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doc-浙江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一、目的本教学纲目旨在提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指导和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中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 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4.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5.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6.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7. 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8. 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9.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
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2. 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3. 熟悉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4. 掌握中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5. 熟悉中医学的常用治疗原则和方法;6. 了解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知识;7. 了解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本概念;8. 了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研究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4.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包括平时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进行评分。
六、参考资料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刘旭主编2. 《中医学基本理论教程》韩家悦主编3.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杨新国主编4. 《中医基础理论》张钧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拟开设《中基》实验课,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课程结束时进行考/yaoshi/试,中间可以适当进行小测验。
本课程:81学时、4.5学分。
5※<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里理论的概念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二)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运用(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重点)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熟悉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难点、重点)(二)阴阳学说形成的源流(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原则及特点(四)阴阳学说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二) 阴阳的依存互根(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四) 阴阳的交感互藏(五)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 五行的概念(二) 五行学说形成的源流(三) 五行的特性(重点)(四)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五行相生(二)五行相克(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四)相生相克的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二)阐述五脏病理(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特性及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7、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8、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梗概(二) 教学内容概说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涵义(重点)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三、脏腑的分类及主要区别(重点)四、五脏精气阴阳理论第一节五脏(重点)一、心(一)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血脉2、主神志(1)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心为火脏,喜动主明(二)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喜2.在液为汗3、合脉,其华在面4、开窍于舌5、心主夏附:心包二、肺(一)肺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5、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忧2、在液主涕3、外合皮,其华在毛4、开窍于鼻5、肺主秋三、脾(一)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湿2、主升清3、主统血*脾喜燥恶湿(二)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主肌肉、四肢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脾主长夏,旺于四时四、肝(一)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疏泄2、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二)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主筋,其华在爪4、开窍于目(附:五轮)5、肝主春五、肾(一)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藏精、封藏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关系2、主水3、主纳气*肾主封藏,为水火之宅(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于耳及二阴5、肾主冬附:命门(难点)第二节六腑(重点)一、六腑的生理特性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胆:贮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三)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导糟粕(五)膀胱:贮尿、排尿(六)三焦:(难点)1.六腑之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2)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一、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脏腑和奇经的关系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重点)一、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脾与肺;肝与肺;肾与肺;肝与脾;脾与肾;肝与肾。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2 学分:2.5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H标,教学内容以基本他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屮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木生理功能;掌握屮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屮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屮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 •记忆各节掌握屮纱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中医学基础教学内容1•绪论1・1屮医药发展简史。
1.2•屮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1.3•屮医学的思维方式2•阴阳五行2.1阴阳学说2.1.1阴阳的基本含义2.1.2阴阳学说的呈本内容2.2五行学说2.1五行的基本含义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气血津液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4气血津液之]'可的关系脏腑经络1五脏4.1. 1心的生理功能1.2肺的生理功能4.1.3脾的生理功能4.1.4肝的生理功能4. 1. 5肾的生理功能4. 2六腑4. 2. 1胆的生理功能4.2.2胃的生理功能4.2.3小肠的生理功能4. 2. 4大肠的生理功能4. 2. 5膀胱的生理功能4. 2. 6三焦的生理功能4. 3奇恒之腑的内容4.4脏腑之]'可的关系5经络的概念及组成病因5.1六淫邪气内容及致病特点5.2疫彷邪气的致病特点3七情的内容以及影响的脏腑5.4饮食劳倦致病5.5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等)致病特点病机与发病6.1病机的发生、发展与变化2发病条件四诊7.1望诊的主要内容7.2闻诊的主要内容7.3问诊的主要内容4切诊的主要内容&辨证1八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2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3脏腑辨证的内容及要点4其他辨证的内容及要点9 •预防与治则1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9.2中医治病的主要原则教学要求1 •掌握气血津液的含义、组成及生理功能;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各种病因包括的内容、含义及致病特点;八纲辨证的内容,气病、血病辨证的内容以及“主证” 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案要求】教案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1 / 158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案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案效果。
二、教案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案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案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药专业本科使用)前言《中医学基础》是中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
它系统讲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和熟悉、了解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中医临床病证的诊察方法与辩证以及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与内容第一章中医学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3、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运用概况;4、了解《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共安排4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3学时,其他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概念。
【教学时数】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内容】1、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形成(1)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2)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4)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基础医学;(2)临床医学;(3)药物学;(4)方剂学;(5)针灸学。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运用概况。
【教学要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及区别。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722401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药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后续课程: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方剂学等选用教材:高学敏主编,《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
必读书目:张廷模主编,《中药功效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选读书目[1] 张廷模主编,《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2] 李梅主编,《中医药学基础》,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年;[3] 钟赣生主编,《中药饮片辨识基本技能实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4] 安铁生主编,《话说中药:中华百草趣笔》,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5] 王满恩主编,《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主编,《中国药典》(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年。
二、课程教学目标概述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脏腑含义及内容;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了解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后续学科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医、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及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及辨证,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B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阴阳五行学说,掌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要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医药的起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其基本内容。
2、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2、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3、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4、了解五脏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掌握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6、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藏象学说概论。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3、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4、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5、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6、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7、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8、脏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
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掌握气、血、津、液基本概念及了解五者联系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了解精、神的基本概念
6、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分类(自学)。
2、气的生成、气的运动与运动形式、气的生理功能及气的分类。
3、血的基本概念、血的生成、血的运行及功能。
4、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代谢及津液的功能。
5、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
的关系、精气与神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
【目的要求】
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2、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
3、了解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分布以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流注次序、及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3、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主要功能、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4、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体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以及了解体质学说运用。
2、掌握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
1、体质学说概述、形成及发展、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及
影响体质的因素。
2、体质的分类方法、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3、体质学说的应用。
本章为自学内容。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疠气、七情的概念、致病特点。
2、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概念。
3、了解其他病因。
【教学内容】
1、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及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2、疠气的概念、疠气的形成。
3、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5、痰饮的形成、痰饮的致病特点。
6、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点及瘀血的病证特点。
7、结石的形成、结石的病证特点及其他病因的治病特点(自学)。
第七章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病的原理及主要因素。
2、掌握发病的类型: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
【教学内容】
1、发病的基本原理。
2、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3、发病的各种类型。
第八章病机
【目的要求】
1、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
2、了解其他病机。
【教学内容】
1、虚实病机、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及阴阳亡失。
3、气虚及气机失调、血虚及血液运行失常、气血关系失调、津液亏损不
足及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4、内生五邪。
(自学)
5、病性传变。
(自学)
第九章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了解预防原则。
2、掌握治则。
【教学内容】
1、预防原则。
2、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学时分配(参考)51学时
绪论2学时
中医学哲学基础6学时
藏象12学时
精气血津液神5学时
经络4学时
病因8学时
发病2学时病机6学时防治原则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