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龚自珍阅读答案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8.94 KB
- 文档页数:3
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龚自珍作品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梦中作四绝句(之二)(清)龚自珍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1.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梦境,诗歌鉴赏中称这种手法为_________。
2.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解读完全正确的是()A.诗人仕途不顺,人生落魄。
B.诗人淡泊名利,充满童真。
C.诗人苦中作乐,哀怨忧伤。
D.诗人激愤不平,借梦抗争。
3.“海红”一词,历来被解作“海棠”,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应是“红海”的倒装,意为“红花的海洋”,结合全诗,谈谈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湘月·天风吹我龚自珍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
曾是东华①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
屠狗功名②,雕龙文卷③,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④,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
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注】①东华:京中有东华门,这里代指京城。
作者于嘉庆七年(1802)十一岁时随父入都,在北京生活了十年。
②屠狗功名:卑贱的人取得了极大的功名富贵。
功名:指这一年年初,作者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
③雕龙文卷: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
④乡亲苏小:用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句。
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
钱塘即杭州。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前小序交代了时间和地点。
由此可知,这是词人故地重游的感怀之作。
B.上阕起笔不循常套,不谈游湖,不写景物,先从身世感慨入手,姿态超迈。
C.“东华生小客”“苍茫无际”直抒胸臆,直言了作者客居京城仕途不得志之苦。
D.词中情感几番转折,由豪迈而入孤独,由孤独而入忧愁,由忧愁而入怅惘。
5.有人评论说“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传达出了作者的心声,那么词人因何而“怨”?“狂”的表现又有哪些?请结合全词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4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②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磑④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苏轼当时正得重新起用,任翰林院学士。
②玉堂:宋代时翰林院的别称。
③云腴:指茶叶。
④落磑:把茶叶磨碎。
⑤五湖:太湖。
民间曾有范蠡最后归隐太湖的传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从苏轼所在的环境落笔,说翰林院有别于一般的处所,犹如天上殿阁。
B.第四句以“百斛”“泻”“明珠”等词来称道苏轼草拟的文字又多又快又好。
C.第五六两句写自己拿出好茶相赠,意在突出送茶的诚意以及朋友之情的可贵。
D.最后一句诗用春秋时期范蠡退隐太湖的典故,意蕴深长,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诗歌最后两句反映出诗人对苏轼抱有怎样一种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024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1】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2】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注释:【1】行:行役。
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
【2】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
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
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
D.诗的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4.“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两句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愁,下列诗句中的“愁”所表达的情感与此句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陈师道②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
白门,徐州城门名。
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其政治上接近元祐党人。
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
③小市:徐州地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B.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C.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怅惘不已。
D.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哲学理解、应对世界的最高方法论原则是“以道观之”。
以道观之是一种循道而行、重视存在并致力于形成统一性理解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
以道观之之道,是具有“恒常”性的道。
道的恒常性,即道之“诚”。
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诚的推崇。
诚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
人们多以真、实、无伪、不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来解释诚。
但是,无论我们采取其中的哪一种解释,都会发现,这种解释的涵,盖性不太充分一一它或许能够解释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诚,却难以解释作为动词的诚;它或许能够解释人道之诚,却难以解释天道之诚。
考点28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翻译(练)(一)热身练一、【2020·江苏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布衣传全祖望周布衣,名西,字方人,学者称为劲草先生,定海卫人,居庐江少喜读书,父母怜其体孱,稍节制之。
先生密藏火书室,俟亲熟睡,重举灯默识,又恐灯影外泄,以被蒙之,不至鸡三号不止,久而其被如墨。
己亥,海师大掠鄞之东都,先生奉母逃深山中,猝遇盗,盗见先生母丰硕,以为富家姬,用火熏之以索金。
先生抱母大恸,扑灭其火,愿以身代,贼遂挥戈斫其右之中指,几殊。
旁一卒曰:“是孝子也,乞舍之。
” 先生以是得生,自是作书甚苦,先生久寓宝林,挈家依诸生徒间。
先生于经则《易》《书》《诗》《礼》《春秋》《孟子》皆有图解,于史则《史》《汉》皆有论说,于集则唐宋杜韩诸大家皆有抄:所称《劲草亭诸编》者也。
而生平心迹所寄,尤在《防秋谱》一篇。
尝曰:死后当尽取吾所著书,置石匣,藏之墓中,而是篇则可比之郑所南《心史》。
《防秋篇》者,世俗斗牙牌之戏也,其中有所谓“至尊” 者,诸品皆不能抗。
先生增置其色目,自天、地外,帝王、将相、四民,下至盗贼草窃之徒皆有之,而更以处士为至尊。
有时世事多端,天、地、帝王皆不能支,独余处士以持残局,而兀然能为中流之一壶。
先生自为之说,其文甚奇。
周郢山见之曰:“此胡文定《春秋传》也。
”镇人乞先生修志书成,署名,力拒之。
所著诗古文词,曰《痛定集》。
晚年居鄞城中,戊辰,年六十八,病卒。
