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嫁娶礼仪
- 格式:doc
- 大小:56.03 KB
- 文档页数:30
明朝婚姻制度
明朝的婚姻制度是一种相对开放和多元化的制度。
明朝婚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朝采用了宗法婚姻制度。
根据宗法制度,世袭父系血亲关系最近的亲戚禁止通婚,这样可以保持家族的纯正性并加强家族的凝聚力。
此外,宗法婚姻制度还规定了严格的婚姻等级制度,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享有特权,可以从高级婚姻层次中选择配偶。
普通百姓也有权对配偶进行选择,但受到宗法制度的束缚。
其次,明朝实行了异地通婚政策。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地方势力,当时皇帝下令禁止官员在本地县城的女子家族中娶亲,所有官员要到外地寻找配偶。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异地通婚,逐步打破地方势力,加强国家统一。
第三,明朝允许丈夫与多名妻子同时结婚的制度。
根据明朝的户籍制度,每个家庭只能登记一位妻子的身份,而副妻子的身份则未登记。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对男性权力的保障,允许男性拥有多个妻子,同时也可以维持家族血脉的延续。
此外,明朝还鼓励婚姻同族现象。
同族婚姻是指夫妻双方具有亲属关系的婚姻。
明代婚姻自由度较高,允许亲戚的婚姻,这使得亲朋好友之间的互惠互利更加紧密,并增加了家族间的联系。
总的来说,明朝的婚姻制度相对开放但也有一定的限制。
尽管
明朝不同于其他封建王朝的婚姻制度,比较注重个人的选择权和平等,但宗法制度的束缚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仍然是明朝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
明朝妻妾制度:
首先,明朝对娶妾的数量和原因有严格的限制。
例如,在明代,即使你是郡王,最多也不能超过四个妾。
普通男子在某些时期甚至很难娶到妻子,因为男女比例失调,这导致了许多人单身。
有些单身人士为了传宗接代而租别人的妻子生孩子,或者兄弟娶同一个妻子,导致一妻多夫现象。
其次,明朝对纳妾的程序和礼仪也有相应规定。
纳妾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民国时期。
有权势和钱财的男人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取得妾,这也成为某种等级身份的标志。
然而,明朝的纳妾制度并非毫无限制。
例如,在明代,普通男子娶妾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即使是官员置妾也有数量规定。
而且,在纳妾的原因上,主要限于传宗接代或夫妻和睦。
总体来说,明朝的妻妾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和社会背景,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结构。
明朝的风俗与礼仪文明与繁华的象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风俗与礼仪文明成为了当时社会繁荣与繁华的象征。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明朝的风俗与礼仪,带领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文明与繁荣。
一、宴会和饮食文化明朝的宴会和饮食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代各级官员常常举行宴会,以此彰显自己的品位和身份。
宴会上的酒菜丰盛多样,从清淡素食到美味佳肴,种类繁多,给人口福的享受。
在宴会上,每道菜都有相应的礼仪和顺序,人们讲究用筷子取菜,注重餐桌礼仪,极具规范性和仪式感。
二、服饰和仪容仪表明朝的服饰和仪容仪表也是其文明与繁荣的象征。
当时的人们注重个人形象的展示,男子和女子的服饰都非常精致而华丽。
男子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子则喜欢穿着宽袖长袍和腰带。
人们追求的是以丰富的图案和华丽的细节彰显自身的尊贵和地位。
此外,明朝人对仪容仪表也非常看重,注意穿戴整齐,注重头发的造型和修饰,体现了整体外观的美感。
三、婚礼和嫁娶仪式明朝的婚礼和嫁娶仪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婚礼上,人们注重礼仪和规范。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十分繁琐,从婚姻介绍到婚姻契约,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礼仪。
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和新娘会进行拜堂、交杯酒、敬父母等仪式,以表达对长辈和亲人的敬意。
嫁娶过程中,人们还传承了一些习俗,如新娘出嫁时为了象征幸福和祝福,需要举起锅盖跨过火盆等。
四、乐舞和戏曲演出明朝时期,乐舞和戏曲演出也是社会繁华的象征。
宫廷和富裕家庭常常有舞蹈和演出的表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其中的乐舞多以宫廷舞蹈为主,舞姿婀娜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戏曲演出则广泛流行于民间,根据明代的记载,明朝时期各种戏曲剧种非常丰富,如京剧、豫剧、越剧等皆盛行于社会各个层面,戏曲演出让人们有机会欣赏到精湛的表演和精彩的故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五、书画和文人雅士明朝是中国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书画和文人雅士成为社会文明的象征。
