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精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622.00 KB
- 文档页数:10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安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其次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供应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随之起先一五年安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肯定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化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化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探讨工作供应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化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题再现】1.(2024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解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解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除D项。
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念及发展历程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对理想社会的设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经济问题都作了不少揣测和设想,其中有许多积极因素。
关于过渡时期,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从现存社会进入未来理想社会,要经过过渡时期。
傅立叶认为,从分散生产的文明制度到复杂协作的和谐制度,中间必须经过两个过渡时期:半协作的保障制度和简单协作的协作制度。
欧文认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公社制度,必须经过一个社会改造过程。
卡贝认为,在私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之间,必须经过一个长达几十年以至一百年的过渡性制度,其任务是:对富人的财产所有制进行和平的社会改造;培养穷人管理共产主义社会的习惯和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另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实际上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
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他们的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
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
在生产目的方面,圣西门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满足人们的需要”规定为新社会的唯一的和固定的目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向社会主义过渡》复习资料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向社会主义过渡》复习资料华东师大版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标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年制定,基本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其中“一化”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
“一化三改”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2、开始时间:1953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中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讨论原因:结合19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一段讲话加以说明。
①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②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也要靠重工业生产;③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注:从1953年起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4、建设成就我国“一五”期间的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钢铁、煤、电力、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力建设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佳绩。
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3、途径: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引导二者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对于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家私有制过渡到实质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作者:费聿荣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2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一五”计划实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该单元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等。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本单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等。
试题以史料为切入点,设置新情境,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突出能力立意,预计未来高考中会延续这一特点。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1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不断减少等折射出的实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运用史料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的特点。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和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为背景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例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评析: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核心考点:“一五”计划。
关联知识:①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起步。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一、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5、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阶段特征: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历史阶段:1949-1956年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即新民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知识梳理: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可以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二个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外交:新中国外交奠基:“一边倒”,开始步入世界舞台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二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大成就:1950年、1953年、1954年、1955年3、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②一五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4、教育:新中国教育的开基创业四、合作探究探究一: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过渡时期(1949-1956)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过渡时期(1949-1956)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了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1953年至1956年一化三改阶段。
(1)经济上——从多种经济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①恢复经济阶段: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和民主改革生产改革等手段,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空前好转;②三大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③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任务超额完成,以东北重工业为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政治上——从多个阶级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①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新政协起到了临时权力机关作用。
《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②巩固政权:通过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巩固了新生政权;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3)外交上——从半殖民到大国姿态步入国际舞台:①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宣告半殖民的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③和苏联等多国建交,以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参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初步展现了大国外交的风范。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步阶段:①经济上:一五计划的成就为初步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体系;②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人大和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专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建立:1954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 3 )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经济建设(1)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的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三、外交成就1、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外交成就表现(1)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3)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