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朝的婚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清代的不婚族之自梳女“不婚族”广义指选择终身不婚的人群。
中国古代没有“不婚族”一说,不过实际上存在选择终身不婚的人群。
“自梳女”便是其中的一支。
“自梳女”这一从明末出现的“不婚族”曾盛行于广东顺德、番禺、中山等县,是封建制度下地域性的特殊习俗。
“自梳”,又称“梳起”。
女子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行易辫而髻,表示独身不嫁,称“自梳女”。
本文旨在论述“自梳女”形成的时间、原因和条件,探讨其对传统婚姻制度的间接妥协以及与现代“不婚族”间的异同。
“不婚族”广义指选择终身不婚的人群,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并没有这一词汇。
但无论是主动地选择“不婚”、还是被动地“终身未婚”,无论是因为宗教原因(如尼姑)、出身原因(娼妓)、还是主观意愿(如自梳女)等原因,在中国古代一直都存在“终身不婚”这一类人群,我们姑且称之为古代的“不婚族”。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清代“不婚族”之中的一种类型——“自梳女”。
一、不婚族与自梳女的定义“不婚族”在现代的定义中指的是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学历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且选择终身不婚的人群。
近年来,“不婚族”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不独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这样传统家庭文化深厚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单身不婚的人群亦逐年增加。
据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在婚龄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结婚人数却越来越少。
如上海市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1990年为12万,1997年為10万。
社会研究者将出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归因于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意识多元化。
人们的独立个体意识日益增强,注重个体的人生体验,思想更加自由,选择面更广。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已经不再把“结婚生子”看作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事,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曾说:“婚姻从一种普世的价值已经变成了纯粹个体的选择,我们习惯了以“家”的概念来面对社会,而以后可能要彻底作为单个人面对周遭,家族主义在下降,而与现代化随之而来的个人主义迅速上升。
为什么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是合理的?现在恢复一夫一妻多妾制会怎样?本文导读:到了清朝就另说了,因为满族都是一夫三妻制,满族贵族都有一正室,两侧室,和数名妾的位置,根据男方地位的高低,如果是王爷甚至可以娶更多的,这个三妻四妾制只允许旗人使用的规矩,汉人的规矩延续明朝,也就是说汉人还是一夫一妻制的。
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起源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起源于周朝。
所谓一夫一妻是指按照西周宗法制度的要求,从天子到诸侯、百姓,一个男人只可以拥有一个妻子,即嫡妻,也就是正妻,嫡妻必须以聘娶大礼迎娶。
多妾指的是国王和贵族占有的(除正妻以外)其它女人。
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区分嫡庶,它和「嫡长子继续制」相辅相成,成功地解决了王位继承的难题。
为什么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是合理的?原因一:这是老祖宗的婚配制度,从皇帝到庶民,最多只能有一个妻子,其余的都是妾,要知道古代娶妻是很严肃的事情,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嫁到夫君家里要遵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
原因二:相对于现在而言,古代的婚姻约束性很强,很多更是为了一个目的传宗接代,婚姻的唯一目的竟然是传宗接代,可笑不,可在古代这就是原因,古人医疗条件不高,所以平均寿命很低,在唐朝的时候,平均寿命是30岁左右,清朝以后也才35岁。
在华夏泱泱几千年里,一半的古人活不到14岁就夭折了。
拿康熙皇帝来说,生了35个皇子20个公主,只有24个皇子和7个公主活到成年,夭折率在44%。
皇宫尚且如此,何况民间呢?原因三:古代经常打仗,每次战争的时候,动辄死上万人,男子的死亡率很高,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在法律上便规定在一夫一妻的基础上可以多妾。
现在是否可以恢复一夫一妻多妾制呢?先不要骂我,当今社会,男多女少是不争的事实,有钱人很多都不止一个「老婆」,作为一个男性,我真心祷告千万不要恢复一妻多妾制!!!那些正在yy中的男同胞们,来,把你们的头伸过来,我给你们浇盆冷水让你们清醒清醒。
现在小三那么多,为啥不恢复一妻多妾制呢?看到此条,许多男性开始幻想起了皇帝一般的翻牌子活动,想着自己家里有很多妾,她们有的洗衣服,有的做饭,有的在床上......哎呦,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古代的婚姻制度古代的婚姻?哎,想想就觉得挺... 奇葩的,对吧?不像现在,想结婚就结婚,想离就离,自由得很!古代那可是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感觉就像一场大型相亲现场,而且你连“相”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给你安排上了,你说气人不气人?我前几天去逛故宫,就看到一个展品,是一幅清朝的婚嫁图,画得那叫一个细致!那新娘子,头上戴着好多首饰,一层层叠起来,就好像圣诞树一样,闪闪发光,估计得有好几斤重吧?看着都脖子疼!然后旁边站着喜娘,笑得跟朵花似的,手里还拿着个红盖头,那红盖头,颜色鲜艳得跟打了鸡血似的,感觉随便一摸就能蹭掉一层粉。