当时的文人雅士追求个性与创新,他们擅于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
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68 字体大小: 【小】【中】【大】婚姻习俗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
如在婚制方面,明代的《会典》、《明史》等典籍中,对天子的纳后仪礼,皇太子的纳妃仪、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品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以及婚俗中存在的纳妾、重婚、退婚、改嫁与冥婚、指腹婚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与限定。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礼制这个治理国家的精神武器,宣扬维护尊卑贵贱、上下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而企求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与久安。
但是实存的婚姻形态状况表明,这一规定除被宗室诸王遵奉外,其它各阶层的婚嫁行为和礼仪并不受其约束,法令规定形同虚置。
其是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婚姻自由,性生活美满,个性解放以及纳妾盛行等时尚,对传统的婚姻论理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嫁习尚,并不受明朝规定与礼制所限,保留了各自的民族性特点。
(一)帝后的婚姻礼仪明代天子的纳后婚礼,可谓是国婚,其礼仪之繁缛、规模与声势之宏大、备办礼物之丰厚、动用人力物力之浩大,都是明代其它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所无法与之比拟的。
华贵、典雅、隆重是其主要特点,明代天子纳后,其完婚成礼的过程,基本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而行,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
其中纳彩、问名是相亲阶段,纳吉、纳征是定亲阶段,告期、发册奉迎是成亲阶段。
此外,完婚的帝后,还要拜见皇太后,分别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至此婚礼方告结束。
纳彩、问名纳彩就是男方请使者到女家纳雁为礼,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问名就是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方媒人。
明代天子行纳彩、问名礼前,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
至期,陈设御坐、制案、节案、卤簿、彩舆、中和大乐如仪。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明朝皇帝婚礼的故事 在皇宫内,⼤婚是极为隆重的典礼,程序繁琐⽽复杂。
只有在登基前没有娶妻的皇帝,才能举⾏⼤婚。
明神宗朱翊钧娶皇后王喜姐的婚礼,仅织造费⽤就花掉了九万多两⽩银。
下⾯⼩编给⼤家带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明朝皇帝婚礼的故事,请⼤家阅读欣赏。
明朝皇帝⼤婚花费千万⽩银 《礼记》中记载,男⼥婚姻要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
到了婚嫁时,皇帝也和普通⼈家⼀样,只不过仪式更为隆重罢了。
所谓纳采,即议婚,男⽅请媒⼈前去提亲。
古代的风俗,媒⼈要拿⼀只⼤雁做见⾯礼。
皇帝提亲,⾃然不会只拿⼀只⼤雁,⽽是备下厚礼。
⼥⽅收下礼物,意味着同意议婚,双⽅可以进⼀步商议婚事了。
问名,即询问⼥⽅姓名和出⽣⽇期。
⼥⽅答应议婚后,男⽅要主动将写着男⼦姓名和出⽣⽇期(即⽣⾠⼋字)的庚书送到⼥⽅家,并索要⼥⽅的庚书。
还要请算命先⽣推算命相是否合适,合适才能做亲。
纳吉,即订婚。
⼀旦算命先⽣说双⽅“⼋字”相合,男⽅就正式准备礼物,请媒⼈带着聘书去⼥⽅家求婚。
⼥⽅收下礼品,就算是同意了这门亲事。
同时,⼥⽅要回复聘书作为凭证。
应征,即送聘礼,正式订婚。
男⽅要选择吉⽇,带着礼物,由媒⼈陪同到⼥⽅家正式订婚。
⼥⽅要送给男⽅偶数的礼⾦,⼥⼦还要通过媒⼈送给男⼦⾃⼰亲⼿做的⼥⼯,作为定亲信物。
请期,即商议婚期。
男⽅先请⼈选择⽇期,然后写“请书”,请媒⼈送给⼥⽅,询问⼥⽅对于婚期的意见。
如果⼥⽅没有异议,双⽅就开始商议娶亲时的相关事项。
亲迎,即迎娶新娘。
也是六礼中的最后⼀项。
皇家的礼仪都要由礼部官员拟定并负责执⾏。
从纳采、问名开始,礼部官员就忙个不停。
⼀系列礼仪都要在乾清宫完成,送给⼥⽅的礼物也要公开展⽰。
到了吉时,皇帝先接受百官的朝拜,然后派两名使者带着仪仗队和⿎乐队去未来的国丈家宣读诏书。
国丈必须在⼤门⼝跪着迎接使者,奉旨并接受礼品,并把⼥⼉的姓名和⽣⾠⼋字交给使者。
礼仪结束后,还要款待颁诏的使者。
明朝婚礼服饰明代婚礼传统服饰凤冠霞帔的由来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婚礼冠服正史《大明会典·婚礼五》载:“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
”而在明代的各种戏曲、小说中对新郎,尤其是新娘的的衣着打扮描写得非常详细。
例如《醒世姻缘传》描写:“狄希陳公服乘馬,簪花披紅,童寄姐穿著大紅纻絲麒麟通袖袍兒,素光銀帶,蓋著文王百子錦袱,四人大轎,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
