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成
- 格式:pps
- 大小:498.50 KB
- 文档页数:20
北京四中编稿老师:张汉林审稿老师:李明赞责编:高进【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重点、难点解析】1.怎样认识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分析: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因此它被称为过渡阶段。
在建国后的前三年,党和政府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镇压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完成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等等。
正是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所以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逐步展开。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理论观念上的重要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展开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1950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性质就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结束。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首先,国家要独立富强,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根本好转,人民政权巩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势在必然;再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改进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
2.怎样理解中央人民政府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主义,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教育学部 2012级邹丹学号:2012010108摘要: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当时的有利条件,即,有相当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里开始的。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过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新纪元。
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全国解放后,都建立了新型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的中介与桥梁,它在大的社会范畴上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
这是因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两种因素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是起决定性因素的。
工人阶级领导、国营经济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决定社会主义因素必然不断战胜非社会主义因素,使中国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建国初期,党和国家进行着各项工作,主要是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在完成遗留民主革命任务方面,主要包括,追剿残余敌人;普遍召开各级各届代表或人民代表大会;彻底完成土地改革;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等等。
1.政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上,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
2.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在经历20多年社会主义经济的曲折探索后,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第18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北平(2)内容①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1949年政协会议与1946年政协会议的不同(1)1949年政协会议将国民党反动派排除在外。
(2)1949年政协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3)1949年政协会议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的作用。
(4)1949年政协会议是长期存在的、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过渡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过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双重压力。
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统治,也成功反抗了封建主义的统治。
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和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代表了中国人民对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追求。
2.土地改革和农民革命:中共领导的农民革命以土地改革为核心,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枷锁。
农民获得了自身生产资料的控制权,提高了生产力,从而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使得中共能够利用国民党的政治力量,组织更广泛的革命斗争。
这一合作为中共争取国内外支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同时,国内统治者对于社会不平等的抗议越来越强烈,人民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渴望逐渐增强。
这些因素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过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土地改革和农民革命、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等。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年)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必修1第20课、第25课;必修2第11课;必修3课第17课)●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上和路线、方针上的准备;④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2)成立:①组织准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简称人民政协)(1949.9)地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宪法、临时宪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民主联合政府);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1)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①解放全国大陆,1950年夏,大陆基本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1952年底):目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特点:保护富民经济意义:a.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b.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年)基本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2)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背景:①“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