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废相的弊端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目标]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
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
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1.积极性: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它有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性(1)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埋下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2)从对政府的影响看,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3)从长远的影响看,它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浅议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宰相制度在明朝历史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宰相制度刚刚初创的时候,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时代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宰相制度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也逐渐成为现实。
本篇文章就浅谈一下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和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优越性与时代性宰相制度是明朝的一项伟大创举。
由于明朝时期由君主手中转移到宰相手中,因此明朝宰相得以发挥大量的权力。
宰相可以透过朝廷的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等等方面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例如,宰相可以主持经济事务,并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同时,宰相还可以负责招聘官员、分配官职,使国家职位的分配更加合理。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吸纳有才干的人才,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出现权力斗争和官员的腐败。
其次,宰相制度在明朝时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明朝是一个讲究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时代,民众对于能力和学问具有很高的评价标准,而宰相制度刚好满足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明朝时期普遍认为,官员应该是有学问和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有贵族身份的人。
因此,明朝派出宰相的条件不仅仅是他们的出身,还包括他们的才干和学问。
二、宰相制度的问题渐显然而,时间的推移让宰相制度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和问题。
首先,宰相制度的过于强调学问和能力,忽视了官员的品德和性格。
虽然宰相确实具备许多才干和学识,但是他们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可能缺少责任心和忠诚度。
同时,宰相制度会让政治权力过于集中在宰相手中,许多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也就随之出现。
此外,宰相制度在处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宰相们在处理政治斗争时,往往存在看法上的差异,彼此间的进行权力的争夺,而这些会导致朝政不一致,内部混乱。
三、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废除宰相制度虽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明朝社会的变化逐渐使得废除这一制度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具体来说,废除宰相制度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明朝时期的官员分为两种,一个是由国家推荐的人民官员,另一个是由皇帝任命的私人官员。
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的举措带来了一些利弊得失,具体表现如下:利:1.提升中央集权:废除丞相一职,使皇帝在政治层面上具有更大的权力和决策权。
朱元璋的强化皇权有助于加强对地方行政、军事和财务事务的集中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优化决策效率:废除丞相一职,减少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权力争斗,减少了政治决策的阻滞和延误,提高了政府的决策效率。
这让朱元璋能够更迅速地采取行动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3.加强皇帝威望:强化皇权有助于加强皇帝的威望和权威,巩固统治地位。
废除丞相后,皇帝能够更直接地接触下属官员和民众,加强了皇帝与百姓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稳固了朱元璋的统治地位。
弊:1.缺乏制约和平衡:废除丞相后,朱元璋拥有了更集中的权力,缺乏相应的制约和平衡机制。
这可能导致权力滥用、独断专行,以及主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一旦皇帝犯错或出现不良决策,将缺少相应的内部约束与平衡机制。
2.建立个人威权:强化皇权可能导致皇帝个人威权的建立,使朝廷政治更加依赖于皇帝的个人才能和决策能力。
这可能对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政治体制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一人的能力和品质。
3.削弱官僚体系:废除丞相后,原本有较大独立权力的官僚体系被削弱。
一些得失衡权力的官员可能会感到不满或失去积极性,对于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政策推动可能出现一定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的举措带来了一些利弊得失。
其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决策效率和加强皇帝威望等方面带来了一定好处,但也存在权力滥用、缺乏制约和平衡、建立个人威权以及削弱官僚体系等负面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内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内阁的首辅(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地位反在内阁之下。
为预防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人物阶段名称阁臣权力明太祖奠定基础殿阁大学士处理文案的侍从明成祖正式确立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明宣宗发展完成内阁大学士票拟权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注:群臣奏章在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拟”。
