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27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考纲导航】1、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5、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知识梳理】(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1、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商品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五)、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展方向:⑴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型例题】【例题1】阅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高二地理学案主备人:孟庆国审核人:陈立平授课日期:10月日★学前准备:农业区位、生长期与生长周期、无霜期、积温、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1、农业区位:自然区位主要有、、、等。
社会经济区位主要包括、、、、科技、机械、政策、生产习惯、食物偏好等。
2、生长期: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3、积温: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4、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据统计,我国东北地区平均初霜见于9月中旬,终霜见于4月下旬,无霜期不到150天;华北地区初霜见于十月中旬,终霜见于4月上旬,共约200天左右;长江流域从4月到11月,共约250天左右;华南地区无霜期300天以上,有的年份全年无霜。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条件2、了解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分布和生产状况过程与方法:1、掌握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区域农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2、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学习重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学习难点: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学法指导:分步推进法、地图导学法、因果联系法、问题导学法、纵向比较法★学习过程: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一)、自主探究1、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再结合区位条件、条件、以及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合理安排区域农业布局: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因地制宜调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
3、实现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和效益的统一。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