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佛道之争
- 格式:doc
- 大小:879.50 KB
- 文档页数:4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之争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广大读者熟知和喜爱。
其中,佛道二教之争是该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展现了佛教和道教之间的思想斗争和宗教竞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含义。
一、背景在西游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中,佛教和道教的崛起在中国的宗教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自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传入中国,而道教的发展则从东汉末年开始,伴随着社会变革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改变,这两个宗教开始逐渐在中国社会中扩展影响力。
二、主要人物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之争主要涉及四大神仙: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和三界众生。
如来佛祖是佛教的创始人,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慈悲女神,玉皇大帝则是道教信仰中的至高无上的神明。
而三界众生则代表了人间众生的利益和需求。
三、故事情节佛道二教之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僧取经一行人拜见观音菩萨的时候。
观音菩萨告诉他们佛祖已经派遣他前往西天取经,但需要三界众生的支持和助力。
唐僧经过一番苦心劝说,使三界众生接受了帮助他们去取经的请求。
而玉皇大帝对此十分不满,认为佛教的兴盛对他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
因此,他密谋通过影响如来佛祖来削弱佛教的影响力。
通过惩罚观音菩萨,玉皇大帝试图制造矛盾并分化佛教内部的团结。
然而,佛教在此次危机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
如来佛祖并未向玉皇大帝屈服,而是引导观音菩萨等人寻求助力于众神。
另一方面,三界众生作为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元素,表达了他们对佛教的尊崇和信仰。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和斗争,佛教最终赢得了这场“佛道二教之争”。
佛祖捧出一颗盛满智慧之泪的佛珠,使得观音菩萨能够化解玉皇大帝所施加的压力。
此举不仅加强了佛教内部的团结,也向外界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四、故事的含义佛道二教之争在西游记中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首先,它展示了不同宗教间的思想斗争和竞争。
佛教和道教之争,既代表了宗教间的观念冲突,也体现了不同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其次,这一故事凸显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和智慧。
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与修行之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的故事。
在这一长途跋涉的旅程中,佛教和道教有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以及角色们的修行之路。
一、佛道之争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都是重要的宗教力量。
佛教代表着一种慈悲与智慧的信仰体系,而道教则强调自然与修行之道。
在唐僧师徒的取经之旅中,佛教和道教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并对他们的修行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佛教的智慧与慈悲作为一位出家人,唐僧师父深信佛教的智慧与教导。
他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尊重佛陀的教导,并积极传播佛法。
他的坚持和信仰成为他修行之路的精髓所在。
唐僧师父的弟子们也是佛教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孙悟空作为猴王,在取经之旅中展现出智慧与勇气,对抗一切邪恶势力。
猪八戒和沙僧也以其自身的特点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帮助。
2. 道教的自然与修行与佛教不同,道教注重于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修行之道。
在西游记中,道教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
不少角色都被塑造成道教的代表人物。
如白骨精,她通过修炼成仙,并代表了一种超越人世、追求长生的欲望。
她的修行之路也是一种向道教及其理念的发展。
二、修行之路西游记中的角色们都面临各自的修行之路。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他们都必须经历各种考验和苦难。
1. 佛教的修行之路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取经而旅行几年之久,这是一次艰苦的修行之旅。
他们必须面对各种妖魔鬼怪的侵扰,同时也要坚守佛法的教义。
在修行之路上,他们会遇到种种诱惑,但他们都明白须要使命在肩,要坚定信仰。
唐僧师父通过不断修行,最终达到了大乘佛教中的觉悟状态。
2. 道教的修行之路在西游记中,道教的修行之路由多位角色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孙悟空,他通过各种劫难与敌人战斗,最终领悟到了自己的修行之道。
孙悟空悟道后,修行心得也影响了其他三位师兄弟。
他们在修行的路上历尽艰辛、磨难和牺牲,最终完成了取经之旅,充分展示了道教修行之路的重要性。
三、结语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的争斗以及角色们的修行之路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精神信仰的重要性。
唐朝的宗教信仰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冲突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辉煌的一个时代,宗教信仰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传播。
特别是道教与佛教的并存与冲突,是唐朝宗教信仰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一、宗教的兴起与传播唐朝初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人们在面对混乱世局和生死存亡的考验中,对超越世俗的宗教信仰有了更加强烈的需求。
