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不求甚解-比赛课教研课公开课一等奖(省中考教研室)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39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内容:1. 《谈读书》:讨论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乐趣。
2. 《不求甚解》:探讨阅读的态度、阅读的目的和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3. 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不求甚解》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3. 第三课时: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4. 第四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第五课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反思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反思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其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的反思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运用《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以及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课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全文。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章节名称《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编号课型新授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使得内容丰富,论证严密。
学情分析在九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立论文和驳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这给学习本课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学生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入手,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从而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来学,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应该也是可以学好的。
课时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法或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知识链接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文字J I 复习议论文文体知识3整体感知课文论述思路文字G F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文字G B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5填表说明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章节名称《谈读书》教学设计编号课型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学情分析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
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法或学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文字字词A E 读准词语,解释意思4 自制文字整体感知课文G F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 自制文字多角度说理G B 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词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千般乐趣,万种读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那么这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大家带着思考来学习《不求甚解》这篇课文。
二、讲授新课1.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
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含冤去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知识链接(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2)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3)议论文的分类: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
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
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5.听读课文,注音蒸馏(liú)劝诫(jiè)滞(hì)碍咀嚼(jué)味同嚼蜡(jiáo)好读书(hào)读好书(hǎo)6.解释词语(1)豁然贯通: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贯:贯穿;通:通晓。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求甚解》这一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 阐述《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3. 分析《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
4. 理解《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5.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理解《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述。
3. 《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分析。
4. 《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不求甚解》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不求甚解》的了解。
2. 提问:你们对“不求甚解”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它在什么情境下会被使用?为什么?3. 介绍《不求甚解》的背景和作者:简单介绍《不求甚解》是一部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他的生平背景等等。
第二步:《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概述1. 教师简要概述《不求甚解》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不求甚解》的初步了解,尝试概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第三步:《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和情节分析1.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中的重要人物,并解释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
2. 分组阅读:将学生再次分组,让他们分头阅读《不求甚解》的不同章节,选择一位自己角色的喜欢的人物或情节进行深入解读,总结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节的重要性。
第四步:《不求甚解》对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个人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阅读体验,结合现实社会和个人生活,讨论《不求甚解》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和思考。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五步: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1. 学生个人阅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短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 背景介绍本教学活动针对初中生开展,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读书的意义和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 教学目标•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内涵和意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 教学内容3.1 谈读书1.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阅读一段有趣的读书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热爱。
2.阅读。
学生阅读《谈读书》一文,了解读书的内涵和意义。
3.分享。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发表对读书的看法和体会。
3.2 不求甚解1.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画、播放一首歌曲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读懂一件事物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2.阅读。
学生阅读《不求甚解》一文,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和意义。
3.分享。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不求甚解。
3.3 阅读方法1.教师示范。
通过展示一篇文章,教师示范如何利用标题、目录等手段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出问题、寻找关键词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如何进行精读、泛读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2.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阅读一篇难度适当的文章,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体会和方法。