其宝林高弟曰方伊蒿,尝欲以遗书付之,未及而卒,存于伯兄家。
已而伯兄亦病,亟贻书伊萬,令其取书以去。
既至,伯兄又卒,其子勿与,已而鬻之他人,百方觅之,不可得矣。
予之采诗也,求先生之集,遍访既无知者,仅从先生诸弟子所藏遗笺故牍,令李生昌昱汇为一卷,因诠次其可存者。
至先生于诸经,最得意者莫如《春秋》,其自序云:“不佞垂老,忽若于《春秋》大有所得,觉唐宋明诸儒之说,皆未合圣人之旨,尚在梦寐中,至今日而恍然。
” 顾其书已成四十二卷,而定、哀二公未毕,临没尚以为恨,今俱佚。
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316)哈尔滨六中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精粹05-28 0918: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1届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阅读答案及译文龚自珍《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阅读答案及译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清]龚自珍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
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
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
” 约八九处。
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
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
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
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
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②也。
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
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
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
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
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龚自珍《己亥杂诗》阅读答案龚自珍《己亥杂诗》阅读答案「篇一」漫感龚自珍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龚自珍少年击剑更吹尖,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料想。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②“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① B (3分)② 答案要点: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对比赏析《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七言绝句。
《己亥杂诗》写于公元1839年龚自珍辞官返乡之时,计315首,全属七言绝句,此篇是《己亥杂诗》第九十六首。
此处是“剑”、“箫”意象在定庵诗中的最后一次出现,亦是他对平生深有所感的“剑箫”心事即“一箫一剑平生意”的总结。
《漫感》是清末诗人龚自珍的著名诗作。
诗中的一剑一箫,是定庵诗词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
与其他有关名篇相比,本诗之妙尤在以显豁磊落之笔,出深曲沈至之情,更明言“平生意”所在,拈来总括定庵,最得宜彰。
开篇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
2021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3期)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14届湖北孝感高三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本诗选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人那时客居在夔州西阁楼中的,他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样繁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叹万千,请联系具体诗句,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悲慨之情。
(4分)【小题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制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请说说诗人在此联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分)【答案】2.(14届吉林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周邦彦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
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
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
借指人世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
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小题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术?请简要分析。
(6分)【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3.(14届辽宁省实验北校高三上期中)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宋亡后,隐居苏州。
【小题1】这首诗写了菊花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小题2】这首诗采纳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解析】【小题1】4.(14届湖北武汉部份学校新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超级者,碌碌在目前。
文言特殊句式(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清]龚自珍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
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
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
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
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
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
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
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
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
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
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
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
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注释:①零甃(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
②信:连住两夜。
③鼯抗(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过:拜访。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既:既然。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于:在。
