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公开课设计思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育是培养未来、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的公开课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公开课设计的几点思考:一、明确教学目标在设计公开课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二、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公开课的核心。
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精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在选取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
3. 结合时代背景,关注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
4. 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公开课的灵魂。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以下是一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知识,加深理解。
4.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优化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成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提升等。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总之,公开课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对语文公开课的几点思考最近,我参与了许多语文公开课的观摩和评课,从这些公开课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出我对语文公开课的思考:教学手段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在减少;课堂气氛活跃了,有效地评价在弱化。
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课件使用的尺度把握不当。
绝大多数公开课,都有多媒体运用,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把大量精力用在了课件制作上。
当然,使用多媒体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以及拓展课堂容量等方面优势很明显,但是如果运用尺度把握不当,其弊端也很突出。
1、固定了课堂模式,妨碍师生鲜活生动的情感互动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是提前预约好了的课堂程序,很难临时变更。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按部就班地‘牵’着学生的思想硬往课件模式里钻,学生如果偏离课件预设的轨迹,教师往往慌了手脚,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师生之间生动的人性化交流变成了冷漠的人机交往,教师成了‘导演’,学生成了‘演员’,这种用课件固定了的课堂,阻碍了师生之间本应有的情感互动与碰撞。
2、凝固了师生思维,消弱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多媒体与以往的语言文字教学老方法相比,有它的优势,可无法取代语文教学固有的本质,文字提供给人的想象空间远超过直观的多媒体。
多数语文公开课上,教师为学生展示出一幅幅图、文、声、色俱全的画面,吸引学生眼球,冲击学生听觉,代替了文本中的文学意境。
学生看屏幕多了,阅读文本少了;感官体验多了,对文本内容体悟少了。
这种采用直观的办法来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抑制。
多媒体的运用应把握好最佳时机和简洁实用这个尺度。
找准最佳时机,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巨大功能;简洁实用,方可在课堂上随机应变,为我所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课堂评价的分寸把握不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公开课心得反思怎么写(精选8篇)公开课心得反思怎么写篇1我校自开展了公开课、示范课以来,我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精彩课程,这使我深刻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被她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她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
潘静和杨小利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
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在两节公开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老师们的语言精炼、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的我们学习、在思想教育方面,这些教师都处理的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教师及家长。
看到张小营和蒲英杰两位语文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
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当我听着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张小营老师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
蒲英杰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提高教师上好公开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教师公开课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何上好公开课,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特点,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给出几点关于提高教师上好公开课的建议与思考。
首先,教师在上好公开课的过程中应重视策划和准备。
在确定公开课主题之后,教师应该进行充分的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并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一份完整的教案是教师上好公开课的基础。
教案中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资源等重要信息。
同时,教师还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教具,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在上好公开课时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和掌控。
公开课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在上好公开课时要善于评价和反思。
公开课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上好公开课需要教师注重策划和准备,善于引导和掌控教学过程,以及进行评价和反思。
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才能上好公开课,真正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作用。
在关于提高教师上好公开课的相关讨论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实现这些建议和思考。
以下是几个例子:首先,关于教师策划和准备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学科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
- 170-校园英语 / 基础教育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堂英语阅读教学公开课的启示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丁霞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上好阅读教学课使其有效性得以体现一直是广大外语教师多年来关注且不断思索探究的问题。
至此,阅读教学已形成一套大家所熟悉的模式,即pre-reading, while-reading及post-reading 三个阶段。
虽然这是大家所共知的处理阅读教学的模式,但具体的实施及收效却是因不同的教师和学生而异。
日前,我参加了一堂英语阅读教学公开课的实施及评价过程。
通过这堂公开课,我想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几个方面值得广大教师的重新思考。
