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0
个人教学设计模板:《草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草原》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
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课以简约的文字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
课文运用了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静与动的变化、对比中,凸显了草原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替换、比较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简约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2.体会民族团结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播放草原风光课件)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一望无际的草原。
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小丘线条柔和、颜色碧绿。
远处的小河像-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草原的美景,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
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的描述走进草原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公开课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
灌溉;社会经济条件: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自然条件: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专门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邻近进展花卉种植业,自然条件: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进展多种花卉品种;社会经济条件:国内都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总结提升布置任务
好,通过研究某一区域的地理条件,能够找出优势因
素,确定农业生产的大方向。
那么在那个大方向下,区域
内部地理条件也会存在差异,因此要对该地区因地制宜,
进行合理布局。
那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地理条件有着如何样
的分异?又是如何进行合理布局的呢?请同学们课下做
好预习,下节课我们来分析东北地区内部的的农业布局及
其特点。
2分钟
板书区域农业
东北地区
地理条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教具:ppt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歌曲《松花江上》
从歌词可以粗略地看出东北农业的主要类型
[转][问]那么,研究一个区域农业的发展,该怎么去研究,从何入手呢?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答]略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详细分析气候类型图、降水量图和年均温图)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图片展示
通过读图分析东北地区地形单元,主要包括高原、山地、平原——多样化农业发展
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表述: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学生情况分析优势: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第三章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对比(第一章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我校学生还具有绘画的特长。
不足: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牢固(三)教学方法和媒体以启发教学为主的学案教学。
依据上节课对东北地区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本节课对东北地区的三个农业生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这三大方面展开的。
利用学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和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本节课板书采用的是框架式,把区域农业的分析思路清楚地呈现给学生。
为了强化学生对区域农业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最后环节,选取了研究“北京市的农业发展”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和已有知识,通过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学会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确定依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清单项目内容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4.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5.社会、经济条件:重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农业布局特点6.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7.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8.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9.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0.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1.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13.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14.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考点梳理考点1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便开发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例1】针对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A.商品粮、棉基地B.商品粮、林业生产基地C.商品粮、油菜基地D.商品棉、林业生产基地【解析】东北地区的自然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三方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麻城一中马丽俐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解读:①以某区域为例,教学应注重案例的应用与分析;②重点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③结合区域特点确定发展方向,针对面临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并分析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问题情境,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地理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分析,形成分析思路。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对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引导学生观看《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的视频,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歌曲当中唱到的北大荒在哪里吗?从而引入《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学习,解读课程标准,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归纳总结。
2.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提出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能用东北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分析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布局。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共分为视频导入、合作探究、思路总结、案例迁移、练习巩固、课后延伸六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进行相关指导和评价说明(全班分四个学习小组,分抢答和合作探究两类题型,抢答题自由举手抢答,合作探究题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抢答题每答对一题加两个星,合作探究题答对加五个星,每纠错或补充一次加一个星)2.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一: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区位条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分析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区位条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
1.通过对比,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教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得出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结合书本72页的活动和书本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取信息,加以说明为什么东北地区能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
2、主要的林业基地
3、畜牧业生产基地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这些基地主要分布的地区,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的特点)
二、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
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1:通过图片及第二单元的问题研究:分析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和到保护北大荒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