4. 教学方法•演讲法。
教师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对读书的热爱和阅读方法的重要性。
•讨论法。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读书的方法和习惯。
•练习法。
学生进行阅读练习,体会不同阅读方法的优缺点和效果。
5. 教学评估•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思考、写出几个问题等方式预备课堂。
•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阅读练习等环节,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课后总结。
学生总结自己的阅读体会、归纳出不同阅读方法的优缺点等,并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进行呈现。
6. 参考资料1.杜甫《赠卫八处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余华《活着》:“一道道阁楼之间,一段段青石板路上,住着一群读书人,他们心中有风景,口里模着太古的声韵。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等奖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习目标】1.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学习思辨的方法。
【说明:单元导读中“语文要素”目标有三个,第一个是“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第一篇课文是外国作家的随笔,重在了解关于读书的观点;后三篇是相对典范的文艺论文,重在完成第三个目标。
而本文作为一般性议论文,思辨的特点又比较突出,且作为首篇教读课,因此学习目标除了了解作者观点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思辨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教学难点】学习目标2【课前准备】温习《五柳先生传》,理解陶渊明其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思,引入目标展示图片(第一张:1月31日晚上11点人们排长队买双黄连口服液,第二张:1月31日网上双黄连口服液一夜脱销)导思:像这种抢购风潮,国内之前发生过多次,比如之前的抢盐,人们只听了个什么“影”,也没深入了解,就加入疯狂的抢购大军中,这其中抛除害怕、盲从等因素,关键是缺少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和能力?明确:慎思明辨的意识和能力。
那么没深入了解一件事,也没弄明白,只知道个大概,用一个成语来讲是什么?(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盲从跟风小则丢财,大则丢命,丢失自我。
我们要培养自己思辨的意识和能力,增长生活智慧。
今天我们要借助《不求甚解》,学习思辨的方法,此“不求甚解”会是彼“不求甚解”吗?【说明:阅读的终级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提高生命质量。
培养学生思辨的科学思维方法,是极具价值的。
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理由,就要与他所处的生活接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选取适当的生活实例导入本课学习。
】二、了解观点,学习慎思一般人对不求甚解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也是本文论述所针对的现象。
1.朗读课文第1段,针对一般人的观点,作者使用哪些关键词,表达了怎样的立场?明确:一般人的认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立场: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初步了解驳论文的逻辑思路。
3.懂得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了解了培根关于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的看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cūn)对读书方法有什么新解。
【题目解读】“不求甚解"意谓读书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题目既是作者论述的话题,又是其提倡的读书态度。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写),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创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文学常识】驳论驳论就是批驳别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批驳的方法:直接批驳、间接批驳。
(1)直接批驳: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驳论文一般的论证思路: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字词清单】【多音字】【自主学习】播放音频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杨再周教学目的:1、了解读书的正确目的和正确方法及作用;2、培养好读书、读好书、广泛阅读的习惯;3、认识“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益处;4、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培养好读书、读好书、广泛阅读的习惯;2、正确认识“不求甚解”读书方法。
教学课时:二节课教学方法:比较法、议论法、摘要法第一节课教学要点:1、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2、简要比较阅读两篇短文。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几篇议论文的学习,我们明白,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点和论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篇议论短文,这是自读课文,需要同学们借助已学的知识完成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把握。
在学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点议论文知识。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2页,看“议论文的阅读(之二)”,了解议论文的论证知识。
二、朗读两篇短文,填充下表。
《谈读书》《不求甚解》论点① ②论据③ ④论证方式⑤ ⑥主要内容⑦ ⑧附参考答案: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②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③主要阐述读书的许多精辟见解,即在于阐述观点。
④事实论据: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诸葛亮读书;理论论据:陆象山的提法。
⑤立论,道理论证、比喻论证;⑥驳论,驳论点。
⑦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缺陷。
⑧分析和阐述“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好处。
第二节课教学要点:1、了解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及其作用;2、认识“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好处。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把握了两篇短文,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的探讨几个问题。
再读《谈读书》,理解下列问题:1、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并概括段意。
一段(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二段(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三段(从“读史使人明智”至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作者所阐释的“不求甚解"的内涵。
2. 把握作者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3.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本课《不求甚解》就属于后者,批评现实中的问题,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是一篇“驳论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弄懂这个词语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研读课文(一)阅读1-4段1.课文的1-4段介绍了一般人和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态度,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2段,找出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和理解?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表达了怎样的立场?明确:一般人的认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立场: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请同学们默读2—4段,找出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态度。
第四段揭示了“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一是读书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
对这两层含义的解析,一是态度要虚心,二是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过渡: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理解与一般人的理解是很不同的,那么他的依据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明确:“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作者对此的解释是:第二段中说这两句话是紧紧相连,交互阐明的。
那么哪一段是对这句话关系的分析和阐释?请同学们读第二段并进行分层,看看哪些句子是在讲“好读书"的内容,哪些句子是在讲“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内容?然后告诉我文中的核心句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求甚解"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要“好读书”,还要"有所会意“。
那么课文哪一段是和这句话相呼应的呢?对,就是课文的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