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晏殊《浣溪沙》
- 格式:doc
- 大小:201.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上册语文浣溪沙摘要:一、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1.诗词背景2.作者简介二、《浣溪沙》诗词解析1.诗词原文2.诗词意境3.诗词主题三、《浣溪沙》的艺术特点1.抒情手法2.修辞手法3.语言风格四、诗词影响及意义1.文学影响2.后世评价3.当代价值正文:《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收录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词句、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一、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浣溪沙》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晏殊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他的词作以婉约、柔美、含蓄的风格著称,有“婉约之宗”的美誉。
二、《浣溪沙》诗词解析这首词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春日傍晚的美景。
上片写景,通过描绘柳絮飘舞、落日映照、碧水微波等画面,勾画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江南春景。
下片抒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珍惜之情。
三、《浣溪沙》的艺术特点1.抒情手法:词中通过细腻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和珍惜之情,具有较强的代入感。
2.修辞手法:词中运用了对仗、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满地芳林独秀,半天残照如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使得词句更加优美动人。
3.语言风格: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贴切的比喻,如“碧水微波”,“乱红飞过秋千去”等,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诗词影响及意义《浣溪沙》作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都对这首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浣溪沙(晏殊)...........阅读练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1)...........................................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2)..................................“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3).........................................、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1.、词人精心选择了.............,.、.以及..,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的情怀,这是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品读读诗词,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了解诗人及诗词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背诵晏殊的《浣溪沙》并与苏轼《浣溪沙》进行对比分析.(二) 能力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诗词的思路结构,提高诗词阅读理解能力.2.谈谈你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理解与感受.(三)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2.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二、教学重点:1.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2.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三、教学难点:1.词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粒粒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词人晏殊的一首--《浣溪沙》1、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作者及题目介绍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信息。
教师课件补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晏殊有“宰相词人”之称,以词著称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
晏殊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
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源自西施浣纱,故“沙”也作“纱”。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
2、初读,整体感知1、齐读2、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3、划分节奏,一学生上台展示。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51页课后古诗词赏析题(含答案)精心整理《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含义。
“独”字写出词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抑郁伤感,表现了孤寂、失意的情怀。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表现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伤春惜时,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5. 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的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分)2.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
3.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