再看新郎,穿着龙袍马褂,一脸正经八百的表情,估计心里正琢磨着晚上洞房花烛夜的事儿吧,哈哈!这幅画,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古代婚姻的那些事儿。
你想啊,这新娘子,连新郎长啥样都不知道,就稀里糊涂地嫁过去了。
这要是嫁了个奇葩,那可咋办?好比我一个朋友,她妈非要让她嫁给一个她根本不认识,只见过照片的“老实人”。
照片上那男的,戴着个黑框眼镜,笑得贼腼腆,看起来挺好。
结果,结婚后才发现,这“老实人”竟然是个游戏迷,每天晚上不是打游戏就是看直播,家务活儿一概不沾,还特爱吃泡面,房间乱得跟垃圾场似的!我朋友差点没崩溃,天天跟我吐槽,说当初要是有个“后悔药”就好了!古代的女子,更惨。
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
想想都替她们憋屈,你说这公平吗?当然,也有例外,像那些才女,也能嫁个不错的夫君。
但是,那毕竟是少数啊!大多数姑娘,就像那幅画里穿戴得花枝招展的新娘子,被嫁出去,就好像一件商品一样,被摆上货架,任人挑选。
所以啊,跟古代比起来,我们现在幸福多了!虽然现在相亲也挺麻烦,但至少咱们有选择的权利,可以自己决定要跟谁在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谁要再让我听谁说古代好,我就把那故宫婚嫁图甩他脸上!哈哈哈!。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1. 引言婚姻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个人感情的结合,还涉及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受到伦理观念、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概述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进。
2. 先秦时期的婚姻制度在先秦时期,婚姻制度主要以宗法制为核心。
根据宗法思想,人们一般采取近亲婚姻,以维系家族的血脉纯正。
父系氏族制度是婚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由族长或族父负责安排婚姻。
此时期,女性地位较低,处于从属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婚姻开始注重双方的自主选择,婚事逐渐从家族转移到个人手中。
此时期,婚前礼仪逐渐丰富,而且婚姻合同变得更为重要,双方有权利提出离婚,但性别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
4. 唐代的婚姻制度唐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此时期,婚姻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产生了一系列制约和规范。
唐代实行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男性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婚姻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婚姻可以分为贵族婚和庶民婚,不同阶层之间的婚姻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唐代还有丧妻重娶的规定,成为后来婚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5. 宋元明清时期的婚姻制度在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变革。
这一时期,婚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公婚制逐渐取代了私婚制,政府加强了对婚姻注册和管理的监督。
此外,妇女地位的提升也可以在这一时期得到一定的体现,尤其是明清时期。
6. 结论通过对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的概述,可以看出古代婚姻制度受到伦理观念、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形式和规范存在差异,但始终充满着浓厚的家族观念和性别不平等。
了解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当前婚姻制度的变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古代有种制度叫滕妾制度滕是跟随正妻一同嫁到夫家的女子,规格较高的便是这种亲姐妹同嫁;规格中等则是一个身份较高的女子偕同一个或几个宗族女子同嫁;规格最低的便是侍女陪嫁。
这样嫁过去的前者就是妻,后者便是滕妾了。
滕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
这样的制度在战国直至三国时候的贵族之间非常盛行,比如孙权的母亲就是和她的妹妹一同嫁给其父孙坚。
从政治角度讲,这种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嫁女一方的利益。
假如作为正妻的女子死去,或者没有生育,那么滕妾取代她的位置,以滕妾和“娘家”的密切关系,依然可以保证“娘家”的利益。
这么说可能有点残忍,不过事实如此。
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姻制度。
即女儿出嫁时,岳家必须以同姓侄女辈陪嫁。
陪嫁过去的姊妹或女奴,自然属于媵妾,而姊妹媵妾的身份比女奴要高,那就不必多说了。
再往后,便正式出现了“妾”。
妾在家庭中,虽然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
为什么呢?最初的原因很简单——为妻的女子,家庭出身都要高于妾。
妾一般都来自卑*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战败方奉献的礼品。
因此,妻为“娶”,而妾为“纳”,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而纳妾时给予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
在古代诸侯贵族女子出嫁,以侄娣从嫁,称媵。
但媵妾的地位其实并不是很高,例如:《列子·杨朱》:“﹝端木叔﹞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
