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完结版
- 格式:doc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4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臣闻“上栋下宇”,《易》为“大壮”之时期;“正位辨方”,《礼》实太平之典。
“共工”命于舜日;“大匠”始于汉朝。
各有司存,按为功绪。
况神畿之千里,加禁阙之九重;内财宫寝之宜,外定庙朝之次;蝉联庶府,棋列百司。
櫼栌栱柱之相支,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
惟时鸠僝之工,遂考翚飞之室。
而斲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枓而取长。
弊积因循,法疏检察。
非有“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温诏下颁:呈书入奏。
空靡岁月,无补涓尘。
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睿明天纵。
渊静而百姓定;纲举而众目张。
官得其人,事为之制。
丹楹刻桷,瑶巧既除;菲食卑宫,淳风斯复。
乃诏百工之事,更资千虑之愚。
臣考阅旧章,稽参众智。
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
以至木之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厄而力易以供。
类例相从,条章具在。
研精覃思,故述者之非工;按牒披图,或将来之有补。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译文我听说,《周易》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之句,说的是“大壮”的时期;《周礼》“唯王建国,辨正方位”,就是天下太平时候的典礼。
“共工”这一官职,在帝舜的时候就有了;“将作大匠”是从汉朝开始设置的。
这些官职都有它的职责,分别做自己的工作。
至于千里的首都,以及九重的宫阙,就必须考虑内部宫寝的布置和外部宗庙朝庭的次序、位置;官署要互相连系,按序排列。
枓、栱、昂、柱等相互支撑而构成一座建筑,必须先准备圆规、曲尺、水平仪、墨线等工具。
各种材料都使用,大量的房屋都建造起来。
按时聚集工役,做出屋檐似翼的宫室。
然而工匠的手,虽然很巧也难免做走了样。
主管工程的官,也不能兼通各工种。
他们不知道用“材”来作为度量建筑物比例、大小的尺度,以至于有人用枓的倍数来确定构件长短的尺寸。
面对这种弊病,积累因循和缺乏检察的情况,如果没有对于建筑有精湛的知识,又怎能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呢?皇上下诏,指定我编写一部有关营建宫室制度的书,送呈审阅。
《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Yingzao Fashi (Noted by Chen Mingda)From the Yingzao Fashi (Noted by Chen Mingda), also known as Treatise on Architectural Methods or State Building Standards , we can not only see Mr. Ch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also appreicate his method of scholarly research, which has opened up a new path to study Yingzao Fashi .全民阅读64《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建筑技术专书,是研究宋代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必读书。
此书向称难解,因该书成于宋代,所用名词术语多为今人所生疏,以致断句通读即非易事。
朱启钤先生“未尝不于书中生僻之名词、讹夺之句读,兴望洋之叹”,梁思成先生亦目之为“天书”,故营造学社曾将编纂《营造辞汇》作为重要任务。
梁思成先生在掌握大量古建筑实测数据、完成《清式营造则例》(附《清式营造辞解》和《清式营造则例图版》)的基础上,撰著《营造法式注释》,惜只完成上卷。
近期,浙江摄影出版社新近影印出版了《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一书。
陈明达先生毕生致力于《营造法式》研究,其《营造法式辞解》遗稿已经后人整理成书问世。
他近半个世纪研究工作的用书,就是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营造法式》,书中用红笔做了大量点校批注,“涉及全文句读、条目统计、文字校勘、古籍核对等”(《出版说明》)。
关注问题全面,思考深入,是他研究工作的坚实基础。
《营造法式(陈明达点注本)》即以此书为底本,套色影印,使这一珍稀孤本化身千万,嘉惠后学。
正如《出版说明》所指出的,本书“不只是完整地呈现了陈明达先生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更是将其严谨的研究思路和执着的科学精神示予后来学人,使后人能在其研究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与成果”。
营造法式-宋-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营造法式第一卷总释上营造法式卷第一总释上营造法式卷第二总释下营造法式卷第三壕寨制度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营造法式卷第四大木作制度一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营造法式卷第十七大木功限一营造法式卷第十八大木功限二营造法式卷第十九大木作功限三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六诸作料例一营造法式卷第二十七诸作料例二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八《营造法式》看详元圜平直《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