因此,佛教与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流派迅速在唐朝兴起并传播开来。
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但是,在五代十国和唐朝时期,佛教才逐渐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唐朝的皇帝以及士人、文人等社会精英都对佛教抱有一定的崇拜和信仰,这为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也使得其更好地适应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需求,进而得到更广泛的接受。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在唐朝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长生不老等理念,深受士人和庶民的喜爱。
而唐朝的政治体制也多次接纳道教运动,并将其与王权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与传播。
二、佛教与道教的共存与融合佛教与道教在唐朝时期并存于中国社会,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
唐代的一些佛寺和道观往往建在相近的地方,不仅共享佛教与道教的教职人员,还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佛教与道教在某些方面也有着相似的教义和追求,例如追求心灵的平静、追求超脱尘世等。
这些相似之处也为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一些双修佛道的思想也开始出现,认为佛教与道教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由于佛教与道教在相似之处较多,两者之间还存在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佛教的禅宗,在吸收道家思想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道教的一些神仙信仰和炼丹术等,则与佛教的菩萨信仰和修行方法相互融合。
三、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竞争虽然佛教与道教存在着一定的共存和融合,但也不可忽视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在唐朝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由于信徒、资源和地盘等方面的竞争,导致了一些冲突的发生。
初唐三帝崇道抑佛*导读:初唐三帝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这三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崇道抑佛,即道先佛后。
高祖李渊是在……初唐三帝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这三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崇道抑佛,即道先佛后。
高祖李渊是在隋末天下汹汹、谶谣蜂起,老子度世,李氏当王的谶语流行中,登上皇帝位的。
在这个过程中,深受隋炀帝推崇的茅山道士王远知,眼看隋运将尽,便趁势从洛阳宫到李渊驻地太原,密告李渊符命。
道教世家出身的的李淳风也假托老君传言唐公当受天命。
李渊称帝后,曾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
并确认他与道教教主老子为一脉相承,以老子为先祖。
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高祖下诏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预告唐命的李淳风,朝官一升再升,最后做到太史令。
唐高祖为提高道教地位,曾前后三次召集道、儒、释三教进行道先佛后的论辩,但无结果,于是,他在《问慧乘诏》中表明自己道先佛后、道大佛小、佛生于道的观点。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颁《先老后释诏》,明确规定道教在儒释之上。
第二年,下《沙汰佛道诏》,主要侧重打击佛教,但因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未付诸施行。
高祖时,由高祖一手挑起来的佛道之争,最激烈的莫过于太史令傅奕的上疏废佛与长安济法寺僧法琳的护法斗争。
双方著书立说,进行反驳,言词硝烟,一时笼罩两京,但终高祖之世,双方相持无有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是突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受禅而登皇帝位的。
他禀承高祖遗业,崇道抑佛。
还在他为秦王时,在洛阳刚刚平息王世充,便与房玄龄微服谒见王远知。
远知迎接后说:此中有圣人,莫不是秦王吧?秦王如实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远知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
秦王登基后,即对王远知特加优宠。
诏在茅山建太平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而傅奕,仍在朝中委以重任。
相传,秦王李世民在平定洛阳割据势力时,曾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的事,李世民也曾在少林寺树碑赞叙这一事件,虽对佛教有好感,但终改变不了道先佛后的观点。
唐初的佛道乱象释永信私生子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真假近期似乎有了结论,看起来,这一次,大师是被信息泛滥的当代键盘侠们给无辜地黑了一回。
事件反映出的另一面是,说明当下名山宝刹中也颇不干净;舆论固然自应谨慎发声,寺院道观、僧尼信众,尤其是那些影响力极大的住持大德,似也应从中汲取些教训。
世俗质疑僧尼的事,历来就有,心怀叵测者甚而将佛土净地编派得很不堪。
抹黑个别出家人是小事,亵渎神圣的佛法,那罪恶可就深重了。
但,这里又要说到问题的另一面,自汉以来,无数次也像今天这样,出家修行者中鱼龙混杂,少数僧人一些不当的行为,也曾招来凡人的非议,歪曲了释迦的本义,玷污了圣洁的佛堂,直至闹腾得天子不得不出面,用政治权力来规范宗教言行。
唐朝初期,佛道的乱象比今天更严重,为此,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在他做皇帝的最后一年,曾颁了一道圣旨,专门针对佛寺道观和出家人。
具体来看看这道诏书,你就会领教当时的禅院道场多么离奇,较之今天,难分伯仲。
唐高祖的诏书先讲佛法要旨与修行的根本:“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
所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
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调忏身心,捨诸杂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
”意思是:佛祖释迦牟尼传教弘法,以清净为首,达到远离世俗尘埃污垢,去除各种贪痴欲念的目的。
作为一个佛法的弘扬传播者,应当立足于培植行善的本性,尽力开导愚昧迷惑的心灵,引导大众渡往幸福的彼岸。
