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三帝崇道抑佛
- 格式:docx
- 大小:19.89 KB
- 文档页数:6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一、佛教在唐朝的兴起与发展佛教的传入与佛教在唐朝的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但真正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流传,唐朝时成为国家支持的宗教之一。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和影响佛教由中原地区向全国传播,得到许多统治者的支持和尊崇。
例如,初唐时期的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赞扬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推崇佛教为国家宗教。
唐朝的扶植和推广使得佛教在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力,甚至成为社会风尚。
佛教的人数与影响在唐朝,佛教的信徒逐渐增多,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建筑。
据史书记载,唐朝中期时,佛教信奉者就达到了几百万人。
佛教影响力的扩大也带来了许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例如佛教寺庙常常开设医药诊所、救济济贫等活动,使得佛教成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二、道教在唐朝的发展与繁荣道教的起源与传播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起源于战国时期。
在唐朝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尤其是在初唐时期,李世民即位后,他对寺庙、道观的修建加以青睐,为道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道教在唐朝的繁荣唐朝时期,尤其是贞观年间,道教兴盛达到了一个巅峰。
同时,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道教也适时地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宇宙观念。
大量的道观建设充实了道教的教义。
道教与政治的关系唐朝时期,由于道教对统治者的顺应和奉迎,使得道教的发展与统治阶级产生了密切联系。
例如,许多唐代皇帝自称道教的神威已于天下,认为他们具备了道教所宣扬的无上至尊之位。
因此,皇帝和皇室成员经常参加道教的活动,给予诸多支持。
三、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佛教和道教的相同之处在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之间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佛教和道教在宇宙观、生死观、修行方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唐朝的文化史上,出现了佛道合一的现象。
佛教和道教的互补和融合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追求解脱和涅槃;而道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长生和仙境。
唐代道教
东汉末年创立的道教,两晋南北朝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唐朝,道教和佛教并行,成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两大宗教。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有的统治者崇道抑佛,有的崇佛抑道。
道教奉李耳为教主,唐朝皇室也姓李,所以从李渊开始便规定了道教地位在佛教之上。
唐太宗进一步尊道抑佛,明确宣称,李耳是我祖先,太上老君的名位理当在释迦牟尼之上,男女道士的地位在僧尼之上。
武则天崇佛抑道,道教势力一度衰落,她改变唐太宗的规定,公开宣告:“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佛道地位来了一次颠倒。
唐睿宗迷信道教,两位公主出家入道。
玄宗大兴道教,更为狂热,在他执政时期道教势力达到了最高峰,全国道观达到了1687所,仅长安城中便有30所。
唐武宗灭佛,独尊道教,又一次呈现出道胜于佛的优势。
武宗立志修仙,把道士赵归真等81人请进大明宫,在宫中含元、宣政、紫宸三殿造起九天道场(道士诵经行仪式场所),为自己举行受(lù,道教的秘文)仪式。
赵归真得宠,乘机攻击佛教,说它不是中国之教,应予取缔,促使唐武宗决心灭佛。
唐朝统治者推崇道教,使与佛教并行,是因为道教宣扬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对麻醉人民、巩固统治起一定作用。
而道教宣扬的今生即可得道成仙,比之佛教的来生才能因果报应,更能迎合统治者追求长命富贵的欲望。
唐朝后期,日益腐朽的皇族追求长生术的风气更甚。
自唐宪宗起,好几个皇帝都因服用道士的长生药而断送了性命。
道教自东汉创立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至唐代进入了兴盛时期。
唐初,道教被列为三教之首,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人数不断增长,宫观遍布全国。
道教的经典图书也日益增多,并汇编成《道藏》。
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被皇帝召请入宫,询问政事,讲道说法。
他们对道教思想教义和修持方术、科仪制度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的这些发展,都是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分不开的。
唐朝统治者为何对道教的发展特别重视和扶持呢?因为道教的斋醮法事可以为统治者祈福禳灾,祷告天下太平;道教的炼丹和养生方术,可以满足帝王贵族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道家清静寡欲,与世无争的思想,可以为某些官场失意的官僚文人提供精神安慰和寄托。