”。
《后汉书·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旧唐书·崔宁传》:“旰家在汉州,英乂迁之成都,通其妾媵。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瑞云》:“入门,牵衣揽涕,不敢以伉俪自居,愿备妾媵以俟来者。
”《管子·大匡》中说:\"诸侯无专立妾为妻\",即诸侯们不准擅自立妾为妻。
与正妻制并存,春秋战国时贵族内部还实行陪嫁媵妾制。
第1篇一、引言满汉通婚,是指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婚姻结合。
在中国历史上,满汉通婚是一种重要的民族融合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满汉通婚的法律规定也逐渐明确。
本文将从我国法律的角度,对满汉通婚的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满汉通婚的历史背景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原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
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逐步统一了中国。
清朝时期,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婚姻结合逐渐增多,形成了满汉通婚的现象。
三、满汉通婚的法律规定1.宪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结婚的自由。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
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享有结婚的自由,为满汉通婚提供了宪法依据。
2.婚姻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
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这一规定明确了婚姻自由的原则,为满汉通婚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这一规定明确了结婚年龄的限制,但并未对满汉通婚产生实质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七条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这一规定保障了婚姻自由,防止了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有利于满汉通婚的顺利进行。
3.民族事务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保障各民族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
”这一规定明确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为满汉通婚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各少数民族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
文史研究浅析清代妻与妾的家庭地位黄菁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摘要:清代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时代,其封建礼制已达到顶峰甚至僵化的地步。
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在这个时代处于一种及其病态的地位,从其自主权、决策权和资源使用权等多方面都能看出,具有极强的依附性,而这其中正妻与妾的关系更是差异甚大,笔者试图通过对其家庭地位的比较探索决定其独立的因素。
关键词:清代;已婚女性;家庭地位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女性地位和女权问题日益为人关注,诸多专家学者,对女性在社会生存中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为女性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多数女性是以男性的附属品的身份登上历史的舞台,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时代的清朝,对这个时代的普遍女性地位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清代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清代家庭关系仍然维护“夫权至上”的礼法。
妻子的人身权、财产权的管束、处分的权利属于丈夫。
妻对夫应尽同居、守贞的义务,生养子女,赡养父母舅姑之义务。
这一时期,妻子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完全的行为能力,在法律上只认可丈夫对妻子的监护权。
(一)清代妻子的人身权在夫妻互犯上,如果丈夫伤害妻子,则其量刑较轻;如若妻子对丈夫造成伤害,则量刑加重。
因此,夫妻相犯的原则是同罪异罚。
这是由当时的夫尊妇卑的法律地位所导致的。
妻子若杀死丈夫,则不存在过失杀人,从轻处罚的情况,直接重罪处置;而丈夫若杀死妻子,则视其情况,有故意杀人与过失杀人的判罪区别。
除此以外,古人注重立法,长幼有序,妻子状告丈夫,其与子孙状告父母同罪。
不难看出:清代女子嫁夫之后,其家庭地位虽名义上与夫平等,实际却相差甚远,家庭权力多有男子掌握,妻子是以丈夫的附庸面貌出现在家庭中。
(二)妻子在夫家的财产权女子出嫁之时,只可带走部分母家宗族的财产作为嫁妆,不可有自己的私房之物。
清朝时期,官府对于女子再嫁之事极为贬斥,再婚妇女,即使新的夫家受封,自己也不得随封;儿子如若做官,推恩封赠,其母亲也不得享受。
清朝皇帝的性生活-后宫三千皇帝结婚是国家的盛典,被列在传统的吉、嘉、军、宾、凶“五礼”中的嘉礼,为与普通百姓的婚礼相区别而称大婚。
清代入关后的10位皇帝中,有5位皇帝在即位前已成婚,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时年岁太小,根本来不及结婚,清王朝就被推翻了,因而在紫禁城中举行过大婚典礼的皇帝仅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4位皇帝。