”再如明中晚期的流行小说《金瓶梅》中,也有有很多对新娘装束及婚礼的描写。
对照明代版画和清代以来绘画、戏曲中的表现形象,明代新郎公服应为乌纱圆领常服,而非戴展脚帕頭之公服,乌纱圆领称公服,亦见于会典:“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
”以常服而簪花披红非常符合明代以来的各种艺术中的新郎形象。
品官及其子孙的常服应当是各缀本等补子,而用色并未特定为红色,应一如常服制度用色不拘,但不排除于婚礼中逐渐形成特定用色习惯,详情待考。
而庶民新郎用皂衫折上巾,目前未见有典型形象传世,或未必拘泥一种,随用当时男子之礼服亦有可能。
新郎穿皂衫乍看与一般理解不同,但可以见到后来之类似形象,清代男子结婚所穿也是黑蓝色礼服(民国时期亦可见新郎披红穿天青马褂,为当时男子礼服),而近如日本,远至泰西,新郎穿黑色礼服亦有巧合。
但究竟明代庶民如何尚需详加考证。
新娘着装,会典只载为“盛服”,亦当为女子当时之大礼服,如翟冠、大衫、霞帔等,从小说描写以及其他艺术形象来看,后期新娘基本如命妇装束,戴凤(翟)冠,穿大红圆领袍,不用大衫,霞帔或用或不用,盖锦袱(盖头),束带。
第1篇一、引言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婚姻制度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演变。
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婚姻法律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大明王朝的法律规定,探讨明朝时期的结婚制度。
二、明朝婚姻法的基本原则1. 一夫一妻制:明朝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多妻现象。
2. 父权主义:婚姻关系中,男方具有主导地位,女方需遵从男方。
3. 宗法观念:婚姻关系注重家族利益,强调婚姻双方的家族背景。
4. 年龄限制:明朝法律规定,男子需满十六岁,女子需满十四岁方可结婚。
三、明朝婚姻法的主要内容1. 结婚年龄《大明律》规定:“男子年十六以上,女子年十四以上,得嫁娶。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婚姻年龄可能存在偏差。
例如,若女子已怀孕,男方家庭可提前迎娶。
2. 禁止近亲结婚《大明律》规定:“禁止男女双方为亲属关系者结婚。
”具体而言,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如兄弟、姐妹、姑侄、叔侄等亲属关系。
3. 婚前审查明朝法律规定,在结婚前,双方家庭需进行审查,确保婚姻双方的品德、家世等符合要求。
审查内容包括:双方年龄、身份、家庭背景、健康状况等。
4. 婚礼仪式明朝婚礼仪式较为繁琐,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纳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出结婚意向,女方家庭予以应允。
(2)问名:男方家庭询问女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等。
(3)纳吉: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彩礼,女方家庭接受。
(4)纳征:男方家庭再次送彩礼,女方家庭予以确认。
(5)请期:男方家庭选定结婚吉日,提前告知女方家庭。
(6)亲迎:男方家庭迎娶女方,举行婚礼。
5. 婚后家庭关系(1)夫妻关系:夫妻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扶持。
丈夫有责任保护妻子,妻子有责任维护家庭和谐。
(2)家庭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3)子女抚养:子女由夫妻共同抚养,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6. 离婚规定明朝法律规定,离婚需双方同意。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
明朝婚姻制度一、法定结婚年龄根据《大明律》规定,男女双方的结婚年龄男方为十六岁,女方为十四岁。
这一规定在整个明朝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二、婚姻缔结前的定婚在明朝,婚姻的缔结往往需要经过一个繁琐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定婚。
定婚是指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人互相交换庚帖,并协商好聘礼、嫁妆等事宜。
在定婚过程中,媒人的角色十分重要,他需要反复穿梭于双方家庭之间,协商各项事宜,并最终促成婚姻的缔结。
三、婚姻缔结的条件和限制在明朝,婚姻的缔结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限制。
首先,婚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即婚姻的缔结必须经过双方父母的同意,并通过媒人的中介。
其次,婚姻必须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如“门当户对”、“男尊女卑”等观念在婚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明朝政府还规定了禁止近亲结婚、禁止同姓结婚等限制措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
四、婚姻的解除在明朝,婚姻的解除也是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的。
一般来说,婚姻的解除需要经过官府的批准,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如果夫妻感情不和,可以通过“和离”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