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以放以从事,犹愈以己。
《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圜方。
圜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万物周事而圜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或毁方而为圜,或破圜而为方。
方者为圜者谓之圜方;圜中为方者谓之方圜也。
‛《韩非子》:韩子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圜。
看详:─诸作制度,皆以方圜平直为准;至如八梭之类,及棱、斜、羡、陊,亦用规矩取法。
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径围《九章算经》:李淳风注云:旧术求圜,皆以周三径为率。
若用求圜周之数,则周少而径多。
径一周三,理非精密。
盖术从简要,略举大纲而言之。
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七而一即周。
看详:─今来诸工作已造之物及制度,以周径为则者,如点量大小,须于周内求径,或于径内求周,若用旧例,以‚围三径一,方五斜七‛为据,则疏略颇多。
今谨按《九章算经》及约斜长等密率,修立下条。
诸径、圜、斜长依下项:圜径七,其圜二十有二;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八梭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六梭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营造法式》
佚名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14(13)4
【摘要】《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元符二年(1100年),将作少监李诫编修,全书三十四卷,概括为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大部,按壕寨、石作、大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分别记述。
该书对建筑设计、施工、计算工料等记述都相当完整,尤其可贵的是详细说明了古代完善的模数制,具体将“材份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作了详尽的阐述,【总页数】1页(P12-12)
【正文语种】中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1-3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要略一《营造法式》[1]我国关于营造之术书极少,宋清两朝,各刊官书一部,为研究我国建筑技术方面极重要资料。
以下本篇所有术语及比较研究之标准,胥以此两书为准绳焉。
《营造法式》,宋李诫著。
诫,徽宗朝将作少监也。
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寨制度,说基础城寨等作法;石作制度,说石作之结构与雕饰;大木作制度,说木构架方法,柱、梁、枋、额、斗拱、椽、榑等;小木作制度,说门、窗、隔扇、藻井,乃至佛龛、道帐之形制;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彩画作制度,说各级各色彩画。
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
最后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图样焉。
书初刊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 年),八百余年来,名词改变,样式演变,加之士大夫之蔑视匠术,故其书已几无法解读。
民国十八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十余年来,从事于是书之研究,先自清代术书着手,加以实物之发展与研究,其书始渐可读。
大木作制度为全书最重要部分,其中要点可归纳为下列诸项(第3图):一、材契材有二义:(一)指建筑物所用某标准大小之木材而言,即斗拱上之拱,及所有与拱同广厚之木材是也。
材之大小共分八等,视建筑物之大小等第,而定其用材之等第。
(二)一种度量单位:"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
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
两材之间,以斗垫托其空隙,其空隙距离为六分,称为栔。
凡高一材一栔(即高二十一分)之材,谓之足材。
宋式建筑各部间之比例,皆以其所用材之材栔分为度量标准校注[1]。
二、斗与拱斗拱由若干斗与拱垒叠而成,总称铺作。
在柱头上者称"柱头铺作",在柱与柱之间者称"补间铺作",在角柱之上者称"转角铺作"。
铺作中构材虽有斗,拱,昂三类,而斗又有四种,拱有五种,但在结构上,其最重要者为集中全铺作重量之栌斗,及由栌斗向前后出跳之华拱。
斯是陋室
吾室在东北,近观历象,唯东南偏北有堕室之相,盖吾城规制较为散漫。
据宋营造法式曰:城居中,正天井,东为上,建府衙,西为次,设仓廪,北为主,开文庙,南为辅,置兵库。
城设四门曰:光化为正门(亦称兵门),丽正为水门,永济为煤门,开宣为粮门。
又开四角门曰:智,惠,哲,理。
墙开十九丈,阔五丈,垛高一丈二,门楼为飞檐开三间,瓦楞桶顶,长八丈,高四丈,阔三丈,内置兵器粮米,防火水桶等物。
角楼上设斥候观察,各置四时计,以观时辰。
民居按米市,鱼市,鸟市,畜市,煤市,马市,铁市,布市,花市,蔬市,兑市皆全日开营,外港设关署司,渔政司,市舶司,统辖诸港商务。
府衙按规制,为飞檐斗拱,碧瓦朱柱,长二十丈,高五丈,内阔三丈,辕门外立石狮一对,上马石一墩。
五进院,前院为统署,中院为内室,后院为储库。
又设按察巡检二司,并兵马指挥司,提刑司,皆以府衙同式。
仓廪应构以柱状,便多置粮米,上筑锡盖,以防潮腐。
文庙之式应建大成殿,断纾阁,讲儒堂。
兵库设演武厅,点将台,刀戈房,甲衣房,火器营,马厩,打炼处,土兵舍。