祥龙聘瑞凤,帝皇的婚姻本应为天下第一绝配佳偶,可是这四位在位皇帝结婚的对象大多是为了巩固皇权而不得不实行的政治婚姻,清朝初期顺治、康熙二帝所聘的皇后,是以巩固大清政权为首要条件;而清朝晚期慈禧太后是为了自己能够得以控制皇权,亲下懿旨为皇帝选择后妃。
太多的政治色彩而酿成诸多不幸,江山与爱情,永远是帝王两难的抉择。
但是皇帝结婚作为国家盛典,必须隆重地祭拜天地神明,敬尊先祖高堂,诏告臣僚百姓。
清代皇帝大婚礼仪浩繁,沿袭了中原历代传统婚礼的主流程式,但也融合了统治民族满族的习俗。
既展示了皇家尊贵至极的奢华,也彰显了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演绎出一个时代的婚礼经典。
婚姻制度皇帝可以娶多少后妃中国历代帝王的后宫无不美女如云,清朝也不例外。
然而在16世纪末,努尔哈赤刚开始进行统一女真族各部落的战争时,还没有什么后妃制度,汗王的妻室既没有号位,也不分等级,一律都称福晋。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进行了一系列封建帝制的建立与改革,宫廷内的后妃制度也逐步开始建立。
康熙帝以后,典制完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统辖六宫。
以下是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分居东西12宫,辅佐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3级,都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尽管制度规定得十分严格,但是各朝妃嫔数目的多少实际上并未完全按照规定执行。
盛世皇帝康熙、乾隆帝在位的时间都超过60年,多年迎娶的嫔妃总数大大超过规定,而清朝晚期,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相对较受慈禧太后挟制,远远没有那么多的嫔妃。
另外嫔妃受晋封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第15卷第2期2005年4月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Hui V ocational C ollege of Metallurgy and T echnology V ol.15.N o.2Apr.2005近二十年来明清婚姻问题研究述评祖晓敏(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一度处于萧条状态的明清婚姻史研究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本文搜集和整理了近二十年来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就某些研究专著及论文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和评述,并从中总结出这二十年里有关明清婚姻问题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上获得的进展和突破,表现出历史研究进程中人文精神的不断发扬,同时也指出了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二十年;明清婚姻;述评中图分类号:DF551:K 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94(2005)02-0127-04收稿日期:2005-03-18作者简介:祖晓敏(1974-),女,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一个时代的婚姻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它是许多社会现象的综合,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伦理道德、家庭、心理等多个方面。
由于历史原因,明清婚姻史的研究曾一度处于萧条状态,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中国婚姻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明清婚姻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尤其在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陆续发表出版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专著、论文,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飞跃,而且使明清婚姻问题在研究内容上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向深入。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笔者试图概括地对这些成果从内容上进行一番梳理,以便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1 皇室婚姻研究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文章中,有相当部分是集中于讨论明清皇族婚姻的。
魏连科《明代宗室婚嫁制度述略》,对明代宗室的婚嫁制度作了考释。
大体在宣德以前,多选择与文武勋贵联姻,利用婚姻钮带,把双方的利害关系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深受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的影响。
婚姻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和家庭关系,而家庭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过程、重要原则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婚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婚姻最初以氏族联姻为主,婚姻关系更多地是一种家族联合与利益交换的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国时期的变革导致了后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