但是除了上述原因外,唐朝统治者特别是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和扶持,还有其特殊的政治需要,即利用道教为李氏皇族的统治制造合法根据。
隋唐之际,魏晋以来盛行的门阀士族统治已趋衰落,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还很大。
唐朝皇族原本出身于北朝鲜卑军户,并非名门望族。
当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起兵争夺天下之时,为了抬高其门第,争取上层贵族的支持,便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后裔,借此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
这时有一些道教上层人物,为了争取新统治者对道教的支持,也在各处制造“老君显灵”,降授“符命”的宗教神话和谶语 以迎合李唐王室的政治需要。
唐高宗时,继续执行尊祖崇道的政策。
乾封元年(666),高宗巡幸安徽亳州老君庙,下诏追封老君“太上玄元皇帝”尊号,令天下各州皆置道观一所,各度道士七人。
仪凤三年(678),又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作为国家科举考试的正式科目,列于《论语》等儒家经典之前,贡举人皆须兼习。
同年又下令道士隶属于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宗正寺,班位在诸王之次。
这样,道教不仅成为唐朝的国家宗教,而且是皇室家族的宗教。
此后,在太后武则天当政时,曾一度压制道教,将佛教列于道教之先,废除贡举人学习老子《道德经》的规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武则天称帝与佛教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导语:武则天称帝跟佛教有关在唐太宗驾崩之后,身为太宗妃嫔的武则天和其他的妃子一样去了感业寺吃斋念佛,也因此有了“武则天称帝跟佛教有关”
武则天称帝跟佛教有关
在唐太宗驾崩之后,身为太宗妃嫔的武则天和其他的妃子一样去了感业寺吃斋念佛,也因此有了“武则天称帝跟佛教有关”的说法。
那么武则天与佛教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真的就如这个说法一样她的称帝跟佛教有关呢?
范冰冰版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彟,因为在唐朝建国的时候有功便被封为了太原郡公、应国公、工部尚书等职。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士族高门,是一个颇有文化的人,也是一各虔诚的佛教徒,因此,武则天从小便受到母亲信仰的影响,信奉佛教。
在唐朝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着广泛的影响了。
但是唐初的时候实行的是崇道抑佛的政策,也就引起了那些僧尼的不满。
而这不满便成了武则天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
公元688年4月,武则天暗示武承嗣等人伪造所谓的“瑞石”,而这“瑞石”上镌刻的便是“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他们宣称这“瑞石”乃是从洛水中捞起来的,在呈交给武则天之后,武则天将其称为“天授经图”,将洛水神封为“显圣侯”,将自己封为“圣母神皇”。
公元688年6月,从汜水捞上了所谓的刻有《广武铭》的“瑞石”,而铭文所暗示的便是武则天是“化佛空中来”,当取李唐为女主。
也就是向人们昭示,武则天应当称为当今的天子,这是佛祖的意思。
这两块“瑞石”的出现让百姓对武则天称帝是佛祖的意思而深信不疑,生活常识分享。
作者: 秦中亮 陈勇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历史系,200444
出版物刊名: 史林
页码: 36-4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唐武宗 崇道 抑佛
摘要:唐武宗以弑杀太子的非常手段谋得皇位,他是肃宗以降李唐王朝第一位不具有皇位合法性的君主。
由于道教具有皇家宗教的特质,崇道有敬宗法祖的双重功能,为了巩固皇位,武宗在继位之初,就颁布了崇道的敕令,之后又采取一系列崇道的措施,甚至不惜打击道教以外的佛教等其他宗教。
崇道抑佛固然有经济与政治的考量,然而通过极端的推崇道教,将自身形塑为李唐正统形象,这种谋求皇位合法性的隐衷,同样不容忽视。
康寧學報9:133-161(2007)133初唐的道、佛之爭王文泉*摘要唐高祖、太宗朝,道、佛間發生各以傅奕、釋法琳為主的激烈論爭。
本文主要從三教論辯史的方向,探討初唐道、佛雙方的論辯特色,以及其於三教論辯史的地位與影響。
在唐高祖、太宗「揚道抑佛」的政策下,傅奕繼承梁.荀濟的排佛方向:採取強烈的夷、夏之防,激化佛教與王權的衝突。
欲藉由絕對的政治力,以近乎北周武帝令沙門還俗、賜寺廟予王公的方式毀佛。
其後,韓愈受傅奕影響,也採取強烈的夷、夏之防排佛,在類似傅奕地主張「人其人」、「廬其居」之外,還喊出「火其書」的口號。
法琳強化北周.甄鸞《笑道論》從歷史、道經、邏輯反證等大量舉例的方式,追擊傅奕在神化老子與經典優劣上所避談的問題,反駁佛教與王權的衝突,論證佛教的信而有徵。
其後,彥悰作《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論衡》、《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也是採取廣引事例說明的方式。
法琳並且繼承北周.道安《二教論》的護法方向:否定道家之為教,再對佛、儒判分高下,形成「佛統攝儒而高於儒」的論辯思維,說明佛教比儒家更有益於治道。
這也影響北宋與排佛儒生分庭抗禮的釋契嵩,更具體而微地從「佛統攝儒而高於儒」的思維推衍其護法論。
