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过程中权力寻租行为及其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改革的许多外部性效应也随之产生。
权力寻租就是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它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政府部门在下大力气整顿官员权力寻租,国人也迫切希望权力寻租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一、权力寻租的含义和危害(一)含义权力寻租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政治经济学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其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以及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克鲁格等人。
寻租理论的源流是1967年塔洛克的《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
他认为,寻租是指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1]。
1974年克鲁格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寻租”的概念,并发展了塔洛克的观点,且在经验上估算了配额所造成的损失[2]。
后来的诸多公共选择理论学家如布坎南、巴格瓦蒂等发展了这一理论并运用于解释政治领域中的腐败、政府失灵等诸多政府行为。
布坎南认为,所谓“租”,原本是指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而应该获得的报酬;广义层次上的“经济租”是用来表示长期内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提高,而供给量由于种种原因(如政府干预、行政管制等人为限制)难以增加,导致该商品供求差额扩大,从而形成差价收入或要素收入。
只要存在这种差价收入所引起的超额利润,就会出现寻租行为[3]65。
公共选择学派将寻租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并与政治权力相结合,使得权力寻租成为腐败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权力寻租是指国家公务员将其具有的行政权力作为筹码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索取高额回扣以牟求暴利的行为[4]。
(二)危害据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有关腐败问题的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因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估计平均每年在9875-12570亿元之间,占GDP的13.2-16.8%[3]67。
近年来典型的142个腐败“一把手”按查处时间分,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年)6人,占4.2%;改革开放发展时期(1990-2002年)有47人,占33.1%;科学发展新时期(2003-2012年)89人,占62.7%。
权力寻租成因及对策
罗显华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该文针对公共管理过程中常见的权力寻租现象,从人性、价值观念、传统观念、权力客体、管理意识、制度设计初始缺陷、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公职人员权力寻租蔓延、孳生的成因及机理,并创造性提出了解决公职人员寻租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力求在有效遏制权力寻租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真正搞清楚权力寻租的关键原因,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无疑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以及我党政权巩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153-156)
【作者】罗显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寻租的政治心理成因及其治理 [J], 聂平平;彭升庭
2.基于权力运作理论的评标权力寻租的防范研究 [J], 柯洪;李英一
3.软权力与硬权利的背离——论中国媒体的权力寻租与行为失范 [J], 林龚
4.建立权力约束机制防范“权力寻租” [J], 哈尔滨市委党校“权力寻租的政治
成因及对策”课题组
5.权力与非权力寻租的数学模型 [J], 高鸿桢;杨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权力寻租是指在拥有权力的职务上,以违法、违规的方式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必须禁止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
本文将探讨禁止权力寻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一、禁止权力寻租的重要性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首先会导致公共资源的非法获取。
在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中,公共资源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利益。
但是一旦官员或公务员滥用职权,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就会将资源流向个人或特定团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公平分配。
其次,权力寻租行为容易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腐败是不道德和不合法的行为,主要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
当权力被滥用时,往往需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这不仅违背了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削弱了政府的信任和公众的对政府的支持。
此外,权力寻租还会破坏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等。
但当权力被滥用,职务不正被利用时,就会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为了防止和打击利用职务进行权力寻租的行为,需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和惩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做法: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权力寻租的行为,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这样可以为打击违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2.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人员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权力寻租的违规行为。
同时,加大对监督部门的力度和力度,确保监督的有效性。
3. 加强纪律约束。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公务人员,应该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这包括严肃查处、追究责任以及追回被侵害的利益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震慑公务人员的违规行为。
