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八课第二框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德清新市中学茅美良课标内容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2,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运用战胜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抵抗诱惑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
(2)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3)学会依靠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在与同学的合作中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重点(1)不良诱惑对人有危害,所以必须要战胜。
(2)依靠勇气和一些有效的方法是可以战胜不良诱惑的。
教学难点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战胜诱惑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短片《127次敲诈》〈设问〉短片中的同学受到了哪些不良诱惑,结果怎样?不良诱惑会引发产生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甚至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应学会拒绝。
新课讲授〈设问〉你身边有哪些不良诱惑?学生回答:略〈承接〉面对不良诱惑,你有成功抗拒不良诱惑的经历吗?〈活动〉体验成功分享快乐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成功经历,并推选出一至二个可以和全班一起分享的成功事例。
教师适时点出成功抗拒不良诱惑的方法,并从这些成功事例中,帮助学生树立战胜自身学习和生活中不良诱惑的信心。
〈众志成城〉归纳学生成功抗拒不良诱惑的方法。
这些方法是我班学生的成功经验,是集体的智慧。
〈活动〉答疑解惑〈承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也学到了很多战胜不良诱惑的方。
分辨是非善恶【课标依据】一.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一.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法制观念。
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侵害自己合法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权利遭受侵害的案例事件,选择自我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知识目标:了解未成年人权益遭受侵害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了解这些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了解法律帮助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救与自救的方法。
教学难点:法律帮助的途径和方式。
『基本知识』1、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必要性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为青少年的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要使自己的身心和合法权益得到根本保护,关键靠自己。
青少年要树立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学法、知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危险的方法树立安全意识,远离危险环境是青少年自我保护的重要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走,不上陌生人的汽车,不独自去没人的地方,女生不独自去单身男子的房间,不离家出走、四处流浪等都是远离危险的好办法。
3、面对危险或侵害时我们的态度当自己遭遇恶霸欺负或见有人被欺负时,不要害怕,保持冷静,勇敢地向侵害者说“不”,机智地拒绝侵害、反抗侵害。
向侵害者说“不”,就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就是在警告坏人,因为坏人最怕被人发现,最怕受到法律制裁。
否则,一味忍让,只能助长坏人的气焰,导致自己无辜受侵害。
4、我们学会求救和自救的必要性社会是复杂的,生活也是复杂的。
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好事也有坏事。
求救和自救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生存手段。
道德与法治考试内容和要求细目表认识自我1、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2、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自尊自强3、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4、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5、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自救自护。
6、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7、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
心中有法8、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
9、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10、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去I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11、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1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交往与沟通13、了解教师的工作,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交I进与教师的感情。
14、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15、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集体中成长16、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有国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17、在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18、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
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内容标准一、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育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做到抑恶扬善,做一个正直的人。
(2)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2、能力(1)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培养判断和控制力,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
(3)学会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3、知识(1)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会造成不同影响。
(2)懂得如何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3)理解行为不同后果不同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课时安排:本单元包括第五、六课内容,计划用四课时授完。
第五课看社会辨是非教学内容:本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生活中有是非善恶:第二框—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教学重点:“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时安排:计划用三课时授完,一框一课时;辅导练习一课时。
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又是纷繁复杂的。
生活中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往往交织在一起。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该怎样判断、辨别呢?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又应怎样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当我们学完了本单元后,将会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的答案。
2、板书课题:看社会辨是非二、讲授新课:板书框题:第一框生活中有是非善恶1、生活中的是非善恶(1)感受体验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课表要求+中考要点+单元试题)鲁教版【课标要求】1.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
2.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3.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4.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部分整合和体现)5.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6.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7.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8.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一定程度上体现)【中考要点】1.公平的含义、意义。
2.公平与绝对的平等、平均。
公平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它是相对的,不是否认差别,更不是绝对平均。
所以,我们要学会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3.公平的意义。
4.维护社会公平的途径和方法。
5.维护社会公平对青少年学生的要求: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谋求公平,而又不侵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当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应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和方式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
我们在谋求自身公平的同时,要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他人是否公平,是否有损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这是法律和道德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要积极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到不公平待遇者予以同情,并尽可能地伸出援助之手。
6.正确看待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不公平现象。
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不公平现象要全面、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
《思想品德》教学策划案例成长主题明辨是非善恶,学会选择基础型课程3: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1课时)临朐县临朐中学窦乐波内容标准一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材分析本课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和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问题,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帮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应引导学生认识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求明辨是非善恶的方法。
因而,在对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对“在是非善恶面前,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学习兴趣。
学会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选择,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是关键,即心中要有“一把尺”,同时,还要提高辨别能力和增强自控能力。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存在着是非善恶标准不够明确,辨别是非能力差的问题,从现实生活来看很多中学生在盲目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在是非善恶面前作出一些错误的选择。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对他们走好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辨别是非善恶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知识:明确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懂得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教学难点: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自己在上网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是非善恶的事例,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预习教材。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事例材料;了解学生对是非善恶存在的模糊认识,以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教学活动导入:艰难的社会选择活动目的:将社会人的艰难选择置入课堂中,了解学生的是非善恶观念,为课堂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情感基础。
考点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观点汇编:
1、明辨是非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跟随作恶。
3、对来自各方面的社会信息,我们要在头脑中过滤筛选,运用良知的标尺加以判别。
4、对长辈的言行我们要分清是非,不能无原则地一概服从。
5、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
并且敢于对其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的意见。
即使是跟随别人做了错事,自己也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达标演练:
1、一窃贼在盗窃一女士手机后被发现后,扼住该女士的脖子,并把手机丢给同伴,后与其同伙撒腿逃跑。
江西宜春市的章维维同学见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奋力追赶窃贼。
追上窃贼后,由于力量悬殊,章维维不幸被窃贼用匕首刺入背部,经医生两次手术抢救方脱离生命危险。
我们要学习章维维同学的品质。
()
A孝老爱亲B诚实守信C见义勇为D敬业奉献
2、2008年7月27日,广西南宁市破获一起抢劫案件。
这些犯罪嫌疑人都青少年,他们肩扛长刀、手持电棒、驾驶大马力两轮摩托车,专挑晚上抢劫过往行人。
他们先后作案多起,所得赃款全部用于吃喝玩乐。
这起案件对我们青少年的启示有()
①金钱就是魔鬼,要远离金钱②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③要增强法制观念④要通过合法劳动和正当途径获得金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十六岁的初中生李某,原本学习认真,但自从对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着迷后,一天不上网就浑身不自在,经常逃课。
为了上网,他多次偷父母和同学的钱,后来因拦路抢劫被判刑。
刘某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成长启示是()
①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远离网吧②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③明辨是非善恶,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④不良行为必然导致违法犯罪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小强回到老家,参加了以前同学的聚会活动。
其中有一位叫王铁的同学成了辍学的社会青年,他掏出口袋里的好烟发给大伙抽。
见小明不抽,王铁说:“人活着就要洒脱点,不会抽烟、喝酒算什么男人?”说着把烟硬塞到小明嘴里。
其他同学也都劝说:“大家都抽了,就你清高?逢场作戏,玩玩吧。
”小明陷入两难之中……
你认为小明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种情况?
5、【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网民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截止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接近3亿,中学生上网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1)初中生小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网吧门口。
网吧老板对他说:“小同学,进来玩玩吧。
”
小峰正确的做法是。
小峰这样做的理由是。
(2)初中生小文上网成瘾,有时甚至逃课上网玩游戏。
请你告诉小文沉迷网络有何危害。
(3)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坚决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请回答:
①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什么方面的保护?
②国家为什么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进行特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