皇帝对内阁意见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批红”多由司礼监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朝废除宰相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査学生姓名刘艳学院社会学院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班级113学号111632362013年12月25日1论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影响摘要中国封建时代自秦至明初,一直实行宰相制度。
但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借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丞相制度也正式走下历史舞台。
但帝王一日万机,集众务于一身,难以处理所有朝政,于是内阁便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随后建立起来,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内阁制度的产生历程和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内阁制度;产生;发展;影响日录引言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3)(一)、丞相制度的废除(3)(二)、内阁制度的形成(3)二、内阁制度的发展(4)三、内阁制度对明朝的影响(5)(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5)(二)、导致政风逐渐腐化(5)参考文献(7)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
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阐述,能够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明朝内阁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更好的认识到历史的意义所在。
一、明朝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形成(一)、丞相制度的废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在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而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总中书政,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个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曲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
”这对于极力集中皇权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
所以,“十三年正月, 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由此,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丞相制度,废除了。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考点一明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明清易代【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 明朝施政措施与明清易代知识点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3法律与教化(选必一)知识点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知识点5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 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考点二清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统治危机【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清朝施政措施与统治危机知识点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3 法律与教化(选必一)知识点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知识点5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 康雍乾的君主专制考向2 疆域的奠定与闭关锁国考点一明朝时期的内政外交与明清易代知识点1:明朝施政措施与明清易代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元朝灭亡,明朝建立1、背景: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政治制度的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②历史原因:前朝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③现实原因:废行省后,相权扩大。
④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擅权(2)目的:明太祖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3)影响:①加强了皇权;②皇帝压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③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建立内阁制:(1)背景/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3)运行机制:(批红高于票拟)①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明朝成立之初,丞相制度的运作并不理想。
明朝初建,重臣们对朝廷尚有所疑虑,且朝廷内部权力分布不均,经常出现党争和权力斗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丞相职位被设立,作为朝廷内的权力平衡者。
然而,丞相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往往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引发专权和腐败现象。
其次,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也与后期明朝实行的内阁制度有关。
明朝中期以后,内阁制度逐渐取代了丞相制度。
明末清初,内阁成为朝廷决策的核心机构,以abinet﹑consultation﹑togroup案等形式,吏部﹑纲部﹑都察院等机构的差官参与决策。
内阁制度的实施,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丞相变成了一个虚位。
另外,在中国古代,丞相一职的权力往往比皇帝还大,有时甚至能够干预皇帝的决策。
此种现象在明朝中叶尤为明显,丞相如冯保、吴世春等在职期间多次出现过干涉皇帝决策甚至篡位的情况。
因此,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也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保障皇帝的权威。
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明朝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明朝中叶以后,宦官集团的势力逐渐壮大,帝王对丞相的依赖度也逐渐减少,护军制度逐渐取代了丞相的权力。