要想成为一个人生智慧的杰出引领者,既要讲经说法,同时还要监督约束僧徒,调养忏悔自我,抛却一切私欲杂念,包括穿衣打扮、喝水吃饭,都要给人做出个榜样。
而当时隋末唐初宗教界的现状是个什么样呢?诏书里指出:“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
”如今是,卑鄙下贱的僧侣,一味只求自我身价;有的则是轻浮懒惰的小人,为逃脱徭役而躲进空门。
更为严重的是:“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闤圚,驱策田产,聚集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
康寧學報9:133-161(2007)133初唐的道、佛之爭王文泉*摘要唐高祖、太宗朝,道、佛間發生各以傅奕、釋法琳為主的激烈論爭。
本文主要從三教論辯史的方向,探討初唐道、佛雙方的論辯特色,以及其於三教論辯史的地位與影響。
在唐高祖、太宗「揚道抑佛」的政策下,傅奕繼承梁.荀濟的排佛方向:採取強烈的夷、夏之防,激化佛教與王權的衝突。
欲藉由絕對的政治力,以近乎北周武帝令沙門還俗、賜寺廟予王公的方式毀佛。
其後,韓愈受傅奕影響,也採取強烈的夷、夏之防排佛,在類似傅奕地主張「人其人」、「廬其居」之外,還喊出「火其書」的口號。
法琳強化北周.甄鸞《笑道論》從歷史、道經、邏輯反證等大量舉例的方式,追擊傅奕在神化老子與經典優劣上所避談的問題,反駁佛教與王權的衝突,論證佛教的信而有徵。
其後,彥悰作《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論衡》、《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也是採取廣引事例說明的方式。
法琳並且繼承北周.道安《二教論》的護法方向:否定道家之為教,再對佛、儒判分高下,形成「佛統攝儒而高於儒」的論辯思維,說明佛教比儒家更有益於治道。
這也影響北宋與排佛儒生分庭抗禮的釋契嵩,更具體而微地從「佛統攝儒而高於儒」的思維推衍其護法論。
關鍵詞:道佛之爭、初唐、傅奕、法琳、三教論辯史134◆康寧學報 第九期◆民國九十六年六月The Debates of Taoism, Buddhismof Initial Stage of the Tang DynastyWen-Chuan Wang*AbstratIn Tang GaoZu , Tang Taizong's era, the debate relying mainly on Fu Yi , FaLin has happened between Taoism , Buddhism. History of argueing from Taoism to the Confucianists and Buddhism is mainly of this text, prob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gueing of Taoism, Buddhism initial stag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y were argueing about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he history.Under the policies of Tang GaoZu , Tang Taizong ' praises highly Taoism, and belittles Buddhism ', Fu Yi inherits the roof beam and helps the direction which repels Buddhism towards Xun: Distinguishes roughly though clan and China , the conflicts of prominent Buddhism and regime . With political strength, destroying Buddhism by closing the military emperor in a week at north: Orders the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to resume secular life, and give the temple to officers. Later, Han Yu grand to influence Fu, distinguishes roughly through clan and China too, but repel Buddhism strongly, the Confucianists that still influenced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n Yu calls the slogan ' burn Sutras ' in Fu Yi's opinion.Whether FaLin follows the north week " smile at dishes of theory " of mythical birds like the Zhen phoenix, by a large number of way that give an example to criticize Fu Yi avoiding questions that talk about the situation. Regard me as the immortal, Buddhism classics and Taoism's classics are quality. And refute135初唐的道、佛之爭the conflicts of Buddhism and in regime, it is believed to prove Buddhism. Later, swallows " collect there non sramana writing ",declaring not for " collecting dishes by Buddha dish at all times in terms of weighing apparatus ", not " collecting Divine Land the coherent to record in sense in Triratnaing, taking large numbers of ways to give an example too. Whether FaLin inherited one part which" teaches the theory twice "week such as north. It is a religion to deny the Taoist school, distinguishing the relative superiority of Buddhism, the Confucianists, form ' Buddhism includes the Confucianists again, than the Confucianists had a outstanding statement, it proves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Confucianists on Buddhism in further more help but not lasting in the country. Contracts that influenced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high too, hard thinking on ' Buddhism include the Confucianists is more outstanding than that of the Confucianists '.Developed a “Saved the Buddhism” point of veiw.Key words:the debates of Taoism and Buddhism, Fu Yi, FaL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history of arguing about Taoism, theConfucianists, Buddhism136◆康寧學報 第九期◆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唐高祖、太宗朝,道、佛間發生各以傅奕、釋法琳為主的激烈論爭。