此外,如果夫妻中有方死亡,另一方也可以提出解除婚姻关系。
但是,如果夫妻关系中存在家暴、通奸等行为,另一方则无权提出解除婚姻关系。
五、继承制度明朝的继承制度也有一些特殊之处。
首先,“兼祧继承”的萌芽出现,即允许男性在继承祖先遗产的同时,也继承其生母的娘家财产。
这一制度为女性在家庭财产继承方面带来了一定的保障。
其次,奸生子的继承权得到了提高。
在明朝之前,奸生子往往无法继承家族财产。
然而,在明朝的一些地区,奸生子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继承权。
最后,明朝还规定了赘婿的继承权。
赘婿通常是指男性入赘女方家庭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情况。
在明朝的一些地区,赘婿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继承权,这为女方家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六、其他规定除了上述内容外,明朝婚姻制度还有一些其他规定。
例如,婚姻缔结后,夫妻双方必须共同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中国各个朝代地婚礼形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样的婚礼形式,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习俗。
下面将就中国各个朝代的地婚礼形式进行详细介绍。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婚礼重视形式,通常在充满神秘感的山洞中举行。
婚礼仪式分为三步:订婚、迎娶和新婚。
订婚时女方家族要为男方家族送礼,表达双方家族的喜悦之情。
迎娶时,男方要派亲戚朋友和礼仪人员接新娘,而新娘则由娘家家人护送至新郎家。
新婚之夜,新娘要穿戴盛装,由新郎用红绸带把她绑在新婚床上,并由七八个小男孩集体拨开新娘面纱,祈求新娘育有秀气聪明的儿子。
唐代:唐代婚礼流行盛大的仪式,婚礼通常在新郎新娘相会的地方举行。
首先,彩莲装扮的女儿红会接新娘入洞房,然后新郎要鞠躬致谢。
接下来的仪式中,新娘要跪下拜堂祭拜祖宗,然后新郎将花轿抬入,并用朱砂抹新娘的额头。
最后,新郎新娘一起舞动双刀,象征着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相互保护。
明代:明代的婚礼形式相对简朴,婚礼仪式在新郎家进行。
首先由新郎家人负责接亲,随后由乐队带着新娘队伍在村中游行,向村里人炫耀新娘的美丽。
到达新郎家后,新娘要穿过一道花轿门才能进入洞房。
洞房中还有伴娘陪伴,双方家长则会到新郎新娘面前给他们敬酒。
夜晚新郎新娘要舞剑娱乐,以庆贺婚礼的顺利进行。
清代:清代婚礼习俗非常繁琐,婚礼仪式通常在媒人召集的宴会上进行。
在宴会上,新郎新娘要分别穿上红衣红帽以示彩坛之喜。
接着新娘要穿过一道花轿门,由红伞遮掩。
进入洞房后,双方要逐一拜见亲友,然后在新郎新娘面前摆放一盘莲花糕来象征幸福。
晚上新郎新娘还要通过弹琴、赋诗以及打糖等方式表演给客人观赏,并由朋友互相敬酒以示庆贺。
以上只是中国不同朝代地婚礼形式的一些简要介绍。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和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在不同的地区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婚礼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了中国人民的爱情观念和道德准则。
三书六聘三媒六礼,明媒正娶,十里红妆是什么意思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十里红妆就是运送陪嫁嫁妆的队伍长达十里,表示嫁妆雄厚。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如果隆重的来娶我,我就会带上千万家产来嫁你。
明媒正娶是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公开正当仪式结婚,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三书六礼,明媒正娶”的具体内容: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
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古代女子出嫁礼仪习俗什么时候出嫁女子出嫁自古就有很多的礼仪习俗,那么你们知道古代的女子出嫁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女子出嫁礼仪习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古代女子出嫁礼仪习俗【开脸】开脸之前是黄毛丫头,开脸后就意味着当姑娘的时代已结束。
【高挽发髻】未婚女子,在成年之前两鬓的头发和后脑的头发都梳成小辫垂下来,只有头顶的头发扎发髻。
婚后头发全部盘到头顶上去,脑后梳发髻。
【凤冠霞帔】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红盖头】古时候婚礼,新娘子头上头回蒙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坐花轿】古时女子出嫁都要坐花轿,轿顶上插上喜鹊、凤凰或八仙人物,迎风招展。
【过火盆】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寓意新人婚后生活红火兴旺。
【跨马鞍】即新娘被迎娶至夫家,于入门之时,须在观鞍上象征式地乘坐。
“鞍”“安”同声,取“平安”长久之义。
