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74 KB
- 文档页数:3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及其词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晏殊:生平、地位、词风。
2. 欣赏《浣溪沙》词牌的特点。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意境。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晏殊画像,简介其生平。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解读关键词语。
4. 讨论晏殊的词风,总结其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晏殊的词风。
2. 分析《浣溪沙》中的意境。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理解词语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理解句子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四章:情感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的情感内涵。
2. 学会欣赏词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探讨词人情感的表达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情感的表达手法,如直接抒情、寓情于景等。
3. 讨论词人的情感内涵,如忧国忧民、感慨人生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情感表达。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2. 领悟词人晏殊通过描绘景物所表达的情感;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难点:深入理解词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相关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浣溪沙》。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浣溪沙》全文,让学生自读并简单介绍词牌特点。
3. 例题讲解:详细解析《浣溪沙》的词牌结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情感。
a. 分析上阕:描绘春景,抒发离愁别绪;b. 分析下阕:借景抒情,表达人生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教材中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浣溪沙》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双调、四十二字、平仄韵脚;b. 韵律美:流畅、和谐;c. 意境:春景、离愁、人生感慨;d. 词人情感:离愁别绪、人生无常。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教材中另一首《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b. 比较晏殊的《浣溪沙》与教材中其他词人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词人的作品,深入了解古代词坛的繁荣与发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2. 教学难点中的“深入理解词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及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加强引导”和“提高文学素养”。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浣溪沙》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浣溪沙》2.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书籍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晏殊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了解其词牌特点。
二、课文讲解1.逐句讲解《浣溪沙》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音乐形象,“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时空交错。
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愁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背诵诗歌的感受。
二、诗歌意境分析1.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酒的关系。
2.分析“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
3.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哀愁之情。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词牌《浣溪沙》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如韵律、节奏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无奈之情。
2.分析“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怀旧之情。
3.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意。
三、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讲解晏殊创作《浣溪沙》的历史背景。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8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为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浣溪沙》的词意,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知识,分析并欣赏晏殊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浣溪沙》的意境,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难点:分析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词曲,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魅力,引出本课内容。
2. 文学背景介绍: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浣溪沙》做好铺垫。
3. 词句解析:分析《浣溪沙》的词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领悟:通过描绘景物,引导学生体会晏殊词中的情感。
5.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浣溪沙》的词作为例题,分析其写作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晏殊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浣溪沙》晏殊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晏殊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晏殊的词风特点,掌握了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宋代的著名词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2. 组织一次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词的魅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晏殊》。
(2)理解《浣溪沙·晏殊》的词牌特点、韵律、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浣溪沙·晏殊》与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在风格上的异同。
(2)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晏殊词作的美学魅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学会珍惜人生,乐观面对困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浣溪沙·晏殊》。
(2)理解词牌特点、韵律、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词中深层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晏殊及《浣溪沙·晏殊》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浣溪沙·晏殊》,感受词的韵律美。
2. 词牌特点分析(1)介绍《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平仄、韵脚等。
(2)分析《浣溪沙·晏殊》的词牌运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意境与主题探讨(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一向年光有限”、“小园香径独徘徊”等。
(2)引导学生感悟词的主题,即珍惜时光、乐观面对人生。
4. 修辞手法分析(1)找出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塑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浣溪沙·晏殊》的词牌特点、意境和主题,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浣溪沙·晏殊》。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其他晏殊的词作,与《浣溪沙·晏殊》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其他著名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如梦令》等,比较其与《浣溪沙·晏殊》的异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词的风格特点。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殊的浣溪沙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的浣溪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2024年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三单元《宋词》章节,详细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了解作者晏殊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词人情感的表达。
重点:《浣溪沙》的词牌特点,晏殊的创作背景,词意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引入诗词意境的探讨。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人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浣溪沙》,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意解读:教师逐句讲解词意,分析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词中的一句为例,分析其艺术手法,如修辞、炼字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词中的一句,进行艺术手法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浣溪沙》词牌特点2. 黑板右侧:晏殊简介、词意解读、艺术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浣溪沙》中的一句,分析其艺术手法,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 答案示例:示例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艺术手法:对仗、借代。
答案要点:词人借酒消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晏殊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解读2. 词人情感的表达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中的艺术手法分析一、词中意象的解读《浣溪沙》中的意象丰富,如“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余恨,年年只相似。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诚实稳重的“太平宰相”
(1)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
(2)真宗立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召见晏殊要他入宫陪伴太子,并说其所以选择晏殊是因为他生活检点谨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声色之场。
晏殊说不然,自己只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才没有和他们一样去听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诚实,之后不断提拔晏殊,委以重任。
2、与柳永的潦倒不同,晏殊的经历是平坦富足,令人羡慕的。
晏殊虽然居高位、食厚禄,但不改赤子之心,凭着对生活的细心体悟,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作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都成为了名篇佳句。
二、感受语言风格
1、自读此词,解决字面理解上的障碍
2、朗读这首词,说说你觉得这首词在语言风格、用字用词上与柳永的《》有什么不同?
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3、背诵这首词
三、领会情感哲理
1、反复朗读上片,说说上片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怀?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怀?
表面的不变:去年天气、旧亭台
深层的.变:夕阳西下几时回
2、诗人感怀的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吗?“夕阳西下几时回”流露出的是诗人哪些更为深层的所思所感?
在“新曲”与“酒”的助力下,触景伤怀,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追问
年华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义何在?
3、上片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诗人的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怅之中,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在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4、朗读这首词,在读的过程中融入诗人对于生活的体悟。
四、对比迁移
1、对比之前所学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说说这两首作品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2、开放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