一、教学设计1.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中的课堂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本节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为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篇以戏剧形式出现的阅读文,教学目标如下:(1)Inform students of the strategy on reading a play (2)Enable students to know about American life and problems that happen between teenagers and their parents (3)Help students form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solving problems between teenagers and parents.通过对这三个目标的细读,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强化了技能及情感目标,弱化了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并没有得到体现,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处理了课文中的知识点的。
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因而,在教学目标中教师再加上明确的知识目标会使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完善,迈出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教师公开课总结与反思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育事业的新教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整体的运作都不很了解,但是作为教师,我深知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像我这样没有多少上课经验的新教师,想上好课,我认为务必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多读书,看各种文化及教育方面的书籍;二是多听课,向每一位老师学习教学方式与方法。
下面就公开课谈谈我的体会。
一、深刻理解课标要求,把握上课精神。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认真去学习、领悟上课理念,只有这样上课才能更有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课前准备的体会。
备课,不仅仅仅是在纸上备课,更重要地是在心理上、思想上备课,透过自己这样一个反复思考与准备的过程,自己对要上的课基本能做到心领神会了。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吸取有经验教师的经验思想运用到课堂中。
这样走上课堂,自己的底气就足一些。
三、树立课堂信心,完美展示风采。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实力决定命运,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开课任务,思想上决不麻痹大意,踏踏实实去做事情,自己从焦虑紧张到心无旁骛的调整过程,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四、加强课后反思。
教后的总结反思是组成教学环节的有机的一环,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改善教学方法,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将看似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我会尽快成长起来,不会怕挫折和困难,会敢于应对。
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再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教师公开课总结与反思(二)这学期,我参加了听课学习活动。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合理、正确,影响着学习效率的高低。
教师公开课教学反思总结样本在此次活动中,老师们精彩的表现,让我倍感欣慰。
看到了年轻教师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下面我就各位教师的公开课的情况做个点评。
首先是甘小云老师执教的《日月潭》,她的语言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问题的提出,环环相扣,从上面讲的内容到下面要讲的内容的衔接自然,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而不是杂乱无序,特别运用多媒体合理精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紧抓三维目标不放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学效果的确不错。
王老师执教的是《画杨桃》,王老师这堂课是一堂平时的课,扎实的课,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用芮校长的话来说,王老师这节语文课,只要学生认真听了的,他们做学习指导完全没问题,因为王老师的课前准备充分,首先看了学生的作业以后,然后再才备的课,做到了有的放矢。
的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抓住教学目标,能突破重难点就是一节成功的课,下面就是高老师执教的《蝙蝠和雷达》。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首先导入,然后让学生读阅读提示,再就是扫清生字障碍,再按照阅读的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再就是学生读课文去找答案,最后谈感受和收获。
课堂的流程安排问题不大,但是,这是一篇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的战争年代的故事,学生的理解的确有困难,所以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是脱口而出,要经过我的引导才能回答,的确看起来就显得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课前准备不充分,老师准备不充分,学生准备不充分,但是有时候,我们上的课就真真实实是这个样子,所以上起来就有种老牛拉破车的感觉。
老师们以后遇到这这样的课怎么去上,我想老师们也该去想一想,皮老师没有上好,如果是我,我怎么去上,大家一动脑,我们的教学水平不就提高了。
所以无论是一节成功的课还是不成功的公开课对我们都是一种成长。
的确在公开课的活动中,老师们很辛苦,课前要精心准备,上课想怎么上好,中午本该是休息的时间,老师们又要马不停蹄的来评课,在评课的时候,我认为老师们也做得不错。
公开课教学反思(精选10篇)公开课教学反思(精选10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开课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开课教学反思1教学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从准备——试教——修改——上课这每一步地提高,凝结了许多人的付出和帮助。
通过这次教学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提高的方向。
(一)对教材的处理能力不够,在把握单元重点、难点和课时重点、难点两者关系还有待提高。
在备课时,组长叶平老师和我对教材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对单元计划、课时计划修改了一次又一次,教研员季老师在看我试教后先让我对小沙包掷远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了探讨和指正,让我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有的提高。
(二)对问题地设计能力还要加强。
在教学中我是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实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认为考虑的比较充分的,在试教时发现学生对我问题提出的方式和切入点出现了不适应,结果是教学时间的紧张和学生理解问题出现了偏差。
课后季老师对我设计的问题和问题提出的时机进行了指导,我重新设计了二套问题的方案进行尝试,得出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要用不同难度的问题设计。
在课中如果学生出现不能很好地通过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老师的引导应该马上把学生从错误的边缘引到正确的学习路径上。
感悟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实应用的能力需要我在每次课的问题设计都要仔细推敲,每个环节的问题都要环环相扣,而且难度要层层递进。
(三)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学期初教研组确立了研究的课题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作用,针对课题我们学习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并且听组内老师和其它学科老师的课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不断地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教学语言有了提高,通过教师的语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能主动地合作学习了;他们能合理地评价自己和小组了;学习目标地达成度也提高了。
公开课心得体会