护军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直接统治权,由护军负责军事事务,使得朝廷内的权力进一步集中。
另外,明朝中期以后,丞相职位变得名存实亡。
丞相职务通常授予地位显赫的亲王和王子,但他们多数只是虚衔,未真正担任实务。
丞相的功能已经被内阁和护军所取代。
总体来说,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丞相职位带来的专权和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强化政府的决策效率。
当然,废除丞相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削弱了重臣们的权力,以后明朝政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内阁把持政权、宦官专权等,这些问题也是明朝政治衰败的深层原因之一。
2019-2020学年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1.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封建国家的倡导B. 宗法制的影响C. 分封制的产物D. 君主专制的需要2.周王族作为原商朝西方的一个“小国”战胜强大的商王国,成为中原新的统治者,不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周武王克商后“自夜不寐”、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状态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表现。
在“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思想指导下,周初统治者A. 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同姓亲族B. 建立了内外服制度C. 加强中央集权D. 采取了分封政体3.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A.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C.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D. 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4.《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诗经•商颂》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
《尚书》认为商汤伐桀是“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这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 实行“家天下”制度C.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D. 科学宣传、信仰自由5.按周礼,天子用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
而季氏只能四佾,却用了八佾。
春秋时期,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季氏财力雄厚B. 卿大夫势力强大C. 季氏越级夺权D. 分封制趋于崩溃6.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论明朝废相的弊端作者:郝军亮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4期摘要明王朝废相的同时,也铲除了传统的视相权为皇权潜在威胁的制度基础,高度集中皇权在操纵着庞大的“封建大厦”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暴露出了自身潜在的弊端。
关键词废相皇权行政效能宦官特务弊端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明王朝废相的同时,也铲除了传统的视相权为皇权潜在威胁的制度基础,高度集中的皇权在操纵着庞大的“封建大厦”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暴露出了自身潜在的弊端。
本文就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1 皇权高度集中朱元璋“洪武十三年,革中书省,罢丞相”。
之后,还以“祖训”的形式告诫子孙不得恢复丞相制度:“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及时劾奏,将犯人凌死,全家处死。
”如此,明朝废除的不仅仅是宰相一职,连同宰相制度也一并废除。
明朝废相后,皇帝“总揽乾纲”,“事皆亲决”,皇权兼并了相权,把所有权力集于皇帝一身。
皇帝不仅掌握最高决策权,而且还成为领导政府日常工作的行政首脑,使皇权高涨到自秦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前所未有的程度。
至此,传统政治结构中,相对独立于皇权,对皇权具有相对制约作用的政治力量被彻底铲除或被置于皇权的绝对控制之下,政治体制亦不具有任何可以有效防止皇帝滥用权力的制约机制,皇权干预、支配、控制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高度垄断性的政治力量。
可以说,废相之后,皇权的触角延伸到行政、军事、司法、监察等国家权力结构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地操纵着一切。
而正因为皇权的这种极度膨胀,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专制君主滥用权力,不仅阻碍和干扰了政府系统正常地行使其行政职能,也破坏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秩序。
明中叶以后,皇权与地主阶级中最腐朽反动的大贵族、大宦官、大官僚势力结合在一起,政治上倒行逆施,经济上进行竭泽而渔的榨取,这不仅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也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剧烈的冲突和斗争。
至明后期,朱家王朝众叛亲离,成为政治上的“独夫”。
最后,在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明帝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2 宦官狐假虎威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鉴于前代宦官之祸,严禁此辈典兵预政。
之后,“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明王朝废相至少在两个方面为宦官专权留下了严重后患。
2.1 为大权旁落宦官弄权提供可能朱元璋废除丞相,把庞大而笨重的封建国家机器由一人控制和指挥运转,这种局面于任何人也难以维持长久。
洪武十七年,给事中张仁辅详细计算朱元璋上朝八天所处理的大事,多达三千二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处理四百多件。
为此,朱元璋“昧爽临朝,日晏忘餐”,到了晚年也日勤不怠,但已“忧危积心”力不能支。
这在朱元璋时代由于他勤于政务,才能过人尚属可行。
但是,朱元璋是按照自己的品格来构造垂诸永久的政体,殊不知这种品格是不能遗传的,而且“承平既久”总是趋于“退化”。
事实上,永乐后,其余的君主几乎均是昏聩无能的荒怠之主,而大凡“人主”愈是自己不能亲理政务,就愈会疑心“人臣”不轨,所谓“圣明深居日久,更防太阿旁落”,①在他们的心目中,一怕臣僚们“黄袍加身”取而代之;二怕后妃外戚干政。
于是,最可靠的只有善于揣度其心理,又不能窥窃神器、黄袍加身的宦官。
因此,从永乐开始的一些皇帝便将很大的权柄赋予宦官,造成了明代宦官专权人数之多,情况之严重,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