这一制度主要由两个关键特征构成:兼并家族与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及女性地位的下降。
婚姻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男性的权力地位,同时削弱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与束缚。
儒家观念中的“三从四德”进一步限制了女性的自主权,妇女的地位被迫依附于丈夫和婆家。
此外,男性的世代居住也取代了女方家庭的传统。
这一制度的主导地位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
二、婚姻制度的原则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遵循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
首先,继承是维系家族及财产血脉延续的重要原则。
男性子嗣的出生被视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家庭使命,因为只有他们才能传承祖先的姓氏与遗产。
其次,婚姻制度强调社会地位与家族背景的匹配。
传统上,贵族与士人阶级往往与相同社会地位的人通婚,以维持血统纯正与家族荣誉。
另外,婚姻被视为协调和平衡人类阴阳两性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男人被赋予阳刚之力和外在活动的职责,而女人则强调柔顺和贞节作为妻子与母亲的角色。
三、婚姻与家庭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婚姻与家庭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婚姻制度的稳定性和家族传统的血缘关系,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家族连续性。
家族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使得婚姻和家庭成为社会优先考虑的对象,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和家族传统。
同时,婚姻也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通过与有钱有势的家族联姻,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
然而,这也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和不平等的加剧,较低阶层的人往往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联姻例子中国古代的联姻制度是一种通过婚姻关系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方式。
联姻的对象通常是贵族、皇室或其他有权势的家族之间的婚姻联盟。
以下是十个中国古代的联姻例子:1. 周公与太公望的联姻:周公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太公望则是鲁国的重要人物。
周公通过与太公望的女儿联姻,巩固了与鲁国的关系,增强了周朝的统治地位。
2. 纣王与妲己的联姻:商朝的纣王与妲己是一对臭名昭著的夫妻。
他们的联姻是为了巩固纣王的统治地位,但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衰败。
3. 秦始皇与赵姬的联姻:秦始皇娶了赵国公主赵姬为妃子,以此来加强秦国和赵国之间的联盟,进一步统一六国。
4. 汉武帝与卫子夫的联姻:汉武帝娶了卫子夫为皇后,以此来巩固与卫氏家族的关系,增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5. 三国时期的连环计:刘备与孙权的联姻:刘备与孙权通过联姻,形成了对抗曹魏的联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埋下了伏笔。
6. 北魏和南朝梁的联姻:北魏的宇文泰与南朝梁的贵族杨坚之间达成了婚姻联盟,为后来的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7. 唐朝的外交婚姻:唐朝时期,通过与外国王室的联姻,如与吐蕃、突厥、契丹等国,保持了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唐朝的疆土稳定和国力发展。
8. 宋朝与辽国的联姻:北宋时期,为了与辽国保持和平,宋徽宗娶了辽朝的公主萧皇后为妃子,以维护两国的稳定。
9. 明朝与蒙古的联姻:明朝洪武帝娶了元朝的公主为皇后,以此来巩固两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保护明朝的北方边境安全。
10. 清朝与满洲贵族的联姻:满洲贵族通过与中国汉族的婚姻联姻,加强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维持了满洲人的统治地位。
总结:中国古代的联姻制度是一种通过婚姻关系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方式。
这种制度在不同的朝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巩固统治地位、扩大势力范围、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联姻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争夺皇位、家族纷争等问题。
不过,联姻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朝娶嫡福晋的礼仪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婚姻制度、礼仪习俗和文化传统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清朝时期,娶嫡福晋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有着繁琐的仪式和规定的礼仪。
以下是清朝娶嫡福晋的礼义概述:1. 纳采礼纳采礼是清朝婚礼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它象征着婚姻关系的开始,是由男方家族派遣使者向女方家族提亲的礼仪。
女方家族同意后,双方开始商议婚姻的细节。
2. 问名礼问名礼是确定新娘名字的仪式。
在清朝时期,新娘的名字必须符合生辰八字和五行相生的原则。
这个仪式通常是由男方家族的媒人进行的,以确定新娘的名字是否适合与新郎成婚。