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出嫁法定结婚年龄不嫁要被处罚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早婚国家”,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在周代,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员。
而在晋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嫁人,官府就要强行给她找对象。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
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
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国家。
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
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最低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国家”,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
早的11岁就结婚了。
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
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古代结婚间的礼仪(中国古代婚嫁礼仪有那些)文章目录[+]古代婚嫁的礼仪婚礼嫁娶,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更大的礼仪。
和其他习俗相比,婚嫁礼仪随世情而多变。
从一定的程度反映出了人类当时文明教化的程度。
古代的婚姻中间有许多繁琐的程序,尽管如此人们却也都认认真真,绝不马虎,目的只有二个:一是使婚姻得到社会的确认,二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
时下有一部分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又有一部分开始走向了传统。
在这里我将我国古代的婚嫁礼仪与大家做一下介绍,以作为大家的参考。
一、说媒“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在传统的婚姻中,男女双方必须经过媒人的说合才能喜结连理。
媒人可以主动的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
还有一句话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批八字与推生肖古人十分讲究婚配,若男家要娶媳妇,先向女家取得女子的八字,然后便交给算命先生推算,看与儿子合不合,俗称“夹吾夹”。
如果女命克夫或与儿子的八字相冲,两家便不能结成姻亲了。
也可以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帖子置于男方家的神前暨祖先案上,卜吉。
三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男女双方能成为亲家。
关于推生肖,民间有许多俗谣,相合的有: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蛇盘兔,必定富等等。
不合拍的有: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担挑,蛇虎如刀挫,龙兔怕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等等。
三、定聘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
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
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聘书一般都由男家备办。
定聘之前一切礼金都已定列成礼单。
男家只纳礼金的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定聘时也可以以金戒指为定聘礼的。
定聘的那一天男女两家皆设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参加者只凑热闹,并不送礼。
四、送礼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一两个月内进行,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明朝婚服服饰解析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各种文化艺术也令人
称道。
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婚姻仪式中的婚服服饰
则更是注重文化背景和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解析明朝的婚
服服饰。
一、男子婚服
1.帽子:男子婚服顶戴的帽子相对简单,以红色礼帽为主,帽子上缀
有华丽的金线或以金线缀成的龙、凤、麒麟等神兽图案,象征着吉祥
如意之意。
2.衣着:明朝男子的婚服中,红色礼袍是最常见的袍子,打底一般为
白色长衫。
袖口和腰部都会有各式各样的花卉图案,显得华贵而喜庆。
3.鞋袜:婚礼鞋一般是红色,以象征吉祥如意。
袜子则以白色为主,
鞋底也是白色,表示纯洁而美好的新婚生活。
二、女子婚服
1.发型:明朝女子结婚时会将头发挽成丰盈的发髻,再以彩带和珠子
等物品装饰发髻,十分精致。
2.上衣:女子婚礼上穿的装束,被称为“春披”。
整个春披长袍的底
色是红色,袍子上有着黄色等镶边,并在袍子口边和袖口缀以花鸟、
云龙的刺绣,显得高雅华贵。
3.头饰:婚礼上,女士会戴长长的头冠,头上缀满了珠子、龙凤等华丽的装饰,寓意着幸福美满、永结同心。
