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方言的特点,连云港声调
- 格式:pdf
- 大小:444.72 KB
- 文档页数:7
连云港市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声调实验研究作者:刘晓晔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3期摘要:连云港市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官话区,具有江淮方言的一些共性特征。
目前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共有五个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逐渐舒化,且有并入阳平的趋势。
本文主要通过声学实验方法对灌南县百禄镇方言的声调格局进行描写,并对其舒入声调的时长和特殊发声态做相关分析。
关键词: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声调入声时长发声态嘎裂声一、引言灌南,简称“灌”,古称“海西”,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下辖的四县之一。
灌南县东部濒临黄海,南至东南与涟水、响水两县相连,西与沭阳县为邻,北隔新沂河与灌云县相望;灌南县下辖1个李集乡,以及新安镇、百禄镇、田楼镇等10镇。
连云港地处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交界地带,境内分布有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三种方言,而本文所研究的灌南县百禄镇方言就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下图1是连云港一带的方言分区图,截取于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1];图2是与图1对应的灌南县百禄镇具体地理位置,截取自百度地图)。
前人对连云港市区以及灌南县方言的语音研究较少,大多采用传统的音韵学方法考察其音系,对连云港市区以及灌南县方言声调的考察一般包含在音系的描写里。
目前学者对连云港市区以及灌南县方言声调的研究情况如下:纵观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连云港市区方言的声调,学者均得出五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而在调值方面,岩田礼和鲍明炜的结论较为一致;章婷、朱晓农则运用了实验方法归纳出了连云港市区新的调值,并发现该地方言声调存在特殊发声态。
对于灌南县方言的声调,鲍明炜和吴中云两人的研究在调值方面,比较统一的是阳平、上声和去声,而在阴平及入声上存在一些分歧。
尽管灌南县隶属于连云港市,但其方言的声调(尤其是调值)仍和连云港市区内方言声调存在差异。
且有些学者还观察到灌南县内各镇的方言声调也有着细微的不同,而专门针对各镇的方言声调研究还鲜有涉及。
概述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安庆市的桐城、枞阳两地只有[-l]韵尾;唯有宝应一地有[-?]、[-l]两个韵尾;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
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
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
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悲”≈“边”;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洪巢片的语音特点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⑴、声母方面:①除了滨阜的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有些地区平卷舌能分,有些地区平卷舌不分:其中全部念为平舌的占多数。
③无疑母“ng”:除了滨阜方言有疑母“ng”之外,其他的方言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
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通泰片的语音特点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东海县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及辨正东海县方言,大致可分为西北片与东南片,两片方言语音之间差别很大,都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
一、西北片比较接近北方话,但与普通话还有很大差异(一)语音方面的差异1.声母差异(1)舌面音j、q、x发音不准确,有些类似赣榆方言。
《古代汉语(音韵学)》:“精系齐撮腭化与喉牙音齐撮的腭化合流为j、q、x”。
西北片方言语音中能明显看出的发音与的渊源关系:读“j”时先发“z”音,读“q”时先发“c”音,读“x”时先发“s”音,如把“鸡”读作“zī”。
(2)零声母“u”发音不准确。
普通话“u”为圆唇元音,西北片方言发“u”音时为唇齿音,不圆唇,类似英文字母“v”的发音。
(3)也有个别不分的现象,如把“嫩”读作“lèn”。
2.韵母差异(1)“uen”和“uei”两个复韵母前面加声母拼读的时候,介母“u”没有读出来。
如“论”读为“lèn”,“推”读作“tēi”,“孙”读作“sēn”。
(2)“iê”错读为“iāi”,如“解”读为“jiǎi”。
(3)“enɡ”与“onɡ”不分。
如“轰隆隆”读作“hēnɡlēnɡlēnɡ”。
(4)“inɡ”与“ionɡ”不分。
如“英雄”读作“yīnɡxínɡ”。
(5)还有一些找不出规律的错读。
如“某”读作“mǔ”“谋”读作“mó”。
3.声调差异(1)许多阳平字在方言中读作阴平。
如“文”读作“wēn”,“研”读作“yān”。
(2)调值不准确,第二声与第三声很难分清。
读第二声时,声调过于高昂,调值不是“35”;读第三声时,有些像第二声,或结尾加上颤音,调值不是“214”。
(二)语音辨正方法1.强化声韵母的正确发音方法,矫正口形。
如“j”发音时是“舌面前部抵住上齿龈和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
较弱的气流把舌面的阻碍冲开,形成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而“z”发音时是“舌尖抵住上齿背,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先把舌尖的阻碍冲开一道窄缝,接着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江淮方言的演变与发展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
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
