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关键字】八年级近代化的探索【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通过本课学习,巩固二单元的基础知识,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 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武昌起义及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及结果。
目标达成:1、了解近代化探索的几件大事。
2、激发学生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评价洋务运动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境激趣】【自学导航】【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C.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D.第一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2.中国近代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军事工业,维护“闭关自守”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制外国侵略C.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B.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提出了“自强”的口号C.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救亡”的口号D.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4、.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万国公报》的创办C.强学会的成立D.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5、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A、1894年B、1895年C、1897年D、1898年6、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人C、清政府的腐朽统治D、《马关条约》的签订7.提出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文章是()A.《敬告青年》B.《孔子与宪法》C.《狂人日记》D.《庶民的胜利》8.《每周评论》的创办者是()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鲁迅9.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B.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对东西方文化作了客观的评价2、填空题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请求变法图强,史称(“ ”)。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知识网络】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学案上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中央是奕訢;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口号“自强”;求富”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列举);创办民用工业(列举);筹划海防;培养人才。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索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重难点重点:1.能够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简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作用。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1.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够粗线条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中央:奕2.【讨论】简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特点。
【归纳】(1)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2)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维新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发展到政治制度阶段;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的近代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3)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出的“民主”“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特点:①认识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器物(技术)—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思想(资产阶级思想);②最终都失败。
3.【讨论】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有哪些异同?【归纳】(1)相同:①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
②目的:都为了发展资本主。
③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④最终结果和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近代化的探索历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原因。
3. 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失败的原因。
3.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
2.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目的,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作用。
2. 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分析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目的。
2.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近代化的探索的作用。
四、教学评估1. 通过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关知识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对近代化的探索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近代化的探索是指我国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和尝试。
(2)掌握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整体认识。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史料实证法,培养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化的探索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我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认为,我国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讨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分享合作交流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教师运用史料实证法,讲解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给出洋务运动相关人物的图片,培养学生识读图片、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表格列举洋务企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军舰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一点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曾经一炮击中了日本的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
洋务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强国之梦,在中国引进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国处于十字路口时有识之士做出的选择。
那么,洋务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破产的?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教师讲解:近代的清王朝,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
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阶级是如何自救的呢?教师图片展示晚清洋务运动中的代表名臣,提出问题:图中这些人在近代史上被称作什么派别?他们有什么共同主张?学生回答:派别:洋务派。
共同主张: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仿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国防。
2.教师提问: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教师讲解: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了。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识记: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孙中山像;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用。
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运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复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能力目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结合课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收集历史证据,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学会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正确评价,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历史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初期研究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课任务】知识与 经过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机进行的有重要意义的近代化研究活动。
能力教学 过程与 经过解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由,使学生逐渐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解析目 方法 历史事件的方法。
标感情态 充足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侵华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度与价 史,加强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责任感与自觉性。
值观要点 难点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分割中国浪潮、戊戌变法、抗击八国联军中华民族早在即代化研究与民族危机加深之间的关系。
【教课流程】 环节教课识题设计设疑导入:跟着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哪几次重要的研究?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情境方案二:解说近代化含义,导入复习引入中国的近代化是指近代的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研究救国救亡道路的过程。
一、梳理知识构造:盛行:清代统治公司内部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保护清王朝统治口号:“自强”“求富”时间: 19 世纪 60 年月到 90 年月代表: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内容:创立近代军事工业发展民用公司 自主成立新式海陆军新式教育复习作用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背景——日本的“大陆政策”、东学党起义丰岛海战,战争迸发平壤战斗,左可贵牺牲过程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辽东战斗,旅顺大屠戮2甲 午 中 日 战 争之洞洋 务 运 动动 中 藩、1.运 务洋 1.教课活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师提出问题,指引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列学习纲要,指引学生看书加强记忆,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念书、记忆,可同位互查,而后师生共同梳理每课知识构造,夯实基础。
威海卫战斗,北洋舰队淹没结果——中国战败,签署《马关合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帝国主义掀起了分割中国的浪潮教师在复习基础知识后,帮助学生理出本单元的思路:背景:《马关合约》后,民族危机本单元中国开始步入了早3空前激化在即代化的研究,跟着第二次戊序幕:公车上书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洋务戌发展:办报《时务报》、《国闻报》,派为了保护清代统治进行了洋变宣传变法思想务运动,但在甲午战争中跟着法热潮:百日维新(政治、经济、文化、北洋舰队的三军淹没失败,《马军事等一系列改革)关合约》的签署,民族危机空3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抹杀变法前激化,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意义:戊戌变法固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法,最后也失败;农民阶级则文化方面产生了宽泛而长久的影掀起了大张旗鼓的义和团运响动,却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被中外反动权利联合镇压,义盛行:山东直隶一带中国完整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和口号:“扶清灭洋”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索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重难点
重点:
1.能够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简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作用。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1.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够粗线条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1.近代化四次探索活动的比较列表
中央:奕
2.【讨论】简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特点。
【归纳】(1)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2)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维新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发展到政治制度阶段;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
和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的近代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3)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出的“民主”“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特点:①认识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器物(技术)—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思想(资产阶级思想);②最终都失败。
3.【讨论】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有哪些异同?
【归纳】(1)相同:
①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
②目的:都为了发展资本主。
③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④最终结果和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
①方式: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变法;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②政治主张:戊戌变法是依靠清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是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③结果:戊戌变法是彻底的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讨论】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归纳】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要善于学习他国经验,依据国情,批判地吸收与继承。
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反馈演练
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