西游记佛道之争封建社会中各种宗教信仰的竞争与碰撞是历史长河中常见的现象。
在《西游记》这部神韵悠长的古代小说中,佛道之争是其中一大重要主题。
本文将围绕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展开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第一部分:佛道之争的成因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西游记中,佛教代表着慈悲与智慧,而道教则代表着神秘与仙术。
佛道之争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信仰互补佛教和道教在教义上互有补充之处,吸引了不同阶层和背景的追随者。
佛教强调慈悲和舍己,满足了人们内心对善良和救赎的追求;道教则注重修行和仙术,满足了人们对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的向往。
二、复杂的历史背景西游记背景设定在唐朝,这个时期正值宗教纷争与政治动荡的时期。
皇帝统治的强权制度、官僚文化与民间宗教信仰的碰撞,使得佛道之争的矛盾更加尖锐。
第二部分:佛道之争的意义佛道之争在西游记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与道德观念的冲突佛教强调的慈悲和舍己与道教所崇尚的自然与仙术之间存在着根本的道德观念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佛道二教的冲突和竞争。
二、信仰与实践的对立在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作为佛教护法者,与无数道教修行者展开激烈的斗争。
这种信仰与实践之间的对立,反映了佛道之争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关系。
第三部分:佛道之争的影响佛道之争对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人物形象的丰富与冲突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佛教修行者,与以王母娘娘、观音菩萨为代表的道教仙境之间的冲突,展现出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佛教修行者表现了智慧和慈悲,而道教仙境则揭示了神秘和超凡的力量。
二、故事情节的发展佛道之争推动了《西游记》的情节发展,打破了旧有的单一信仰框架,赋予了故事更多元、更富有张力的发展方向。
结语: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是展现宗教与道德观念冲突、信仰与实践对立的重要题材之一。
佛道之争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信仰之间的互补与冲突,同时也受到历史背景的制约。
唐初政治与佛道之争摘要:唐初佛道之争是唐初影响颇大的事件,涉及宗教、政治、社会、思想等各方面。
唐初佛道之争历时二十年,始于傅奕上疏请求罢废佛教,终于贞观十四末年(公元640年)释法琳病卒于流放途中。
两教为争正统唇枪舌剑,互相攻讦。
高祖、太宗分别下诏规定“道先佛后”,表面上看是道教赢得了这场斗争,可实质上他们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
关键词:佛道之争唐初政治宗教唐初佛道之争,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傅奕上疏请求罢废佛教,至贞观十四末年(公元640年)释法琳病卒于流放途中告一段落,历时二十年,对唐初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争斗,表面上是佛道两教为了争夺统治者支持、争夺信众,但事实上是唐初统治者为了政治需要暗中推波助澜。
东汉末年佛教由中亚传入中国。
彼时中国的佛教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虽然被一部分知识分子所接受,但仍属于新鲜事物,根基未稳,对其它宗教并无威胁。
到了魏晋时期,适逢乱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佛教所说的“西方净土”恰好为迷茫的众生提供了精神寄托。
正是在此时,僧慧远大师建起“净土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迅速在民众中传播开来。
南怀瑾在《中国佛学发展史略》中指出:“慧远大师净土宗的建立,可以说是形成中国佛教的真正开始,也是佛教富有宗教精神最显明的一面。
”两晋到隋唐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合,逐渐脱离了印度的原始根基,成为真正的中国化的宗教。
自此,中国佛教由东汉时的以小乘佛教为主的原始佛教,转变为此时“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的汉地佛教。
道教奉老子为祖师,以《道德经》为经典,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可上溯至殷商的鬼神崇拜,源于汉初盛行的黄老道以及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
汉顺帝时(公元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出世,得到广泛传播。
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创五斗米道。
其孙张鲁保将五斗米道发扬光大,其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后世视之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得益于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得到了极大发展。
论文题目:论唐代时期的“佛道之争”学院:文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122学号:201250725237姓名:***指导教师:任汝平目录引言一、佛道产生的背景(一)道之产生(二)佛之产生二、佛道之争的背景三、唐代的佛道的发展及冲突(一)起因(二)发展(三)结果四、唐代佛道之争的结局及其评价结语论唐代时期的“佛道之争”引言: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
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
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教传入中土,传统文化之卫道者一则以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
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
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
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