光化门辰时开放,亥时关闭,兵事例外,平日开放。
丽正门巳时开放,申时关闭。
永济门午时开放,申时关闭。
开宣门未时开放,申时关闭。
市分三场,早市起于卯时,午市续于未时,暮市终于酉时,内外城皆以此为准。
外港备有水勇,海监,
由关署司辖制。
渔政司入籍府内各民私舟,网具。
市舶司与外夷多有交涉,应谨慎之,既交亦控之,我方货殖应重品质,不与夷人争蝇头小利,是为准。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臣)闻上栋下宇,易为大壮之时;正位辨方,礼实太平之典。
共工命於舜日,大匠始於汉朝,各有司存,按为功绪。
况神畿之千里,加禁阙之九重,内财宫寝之宜,外定庙朝之次,蝉联庶府,棋列百司。
机枦枅柱之相枝,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
惟时鸠僝之工,遂考翚飞之室。
而斫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
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斗而取长。
弊积因循,法疏检察,非有治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温诏下颁,成书入奏,空靡岁月,无补涓尘。
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睿明天纵;渊静而百姓定,纲举而众目张。
官得其人事为之制。
丹楹刻桷,淫巧既除;菲食卑宫,淳风斯复。
乃诏百工之事,更资千虑之愚。
(臣)孜阅旧章,稽参众智。
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
以至木议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而力易以供;类例相从,条章具在。
研精覃思,顾述者之非工;按牒披图,或将来之有补。
通直郎、管修盖皇弟外第、专一提举修盖班直诸军营房等编修(臣)李诫谨昧死上。
劄子编修营造法式所淮崇宁二年正月十九日敕:“通直郎试将作少监、提举修置外学等李诫劄子奏:‘契勘熙宁中敕,令将作监编修《营造法式》,至元祐六年方成书。
准绍圣四年十一朋二日敕,以元祐《营造法式》祗是料状,别无变造用材制度,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
三省同奉圣旨,着(臣)重别编修。
(臣)考究经史群书,并勒人匠逐一讲说,编修海行《营造法式》。
元符三年内成书,送所属看详,别无未尽未便,遂具进呈。
奉圣旨:依。
续准都省指挥:只录送在京官司。
窃缘上件法式系营造制度工限等,关防功料,最为要切,内外皆合通行。
(臣)今欲乞用小字镂版,依海行敕令颁降。
取进止。
’正月十八日,三省同奉圣旨:依奏。
”《营造法式》宋·李诫营造法式看详〔通直朗管盖修皇弟外第专一提举修盖班直诸军菅房等臣李诫奉圣旨编修〕方圜平直取径围定功取正定平墙举折诸作异名总诸作看详◎方圜平直《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垂,衡者中水。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臣闻“上栋下宇”,《易》为“大壮”之时期;“正位辨方”,《礼》实太平之典。
“共工”命于舜日;“大匠”始于汉朝。
各有司存,按为功绪。
况神畿之千里,加禁阙之九重;内财宫寝之宜,外定庙朝之次;蝉联庶府,棋列百司。
櫼栌栱柱之相支,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
惟时鸠僝之工,遂考翚飞之室。
而斲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枓而取长。
弊积因循,法疏检察。
非有“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温诏下颁:呈书入奏。
空靡岁月,无补涓尘。
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睿明天纵。
渊静而百姓定;纲举而众目张。
官得其人,事为之制。
丹楹刻桷,瑶巧既除;菲食卑宫,淳风斯复。
乃诏百工之事,更资千虑之愚。
臣考阅旧章,稽参众智。
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
以至木之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厄而力易以供。
类例相从,条章具在。
研精覃思,故述者之非工;按牒披图,或将来之有补。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译文我听说,《周易》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之句,说的是“大壮”的时期;《周礼》“唯王建国,辨正方位”,就是天下太平时候的典礼。
“共工”这一官职,在帝舜的时候就有了;“将作大匠”是从汉朝开始设置的。
这些官职都有它的职责,分别做自己的工作。
至于千里的首都,以及九重的宫阙,就必须考虑内部宫寝的布置和外部宗庙朝庭的次序、位置;官署要互相连系,按序排列。
枓、栱、昂、柱等相互支撑而构成一座建筑,必须先准备圆规、曲尺、水平仪、墨线等工具。
各种材料都使用,大量的房屋都建造起来。
按时聚集工役,做出屋檐似翼的宫室。
然而工匠的手,虽然很巧也难免做走了样。
主管工程的官,也不能兼通各工种。
他们不知道用“材”来作为度量建筑物比例、大小的尺度,以至于有人用枓的倍数来确定构件长短的尺寸。
面对这种弊病,积累因循和缺乏检察的情况,如果没有对于建筑有精湛的知识,又怎能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呢?皇上下诏,指定我编写一部有关营建宫室制度的书,送呈审阅。
营造法式原文及译文《<营造法式>:古代建筑智慧的璀璨明珠》我呀,最近对一本超酷的书着了迷,它叫《营造法式》。
你们可能都没怎么听说过这本书吧?哼,可别小瞧它哦。
《营造法式》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宝藏,里面藏着好多好多古代建筑的秘密。
它就像一位特别有学问的老爷爷,在那里默默地讲述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它肯定特别有趣。
我跟我爷爷说起这本书的时候,爷爷眼睛都亮了。