总结:
总体来看,明朝的婚礼上男女婚服都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如意,寓意新婚生活美好、幸福。
同时,婚服服饰上的细节处理更是华丽而精致,反映了明朝时期对于礼仪文化的重视和炎黄子孙的审美追求。
明媒正娶花轿抬的典故和历史背景说到“明媒正娶花轿抬”,哎呀,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大家都知道,传统婚礼上那种热闹的场面,尤其是花轿,一抬一抬的,真是好看得不得了。
其实这花轿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和历史呢。
我们得先从明朝说起。
那时候,婚姻可不是简单的事儿。
家长的意见特别重要,得有媒人出面,这才算正经。
就像是买菜,得找个靠谱的摊主一样,媒人可谓是婚姻的“中介”,负责撮合两家。
就这么一来,明媒正娶的规矩就应运而生,规矩多了,人们对婚礼的期待也随之高涨。
花轿的样子,嘿,真是个亮点。
你想想,那轿子大红大紫,象征着喜庆。
轿子上挂着灯笼,四周围着鲜花,简直像个流动的花园。
那些抬轿的人,一身喜庆的服装,抬得可都是汗流浃背,没办法,谁让人家是“抬轿大军”呢!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轿子里坐着的新娘,心里可是七上八下的,既紧张又期待。
就像是坐过山车,心里咯噔一下,刺激得很。
新郎在外面,满脸期待,哎,心里暗自打鼓,生怕这一刻不如想象中的美好。
可你知道吗?这花轿抬起来的时候,路上可是热闹非凡。
邻居们、亲朋好友全都围着,看热闹的人特别多。
有人在那儿挥舞着大红绸带,有人在喊着吉祥话。
小孩子们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跟着花轿跑,简直像参加嘉年华一样,热闹得不得了。
很多地方还会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简直是给这场婚礼加上了大大的音响效果。
热热闹闹的场面,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人多热闹,热闹出喜气”。
花轿抬到新郎家,哇,这可是重头戏。
新娘一出来,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那一身红妆,花轿一抬,简直美得不可方物。
就像是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新娘下轿的时候,大家都屏息以待,仿佛在看一场盛大的演出。
然后,新郎上前迎接,俩人互看一眼,满眼都是幸福的火花。
就在那一瞬间,似乎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明媒正娶的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自由恋爱,觉得传统的束缚太多,想要有自己的选择。
明制汉式婚礼流程及注意事项“明制汉式婚礼流程及注意事项”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汉式婚礼流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汉式婚礼也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而在这其中,“明制”无疑占据了中心的位置。
明制本身是一种比较完整的婚礼仪式,也是汉式婚礼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明制汉式婚礼流程一般分为三步:求婚、答应和结婚。
第一步:求婚。
求婚是汉式婚礼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具传统文化内涵的一步。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习惯,求婚时双方男女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般来说,求婚者通常会准备一些礼物,如戒指、糖果和香水等,然后向意中人表达自己的真心之意,并对对方的答应表达谢意。
第二步:答应。
答应是汉式婚礼第二步,也是让双方父母知道婚礼有效性的重要步骤。
答应过程中,男女双方一般会准备一些礼物来表达对彼此的敬意,同时也可以在家长的面前宣布自己的答应,这样可以让家长对双方的婚礼更加认可。
第三步:结婚。
结婚是汉式婚礼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结婚仪式一般包括交换戒指、结发等一系列仪式,而这些仪式的执行都有一定的规矩,需要双方及家长事先做好准备,以便能够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明制汉式婚礼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1. 求婚时,男女双方应该保持尊重,不能用太强烈的语气。
2. 在答应过程中,男女双方应该一起准备一些礼物,以表达对彼此的敬意。
3. 结婚仪式的细节应该事先做好准备,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4. 还有一点,就是要保持礼貌,不能在仪式过程中出现任何不恰当的行为或言论。
总之,明制汉式婚礼是一种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浪漫婚礼,在进行明制汉式婚礼时,双方都要注意以上几点,以确保婚礼的顺利进行。