”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
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
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
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
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
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
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
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
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
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
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
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
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
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後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第一章 皖中江淮话的语音第一节 语音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一、语音的共同特点1.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古全浊上今归去声。
例如:稻=盗、到,舅=旧、救。
2.古全浊声母,江淮话一律读成清声母。
古全浊声母今为塞音、塞擦音声母时,平声读送气音,仄声读不送气音。
例如:合肥市话爬p55、拔p4,同t55、动洞t53,葵k u e i55、柜k u e i53,勤t i n55、近i n53,才t s E55、在t s E53,迟t55、治t53。
3.古深臻摄阳声韵与曾梗摄阳声韵,今江淮话读音混同。
例如:林邻=菱灵,针真=,音因=鹰英。
蒸征长混同的情况有两种:第一,多数方言是将曾梗摄收后鼻尾韵母的字,读成了深臻摄收前鼻尾n韵母;第二,只有滁州市、来安、嘉山等方言是将深臻摄收前鼻尾n韵母的字,读成了曾梗摄收后鼻尾韵母。
二、语音的内部差异1.古泥来母字,今江淮话除怀远、定远、淮南市之外,其他各地读音一律混同。
例如:脑=老,怒=路,年=连,聂=猎。
2.怀远、淮南、嘉山、天长、无为、芜湖市、南陵、当涂、马鞍山市、广德(城区)、郎溪(城区)、枞阳等地话,t、t、声母与t s、t s、s声母不分,有t组无t S组。
例如:知=资,炒=草,山=三。
此外,池州市(城区)和宣州市虽然t s、t组声母都有,但只限于在少数韵母中能够分辨字义。
例如,池州话的t组声母只见于韵母的入声字(直t35、尺t35、实35)。
3.古日母字,在没有t t声母的话里,大都读成舌尖前浊擦音[z],少数也有读[]的。
但是当涂话却读成舌根浊擦音[]。
例如:人绕瓤热肉”淮南话读z声母,芜湖市话读声母,当涂话读声母。
4.古疑母和影母开口洪音韵的字,今江淮话洪音韵前有、、、四种读法。
例如:91“爱恩袄”和“碍岸硬”,滁州市话是声母,淮南市读声母,巢湖市读声母,合肥市读声母。
5.桐城、枞阳、池州(城区)、芜湖市、青阳、南陵(城区)、宣州、广德(城区)、郎溪(城区)等地话,都不同情况地出现将t t 声母拼合口韵的字与t t 声母拼撮口韵的字混同。
江苏省东海县方言片区的划分和比较地方方言的片区划分一直是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东海县是江苏省北部靠近山东省的一个县,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从该县穿过,东海县方言具有鲜明的过渡方言的地方特色。
文章阐述了东海县东南和西北两个方言片区划分的语音和词汇标准,并通过列举两个片区的典型语音和特色词汇,详细比较了东海县境内江淮方言和中原官话的地方方言特征。
标签:东海县方言片区东海县位于江苏省北部的连云港市,东面与连云港市的行政中心新浦区接壤,南面与沭阳相邻,西面和北面与山东郯城和临沭地区临近,东北、东南和西北分别与连云港赣榆县、灌云县和徐州新沂市相连。
东海县在明清时期为海州地,民国时期改称东海县,解放初期划归徐州地区管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东海县地理位置处于北方方言(官话)区,东海县方言处于官话分支江淮官话与北方官话的过渡地带。
鲍明炜等(1985)认为江淮官话与北方官话的分界线从东海县的中部穿过。
因此,东海方言的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江淮方言和中原官话的过渡性的特点。
一、东海县的方言片区根据地域、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一般将东海县方言分成以江淮官话为主的东南片区和以中原官话为主的西北片区。
两个方言片区间的方言语音差别很大,而且都与普通话有比较大的差异。
东海县境内的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大致如下:临洪河口—浦南镇—黄川镇—白塔埠和堂—平明—房山—安峰。
张湾、平明、房山、安峰、曲阳、种畜场、岗埠农场、白塔埠以及驼峰等乡镇属东南片区,石湖、洪庄、石埠、桃林、山左口、双店、石榴、横沟、青湖、南辰、石梁河、黄川、李埝、温泉等乡镇属西北片区。
东南片区保留入声,属江淮方言;西北片没有入声,属北方方言。
牛山镇是东海县政治文化中心,处于中间交界地带,方言呈现两种方言过渡现象,兼有两个片区方言的特点。
牛山镇南部的方言和江淮官话接近,北部靠近石榴镇的方言则和西北片区的中原官话更相似。
就具体语音而言,过渡乡镇经常两种方言通用。
文章编号:1009-4318(2008)04-0057-04连云港方言语音研究王 萍(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连云港方言处于北方方言与江淮官话的交界地带,语言特征呈现出复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它的语音系统和音韵结构,比如:声母、韵母、声调、儿化等都独具特色。
透过语言现象,从语言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对原因进行深入探析。
通过对其区域内几个代表方言点语音系统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方言的语音面貌和特点。
关键词:声母;韵母;语言系统;行政地理;地理人口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一、连云港方言概况连云港方言是指其行政区域内的居民所使用的汉语方言。