關鍵詞:道佛之爭、初唐、傅奕、法琳、三教論辯史134◆康寧學報 第九期◆民國九十六年六月The Debates of Taoism, Buddhismof Initial Stage of the Tang DynastyWen-Chuan Wang*AbstratIn Tang GaoZu , Tang Taizong's era, the debate relying mainly on Fu Yi , FaLin has happened between Taoism , Buddhism. History of argueing from Taoism to the Confucianists and Buddhism is mainly of this text, prob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gueing of Taoism, Buddhism initial stag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y were argueing about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he history.Under the policies of Tang GaoZu , Tang Taizong ' praises highly Taoism, and belittles Buddhism ', Fu Yi inherits the roof beam and helps the direction which repels Buddhism towards Xun: Distinguishes roughly though clan and China , the conflicts of prominent Buddhism and regime . With political strength, destroying Buddhism by closing the military emperor in a week at north: Orders the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to resume secular life, and give the temple to officers. Later, Han Yu grand to influence Fu, distinguishes roughly through clan and China too, but repel Buddhism strongly, the Confucianists that still influenced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n Yu calls the slogan ' burn Sutras ' in Fu Yi's opinion.Whether FaLin follows the north week " smile at dishes of theory " of mythical birds like the Zhen phoenix, by a large number of way that give an example to criticize Fu Yi avoiding questions that talk about the situation. Regard me as the immortal, Buddhism classics and Taoism's classics are quality. And refute135初唐的道、佛之爭the conflicts of Buddhism and in regime, it is believed to prove Buddhism. Later, swallows " collect there non sramana writing ",declaring not for " collecting dishes by Buddha dish at all times in terms of weighing apparatus ", not " collecting Divine Land the coherent to record in sense in Triratnaing, taking large numbers of ways to give an example too. Whether FaLin inherited one part which" teaches the theory twice "week such as north. It is a religion to deny the Taoist school, distinguishing the relative superiority of Buddhism, the Confucianists, form ' Buddhism includes the Confucianists again, than the Confucianists had a outstanding statement, it proves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Confucianists on Buddhism in further more help but not lasting in the country. Contracts that influenced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high too, hard thinking on ' Buddhism include the Confucianists is more outstanding than that of the Confucianists '.Developed a “Saved the Buddhism” point of veiw.Key words:the debates of Taoism and Buddhism, Fu Yi, FaL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history of arguing about Taoism, theConfucianists, Buddhism136◆康寧學報 第九期◆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唐高祖、太宗朝,道、佛間發生各以傅奕、釋法琳為主的激烈論爭。
【唐朝历史】唐武宗为何重道抑佛?聚集大批道士求得长生不老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八月的一天,上午,京城长安皇宫正殿里一片肃穆。
唐武宗李炎端坐在大殿正中,文武百官分列在殿的两旁,中官正高声宣读皇帝诏旨,声音清悦有力:“佛教败坏国风,蛊惑人心;佛寺耗费人力,浪费人财,一个农夫不种地,就要忍饥捱饿,一个农妇不养蚕,就要捱冷受冻。
现在天下僧尼,多不可数。
为革除积弊,自今以后,拆毁佛寺,僧尼还俗。
”中官宣读完毕,大臣们交头接耳,有的摇头叹气,有的点头称是。
散朝后,几匹快马立即从长安出发,分赴各地,把武宗的这一旨意传到全国各地。
不久,一场大规模的抑佛运动开始了。
全国许多寺庙被拆毁,很多僧尼遭驱逐。
一时间社会沸腾,人人惊恐。