4. 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和机会。
寻租、分配关系失衡及其矫正对策姜国强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现象日益严峻,这与寻租形成的行政垄断、腐败及权力资本化密不可分。
改变寻租导致的分配关系失衡现状必须找到寻租的根源,加强对公权力的制度约束是解决寻租的根本之策,只有发扬民主和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公问题。
关键词:分配关系,寻租,行政垄断,腐败,法治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
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0.33上升到2009年的0.47,已经远远超过0.40的国际警戒线。
对于我国这样的转轨经济体,特殊的“二元结构”,加之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改革,收入差距的扩大存在一定的历史因素。
但是收入差距出现持续扩大的趋势,表明分配关系也出现了失衡。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选择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平均主义分配倾向被消灭了,同时分配关系也出现了失衡。
收入分配改革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背后隐藏着各种利益集团复杂的政治博弈。
本文尝试从经济利益背后的权力因素入手,分析转型时期寻租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及应该采取的对策。
二、寻租及其对分配关系的影响机理寻租理论由公共选择学派所开创,并为国际贸易学派、芝加哥学派所发展。
现代社会的寻租主要指为维护既得经济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重新分配而进行的包括寻求垄断和特权的游说活动、权钱交换的腐败行为、政府的公权力寻租等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
寻租活动的最终结果都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不是社会剩余的增加,形成“租值耗散”,扭曲社会资源配置,是一种负面博弈。
贺卫按照租金的来源,将寻租分为三类:政府无意创租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时产生了租金,该租金是作为政府不当干预经济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政府被动创租是政府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左右,制定的政策和法规客观上给特殊利益集团带来租金,公共权力已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谋利工具;政府主动创租是政府中的行政机构和官员直接利用所代理的公共权力,人为地制造租金,主动谋求经济利益,其寻租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商品化(贺卫,1998)。
公共权力寻租成因危害及治理摘要:腐败是困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公共权力寻租则是腐败主要形式和表现,因此,对公共权力寻租行为的分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本文通过对分析我国当前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危害,来指出对权力寻租行为的治理方法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权力寻租腐败公共特权权力寻租又称“权力设租”,指国家公务员以手中握有的行政权力作为筹码,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力,索取高额回扣,获得暴利。
[1] 它包括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以权谋色、以权谋房、以权谋车、索贿受贿。
在招工招干、升学就业、农转非、出国等问题上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等多种形式。
尤其在项目审批、土地批租、工程发包、减免税赋、进出口配额、银行贷款、外汇额度等领域最为猖獗。
权力寻租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形象,成为政府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阻力之一。
本文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层分析权力寻租的成因、危害及遏制权力寻租的对策,从而为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理论依据。
1.权力寻租的成因权力寻租的产生,必然存在两个前提,一是资源的稀缺;二是“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即:每一个人都会理性地计算和衡量得失,只要具备条件,他就会努力地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先从资源的稀缺来分析权力寻租的原因。
寻租理论认为,在资源极度紧缺的时代,政府官员拥有分配资源的巨大决定权就拥有了重要的获利门路。
尤其当其责任机制很弱时,从事腐败活动的激励因素就会应运而生。
这种稀缺既可能是资源本身的紧张造成的,也可能是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指出的那样“政府的特许、配额、许可证、同意、特许权分配——这些密切相关的词的每一个部分意味着由政府造成的任意的或人为的稀缺。
”显然,在权力寻租中,资源的稀缺是由部分政府官员造成的任意的或人为的稀缺。
部分政府官员之所以能够造成任意的或者人为的稀缺,是因为政治、经济制度不完善。
最多的寻租行为产生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事权力。
当前我国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会计ACCA1101杨济源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权力寻租则是把权力商品化,或曰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
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等。
像物质形态的土地、产业、资本那样,在这里,权力也被物化了,转化为商品货币,进入消费和财富增环节。
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利益,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
权力寻租的起源是可以追溯到我国封建王朝时期,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各层级上都有不尽相同、甚至是相差悬殊的既得利益。
在利益的驱使下,势必会掀起争破头皮期冀登上一层级的热潮。
在古代,科举是一种直接的形式,人人都可以利用这一机制得到晋级的机会。
不过这种机制仍然存在极大弊端,那就是寻租、亦或是所谓“贪腐”的存在。
历来我们宣扬“当官要为民做主”,可是真正坐上了官位,这又成了一句空谈。
可以这么说:当官了就可以在职位上为自己捞好处,就可以有钱有地位,这一观念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全民所心照不宣的实际公认概念。
我曾经听到有的人义愤填膺的谴责某些贪官污吏,然而在谴责完后,却又诚实和幽默的说:“我若是当了官,说不定比他还贪。
”明太祖朱元璋执政时期,认识到了贪腐于国家民众的祸害,对此制定了极为严酷的刑罚,据载仅在朱元璋一朝,因为贪腐被杀的官员达数万或十数万更多,并且很多都是被以剥皮填草的酷刑处死,然而即使是这样的酷刑却仍然挡不住官员们前赴后继的贪腐送死。