爷爷说他小时候见过一些老房子,那些房子可精美了,雕梁画栋的。
爷爷说:“小宝贝呀,那老房子的讲究可多着呢,估计都在那本《营造法式》里写着。
”我就好奇地问爷爷:“爷爷,那这本书里都写啥呀?”爷爷挠挠头说:“爷爷也不太清楚具体的,就知道那是管怎么盖房子的。
”我就自己去查资料啦。
这一查可不得了,原来《营造法式》是北宋时候的书呢。
那个时候的人们可聪明啦,他们盖房子就有一套特别完整的方法。
书里把建筑分成了好多部分,什么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等等。
这就好比我们搭积木,每一块积木都有它的用处,每一个建筑部分也都有它的意义。
大木作就像是房子的骨架,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规定了柱子、梁啊这些大部件怎么造。
我就想啊,这就像我们人的骨头一样,要是骨头不结实,人怎么能站直呢?那些柱子得有多粗,梁得有多长,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难道不神奇吗?这就像我们画画,每个线条的长度、粗细都是有讲究的。
要是随便乱画,那画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好看。
建筑也是这个道理呀。
小木作呢,就像是房子的衣服和装饰品。
门窗、栏杆这些都属于小木作。
我想象着那些古代的工匠,就像裁缝一样,精心地给房子做漂亮的衣服。
他们把门窗雕刻得像艺术品一样,上面有各种花纹。
我仿佛看到他们拿着小刻刀,一点一点地刻着,就像我们在学校做手工一样认真。
我对小伙伴说:“你看那些古代的门窗,就像我们的剪纸一样精致呢。
”小伙伴瞪大了眼睛说:“哇,真的呀。
”石作和瓦作也很有趣。
石头做的台阶、基座,瓦片盖的屋顶。
《营造法式》看详元圜平直《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
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以放以从事,犹愈以己。
《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圜方。
圜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万物周事而圜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或毁方而为圜,或破圜而为方。
方者为圜者谓之圜方;圜中为方者谓之方圜也。
”《韩非子》:韩子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圜。
看详:─诸作制度,皆以方圜平直为准;至如八梭之类,及棱、斜、羡、陊,亦用规矩取法。
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径围《九章算经》:李淳风注云:旧术求圜,皆以周三径为率。
若用求圜周之数,则周少而径多。
径一周三,理非精密。
盖术从简要,略举大纲而言之。
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七而一即周。
看详:─今来诸工作已造之物及制度,以周径为则者,如点量大小,须于周内求径,或于径内求周,若用旧例,以“围三径一,方五斜七”为据,则疏略颇多。
今谨按《九章算经》及约斜长等密率,修立下条。
诸径、圜、斜长依下项:圜径七,其圜二十有二;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八梭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六梭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圜径内取方,一百中七十有一;方内取圜径,一得一。
定功《唐六典》:凡役有轻重,功有长短。
注云:以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为长功;以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功;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为短功。
看详:─夏至日长有至六十刻者,冬至日短止于四十刻。
若一者定功,则枉弃日刻甚多。
今谨按《唐六典》修立下条。
诸称“功”者,谓中功,以十分为率;长功加一分,短功减一分。
营造法式-宋-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营造法式第一卷总释上营造法式卷第一总释上营造法式卷第二总释下营造法式卷第三壕寨制度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营造法式卷第四大木作制度一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营造法式卷第十七大木功限一营造法式卷第十八大木功限二营造法式卷第十九大木作功限三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六诸作料例一营造法式卷第二十七诸作料例二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八《营造法式》看详元圜平直《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
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以放以从事,犹愈以己。
《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圜方。
圜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万物周事而圜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或毁方而为圜,或破圜而为方。
方者为圜者谓之圜方;圜中为方者谓之方圜也。
‛《韩非子》:韩子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圜。
看详:─诸作制度,皆以方圜平直为准;至如八梭之类,及棱、斜、羡、陊,亦用规矩取法。
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径围《九章算经》:李淳风注云:旧术求圜,皆以周三径为率。
若用求圜周之数,则周少而径多。