那么,武宗为什么要灭佛呢?本来,武宗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
最初,敬宗有五个儿子,长子晋王李晋,次子梁王李休复,三子襄王李执中,四子纪王李言杨,五子陈王李成美。
敬宗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李昂,是为文宗。
文宗考虑到帝位是从长兄那里继承来的,想将皇位还给兄长的儿子,所以,就想立李晋为太子。
不料,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李晋病死。
在内宫妃嫔们的怂恿下,大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十月,文宗册立自己的儿子鲁王李永为太子。
李永的母亲王昭仪,被封为德妃,因为后来逐渐失宠,郁闷而死。
与此同时,杨昭容越来越讨文宗宠爱,她害怕李永将来即位对自己不利,便常常在文宗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李永不能辩解,心情非常烦躁。
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九月一天夜里,李永回到东宫少阳院,又听杨昭容唆使父亲废他,便一气之下,杀死了十几个宫人。
不久,他也得暴病而亡。
李永死时,文宗曾前去察看,见他五官流血。
四肢青紫,认为是被人毒死,但考虑到没有证据,又害怕杨昭容乘机闹事,只好不作声,把太子李永埋葬了事。
开成四年(公元八三九年),文宗又和大臣讨论力储问题,在宰相李珏支持下,决定立陈王李成美为皇太子。
一天,文宗在会宁殿宴请百官,演剧作乐,有个杂技节目是“小儿爬杆”。
唐朝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与儒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宗教与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道教和儒学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信仰体系。
本文将以唐朝的宗教与信仰为主题,探讨佛教、道教和儒学在唐朝社会的地位与影响。
一、佛教在唐朝的兴盛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自东汉时期开始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
但是直到唐朝,佛教才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初期,因为唐高祖李渊的支持,佛教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亲自信奉佛教,并对佛教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他修建了著名的大报恩寺和大慈恩寺,还进一步完善了佛教教规,规范了僧侣的行为。
佛教在唐朝的兴盛,既与政治家的支持密不可分,也与民众的信仰需求有关。
在这个时期,佛教的教义被大量翻译成汉文,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同时,佛教也提供了心灵寄托和人生解脱的信仰,满足了唐朝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精神需求。
二、道教在唐朝的发展道教是中国古代本土的宗教信仰,与佛教一样,也是唐朝社会的主要信仰之一。
道教强调个体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倡修道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唐朝时期,道教发展迅速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这一时期,道教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道教文献和道教名家。
以庄子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唐朝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朝皇帝也十分重视道教,不少皇帝皆信奉道教,并将其作为国家信仰。
道教的发展也和历代皇帝的信仰倾向有关。
三、儒学在唐朝的承续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学问,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
在唐朝,儒学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朝的文化底蕴深厚,儒学典籍的研究和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
唐代学者颜之推、欧阳询等都对儒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唐朝的政府机构中,儒学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士人的选拔考试“科举”也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
通过这一制度,唐朝政府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综上所述,唐朝的宗教与信仰主要表现为佛教、道教和儒学三个方面。
武则天与唐中宗的三教共存与佛先道后政策——唐代三教并
行政策形成的第二阶段
寇养厚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9(028)003
【摘要】无
【总页数】8页(P19-26)
【作者】寇养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梁武舍道事佛与唐代三教论衡 [J], 刘林魁
2.佛、道、儒三教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J], 任新来
3.武则天的三教政策与文化发展浅析 [J], 冯敏
4.唐玄宗注《金刚经》与唐朝三教合一政策的形成 [J], 徐新源
5.唐初三帝的三教共存与道先佛后政策──唐代三教并行政策形成的第一阶段 [J], 寇养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寇养厚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70-78页