2.2 废除丞相,使宦官取得批红之权,干预朝政朱元璋在废相后,为处理庞杂的事务,随即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应对,并令其协助一些指定的文翰工作,但为防止他们重操相权,大学士也只是“皆无所领阁务,唯从容待顾问而已”。
但是,随着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重大的制度蜕变实属难免。
永乐时内阁已能参与机务,仁、宣以后,阁权渐崇,形成了内阁制并被赋予票拟的职责。
内阁票拟,本章由内监自皇帝处转发内阁,因为票拟之职本质上是“代王言”而非内阁自言,所以要符合皇帝处理的意旨才能转为批红下发。
于是,如皇帝在本章发阁前已有成见,则令宦官口传要旨,为内阁规定原则,如原无定见,亦往往不与阁臣面议定夺,而是令太监赴阁面议。
这就在皇帝倦于政事或昏庸、冲动的情况下,随时可造成宦官“口含天宪”,“出纳王前”以挟制内阁的局面。
更为严重的环节是阁拟转为批红。
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自票拟制形成以来,大抵“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于是,造成“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宦官参与、把持票拟,这可说是明朝废除丞相限制臣僚权力的必然结局。
皇帝利用宦官张势扬威,宦官则假借皇权逞凶作恶,“明代阉宦之祸酷矣”。
明代宦官专擅朝政,一是皇帝全然不理朝政,将“批红”大权完全下方给司礼监;二是宦官势力控制了内阁,形成所谓的“阉党”。
观明史,能完全及于此二者只有刘瑾、魏忠贤两人。
终明一世,宦官虽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但始终不曾独专兵权,宦官势力始终是“能为乱不能为变”,最终也没能重蹈唐之“尾大不掉”的结局。
尽管刘瑾、魏忠贤等虽威临百官之上,一旦皇帝感到威胁而予以剪除时,则如去孤雏腐鼠,但是宦官之荼毒生灵给百官及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则是巨大的。
3 行政效能下降本来,设置丞相原可以补救君主世袭制的弊病,因皇帝传子,而且,必以立长立嫡的宗法原则世代相传,皇帝之子不必贤,端赖丞相传贤以为补救。
废相后,皇帝传好传坏,没有任何补救的可能,因而,也导致弊病百出,而皇帝个人能力的高低在废相后却恰恰制约着行政效能的发挥。
传统宰相体制下,丞相“总百官,揆百事”总理全国政务的行政职能,随着宰相的废除也一并依靠皇帝本人来管理和统治。
阁权对皇权的依附所伴随的必然是内阁大学士对皇帝的政治依附关系,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明王朝朝政事务行政效率的高低以皇帝个人能力为依托。
雄才大略如朱元璋、朱棣等尚可勉强应付,而对于由“自幼生长内宫”的后辈皇帝“一人独断,势必造成上下梗塞,万机废弛”,再加之皇帝视皇权如命,“……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而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天下至广……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诤”,②行政效率则大大减弱,以至荒政、怠政。
从这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废相后皇权的高度集中是以牺牲行政效能为代价。
明后期虽也出现过类似张居正使明王朝“几于富强”的旷世局面,但张居正当国,则“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称次者,亦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最终也摆脱不了“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的悲剧。
明王朝皇权的辅政系统,特别是内阁“领导”下的行政事务若处理速决、行政效率提高,下场则是“专权乱政,罔上负恩”,“帝疑心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不再委政内阁。
皇帝“孤家寡人”之下,对中外奏章“强半留中”,“予为邢垣时,见言路诸疏以四日下,间改票亦六日下,及此番入垣独异,或数月,或半年一年”,③更有甚者不做处理。
“夫章奏即政事,停章奏即政事也”。
与此同时,不委权于臣下,则猜忌大臣之心便会日重,“圣明深居日久,更防太阿旁落”,在这种情况下,内阁大臣也只能“内固恩宠,依阿自守,掩饰取名,弼谐无闻,循默避事”。
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这就严重损害了明代行政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行政效能的发挥愈来愈下降。
中枢机构行政效能尚且如此,地方行政效能亦可以想象。
柏桦先生就认为:“从明代历史来看,朝廷对地方官员督促紧迫时,州县官施政的重点则集中在朝廷督促的项目上,而廉清循谨蔚然成风,贪酷不职遭人鄙弃,州县政治也多有所取。
朝廷对地方官员放松管理时,州县官施政重点主要放在见功见利的方面,非但廉清循谨的不为人所重,就是贪酷不职的也多能逃出法网,州县政治渐趋败坏。
朝廷奖惩不公,姑息迁就,善者不得其赏,恶者不得其罚,使贤者没有立足之处,佞者却能平步青云,平庸者也不以失节为耻,州县政治则败坏不堪。
”4 特务横行迄明,废相以后,监察系统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与此相伴,一个自上而下严密的特务机构遂以成立,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
东厂和锦衣卫等厂卫虽不是传统政治体制内主管行政、军事或监察的机关,但在明代废相后,明朝廷依靠庞大的锦衣卫、东厂等特种镇压机构,采用非常手段,控制官吏军民,对皇权的异己力量进行残酷的打击和血腥的屠杀。
第一,厂卫特务秉承皇帝意旨缉捕刑讯,肆意横行,凌驾于“三法司”之上。
《明史·刑法志》序云:“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服司狱是已。
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
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
举朝野命。
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第二,厂卫特务活动对明代政治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说,明统治阶级内部每一次较大规模的政治斗争,都有厂卫插手其间。
从明初锦衣卫参予制造“胡蓝之狱”起,到嘉、隆、万时期的“内阁首辅之争”,及至明末的“东林党案”,厂卫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策划者,或者主持者。
世宗朝陆炳掌锦衣卫,“及嵩与言构,炳助嵩”。
天启中左都督田尔耕,“掌锦衣卫事,狡黠阴贼,与魏良卿为莫逆交。
魏忠贤斥逐东林,教兴大狱。
尔耕广布侦卒,罗织平人,锻炼严酷,入狱者率不得出”。
第三,厂卫之职掌虽不同于司礼监,但厂卫头目被皇帝视为心腹耳目,双方有着特殊密切的政治关系,厂卫首领可以依托和假借皇权,直接或间接地操纵、控制国家政治事务。
如东厂,令宦官中“嬖匿者提督之”,“后专用司礼秉笔第二人或第三人为之”。
领锦衣卫者,“上寄耳目于锦衣卫,称为心膂大臣,托采外事以闻”。
厂卫特务的情报成为明朝皇帝进退臣僚和进行重大政治决策的主要依据。
一些受到皇帝特别信任的特务头子,如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权势更在司礼监之上,国家政事,悉出其手。
这种在政治上实行极端高压恐怖的统治模式,企图以血腥的杀戮来确立和维护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绝对权威,目的是要在废相后填补制度上的空白,其严重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厂卫势力在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中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以说明明代政治何以被人称为是特务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