今天参加了一场非常有意义的公开课,收获颇丰,让我对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公开课让我意识到学习是一种态度。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点的同时,也引导我们思考、讨论,这种互动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我意识到,学习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学习需要持之以恒。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学习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我意识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
最后,公开课让我意识到学习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课堂上,老师会引导我们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总结和应用。
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让我们的学习更加深入和扎实。
通过今天的公开课,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
了自己学习的决心。
我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持之以恒,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相信自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公开课课后反思总结第二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我出示的这些词语,想想这些词语故事中的那些情节中出现的,该怎样理解。
这可难不到这些聪明的学生,因为要听写他们在读课文的空当儿已经去揣摩了我的心思,自然对这些词语也很是留心,清楚了出处、理解了词义、也揭示了主人公。
这一步也顺利成章的解决了,这可为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啊!这一节课,非常得轻松,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学习氛围好极了!最为得益的应该是这种挑战的形式和老师的语言还有流畅的教学流程设计了。
最近我很欣慰,课堂上总能看到学生涨红的脸和高举的手,一反常态。
还记得课上对“理所当然”一词的处理。
听写时,我没有直接读出来,只是笑着说:“我是老师,就应该上好每一节课;你们是学生,就应该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
用一个词形容就叫----”“天经地义!”学生齐答。
在词语理解时薛娇瑞在解释这一词时说:“我有题不会做,问到滕妮,她很痛快就给我讲了,她认为这就是‘天经地义’的。
”“噢,你这样理解。
那课文中谁认为什么是‘天经地义’呢”我追问。
“乔依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
”她说。
“那天经地义是什么意思谁知道”我问。
“就是应该的。
”苏玲说。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
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
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
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龚锐站起来说,他是照着词典读的,语言比我查到的这些还要晦涩,当时我只听见了最后一个词语“理所当然”。
“这是词典中的解释,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说。
“就是本来就应该这样的。
”“是合情合理的。
”“是理所当然的。
”“是合乎情理的。
”……这节课虽没能按照我的教学预设将文本中的第一个故事“乔依帮老妇人修车”讲完,但我和学生们一样都有着和往常不一样的收获。
我想这节课她从课堂的实效性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但愿这节课的教学能成为后面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的极好铺垫。
公开课课后反思总结(二)本次公开教学是以校本研训“主题阅读教学”为依托开展的。
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
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课标的制定和新教材的逐步推行,各地出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公开课,对这些旨在示范、指导的公开课,笔者想就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自主合作探究”
公开课似乎都离不开讨论,动辄讨论,似乎只要讨论就是最好的。
其实,认真思考,这似乎只是为迎合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讨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转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这些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是否有力度,否则换来的结果还不如老师的讲解,因为如果你的问题没有力度,学生随便说几句一下子就完了,就说别的事去了,而且讨论来讨论去,也就只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的基本上不发表意见,这样讨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吗?如果你的问题有力度,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愿望,学生的讨论会十分热烈。
因此,并不是一节课中弄几次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这种标签式的或形式上的改变并不是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质。
二、关于“联系生活学语文”
现在的公开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你的感觉是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再一想,学生从头到尾似乎没怎么翻书,那么,学生那么热闹在做什么?十有八九在“联系生活”。
当然,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联系生活学语文,这绝对没有错。
但放开文本,或者只给很短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这绝对是错误的。
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读完课文”、“用五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然后教师急急忙忙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很少翻书或者不用翻书,学生的书本非常干净。
新课标当然不提倡那种烦琐的分析,但绝对不是抛弃分析,恰恰相反,阅读中,适当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符合人们对文本的一般认知规律:先整体感知,然后到局部,再回到整体。
读者开始对文本
的情感、主旨等方面的整体感知只有重新回到文本中去,才能印证自己的感知是否正确,因为开始的初步的感知有可能是错误或者不完整的。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整体感知就抛弃分析,这样抛弃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丢弃了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语文课上没有学到语文。
三、关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节公开课下来,起来答问的学生总不少,即便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出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形。
对于这“丰富多彩”的回答,教师常常是说:“你说的很正确”、“不错”、“嗯,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
对此我不禁疑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全正确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指导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
比如,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同学的回答,反复修改,一步步直到求得正解,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也会更深刻,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本身,”体验”才会更“独特”。
这是不是比那些简单地处理学生的回答更“尊重”学生呢?
课标的制定对纠正我们过去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标精神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实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课标才有可能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