明代嫁娶礼仪篇一:明代礼仪首先发个至少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明清未出阁女子要在额前留刘海,不能绞清汗毛,头发一开始是把头顶头发扎起,其他头发扎成小辫子垂下来拿个红楼梦的图举例子!然后呢?长大一些,便把两鬓头发扎起,但是后面的头发要扎辫子垂下或者挽起,但是绝对不能拿簪子弄到头顶!那是已婚妇女发饰!然后就是已婚妇女了已婚妇女要开脸子,就是把脸上的汗毛和鬓角绞干净,就不能有刘海了,以及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别误会,左边两个还没有开始做姿势是双手交叠放在小腹,目视下微屈膝记住左上右下,中国古人以左为尊,左右左右以及作揖也是这个道理,右手在左手上的是凶拜、大家闺秀笑的时候不能露牙!别给我扯什么豪放不羁古代这叫没礼貌,没家教大多摘自红吧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中国说左右是用“左右”这个词),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
比如领导人的排序,二号领导人一定在一号领导人的左侧。
国际通行的惯例则是以右为尊(比如英语说左右是“rightleftright”),所以在接见外宾时,外宾都是坐在右侧的。
老版里面,不管男女老少,都注意这个问题,没有谁会随便右手抱左手弄个凶拜,请看:祭祖时,左手抱右手,吉拜篇二: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明朝习俗史之婚姻习俗发布时间:20XX-6-6阅读次数:468字体大小:【小】【中】【大】婚姻习俗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在继承传统礼制的同时,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表现出了明代的社会发展风貌。
如在婚制方面,明代的《会典》、《明史》等典籍中,对天子的纳后仪礼,皇太子的纳妃仪、亲王的婚礼、公主的婚礼、品官的婚礼、庶民百姓的婚礼以及婚俗中存在的纳妾、重婚、退婚、改嫁与冥婚、指腹婚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与限定。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礼制这个治理国家的精神武器,宣扬维护尊卑贵贱、上下有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而企求达到封建国家的长治与久安。
但是实存的婚姻形态状况表明,这一规定除被宗室诸王遵奉外,其它各阶层的婚嫁行为和礼仪并不受其约束,法令规定形同虚置。
其是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婚姻自由,性生活美满,个性解放以及纳妾盛行等时尚,对传统的婚姻论理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嫁习尚,并不受明朝规定与礼制所限,保留了各自的民族性特点。
(一)帝后的婚姻礼仪明代天子的纳后婚礼,可谓是国婚,其礼仪之繁缛、规模与声势之宏大、备办礼物之丰厚、动用人力物力之浩大,都是明代其它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所无法与之比拟的。
华贵、典雅、隆重是其主要特点,明代天子纳后,其完婚成礼的过程,基本依照古代六礼的程序而行,要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发册奉迎之礼,但天子无亲迎之礼。
其中纳彩、问名是相亲阶段,纳吉、纳征是定亲阶段,告期、发册奉迎是成亲阶段。
此外,完婚的帝后,还要拜见皇太后,分别接受百官、亲王及内命妇和外命妇的庆贺,最后,帝后要行盥馈礼仪,至此婚礼方告结束。
纳彩、问名纳彩就是男方请使者到女家纳雁为礼,表示向某女求婚的意愿:问名就是女家同意,便将该女之名及生辰告知男方媒人。
明代天子行纳彩、问名礼前,要择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庙。
至期,陈设御坐、制案、节案、卤簿、彩舆、中和大乐如仪。
礼部陈礼物于丹陛上和文楼下。
皇帝冕服升座,百官和正副使朝服行礼,执事官举制案、节案由中门出来,礼物随后,均放置丹陛中道。
这时传制官宣制曰:兹选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纳彩问名礼。
正副使奉命行礼,皇帝起驾回宫,正副使取节及制书放置彩舆中,由仪仗大乐前导,出大明门,释朝服,乘马前往皇后府第相亲。
皇后府第也设相应礼仪恭候正副使者到来。
府第中设使者幕次于大门外左边,南向,设香案于正堂,设制案、节案于南,别设案于北。
使者到来时,引礼导入幕次,执事官陈礼物于正堂,使者奉制书于案。
礼官先入,主婚人朝服出迎,礼官曰:奉制建后,遣使行纳彩问名礼。
主婚者、使者捧制书及节到正堂,置于案上,主婚者行礼,跪于案前,正使取纳彩制,宣后授主婚者;副使取问名制,宣读授主婚者。
主婚者接制置于案上左右。
执事举表案授主婚者。
主婚者将表授正使,并将它置彩舆中。
仪式完毕,主婚者酒馔宽待使者,使者返回时,主婚要送至大门外,使者随彩舆由大明门左门,到奉天门外,以表节授司礼监,复命。
纳吉、纳征、告期礼仪纳吉就是男女双方交换生辰,各自卜得吉兆;纳征是卜吉后,表示婚姻成立;告期就是男方家派媒人向女方家问明结婚日期。
明代天子的纳吉、纳征、告期,传制遣使礼仪,如同上述。
但天子纳后的纳征礼用玄纁、束帛、六马、谷圭等物。
皇后府第的陈设也如前仪,唯更设玉帛案。
使者到来后,将制书、玉帛置案上,六马陈堂下。
执事先设皇后冠服诸物于正堂,礼官入,主婚者出迎,执事举玉帛案,正使捧纳吉、纳征制书,副使捧告期制书,执节者捧节,以次进入,在案上陈列。
主婚者行婚跪在案前,正使宣制,然后来使将圭及玄纁授给主婚者,礼仪之制如前仪。
副使宣读成婚的皇道吉日,主婚者拜谢,使者持节出,主婚者礼遇使者,使者返回复命如初。
发册奉迎礼奉迎就是迎亲礼。
因为明代天子无奉迎之礼,故派使节前往奉迎皇后。
届时礼部陈雁及礼物于丹陛上,内官监陈皇后卤簿车辂于奉天门外。
制词说:兹册某官某女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奉册宝,行奉迎礼。
正副使将册宝置彩舆中,随即到达皇后府第。
礼定官宣读册宝,说明行奉迎礼。
接着女官以九龙四凤冠袆衣进皇后,内官陈仪仗于中堂前,设女乐于堂下。
皇后具服出阁,于香案前,向阙立,行四拜礼。
接着是宣册、宣宝礼仪;正使宣奉迎制,副使进雁及礼物,主婚者跪受,使者行礼拜出。
余如初仪。
女官奏请皇后出阁,向父母告别,升舆而出。
其仪仗是大乐前行,次为彩舆,正副使随之,由大明门中门入宫。