径一周三,理非精密。
盖术从简要,略举大纲而言之。
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七而一即周。
看详:─今来诸工作已造之物及制度,以周径为则者,如点量大小,须于周内求径,或于径内求周,若用旧例,以‚围三径一,方五斜七‛为据,则疏略颇多。
今谨按《九章算经》及约斜长等密率,修立下条。
诸径、圜、斜长依下项:圜径七,其圜二十有二;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八梭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六梭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营造法式(北宋李诫)《营造法式》看详元圜平直《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
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以放以从事,犹愈以己。
《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圜方。
圜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万物周事而圜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或毁方而为圜,或破圜而为方。
方者为圜者谓之圜方;圜中为方者谓之方圜也。
”《韩非子》:韩子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圜。
看详:─诸作制度,皆以方圜平直为准;至如八梭之类,及棱、斜、羡、陊,亦用规矩取法。
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径围《九章算经》:李淳风注云:旧术求圜,皆以周三径为率。
若用求圜周之数,则周少而径多。
径一周三,理非精密。
盖术从简要,略举大纲而言之。
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七而一即周。
看详:─今来诸工作已造之物及制度,以周径为则者,如点量大小,须于周内求径,或于径内求周,若用旧例,以“围三径一,方五斜七”为据,则疏略颇多。
今谨按《九章算经》及约斜长等密率,修立下条。
诸径、圜、斜长依下项:圜径七,其圜二十有二;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八梭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六梭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圜径内取方,一百中七十有一;方内取圜径,一得一。
定功《唐六典》:凡役有轻重,功有长短。
注云:以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为长功;以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功;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为短功。
看详:─夏至日长有至六十刻者,冬至日短止于四十刻。
若一者定功,则枉弃日刻甚多。
今谨按《唐六典》修立下条。
营造法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尊敬的读者,本文档将向您介绍一本精心编纂的图书《营造法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这本图书旨在通过注释和翻译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经典名著。
本书精选了中国文学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同时采用了法式的阐释和翻译方法,使这些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理解。
在本书中,每一部经典名著都会配有全本的完整文本,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阅读。
经过我们团队的精心研究和整理,每本书都注释详尽,涵盖了文本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代背景等信息。
通过这样的注释,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除了注释之外,每本书还会进行全面的翻译。
我们的翻译团队本着忠实、准确地再现原著精神的原则,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的译文工作。
通过这样的全译,读者可以在不懂原著语言的情况下,享受到其中优美的文学语言和故事情节。
本图书力求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来呈现经典名著的内容。
我们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通过避免“首先、其次、最后、总的来说”等逻辑词语的使用,我们将带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流畅地理解每一个故事片段。
最后,我们坚持高质量的文档创作,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本文档中,我们禁止出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如广告、联系方式、商业化等。
我们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本完整而精致的图书,让他们在阅读中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感谢您对本文档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相信,《营造法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将为阅读者带来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让我们一同领略中华经典名著的魅力吧!。
