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680.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章节名称《谈读书》教学设计编号课型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学情分析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
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法或学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文字字词A E 读准词语,解释意思4 自制文字整体感知课文G F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 自制文字多角度说理G B 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谈读书教案一等奖谈读书教案一等奖(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并运用阅读和讨论的方法,深入理解《谈读书》一文中的思想观点。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课文引入:《谈读书》是一篇经典议论文,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本课将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阅读理解: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全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
3.重点讲解:针对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如文章中关于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教师需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4.拓展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读书对他们的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5.作业布置:让学生撰写一篇以“我与读书”为主题的短文,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平时喜欢读什么书、为什么读书等问题,引发学生对读书的思考。
2.阅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全文,鼓励他们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3.讨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互相解答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4.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5.讲解:根据学生阅读和讨论的情况,教师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
6.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读书的意义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7.作业:布置撰写短文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等。
古人谈读书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识“耻”“矣”“岂”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知”“识”。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练习背诵课文。
(三)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四)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浏览课文,导入新课1.读一读篇章页上的名言,说说苏轼认为应该怎么读书。
(出示篇章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苏轼提倡书要反复阅读,认真思索,自会明白书中真意。
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其他古人又是怎么谈读书的呢?(板书:古人谈读书)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谈读书》。
(齐读课题)3.浏览全篇,整体把握脉络。
(1)快速浏览全篇,说说哪些古人在和我们谈读书。
(2)相机点拨,归纳总结。
这三位古人生活在不同年代,身份也不同,但他们都在谈——读书。
(板书:孔子、朱熹、曾国藩)(二)创设情境,学习第一则文言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学们,你们听,古代私学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一起,等待着他们的老师——孔子的到来。
只见孔子稳步走到学生面前,说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门下,是来向我求学问、求道德的,那怎么学习呢?这就是读书之道——”(出示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不同形式,反复诵读。
(自由读,小组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3.背景故事引入,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就在这充满韵味的私学里,孔子与弟子们围坐一起,只见其中一位弟子子贡问道:“老师,魏国有一位大官,叫孔圉,他去世后,后人给了他一个号,称他为‘文’。
我知道只有道德博厚、勤学好问、贤良爱民的人才可称为‘文’。
他凭什么能得这个称号?”(出示句子)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孔子如何作答?(指名读,出示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①自由读,想一想,你明白他的意思了吗?②点拨方法。
25《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大意;2.梳理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交流探讨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个小视频,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孔子学堂的一员吗?老师和你们玩个对诗的游戏,谁能对答出下半句,谁就能获得一张孔子学堂的邀请函。
(出示:“少年不知勤学苦"、“一日读书一日功”、“书山有路勤为径"、“纸上得来终觉浅”)同学们都答出来了,都可以成为我们孔子学堂的一员!(赠送邀请函)现在,孔子学堂要上课了,大家准备好了吗?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发现没,老师刚才与你们对的诗都跟什么有关?是的,都是关于读书的诗,板书读书。
边板书边说,2.大诗人苏轼对读书也有自己的看法,出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齐读,谁来说说苏轼认为应该怎么读书?师:苏轼提倡书要反复阅读,认真思索,自会明白书中真意。
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其他古人又是怎么谈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学的一篇文章也是与读书有关的,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完整。
板书25.古人谈,生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古人在和我们谈读书呢?生:孔子和朱熹。
师:你们了解孔子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谁有补充?师:同学们预习工作很到位,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孔子的介绍,出示后,师讲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我们今天学的第一则来自《论语》,而《论语》是——(生一起读)《论语》记载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其中多次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今天我们学的第一则都是孔子对弟子说的。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狡黠"“诘难”“劝诫"“高谈阔论”“吹毛求疵"等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4.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有一句俗话,“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西方也有一句名言,说的是“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
十几年的生活中,一缕缕书香伴随着我们成长,给我们许多的知识。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来自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作家——培根。
【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新大西岛》等。
【创作背景】培根被弹劾成为平民之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学问中。
他使用随笔这一体裁,讲述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谈读书》犹如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是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劝学名篇。
【文体知识】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富有“理趣”。
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字音字形】【多音字】【理解词语】【自主学习】播放音频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1.找出文章的论点。
2.梳理出作者的论证过程。
3.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到“味同嚼蜡矣")(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束)第三层:阐述读书的价值。
谈读书教案一等奖这是谈读书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谈读书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课前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探索发现讨论: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探究课文内涵:a.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b.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c.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3. 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4.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5.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谈读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通过对一些事件和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中开发思维,陶冶情操。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文章又讲述了读书要注意经验、讲究方法、结合不同性格和不同需要来进行阅读。
文章就从读书的益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能塑造人性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文章通过对读书的三方面的分析,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给阅读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议论文。
二、学生分析: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班内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乡村,都有着乡村学生所共有的特点。
班内部分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是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
所以班内多生学习上动力不足,甚至有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少,也没能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而,通过这节课来启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1 识记本文重点的生字词。
2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3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大家常听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是谁说的没错,这就是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的名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培根的《谈读书》。
请一个同学来谈谈他所认识的培根。
(二)整体感知:1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学生独立给红体字注音。
两人组交互,请两组同学回答。
学生纠错,全班齐读。
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全班齐读课文,思考问题:⑴按“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能塑造人性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这三个层意给文章划分层次。
⑵读书有哪些好处和作用⑶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四人小组交互,把讨论的答案写在作业班上,代表发言,如发言过程中有错误则由其他同学来回答。
(三)拓展延伸:1以八人组为单位,说说大家看过什么书用什么方法读书有什么感受并表达呈现在小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