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当官就可以在职位上为自己捞钱"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固有思维习惯,即使是严酷的刑罚导致贪腐实际上明显不合算,却也无法让官员们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思维习惯。
那么,怎么会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的呢?中国文化长期以来缺乏公共服务的政治,而多的是"家天下"的政治。
政府只是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而不是当权者用来"管理"民众,实质却是为自己捞好处的工具,这是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理念,而非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廉洁风险点与防控措施权力寻租问题的有效预防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廉政风险与权力寻租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了政府的廉洁形象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了有效预防廉洁风险,我们需要识别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探讨廉洁风险点的来源以及权力寻租问题的有效预防措施。
一、廉洁风险点的来源廉洁风险点是指可能导致腐败和不廉洁行为的因素和环节。
其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和不透明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和不透明是廉洁风险点的重要来源。
当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时,相关部门和官员更容易滥用职权、违规操作,并从中谋取私利。
而如果政府决策和行政程序不透明,就容易给权力寻租提供可乘之机。
2. 缺乏有效监督和问责机制缺乏有效监督和问责机制也是廉洁风险点的重要来源。
如果监督机构的职能不明确,问责机制不健全,官员就可以逍遥法外,不受制约。
这样一来,权力寻租行为就很难被发现和阻止。
3. 薪酬体制不合理薪酬体制不合理也是廉洁风险点的来源之一。
如果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过低或者不与工作职责相匹配,就会引发腐败行为的发生。
比如,一些官员可能会通过收受贿赂来弥补工资的不足。
二、权力寻租问题的有效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权力寻租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1. 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要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确保政府的决策和行政程序透明化,并建立健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策的透明度。
同时,要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2. 建立薪酬激励机制为了防止薪酬体制不合理导致的权力寻租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应与其工作职责相匹配,并设立奖惩机制,对廉洁表现进行奖励,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3. 强化廉政教育和培训加强廉政教育和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意识和法律素养。
政府应定期组织廉洁教育培训,加强廉政宣传,倡导廉洁的工作作风和道德准则。
试论权力寻租行为及其防治试论权力寻租行为及其防治【摘要】权力寻租行为是造成官员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的源头。
寻租腐败的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日益突出。
本文将通过分析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权力寻租;防治;制约机制0.引言权力寻租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阻碍。
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的监督体系中,存在着许多缺陷。
如果没有规范的监督机制,会造成政府部门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的泛滥,削弱了政府调控对经济的积极因素。
1.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以及危害1.1 权力寻租行为的含义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而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的活动。
它包括“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1]。
这一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安·克鲁格提出。
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有效控制作为发展条件,产权的归属决定了交易成本的水平。
权利的结构和制度的规则会决定产权的归属。
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有两种:有一种是就像企业等经济组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合法的对利润的追求,通过正当的生产性活动增进自己的福利。
另一种是如政府部门用自己的特权,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的方式,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是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获得利益的行为。
官员通过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企业贿赂官员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
类似这样的寻租行为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不合理的活动[2]。
政府公职人员在寻租时并不是被动接受,往往是主动谋求各种利益,寻租的腐败是寻租双方的经济个体利用体制漏洞获益的过程。
寻租行为往往会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
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
权力寻租行为往往是造成官员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的源头。
1.2 权力寻租行为的危害对权力寻租行为的管理不规范造成了国内经济丑闻频发。
它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对社会导向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公共管理过程中权力寻租行为及其对策
作者:霍雨慧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3期
摘要:我国的权力寻租现象是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而愈演愈烈,一些政府的官员或企业的高层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达到寻求或维护其既得利益目的。
笔者浅要分析我国权力寻租行为的特征,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权力寻租腐败高薪养廉
一、寻租行为的理论解释