营造法式-宋-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营造法式第一卷总释上营造法式卷第一总释上营造法式卷第二总释下营造法式卷第三壕寨制度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营造法式卷第四大木作制度一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营造法式卷第十七大木功限一营造法式卷第十八大木功限二营造法式卷第十九大木作功限三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六诸作料例一营造法式卷第二十七诸作料例二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八《营造法式》看详元圜平直《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
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以放以从事,犹愈以己。
《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圜方。
圜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万物周事而圜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或毁方而为圜,或破圜而为方。
方者为圜者谓之圜方;圜中为方者谓之方圜也。
‛《韩非子》:韩子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圜。
看详:─诸作制度,皆以方圜平直为准;至如八梭之类,及棱、斜、羡、陊,亦用规矩取法。
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径围《九章算经》:李淳风注云:旧术求圜,皆以周三径为率。
若用求圜周之数,则周少而径多。
径一周三,理非精密。
盖术从简要,略举大纲而言之。
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七而一即周。
看详:─今来诸工作已造之物及制度,以周径为则者,如点量大小,须于周内求径,或于径内求周,若用旧例,以‚围三径一,方五斜七‛为据,则疏略颇多。
今谨按《九章算经》及约斜长等密率,修立下条。
诸径、圜、斜长依下项:圜径七,其圜二十有二;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八梭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六梭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永乐宫建筑与壁画调研
作者:王思源学号:12121699
摘要:建筑是人类智慧设计创造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
建筑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融合体,自然物质与人类精神的统一体。
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发展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分为众多发展时期。
在社会激荡的辽、金、元时期,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众多的建筑需求以及道教的兴盛为传统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使传统建筑文化在宋朝转变时期后得以继续发展。
此阶段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建筑成就,永乐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关键词:元代建筑永乐宫建筑特点壁画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
施工期前后共经历110多年,终于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四周的雕饰不多,相较于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
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
尤其是各个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
下面,我将以其中三清殿为例对其各个方面进行详尽介绍。
一、建制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其建筑的各个指标便明显地反映出该建筑的规格与价值,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三清殿是永乐宫主殿,又称无极殿。
其采用等级最高的殿式建筑风格,宏伟而华丽。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极富变化、极具艺术表现力的部分,其采用歇山式(九脊顶),遍布琉璃瓦,以青色为主色,点缀以深绿与黄色琉璃瓦,营造出一种庄重严肃的道家圣地的氛围。
主脊上设有一对三公尺高的鸱吻,单看外形,就给人一种气派的感觉,又富有艺术的变化,更是给人以威严神圣的感觉。
殿檐饰有飞龙造型,亦为其独到之处。
该殿面阔七间,深四间。
相比于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皇家建筑,仅仅稍次一个等级,作为民间建筑毫不掉价。
三清殿高度为七架梁,圆柱由松木制成,置于石台上;用松木制为大梁,用以形成屋脊,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要元件之一。
殿内藻井极富特色,有两个并列藻井,融合道教八卦与蒙古包圆形造型,形成独特形式,反映出当时道教盛行与蒙古文化渗入中原文化的双重特征。
其斗拱为三层,为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元件,并饰有游龙木雕。