3. 纳征礼纳征礼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送交聘礼的仪式。
聘礼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一定的规定,通常包括金银珠宝、绸缎衣物、粮食等。
女方家族收到聘礼后,会回赠一些礼物,称为“回礼”。
4. 请期礼请期礼是男方家族向女方家族提出结婚日期的请求。
这个仪式通常是由男方家族的媒人进行的,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和礼仪。
女方家族同意后,双方确定了结婚的日期。
5. 亲迎礼亲迎礼是男方家族前往女方家族迎娶新娘的仪式。
男方家族会派出庞大的迎亲队伍,包括新郎、媒人、亲属等,前往女方家族迎娶新娘。
在女方家族门前,男方家族会进行一些特定的仪式,如献上礼物、敬酒等。
然后,新娘被带到男方家族的家中。
6. 拜堂礼拜堂礼是婚礼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礼仪。
在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前,要在厅堂中举行拜堂仪式。
新郎新娘要向祖先、父母、宾客敬酒行礼,以示尊重和感谢。
这个仪式通常由新郎家族的族长主持,代表着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认可。
7. 宴席礼宴席礼是婚礼期间宴请宾客的礼仪。
在清朝时期,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宴席活动。
这些宴席包括男方家族为感谢女方家族和宾客而设的宴席,以及双方家族内部和亲戚朋友的宴席。
8. 洞房礼洞房礼是婚礼的最后一项礼仪,也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在洞房中,新郎新娘要共同进行一些传统的仪式,如喝交杯酒、吃子孙饽饽等。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并影响着每个人的家庭生活。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婚姻、婚礼、家庭等方面有着严格而独特的要求和习俗,但这些规范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形成各种特色。
古代婚姻制度,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本原则。
即家长为子女找对象,媒人帮忙牵线搭桥,婚配方得以成立。
这是一种以亲戚信任和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治理方式,其目的在于维持家族的尊贵,增加家族的人力和财富,同时也依赖自然繁衍来保证家族的持续。
而婚姻在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合约。
妻子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需要肩负生儿育女、料理家务、陪伴齐齐哈尔失足男抢救,望江公交车被剐事件、照顾老人等众多职责。
而丈夫,则需要养家糊口、赡养老人,同时在家庭中担任领导角色。
这种男尊女卑的家庭结构,在古代中国时期得到了充分发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制度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紫禁城中的“宫女嫁作商人妇”,就是古代婚姻制度变迁的一个例证。
元朝时期,由于对婚姻制度的大量宽松,导致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姓氏消亡、贫民下嫁贵族等问题。
明朝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婚姻制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其婚姻自由度和权益也随之增加。
此外,明政府将妓女、鸨母淘汰出婚姻媒介行业,规定禁止支持家中富有的儿子、嫁女的赠礼、嫁接的钱财,降低成婚门槛。
同时,明代还出现了状元娶朱门,状元配豪门的现象,标志着婚姻跨越了阶层的界限。
清朝在接手明朝时期,仍然维持了和婚姻制度相关的传统。
但是随着国内外情况的变化,以及人们的观念逐渐开放,中国婚姻制度在清朝时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了外国人与中国女性的恋情中。
由于外国人的普及,中国女性越来越多地有了跨越品质门槛、寻求个人选择权的动机。
当时,有很多依旧坚信清朝传统思想的中国人,反对外国人与中国女性之间的婚姻。
这从侧面证明,中国婚姻制度已经日趋不同于以往,婚姻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
论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定位的历史变迁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定位的历史变迁婚姻家庭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领域,其定位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家庭和婚姻制度的认识和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末期到现代中国分别探讨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和历史变迁。
清朝末期,中国的婚姻家庭法是由《大清律》和《戊戌变法时期实行的户口簿编制条例》进行规范的。
这时期的家庭法以传统思想为主,并且男权主义盛行。
例如,在离婚方面,《大清律》规定只有男方能提出离婚的要求,而女方则不能。
且离婚是十分困难的,需要进行庭审和保证金等程序,并且必须有很严重的理由才能够离婚。
同时,婚姻家庭法也规定了婚姻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规范了婚姻仪式、彩礼和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建立了新中国。
1950年,第一部婚姻家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实施。
这部法律对于中国的家庭与婚姻体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一个制度的建立,更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观念和价值的变革。