C[既:已经。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B[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
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
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
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
(4分)(2)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2分)(3)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4分)⑴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
[译出大意给1分;“以”“质难”“见问”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⑵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承平”译对给1分,“反问句式”译对给1分]⑶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
[“病”“善”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参考译文:在礼部期间,有个客人拜访我说:“你知道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吗?读一读鲍照的《芜城赋》就知道了”。
我听了他的话,感到悲伤。
第二年,我请假,到南方游玩。
到达扬州,于是下船住进了旅馆。
过夜之后,沿着住处的东墙步行,遇到一座小桥,俯身看桥下小溪,溪流声很欢畅;过了桥之后,碰到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有毁坏的地方可以登上城墙,登上之后,扬州方圆三十里,前后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景观都呈现在眼前。
清晨雨后,屋瓦像鱼鳞一样齐整,没有残墙断瓦,我就开始怀疑那位访客的话不真实了。
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
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
喝醉之后,(我们)唱起宋元时代的词,低头朝着窗子歌唱,对岸有女子被吵醒,夜起,我们才停下来。
客人中有人提议去蜀岗上凭吊一番,(于是便去了),船很轻快,船上的帘幕都绣有花纹,细细地看,船上的玻璃都是五色的(比较奢华)。
船上的人不时的指着两岸说“这是某园的故址”、“这是某酒家的故址”,大概指了八九处。
那事实上只有倚虹园塌坏不存在了。
从前住过两晚的西园,门还在,题榜也还在,还可以辨认出来。
其中可以登临的还有八九处,土山上有桂树,水中有荷花、菱角、芡等。
这一处在扬州城外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风景也最好。
往南可以看到长江,往北可以看到淮河,长江淮河之间几十处州县的治所,都没有像这里美丽繁华的。
回忆起京师访客的话,知道他说的非常不对。
回到旅馆后,郡中的士人都知道我来了,于是非常喜悦,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有前来询问京城近来的事情的,有呈上他所研习的比如文章(骈文)、诗歌、散文、词、杂著、丛书央求我为他们写序或者题辞的,也有描绘他的先人的行事央求我为他的先人写铭文的,也有央求我为他们题书册、题扇的,人多得站不下,赠送礼物丛杂纷集堵塞了门窗,仿佛是嘉庆年间的旧模样。
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只是窗外的船路过,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达旦。
然而有女子用栀子华作初次见面所执的礼物求我的字,变更成拿着书画环瑱互相通信问候,共有三个人。
她们既美艳又凄清的气质,在桥亭舰舫之间缭绕,我虽然镇定,那晚也觉得难以自持。
我已住了四夜,捕捉到这些流风余韵,哪里能看到《芜城赋》里所描写的“风嗥雨啸、鼯狖悲、鬼神泣”破败景象呢?嘉庆末年,我曾经在这里唱和友人宋翔凤的艳诗,听说他病了,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
又问起当年一起赋诗的人,也找不到那人,作为令人遗憾的事情。
躺着想一想,我的年纪快到五十了,想起现在和过去的感慨,自然的运行(生老病死),古代的美人名士能够富贵又长寿的能有几个人呢?这哪里关涉到扬州的盛衰,却唯把感慨发泄在江边呢?还是我写艳诗已经不适合了,但考察搜罗人物,搜辑文献,仍然能做这些事,还不算老吧。
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
现在的扬州,正是初秋吗?我的身世,即使要饭,相信自己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我还处在我生命的初秋吧?写下这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B.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2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C.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他怒气才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选D。
这是一组考关联词不搭配的高考题。
A项之所以应和是因为搭配。
后半句应改为是因为它具有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的优点。
B项应为以……为的格式;由本土向以太平洋……为中心。
C项不管义同无论、任凭,和都(总、总是、也)搭配,不管应改为尽管,尽管义同虽然,和但是(可是、却、而、仍然)搭配。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的报刊、杂志等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B.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奥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西边的墙壁上。
C.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D.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6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选A。
这是一组考不合逻辑的高考题。
B项宣传画也包括图片,不能用并列连词和,应改和为等。
C项同时冒着酷暑和严寒不合逻辑。
D项平均分只有一个,或去掉平均或去掉都。
3.下列加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古巴官员表示,对于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古巴政府洞若观火,将予以最有力的反击。
B.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那一天,倚马可待。
C.俗话说瑕不掩瑜,而这个人却目无全牛,鸡蛋里头挑骨头,真所谓疵者见疵呀。
D.20岁时对那些不纯洁的爱情观,我们侧目而视,那些爱情悲观论调我们嗤之以鼻。
A(“倚马可待”比喻才思敏捷,应改为“指日可待”;“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纯熟高超,应改为“一叶障目”;“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应改为“怒目而视”)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领悟茶道是需要有“品茶心”,即“和、静、清、寂”的,那不是急功近利的追寻,也不是附庸风雅的模仿。
B.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违章建筑,高速公路总指挥路大年急得一筹莫展,只好向乡“文明办”求救。
C.富有刑侦经验的王小波面对死不开口的犯罪嫌疑人不急不躁,他循循善诱,终于撬开了那人紧闭的嘴巴。
D.为了追逐所谓的时尚、前卫,他花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甚至连爷爷的养老金都挪用了,真正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
A (B“雨后春笋”比喻大量涌现的新生事物,此处褒词贬用。
C“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启发,此处用错了对象。
D“寅吃卯粮”形容入不敷出,预先借支。
此处不属于预先借支的情况。
)三、默写,每空2分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