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爱恶亲仇,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
本文便从唐朝佛道之争论起。
一、佛道产生的背景(一)道之产生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从酝酿萌芽到最后形成教团组织,有着漫长的过程。
道教是中国远古的宗教思想(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等)、传统的鬼神观念、先秦的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逐渐融汇整合的产物。
秦汉之际,修炼长生成仙之术的方士们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无教团组织。
到东汉后期,曾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的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于江西龙虎山修炼得道后,闻蜀地民风淳朴,于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来到西蜀鹤鸣山传教,"感太上老君降授正一盟威之法"。
因为信徒尊奉张道陵为天师,所以这个道派被称为天师道。
又因受道者要交纳五斗米以表虔诚信奉之心,故俗称五斗米道。
论文题目:论唐代时期的“佛道之争”学院:文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122学号:201250725237姓名:***指导教师:任汝平目录引言一、佛道产生的背景(一)道之产生(二)佛之产生二、佛道之争的背景三、唐代的佛道的发展及冲突(一)起因(二)发展(三)结果四、唐代佛道之争的结局及其评价结语论唐代时期的“佛道之争”引言: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
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
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教传入中土,传统文化之卫道者一则以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
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
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
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
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爱恶亲仇,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
本文便从唐朝佛道之争论起。
一、佛道产生的背景(一)道之产生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从酝酿萌芽到最后形成教团组织,有着漫长的过程。
道教是中国远古的宗教思想(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等)、传统的鬼神观念、先秦的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逐渐融汇整合的产物。
秦汉之际,修炼长生成仙之术的方士们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无教团组织。
到东汉后期,曾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的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于江西龙虎山修炼得道后,闻蜀地民风淳朴,于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来到西蜀鹤鸣山传教,"感太上老君降授正一盟威之法"。
因为信徒尊奉张道陵为天师,所以这个道派被称为天师道。
又因受道者要交纳五斗米以表虔诚信奉之心,故俗称五斗米道。
《西游记》的主旨一、佛道之争《西游记》讲述的是以天庭玉皇大帝代表的道教和以西天如来佛祖为代表的佛教之间的权利和势力范围之争。
当时中国本土宗教是道教,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想要宣传和弘扬佛教,就必须提出“诱人”的思想——大乘佛法。
由此,产生唐僧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凡一个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天庭代表的本土道教自然不允许异教在本土上传播,所以在唐僧四人的取经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很多障碍直接是天庭人员下来的,例如青牛精、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要么是神仙的坐骑,要么是神仙的弟子。
所以,它反映的是佛道之争。
二、宣传心学心生则魔生,心灭则魔灭。
《西游记》是一部宣传心学思想的文学作品。
首先是孙悟空,他在成为西天取经队伍的一员之前,大闹天宫,桀骜不驯,唐僧把他收为徒弟后,他就一心去西天取经了;其次是猪八戒,他高老庄当猪妖时,吃人不眨眼,在西天取经路上,每次见到美女,总是暴露色相,幸有唐僧孙悟空提醒,方能战胜色魔。
所以说它是一部宣传心学的作品。
三、英雄冒险,除暴安良《西游记》是一部英雄闯荡冒险、除暴安良的故事。
孙悟空等一行人一路西天取经,历尽千险万苦,降妖除魔,除暴安良。
他们总共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每一难都是一个精彩的冒险故事。
四、反映现实《西游记》是一部反映现实,讽刺政治,揭露批判官场黑暗的作品。
它借助神魔小说反映无论是天庭、西天大雷音寺、地狱还是人间政治都是腐败的黑暗的,都是官官相护。
比如每次孙悟空要打死妖怪的时候,总会有神仙或者佛陀前来请求放过妖怪,因为这些妖怪或多或少总会和他们有牵扯或者可以说就是他们派下来的。
所以,《西游记》是反映现实的作品。
武当山自古是著名的仙山胜地,处于中国腹地、秦岭山脉大巴山东段。
此地气候温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既适于观赏和居住,也便利陶冶人的性情,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必然为宗教所瞩目。
在中国当宗教由多神崇拜发展到至上神崇拜,由部落宗教发展到民族宗教的时期,又大致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同步。
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华北平原沿黄河中下游一线的长安、洛阳、开封。
武当山的位置恰好位于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割地带。
西北距西安(长安)280公里,北距洛阳约290公里,东北距开封400公里。
这种偏离京都,又不离京都的若即若离的环境,非常适合宗教的发展。
加上武当山与当时的名山华山相距250公里,嵩山仅相距300公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座名山其主峰高度又在海拔1400-2000米之间,既适合于攀登又不容易攀登,故十分引人注目。