它废除了以前的宗法关系,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家庭制度和家长制度,实现了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平等以及离婚、女性地位等方面的新进步。
然而,婚姻家庭法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又被大规模地修改。
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家庭和婚姻制度受到了极端的影响,人们不再看重婚姻关系,而是重视党和国家利益。
其中,婚姻法经过了三次修改。
第二次修改是在1953年,它加强了对离婚的限制,规定双方都须认真考虑并经过调解,用劳动法惩罚“劝离婚”行为。
第三次修改是在1963年,对离婚的条件又作了约束,而且对严重违反夫妇和睦的和长期分居的行为,都规定了要加强调解。
这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在倡导家庭自觉致富的时候,认为离婚行为不利于经济建设,需要严格抑制。
但是,这种修改显然违背了“个人尊严”的原则。
到了1978年,中央领导开始反思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家庭问题,进一步启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家庭崩溃问题的解决措施。
论清代的婚姻制度
【内容摘要】 :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婚姻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是众多
朝代中的一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则是家庭组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
的婚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不断成熟。“婚礼者,将合二姓
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从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这一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一夫一
妻多妾制。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
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古代的婚姻制度有着其独特的婚姻原则,人们的婚姻受着各种条件的制约。
婚姻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封建制度的发展,同时却又受着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
中国古代婚姻的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婚俗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有
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关键词】:清代婚姻制度 封建制度 婚姻条件 婚姻解除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我们现代的婚姻
制度是由古代的婚姻制度慢慢发展而来的。那么,清朝的婚姻制度究竟是怎样的
呢比如婚姻制度的原则、婚姻的条件、婚礼的过程以及婚姻是如何解除的。下面
我就清代的婚姻制度作以下论述。
清朝婚姻制度在入关前后有一定变化。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制度
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展,使之具有自己本朝的特色。清朝婚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此外还有包办的门当户对、童养媳制度。
首先我说一下清朝人们的婚姻条件。(1)结婚年龄。清朝入关之前,实行早
婚制。入关以后,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2)"
父母之命"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
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大清律例.户律.婚姻.男女婚姻》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
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
婚。"封建国家法律赋予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同时也要求主婚权的行使必须符
合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对于诸如嫁娶违律、隐瞒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
等情况,主婚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清以前家长的主婚权在事实上已经存在,
但只有到了清朝之时,家长主婚权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下来。家长主婚权实
际上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权。中国父母几千年来一直掌握着这个大权,到清朝时,
则不管在法律条文上,还是在社会实际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充分表
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家族本位主义的进一步泛滥。婚姻制度由于剥夺了当事人的自
主权,从而使男女私定终身的情况被视为非法。男女的私自结合,不仅为舆论所
不齿,而且也是国家法律规定强制离异的情形之一。(3)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
姻成立的条件 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大清律例.户律.
