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414.5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章节知识体系概要】本单元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为新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至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本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就职。
2、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面临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帝国主义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残余部队、特务和土匪威胁着新生的政权;国民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
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到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
到1951年,除台湾和少数海岛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目的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1950年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地改革运动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广1 王珊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他们都是指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他们的联系,不过他们之间也有着一些区别:1、从所有制结构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而过渡时期公有制未占主体地位,而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公有制是否占主体地位是判断二者的根本点。
2、从社会主要矛盾看: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从根本任务看: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与美国的资本主义相比,他们也有一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于:1、所有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是私有制。
2、分配方式: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资本主义是资本家所有。
3、执政党:我国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执政;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党掌权4、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则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最大限度占有其剩余价值。
5、主要矛盾: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联系在于:美国的资本主义所推崇的民主、自由及人权理念,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是让最广大人民都过上幸福生活的理念。
所以,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幸福主义社会。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新视角]从学者观点分析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2)特点①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③立足于中国国情。
(3)原因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
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
④中国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
[特别提醒]1.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2.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育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真题再现】1.(2021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一、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5、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阶段特征: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历史阶段:1949-1956年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即新民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知识梳理:1、政治:新中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的确立:可以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二个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外交:新中国外交奠基:“一边倒”,开始步入世界舞台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前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二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四大成就:1950年、1953年、1954年、1955年3、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②一五计划: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4、教育:新中国教育的开基创业四、合作探究探究一: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中国现代史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二阶段:1956—1966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十年)。
第三阶段:1966.5—1976.10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
第四阶段:1978—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从1949年-1954年起作用)(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54门礼炮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①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②象征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稳定物价之战1、目的:为巩固新生的政权;2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3作用:全国物价开始趋向平稳。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1、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
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作者:费聿荣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9年第12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上,“一五”计划实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该单元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等。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对本单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五”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等。
试题以史料为切入点,设置新情境,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突出能力立意,预计未来高考中会延续这一特点。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31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比重不断减少等折射出的实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2)题,运用史料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的特点。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1题,以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和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为背景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例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命题评析: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核心考点:“一五”计划。
关联知识:①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