特别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南方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促使各种政治势力向南方倾斜。
这些因素促成了武当山迅速成为仙岳朝宗的天下名山。
最早到武当山的是西周末年的尹喜,尹喜相传是道教始祖老子的第一个学生,早年为西周康王之大夫,见世道日渐混乱,要求离开京城到函谷关当关令,时逢老子度关,尹喜执弟子礼迎拜,得道德二经,便托疾不仕,隐居武当。
西汉初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将军戴孟率领大队人马到武当山采药,戴孟见这里环境怡人,药材丰富, 萌生了退隐的念头,回京交差后,便弃官不做,返回到武当山修炼。
魏晋时期到武当山采药的人更多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说武当山:“山形特秀,异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婷婷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
”武当山便有了“仙室山”的别名。
唐代武当山成为一个泛宗教的场所,道教、佛教利用自身优势涌向武当山,为争夺这块风水宝地,双方展开剧烈的辩论,据宋、李麈《武当山赋并序》:“彼佛藏之文,暨道家之书;辩须弥与铁围,矜蓬莱与方壶。
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写唐僧取经西天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小说中,佛道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两个宗教的描绘和对比,西游记呈现了人物之间的争论和冲突,同时也探讨了人性与信仰的较量。
佛教在西游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三个主要佛教角色是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和金蝉子。
如来佛祖是佛教的最高存在,具有无上的慈悲和智慧。
观音菩萨则是佛教中的悲愿菩萨,她以其宽容和慈悲的形象,助力唐僧一行人度过许多危险。
金蝉子是佛教中的小角色,他通过欺骗和破坏唐僧一行的行程,使唐僧被困在妖魔化人的智力园中。
通过描写这些佛教角色的各种形象和行为,西游记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佛教在西游记中的代表着智慧和慈悲,对人类的救赎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如来佛祖还是观音菩萨,他们都用慈悲的心态帮助人们摆脱困扰和苦难。
在小说中,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是大家熟知的角色,他们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试炼,但是佛教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
这体现了佛教的价值和哲学,即通过智慧和慈悲帮助人们获得解脱和幸福。
然而,佛教并不是唯一的信仰体系,道教在西游记中也有重要地位。
道教的代表人物是玉皇大帝和弼马温二仙。
玉皇大帝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一个威严的皇帝,他负责管理天宫和人间的众生。
而弼马温二仙则以他们的神奇力量协助唐僧一行人抵御妖魔鬼怪的攻击。
虽然道教并没有像佛教一样具有救赎和克服困难的力量,但它依然在西游记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体现了不同信仰体系之间的较量和对争议性问题的探讨。
在小说中,佛教倾向于强调智慧和慈悲,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人类的困惑和苦难。
而道教则更加注重个体修行和神仙道成。
这两种信仰体系之间的冲突和较量使得西游记更加丰富和有趣,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对人类信仰的思考和认识。
总而言之,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是两个主要的信仰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较量和争议。
通过描绘佛教和道教的各种形象和行为,西游记探讨了人类信仰和救赎的问题。
唐代的佛道之争
唐代的宗教很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袄教以及蕃教、东巴教。
其中势力最强、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
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特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
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迎来空前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
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
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法,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
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
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有两个大弟子,一为神秀,一为慧能,神秀创立北宗,慧能创立南宗。
南、北二宗各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四句偈。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就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反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的经卷,便可以顿悟成佛。
慧能的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陷于水深火热而看不到出路的广大百姓,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地主官僚,这种廉价进入天堂的方法,既可以使他们空虚的灵魂得到寄托,又可以收到消除人民斗志的好处,自然也受到欢迎。
因此。
南宗终于战胜了北宗,得到广泛流传。
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垄断了佛坛。
整个唐代,佛、道二教的斗争一直很激烈。
唐高祖和太宗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反李唐皇室,又把道教压在佛教之下。
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寺院经济势力,听从道士的建议下令灭佛。
宣宗继位后,又下令扶植佛教。
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
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在与道教的斗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