如果未被及时诊断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
通过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当身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水平也可能在其他情况下升高,如艾滋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肝功能不全等。
因此,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检验结果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依靠D二聚体的水平来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不仅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根据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医生可以推断血栓形成的活动程度和所在位置。
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意味着血栓的形成和溶解速度较快,血栓位于较近的位置。
反之,较低的D二聚体水平可能代表血栓形成和溶解速度较慢,血栓位于较远的位置。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D二聚体检测并不是一个特异性很高的指标,它仅能辅助其他临床信息来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如超声心动图和静脉造影等,来确定诊断和治疗的决策。
总之,D二聚体的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其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检测仅能作为一个辅助判断指标,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脓毒症患儿检验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重、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
在临床上,对脓毒症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十分关键。
D-二
聚体和降钙素原是脓毒症常用的检验指标,在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特异性标志物,可在凝血过程中释放,特别是在纤溶系统活化时
会有显著升高。
脓毒症患儿往往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内源性抗凝机制和纤溶机制失衡,使得D-二聚体水平升高。
通过测定患儿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评估治
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降钙素原是一种抗凝血酶的前体蛋白,是一种凝血功能的指标。
在感染性疾病中,机
体内的降钙素原会因全身性炎症反应而受到激活,导致其水平的显著增加。
降钙素原水平
的变化可以被用于监测机体的炎症状态。
脓毒症患儿中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的情况比较普遍,且升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检测降钙素原水平可以作为脓毒症患儿炎症程度
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作为脓毒症患儿检验指标,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具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监测这两种指标的水平,临床医生可以及时了解到患儿的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在脓毒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及时
监测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解读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维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D - 二聚体的检查出现在很多疾病中,D - 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
近年来,D-二聚体已成为血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诊断与临床监测的必需指标。
那么 D - 二聚体到底跟哪些疾病相关呢?妊娠、先兆子痫Trafatter 报告 204 例先兆子痫妇女中 79 例 D - 二聚体增高,而 88 例正常孕妇全正常。
该指标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D - 二聚体检测排除妊娠 VTE:随着妊娠期的发展,孕妇的 D - 二聚体值随之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 3~4 倍。
若妊娠期发生 VTE,即可干扰 D - 二聚体排除 VTE 的有效性。
若 D - 二聚体结果阴性,仍有排除 VTE 的价值。
D - 二聚体和新生儿窒息检测关系国内张海英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窒息组脐血 D - 二聚体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而重度窒息组脐血 D - 二聚体值较轻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
D - 二聚体和心梗的关系国内于军等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 D - 二聚体含量在急性心梗(AMI)患者中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
使用尿激溶栓后、心梗组 48 h 后 D - 二聚体含量均较前下降。
RidkerPM 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D - 二聚体和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关,后者的发生率随着 D - 二聚体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
升高的 D - 二聚体预示着未来有较高的心梗风险,但不是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
D - 二聚体和脑梗的关系Berge 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D - 二聚体的水平和脑梗的程度线性相关,不管是在入院时还是在出院后,都可以用来判断脑梗患者的预后。
FattoriB 等发现在单侧的前庭瘫痪中 D - 二聚体也升高。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血浆D-二聚体在临床上通常作为PTE及DVT的重要疑诊指标之一。
是怎样产生的呢?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血浆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妊娠综合症),以及溶栓治疗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很多疾病,造成体内凝血系统和或纤溶系统的激活,从而造成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而且这种激活和疾病的病期、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密切相关,因而在这些疾病中检测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作为疾病分期、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自从1971年Wilson等首先应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D-二聚体的检测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用一些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阴性的D-二聚体值对于肺动脉栓塞具有理想的阴性预告作用,其值为0.99.阴性的结果可以基本排除肺动脉栓塞,从而可以减少有创的检查,如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避免盲目的抗凝治疗 .D-二聚体的浓度和血栓的位置有关,在肺动脉干主要分支的浓度较高,而在次要分支的浓度较低。
脓毒症患儿检验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脓毒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急性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儿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脓毒症的检验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是两个重要的临床指标,对于脓毒症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溶解产物,是纤溶过程产生的产物。
在脓毒症的发生过程中,由于炎症反应的激活和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异常激活,促进D-二聚体的产生。
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反映出机体内纤溶系统的活化程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脓毒症患儿的D-二聚体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D-二聚体的水平较高往往提示着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加重,反映了患儿体内炎症和凝血系统的激活,提示着患儿病情的加重和预后的不良。
在临床上,监测脓毒症患儿的D-二聚体水平对于疾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非常重要。
降钙素原是一种多肽激素,主要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是一种主要调节钙代谢和抗炎作用的激素。
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患儿体内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异常激活会导致降钙素原的释放增加。
降钙素原的水平可以反映出患儿的炎症反应的程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患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脓毒症患儿的降钙素原水平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降钙素原水平较高往往提示着患儿体内炎症反应的加重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临床上监测脓毒症患儿的降钙素原水平对于疾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脓毒症患儿的检验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合并检测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和评估价值。
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作为炎症反应和凝血系统激活的两个重要指标,可以相互印证,对脓毒症患儿的疾病状态和预后进行全面的评估。
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指标,帮助医生及早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
在脓毒症的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 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
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
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
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
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
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
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
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
3.4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
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本院测定58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硬化和肝脏肿瘤患者明显高于急、慢性肝炎病人。
在肝脏疾病患者中,D-二聚体增高提示患者体内纤溶增高,可能伴有一种隐匿性DIC过程,所以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判定是较有价值的试验指标。
3.5 外科手术患者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
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
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3.6 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
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
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单位: 262500 山东青州,青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何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