寻租就是追求直接的非生产性利润,把它引申到政治学,则指一切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经济生活造成差价收入,即产生租金,而利益集团或个人则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得租金,大发横财的行为。
寻租活动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
市场主体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因而他们会转而进行寻租活动,期待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
通常这类寻租活动会采用阻碍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中的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方法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
寻租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市场主体的寻租活动。
这种类型的寻租活动是由市场主体通过游说、行贿等手段,从而获得相对优势,达到维护或攫取利益的目的。
(2)政府官员的的设租活动。
此种类型的寻租活动一般由某掌握行政或经济干预权的官员,积极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设租活动,以期寻租进而谋取私利。
(3)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寻租活动。
这种类型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合法违法行为”,政府或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某些政策,如进口配额规定等,控制竞争,扩大供求差额,并把全部或部分这种租金转化为政府或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
二、我国的权力寻租行为
(一)我国权力寻租现象发展的三个阶段
权力寻租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产物,它并非人类社会与生具有的,也必将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渐消失。
到目前为止,它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寻租活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国民经济面临着物质极度缺乏的时代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当时重要的特征就是商品都由国家统一定价,消费者必须凭票购买。
消费者不能象现在通过公开价格竞争而获得商品,因此出于对商品的需要,必然就会有部分消费者通过托关系、送礼等方式来获得所需商品的购买权。
这时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商品的价格就由国家统一价和送礼的礼金两部分构成,这其中的礼金就是我们讲的租金。
但是这种寻租行为方式是不会长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也将极大丰富,供不应求也会逐渐过渡到供大于求,寻租的空间也即消失。
2. 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寻租活动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实行的是价格双轨制。
企业的商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按计划经济体制原则下一样,由国家按照统一价购买;而另一部分商品,则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原则,依据价值规律和供求状况在市场上公开竞争销售。
因此在这一特殊过渡阶段就出现了“官倒”,他们依据手中的权力或关系,将商品按照计划体制原则下的国家统一价格购买紧缺商品,然后再亲自或由中间商把商品按照市场价格销售,从而赢得中间的巨大差额租金。
3. 现阶段的寻租活动: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它对我国的资源分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但是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
如今仍可以看到部分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凭借着手中的权力干涉正常的经济活动,以获取利益。
这种权利寻租行为也成为腐败得以滋生的最适宜的土壤。
(二)现阶段我国的权力寻租活动的特征
1. 过程隐蔽性
随着通讯产业和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的沟通方式发生的巨大的变革,在给人民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使原来的一些游说、送礼、行贿等钱权交易活动过程变得更加隐蔽。
2. 方式异化性
现阶段的权力寻租行为其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由市场主体向政府官员进行游说、疏通、行贿等方式向某些政府官员为谋求私利而积极进行设租的方式的转变。
②由某些政府部门或官员非法的寻求暗租向合法的寻求明租的方式的转变。
3.后果严重性
我国因某些政府部门或官员利用手中职权积极创租,寻求租金,给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现阶段一些地区因权力寻租行为导致的后果更趋灾难化。
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批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也看到了它在国内一些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更看到了它对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破坏的恶劣后果。
三、权力寻租行为与腐败
腐败并不等于寻租行为,即并非腐败就一定是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但是权力寻租行为却通常会导致腐败的产生。
随着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规章制度及法制的健全,“贪污型腐败”的私人成本逐步增加,“贪污型腐败”也渐渐向更为隐蔽、更为暴利的“寻租型腐败”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从寻租理论出发,从寻租理论这一视角来看待、分析和解释腐败的产生及防治。
有人在考察了西方国家特别是新加坡的政府体制之后,便认为中国的反腐败应采取“高薪养廉”的途径。
高薪养廉的经济学含义就是增加权人的薪金,使得薪金给权人带来的新的效用能够大于先前的效用,从而使得权人失去利用权力给自己谋取利益的刺激力和诱惑力。
这一理论在国外一些国家比如新加坡是比较合理的,但这其中的分析隐含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条件即政府的效率是很高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权力带来的其他效用是比较小的。
在我国目前拥有权力人的薪金效用是非常小的,比起其他高收入的职业往往会感到不平,比如出入高级轿车,专职的办事秘书等等,而这些都是无法通过一个简单的高薪养廉能够解决的。
因此笔者认为要在中国现阶段取得反腐败的重大的胜利,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消除腐败在中国存在的制度前提,也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或改革不合理的制度,真正建立起真正廉洁、公正、高效的政府,政府官员能够真正作为人民的公仆,这样反腐败才能取得根本性的胜利。
参考文献:
①《腐败防治论》李文生著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版
②《西方行政学说史》竺乾威编高教出版社
③《公共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陈荣富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