百官朝服班迎于承天门外,皇后至午门时,鸣钟鼓,停卤簿。
正副使复命,仪仗女乐前导,皇后进奉天门,至内庭幕次,皇后出舆,由西阶进,皇帝由东阶降迎于庭,揖皇后入内殿。
帝后诣更服处更衣,皇帝具衮冕,皇后更礼服,同到奉先殿行谒庙礼。
还宫,行合卺礼,帝更皮弁升内殿,后更衣从之,东西相向。
接着是繁琐的进酒、进饭礼仪,女官以两卺酌酒,帝后合和以进。
还宫帝后易常服。
次日早,帝后行四拜礼,谒见皇太后。
第三天早晨,帝服冕服,皇后穿礼服,同到皇太后宫,行八拜礼。
还宫后,帝服皮弁升坐,女官引导皇后穿礼服,到皇帝前行八拜礼。
接着帝后接受内亲属及六尚等女官的八拜礼;各监局内宫内使也行八拜礼。
并颁诏告知天下。
第4天早晨,皇帝服衮冕升华盖殿,接受亲王、执事官及百官的进贺礼;皇太后及皇后各礼服升座,接受亲王及内外命妇的贺礼表笺。
第五天帝后行盥馈礼,还有繁杂的礼仪。
这时帝后的婚姻礼仪才算是方告完成。
通观明代帝后的婚嫁仪礼,可以看出,它显示出如下一些特征:其一,明代皇帝的婚仪,既是规模盛大、礼仪繁琐隆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国婚礼仪活动,又是处处体现封建礼仪、等级、皇权的一种政治色彩浓的婚姻活动。
其二,在明代多层次的婚姻礼仪——分为礼(帝后)、雅(王公贵族、官员)、俗(庶民百姓)三个层次之中,明代帝后的婚娶仪礼,属最高层次,因此,显示出高雅、华贵、端庄、隆重、繁缛和程式化的特点。
其三,明代帝后婚仪的全部过程,是帝后婚姻礼仪的实践,亦是对王公官员、民人所进行的一次有着炫耀性与示范性意义的婚姻礼制教育。
其直接影响和结果,则是政治性、寄生性消费的增长,并导致社会再生产的逐步停滞。
其四,明代帝后婚仪的强烈政治色彩、封建特权与等级色彩,它是对以性爱为基础的普通婚姻根本否定,也是以财富和权力再分配为其特殊内涵的帝后婚姻的展示。
(二)宗室的婚姻规制明代,由于皇家宗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生活中,居于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所以,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他们的婚嫁制度及其礼仪也表现出时代特色。
婚姻行为,对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来说,向来是一种政治手段,它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最上层的皇家宗室,其婚姻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是为巩固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器服务的。
有明一代,从朱元璋一统天下到明王朝覆亡,宗室的婚姻制度也是随着明代的政局变化而演变的。
它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洪武到宣德为前期,正统以后为后期。
前期通过宗室的婚嫁,联姻文武勋贵,中外配合,企图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后期则鉴于靖难之役和诸王叛乱的教训,为了防止宗室以婚嫁的手段,形成危胁帝权的力量,因而对宗室的婚姻之家作了严格的限制。
概括有明一代宗室婚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在前期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太子、亲王、郡王纳妃,公主、郡主选驸马、仪宾,大都与功勋大臣联姻,但必须由皇帝决定去娶。
所以霍韬说:太祖时,亲王纳功臣之女,公主配大臣之子,未有疏忌之嫌也。
①白屋之家,鲜有与者。
这反映了朱元璋利用姻亲关系维护帝权的思想。
其二,宗室联姻对象,多系武臣之家,其间虽有一二文臣,但无关大局。
这说明联姻的政治目的主要是从军事上着眼的,这与明初的政局是相应的。
明初的当务之急,是扫清北元的残余势力以及抚定西南各地,突出的是军事问题,故联姻之家多为武臣并非偶然。
其三,严禁大臣私自进女与宗室结亲。
凡亲王妃、宫人等,必须选良家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
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①,可见利用中有防范。
其四,太子、亲王及其世子纳妃,公主选驸马,应选之家,大体以江北为限,其中原因复杂。
而后期的宗室婚嫁制度,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亲王纳妃,仍然和前期一样,必须由朝廷选择。
英宗正统二年,敕行在礼部为卫王择妃②,即是明证。
郡王以下可自行选配,但必须奏准。
其二,凡与王府结亲者,不许除授京职;京官已与王府结亲者,改调外任。
凡文职本身并族属有女为王妃或夫人、男为仪宾等项,俱各现在及有子孙者,不许除授京职;如已故及无子孙者,一体升除.凡京官与王府结亲者,改调外任;若王府官,不论军民职,但与王同城居住者,皆改调③。
其三,王府亲属不得任要职,已任要职者,令其闲住.其四,王府婚姻,须在封内选择军民之家,不得联姻封外。
早在宣德元年,宣宗即下令:今后王国婚姻,须令于附近文武官员及军民之家选取。
④其后一再申令:婚事宜于本处官员军民之家选择。
⑤又敕赵王高燧:叔朝廷至亲,婚配礼之所重,封内选择,于礼为宜⑥。
其五,宗室所婚配对象,不得与政事⑦。
在婚姻礼仪方面,明统治者对宗室的婚嫁程序,按照六礼的程式,也作了详尽而严格的规定,从而使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特权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明史?亲王婚礼》条称:亲王纳妃,要皇帝临轩本醮戒.凡行婚姻之礼,均派遣使者持节前往。
使者持节前去行纳彩、问名礼前,要宣制,说册某氏为某王妃.然后奉制携带礼品行聘娶之礼。
对亲王的纳彩礼,明代有严格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