连云港方言地处江淮官话与北方方言的过渡地带, 中国语言地图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将连云港方言分归两个区:连云港、东海(县城和东部)、灌云和灌南属江淮官话区中的扬淮片;而赣榆县属北方方言。
[1]连云港方言现象较复杂,不仅与周边的盐城、淮阴、徐州的方言有较多差异,其内部各方言点的语言特征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新浦区是连云港的行政、经济及文化中心,其方言影响较大,东海和赣榆处在江淮方言区和北方方言区的边缘地带,体现出过渡地带语言的复杂性。
所以,选择这三点的方言来研究连云港方言,具有代表性和语言价值。
其次,不以普通话为比较对象,而是让这三点的方言互为参照、进行说明,通过语音系统的比较,充分了解官话和北方话特征在这一地区的分立和交融情况。
第三,将共时和历时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历时的演变中解释这共时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共时的差异中推测方言演化的趋势。
连云港方言内部的一致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
这里所说的一致性,不是指语音系统各方面绝对的一致,而是指因共处一个行政区域,及历史、地理等原因形成的主要语音特征上的相近;而差异性则体现在很多方面。
二、声母系统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一)三个方言点的声母情况比较如下表所示:收稿日期:2008-10-12齐∀∀方言之传布线沿岸而南过于淮泗。
连云港新浦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王萍【摘要】新浦方言位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交界地带.目前有关新浦方言的声调系统研究在调型、调值等方面存在分歧.实验语音的理论与方法能帮助我们分析、比较各调类的基频曲线、具体调值和时长,概括新浦方言声调系统的特点,并从声调系统的特征探知过渡地带方言的变化情况.【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8(035)004【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新浦方言;声调;入声;单字;实验【作者】王萍【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4一、新浦方言概况(一)新浦地理及方言概况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新浦区原为该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46.8平方公里[1]204。
2013年,新浦区与海州区合并,称为海州区。
关于新浦方言的归属,《中国语言地图集》[2]和《连云港市志》[1]均将其归为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海伊(海州、伊山)小片;《江苏省志·方言志》[3]和《江苏方言总汇》[4]均将新浦方言归入江淮官话扬淮片;《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5]将新浦定为江苏方言的第四区,即江淮官话区。
从当前有关研究成果看,将新浦话归入江淮官话区是没有问题的。
(二)新浦方言声调新浦方言有五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学界对此一致认同,但对各调类具体调值的判断分歧较多(见表1)。
表1 新浦方言调值表相关研究成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江苏省志·方言志》313 35 41 55 24《江苏方言总汇》 313 35 41 55 24 13 114 41 35 14 213 114 41 45 14《连云港市新浦方言轻声问题研究》 213 35 42 445 24《连云港方音与北京语音的比较》 313 35 41 55 24《连云港市方言的连读变调》 214 35 41 55 24《江淮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和折度分析》男女从上表可知,已有研究的分歧主要是:对阴平调的具体调值及调型是拐调还是低升调的判断不一;对阳平调的具体调值及其调型是低平升调还是中升调的判断不一;对上声调的次高降调型的判断一致,但是对其具体调值的判断不一;对去声调的具体调值及其调型为升调还是高平调的判断不同;对入声调的入声为双点和升调调型的判断相同,但对具体调值的判断不同。
学科教育论文连云港地区方言对拼音教学的“束缚”汉语拼音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他们进入学校后学习时间最长的内容,是他们识字的一块“敲门砖”,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汉语方言复杂,方言地区的语音跟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加大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
一、连云港市地区方言的特点连云港市地处海陆、南北过渡的结合部,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正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连云港方言的复杂性。
连云港境内有两种方言,江淮方言和中原方言,占主体的是江淮方言,我们市区就属于江淮官话区,主要特点有:1、翘舌音zh ch sh r与平舌音z c s的混淆,但是都读作zh、ch、sh,这就是有些人说连云港话有卷舌音的原因;2、n、l不分;3、前后鼻音不分,即n和ng不分;4、有的方言在现代汉语中还没有对应的汉字和读音,但是对于普通话教学又没有太大的干扰。
二、连云港方言对拼音教学的“束缚”有哪些1、平翘舌之分,如zh,ch,sh和z,c,s;2、鼻音之分,如n、l;3、前后鼻音之分,如in,ing和en,eng;4、声调的影响,如普通话读“大姐”的“姐”是第三声,而我们方言读这个字音却没有声调。
5、看是不一样的字,但在方言中字音却是一样的,如:祥与强等。
三、怎样解除方言对拼音教学的“束缚”1、怎样发准zh,ch,sh和z,c,s同学们要发准这两组声母,首先必须弄清这两组声母发音的区别。
z,c,s一组声母,同学们原来就会发,但还要认真体会舌头的活动,训练自觉控制舌头活动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练习zh,ch,sh的发音。
发好zh组的音,关键在于要克服舌头平伸的习惯,把舌头翘起来。
翘起舌头发z,c,s,就是zh,ch,sh的音了。
2、怎样分辨声母n和l在学习声母n、l时,首先要弄清楚它们发音的方法不同:n是个鼻音,发音时让气流从鼻腔出来;l不是鼻音,发音时让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所以叫边音。
在n、l不分的地区,同学们一般以会发n不会发l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