主题词: 唐初三帝;道教;佛教;道先佛后
摘要: 唐初三帝主张道教居先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借助道祖老子以抬高皇族李姓的门第名望。
除此之外,唐高祖为了对道教徒的兴唐之功表示回报,唐太宗在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曾得到道教徒的大力支持,唐高宗为了利用道教徒阻止武则天篡位等,也是其主张道教居先的具体原因。
唐初三帝在道教居先的前提下,又给费教以合法地位,使其与道教共存。
之所以如此,除了由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作用这个共同原因所决定外,唐太宗想和天竺建立与保持正式的友好外交关系,唐高宗慑于佞佛的武则天的淫威等,也是一些具体原因。
作者: 张育英
作者机构: 山大师院
出版物刊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4-48页
摘要:唐宋以来,关于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及政策已有多方面的评价.例如:隋未唐初的名僧道宣曾说:"会贞观广延两教",①欧阳修也说:"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②韩愈在上疏中则称太宗"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③无怪今人在论述唐太宗对佛教的政策时,概括为抑佛或崇佛的两种观点.本人认为单一的用"仰"或"崇"来评价唐太家对佛教的态度及政策,都是偏面的,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本人认为唐太宗的抑佛主要发生在贞观前期和中期,晚期则走上崇佛的道路.他的抑佛表现主要有两方面:贞观前期的沙汰僧道政策,贞观中期的下达"道先佛后诏"和沙汰僧尼政策.需要说明的是在推行抑佛政策的同时,又对佛教采取了保护措施.因此,对唐太宗的抑佛不能认识简单化.。
隋唐帝王的崇佛
吴平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隋唐时代,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也随之进入黄金时期。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隋唐佛教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
南北朝佛教,是为隋唐佛教作准备;宋以后的佛教,可以看作是隋唐佛教的余绪。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吴平
【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师大图书馆,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隋唐五代帝王崇道活动述略 [J], 田晓膺
2.论韩愈斥佛与崇佛的功利性 [J], 文坚
3.隋唐五代帝王宗教需求与都市佛教兴盛 [J], 冯兵
4.隋唐帝王与割据群雄获称汗号问题考论 [J], 彭建英;冯景运
5.17世纪朝鲜崇儒尚武的理想帝王观念——小说《金华灵会》众帝王形象文化解
析 [J], 杨雅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唐三帝崇道抑佛
*导读:初唐三帝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这三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崇道抑佛,即道先佛后。
高祖李渊是在……
初唐三帝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这三帝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崇道抑佛,即道先佛后。
高祖李渊是在隋末天下汹汹、谶谣蜂起,老子度世,李氏当王的谶语流行中,登上皇帝位的。
在这个过程中,深受隋炀帝推崇的茅山道士王远知,眼看隋运将尽,便趁势从洛阳宫到李渊驻地太原,密告李渊符命。
道教世家出身的的李淳风也假托老君传言唐公当受天命。
李渊称帝后,曾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
并确认他与道教教主老子为一脉相承,以老子为先祖。
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高祖下诏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预告唐命的李淳风,朝官一升再升,最后做到太史令。
唐高祖为提高道教地位,曾前后三次召集道、儒、释三教进行道先佛后的论辩,但无结果,于是,他在《问慧乘诏》中表明自己道先佛后、道大佛小、佛生于道的观点。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颁《先老后释诏》,明确规定道教在儒释之上。
第二年,下《沙汰佛道诏》,主要侧重打击佛教,但因秦王李世民发动玄
武门之变而未付诸施行。
高祖时,由高祖一手挑起来的佛道之争,最激烈的莫过于太史令傅奕的上疏废佛与长安济法寺僧法琳的护法斗争。
双方著书立说,进行反驳,言词硝烟,一时笼罩两京,但终高祖之世,双方相持无有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是突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受禅而登皇帝位的。
他禀承高祖遗业,崇道抑佛。
还在他为秦王时,在洛阳刚刚平息王世充,便与房玄龄微服谒见王远知。
远知迎接后说:此中有圣人,莫不是秦王吧?秦王如实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远知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
秦王登基后,即对王远知特加优宠。
诏在茅山建太平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而傅奕,仍在朝中委以重任。
相传,秦王李世民在平定洛阳割据势力时,曾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的事,李世民也曾在少林寺树碑赞叙这一事件,虽对佛教有好感,但终改变不了道先佛后的观点。