该殿外墙粉以朱红,为现代之作,内墙则装有元代原版彩画,数量与质量皆为世上罕见,下文作以详细介绍。
殿前有月台二重,台基皆以条石制成,门前台阶是为象眼,亦见其级别之高。
二、斗拱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由斗、栱、翘、昂、升组成。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了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
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
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
制)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
件。
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
三、彩画
永乐宫尤以其彩画艺术文明于世,堪称一座壁画艺术的宝库。
三清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
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
壁画内容为《朝元图》,共画天神289身,是大型仪仗朝拜阵容。
帝后主像高达2.85米,玉女身高也在1.95米以上。
朝拜队伍大体分四层排列,方向大致朝北,拱笏、奉圭、拈花持葆,神情肃穆,场面十分壮观。
画面整体布局是按照对称仪仗形式,以青龙、白虎为先锋,三十二天君为后卫,东部画紫微、玉帝、后土领群神为左翼;西部画勾陈,木公、金母领群神为右翼;
东极和南极领轩辕十子为近侍:都以三清为中心,表达所谓“三清比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的气派。
八位帝、后除在神龛东西外侧为立像外,其余六位都在宝座上。
两侧分别有玉女立侍,众神环绕四周高低错落有致。
人物神情极富变化,或须发猥立、横眉怒目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凝眸欲语的玉女,有神态恭谨的仙侯,也有循循儒雅的学士,有丰满俊朗的真人,也有状貌奇特的天神。
形象之间顾盼有神,表现出传统线描的高度成就。
线条圆浑有力、豪放洒脱,各种质地的服饰器物、自然景物特别是难以描摹的云气,都得到绝妙动人的表现。
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是三清殿壁画艺术的又一特点。
在富丽华美的青绿的主调下,有计划地分布以少量的红、紫、深赭等色,加强了画面的主次及素描关系。
在大片的青绿色块上插白、黄、朱、金及三青、四绿等小块亮色,更使画面活泼跳动。
联通墨线辅合以白云瑞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色是以平填为主,采用天然石色,所以经久不变。
下面具体介绍其中三个典型形象。
(一)灵芝玉女
该形象位于勾陈大帝形象的右方,头戴花冠,手捧珊瑚、如意等物,面含微笑,端庄中略带娇媚,为三清殿玉女形象之精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1)(2)
(二)南极长生大帝
本图以南极长生大帝为主,玉女、玄远十子等列于四周,
顾盼有致。
大帝冕毓帝装,高达三米,白色冠带垂直脚下线条
挺拔刚健,一气呵成。
现代技术也无法看出其有任何的断笔痕
迹,足见当时化工画技之高超。
(三)天蝤副元帅
天蝤副元帅,三头六臂,须发猥立,相貌狰狞,三个面
孔表情各不相同。
两手执剑,两手捧刀,一手拿钺,一手拿钟,
双腿叉立。
身着飘带飞舞,更是增加了动感。
线条流畅而变化
丰富,在整幅壁画中颇具典型性。
而其奇怪威猛的造型也代表
了人们心目中神秘天神的形象。
(3)
四、对古建筑保护反思
山西具有众多的古迹资源,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妥善的保护与管理。
例如永乐宫,虽然现在已经对壁画进行了严密的保护,例如采用不透光的窗纸,禁止殿内拍照,禁止闪光灯等措施。
但可惜的是,由于早期人们对古迹价值认识的欠缺,将永乐宫原址用做学校,学生在其中任性玩耍,甚至将四周墙壁上的壁画已经全部剥下,对其风貌造成了严重的无法挽回的损害。
而且,建筑中的某些次要元素,例如横梁上的彩画,屋脊上的神兽等等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据调查常常未进行保护,其上的颜料已经严重消失,花纹已经很难辨认,尤其是藻井中的颜料,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黄色的木料原色,形成很大遗憾。
另外,现代的许多修复工作可能并没有进行缜密的调研,造成了对某些破损地方的弥补并没有按照原来的风貌进行,使古建筑显得不伦不类,对古建筑的价值产生严重的影响。
故希望在以后对古建筑的修复时能认真研究后再进行。
五.广仁王庙
另外,我还在永乐宫调研结束后,对处在龙泉村附近的广仁王庙进行了实地调研。
广仁王庙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
正殿坐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
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
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
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但是,广仁王庙的毁坏更为严重。
其飞檐已经高度损坏,其斗拱也已残缺不全。
门前台阶上的条石早已剥落,破朽的门上垂着一把破锁。
在夕阳西照下,四周野草衰败,俨然看不出这是一座唐朝的典型建筑,更看不出半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影子。
所以在此,我表示要向芮城县政府提出建议,重视广仁王庙等隐性经典建筑的保护。
(全文完)
参考书目:
邹其昌《《营造法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
王志纯范金鳌《永乐宫三清殿纯阳殿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