婚姻》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若再许他人,
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不追财礼。"
婚约约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约未至男家不得强娶,期约已至女家
不得拖延。若男家强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男方无故超过婚约约定
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归者,女方可以另行择配,但须官府
对男方情况予以核实并出具证明。婚约可以因一方的犯罪而解除。清律在《婚约
不许反悔》条后但书:"……其未成婚男女有犯奸盗者,不用此律",并且"男子
有犯,听女别嫁,女子有犯,听男别嫁"。婚约之外另有婚书,依清律规定和民
间习惯,婚书由男女双方主婚人、媒妁画押。一般情况下,男方之家给予女方的
聘礼情况应在婚书中有所载明。婚书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家长各执一纸。聘财是
清朝婚姻成就的关键要件,《大清通礼》对一至九品官员的婚娶聘礼作了具体规
定:"一品至四品,币表里各八两,容饰合八事,食品十器。五品至七品,币表
里各六两,容饰合六事,食品八器。八、九品及有顶戴者,币表里各四两,容饰
合四事,食品六器。"
平民百姓婚姻同样有聘财要求,根据民族习俗的不同,聘财的表现形式也不
同。如《钦定理藩院则例》规定的蒙古地区蒙人的聘财是:"蒙古两姓结亲,俱
系平人聘礼,应用马两匹、牛两只、羊三十只,不得多给,违者,将多给之牲畜
罚取入官,少给者,勿禁。"
清律对婚姻关系中聘财的规定如此详细具体,表明了在婚姻关系成立过程
中,财产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封建婚姻的买卖性质显而易见。
其次我要说一下清朝婚姻解除方式。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清朝人们的
离婚条件是,已婚妇女须无条件服从丈夫。在夫妻关系离异问题上,男子始终占
据主动地位。清朝沿袭前代的七出、三不去及义绝的离婚条件。“七出”指的是
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三不去”是指有“所娶无
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义绝具有强制性,合
当义绝而不绝者要受到处罚 。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他方的一定亲属间,
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殴斗、相杀等犯罪事件,
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夫妻关系必须解除。
最后我要说一下清朝婚姻禁止事项。(1)同姓不得为婚 在清朝前期,同姓
不婚的规定被严格执行。如果出现同姓为婚的情况,不仅对主婚者及男女双方当
事人分别处以杖六十的刑罚,而且婚姻无效,必须强制离异。此种情况到清朝后
期,已基本不复存在。《大清律例.户律.婚姻》强调:"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
宗,当援情定罪,不必拘文。"娶同宗五服亲者杖一百;娶缌麻以上亲,各以奸
论,处徒至绞甚至斩刑。清律本来也禁止中表婚,即姑表、姨表兄弟不婚,但因
民间相沿成俗,清代不得不作出通融性规定,即"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者听从民
便"。(2)良贱不得为婚 清代婚姻注重门当户对,《浙江通志》载当时的杭州一
带,"婚礼,士大夫以门第相尚"。《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良贱为婚姻"条规定,
严禁主人为奴仆娶良人为妻,"凡家长与奴娶良人为妻者,杖八十";"其奴自娶
者,罪亦如之。"奴仆若娶良人为妻,将妻入籍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为
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各离异,改正。"
清朝的婚姻制度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其实是受当时的封建制度影响而形成
的。婚姻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棵简单的进化树,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因素,同时
也与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摒弃古代封建制度不好的一面,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