道士魏征,曾在洛阳为割据势力出谋划策,后降唐,成为太宗贞观之治的名臣,在反对佛教方面,他与傅奕鼎力相助,促使太宗大力抑止佛教。
太宗在唐初平定王世充时,入洛阳后,即宣布废除佛教的诸道场,洛阳城中的僧尼仅留有名德者各三十人,其余的皆下令还俗。
高祖时的佛道之事,一直延续到太宗时代,原本支持太子李建成的佛徒法琳,玄武门之变后,依然对太宗不满,贞观十三年
(公元639年)九月,秦世英检举法琳有毁谤皇上的言行,太宗赫然斯怒,沙汰僧尼,并下令囚禁法琳,令刑部亲自审讯。
由于法琳在审问过程中,不仅口出狂言,丑化道教教主,而且直接侮辱了太宗,太宗怒斥法琳之后,并降诏说:(法琳说)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不?到了第七日早,审判官奉命去问法琳;今赦期己满,当届临刑,比念观音,有何灵应?法琳回荅说:琳于七日以来,唯念陛下,未念观音。
表示认罪。
太宗亲自过问,将极刑降为流刑,流放益州为僧。
第二年(公元640年)七月,法琳在流放途中死去。
这场佛道之争暂告结束。
太宗晚年,曾大力支持玄奘翻译佛经,这并未意味着佛道关系的改变,只是表现出太宗文治的一个方面而己。
高宗李治继位,仍奉行崇道抑佛政策。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从感业寺迎回原太宗妃子武则天,入宫后大加宠爱。
第二年(公元655年)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并让她参政。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武则天称制,崇道抑佛政策,逐渐有所改变。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高宗幸洛阳宫敕洛州长史许力士在北邙山原老子祠处建上清宫,掘得古石案一个及真人帛君之表古碑一通。
上清宫建成不久,邙山即出现海市,当时有十三人目睹,列状奏于高宗,高宗即让人状写老子像,后百官表贺。
高宗又令每年内出香盘幡盖,太常乐往来导从,尊祖之庆,古今
莫比。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到亳州,谒老君庙,追号曰
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人。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高宗在东都,从四月四日到五月
一日,敕遣道士郑元隐于北邙山庙所与道士罗务光等二十四人,做大型道场。
高宗来临宫人一同前往。
后人记载说,高宗皇后、诸王、公主及百官等,都见到老君骑白马腾空而来,一片欢呼,亲听老君圣音。
这是抬高道教的神话。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十二月,天后上表,说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每岁明经,皆以此
策试。
高宗立即采纳了天后意见,到凤仪三年(公元678年),
高宗下诏自今以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須兼通。
高宗对道士优宠有加。
由于仪凤四年老君降于北邙山清庙,高宗便下诏令清庙道士隶属宗正寺,即认可道士女冠为皇室本家。
这样,既提高道士地位,又可以此来控制皇室。
除此之外,嵩山道士刘道合、潘师正曾一再得到恩遇,他们先后,被召入宫中,询问道术,赏赐甚多。
高宗为道合建太一观。
道合死后,高宗又为其营奉天宫与崇唐观连接一起,在逍遥谷两端各造一门,一为仙游,一为寻真。
师正死后,高宗特赠太中大夫,谥体玄先生。
此外,还有万长生,尹文操、叶法善等道士,高宗对他们都有很高的待遇,一时传为美谈。
高宗还对己故的道士王远知特加优礼,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二月,下《赠王法师诰》,赠太中大夫,
谥号升真先生。
高宗时代,天下兴建道观成风,高宗将自宅舍为昊天观,作为对其父太宗的追福,并亲为书额。
东明观、宏道观,都是皇家所立。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高宗下诏兗州置紫云、仙鹤、万岁三观,天下各州普遍建观一所。
高宗为了表示对道教的推崇备至,改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为宏道元年,仍令天下各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每观度道士七人。
高宗皇后武则天称制(参政)之后,即依靠佛教力量,与高宗抗衡,帝后权力之争,反映到道佛关系之争日趋明朗化。
高宗显庆(公元656年661年),龙朔(公元661663年)间,也就是武则天刚刚称制时期,高宗曾多次召集道、佛入宫辩论理义,但每次都是以道教失败而告终,不给高宗留面子。
同时,高宗曾两次下诏让沙门致拜君亲,都遭到沙门的激烈反对,不能从命。
沙门致书权貴大臣,以求声援。
上书则天之母荣国夫人杨氏,以期说请。
道宣等人写文章,大肆渲染,不合佛法,最后高宗不得不收回成命,又下诏说不宜跪拜调和了之。
佛教徒对《老子化胡经》继而进行评击,要求高宗下令禁毁。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召集僧人静泰和道士李荣在洛阳宫中辩论《化胡经》真伪。
二人的论据不能驳倒对方,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高宗只得下令好去为之。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宗又召集佛道在百福殿,定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满朝文武百官临证,最后,佛徒们一致请求焚毁《化胡经》,高宗只得
下令焚弃。
但到底没有真正执行。
高祖、太宗以来,道先佛后,己成为定局,但到高宗时,议论之风,不断刮起。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玄奘病,高宗遣御医前去诊治,玄奘借机上奏,要求改变道先佛后的规定,高宗荅说佛道名位,事在先朝,尚须平章,敷衍了事。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又集佛道辩二教先后,结果道教义负。
后来,长期搁置不论,而佛徒穷追不舍,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于八月二十四日下诏:公私斋会及参集之处,道士女冠在东,僧尼在西,不须更为先后。
此后,佛道二教算是平起平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