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40
古诗鉴赏形象术语汇总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清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赎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为主。
情感:思妇--(见上2)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评课介绍诗歌是一种通过文学艺术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作品。
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则是诗歌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够给诗歌带来生动、具体的形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析和鉴赏。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言行、经历等多方面的描写来展现。
以下是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的一些方法:1. 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可以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形象印象,进而引起情感共鸣。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精细描写宝玉的眼睛“象两颗明珠”、“横波直撒”等词语,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清澈而富有神采的人物形象。
2. 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让读者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
例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饮酒的状态和心情,展现了人物豪情壮志、不甘平庸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人物形象的评鉴标准对于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鉴:1. 与诗歌主题的契合度人物形象应与诗歌的主题相契合,能够承载和表达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与诗歌内容相统一。
2. 形象的独特性和鲜明性人物形象应具备独特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形象的鲜明性也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形象的生动性和逼真性人物形象具备生动性和逼真性,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存在感和真实感。
通过形象的描写,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到诗歌的世界中。
鉴赏经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杨万里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无可奈何花落去。
伤心秋千阵阵绿,怅望江头江水声。
在这首诗中,杨万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塑造了一个月明之夜的人物形象。
月明的夜晚,稻花飘香,清风吹过,不禁让人感叹丰收的年景。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在诗歌中,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诗歌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抒发作者心中的思绪和感受。
在不同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一次的描绘都有其独特之处。
诗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在诗歌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女性色彩鲜明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用极其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浓烈的情感。
而她的《声声慢》更是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助和无奈。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描述了一个荷花少女含情脉脉,情深意切的场景。
这个女孩既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深情绵长的一面,既有柔弱可怜的一面,也有刚毅坚强的一面。
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女性美”在文学中有着无比的独特魅力。
诗中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相比,男性形象在诗歌中的表现相对较少。
在唐诗中,诗人们更多地表现了男性的风度和胸怀。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突兀如其来,不及在南楼”,描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志豪情。
李白的《将进酒》中,他不仅自夸,更表现出了男性的豪气和豁达。
从他几度“欲饮琼浆”,“杯盘狼藉”,以及“对酒当歌”,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种豁达和慷慨之情。
此外,还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男性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男性在诗歌中的优美形象。
诗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历史人物的形象在古诗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这些人物,有些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些则是虚构的人物。
他们在诗歌中展现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人格魅力以及人生价值。
杜甫的《三吏》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良心和道德约束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正义与良知的强烈追求。
而在白居易的《定风波》中,则通过对苏澈与苏洵兄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悲情壮志、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的自我形象在许多诗歌中,诗人们也会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刻画出自己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元稹《遣悲怀》塑造了一位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妻子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一、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
这类形象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就像杜甫,他简直就是忧国忧民的典型代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看,他自己住的茅屋都被秋风给刮破了,却心心念念着全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有房子住,有安稳的生活。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疾苦,诗里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他们这些爱国志士,就像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却始终燃烧着,想要照亮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很多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
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站在幽州台上,他觉得自己往前看没有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希望,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剑,明明锋利无比,却只能在鞘中暗自生锈。
三、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言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回归田园,过着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
这些隐士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山水田园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们就像一朵朵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在青山绿水之上,不受拘束。
他们耕种、饮酒、赏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诗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羁旅思乡的游子形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句诗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背井离乡去谋求生计或者求取功名。
在旅途中,看到异乡的月亮、山川,就越发思念故乡的亲人和熟悉的风景。
他们就像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找不到停靠的港湾,心中满是对家的眷恋,这种思乡之情就像酒一样,越陈越浓。
五、送别友人的多情者形象。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深情。
这些多情的送别者,在友人即将远行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
他们会摆酒设宴,为友人践行,在诗里表达对友人的祝福、牵挂和担忧。
完整版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这一主题,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章《诗歌的鉴赏》。
具体包括: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类,掌握如何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会评价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类及其特点。
2. 学会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3. 能够评价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评价其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人物形象分类,学会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不同人物形象的诗歌作品,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人物形象分类,结合教材中的诗歌实例进行分析。
a. 知识讲解:介绍人物形象的分类(如英雄、美人、隐士等)及其特点。
b.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c.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课堂互动。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人物形象的诗歌,并进行课堂展示。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类:英雄、美人、隐士等。
2. 分析、鉴赏方法:观察、联想、对比等。
3. 艺术价值评价: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感染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描绘其中的人物形象,并评价其艺术价值。
2. 答案示例:以教材中的《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其中的诗人形象,评价其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描绘人物形象的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创作诗歌过程中的表现,指导他们提升写作技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示例的详细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