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标解读与教学策略共62页
- 格式:ppt
- 大小:8.58 MB
- 文档页数:6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指导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模块重点介绍了古今中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22位重要历史人物是如何用自己的活动,理论以及实践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构建起一个新的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了解、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历史人物的角度,学会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基于这种思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课程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了解在某个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国家或领域的22位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知道他们不懈奋斗和勇于探索的成长历程,概述他们对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探究他们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对他们的思想及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课标要求(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学习目标:1.归纳秦始皇兼并六国的过程。
2. 知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政治制度上在地方采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在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专制主义皇权。
3. 简述秦始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发边疆地区,发展水陆交通等。
4. 科学全面的评价秦始皇:他对于历史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他个人的残暴对当时人民所带来的苦难。
◆教学建议:1. 教师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秦统一过程和社会风貌的认识。
2. 可酌情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沿革表,帮助学生认识秦代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政治体制的影响。
3. 并可补充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及心理认同的巨大作用,联系秦代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统一团结和谐的局面在当时就已经初具规模,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提示选考内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知识清单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的原因(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制度创新和巩固统一(1)政治制度: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度(职能和作用);郡县制度。
(2)经济制度;①“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②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各按其业。
③奖励移民垦荒。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新的币制和度量衡通行全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拓疆、交通和文字方面。
①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
②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
③为打通西南夷,凿“五尺道”。
④修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并规定车同轨。
作用:全国水陆交通网道的构筑,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也促进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⑤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作用: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和巩固具有深远的影响。
3.勤政和暴行(1)勤政: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高度行政能力;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坚忍;执著。
(2)暴行:横征暴敛;严刑酷法;焚书坑儒;寻求仙药。
(3)秦亡的原因:第一:秦的暴政;第二:秦末农民起义。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出瑰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上: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2.贞观之治的内容领域措施内容影响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对无产阶级革命家专题总体认识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推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的社会现象,如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劳动者依附性的强化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增多等。
伴随着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人们由于理解和认识的视角不同,从而也出现了对工业文明及其衍生物的不同认识和判断。
工人运动作为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迅速兴起。
到19世纪中叶,出现社会主义思潮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成一种社会运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知识精华并加以改造的基础上,在认真考察工人运动现状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正是基于这两大发现,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正式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必然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投身于实际的工人运动实践中,帮助“正义者同盟”改组,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在资本主义确立的背景下,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后来所称的第一国际。
通过亲身的斗争实践和敏锐观察,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着不断完善。
透过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社会批判与超越,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两位伟大思想家在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批判中所闪射出的理性智慧和不懈探索精神,他们顽强执着而积极乐观的信念,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这是我们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理解的内容,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目标。
俄国十月革命是与列宁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探索俄国革命的道路,历经艰难,经受了关押、流放和漂泊异乡等苦难,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秘密返回俄国,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适应俄国人民“和平、土地、面包”的要求,提出了《四月提纲》,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路线,赢得了俄国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一、“秦王扫六合”1、秦国崛起公元前4世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织,秦国经济由此得到较快发展。
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秦国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嬴政亲政(1)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即位。
按照秦国法律,国君到22岁举行冠礼,然后才可以亲理政务。
因此,在这一段时间中,秦国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掌管。
当时,吕不韦被尊为“仲你”,把持着秦国大权,权倾一时。
(2)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
此时,并以放纵坶的罪名,免掉了吕不韦的相位,强令他迁居蜀郡,吕不韦畏罪自杀。
通过这些行动,秦王嬴政把政权完全集中到了自已手里。
3、离间敌国,远交近攻(1)秦王嬴政是一个有着极磊抱负和雄心的人,他亲政后继续其先辈开创的伟业,准备并吞六国。
他任用贤能的李斯、尉缭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著名将领,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2)秦国的东进行动,对六国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六国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秦王采纳了李斯和尉缭提出的派遣大批间谍前往六国活动,用重金收买六国的大臣,扰乱六国原定的计划建议,把收买敌国官员、离间其君臣关系与军队的进攻合起来。
选修课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解读一、关于本学习模块的说明(一)对本模块历史人物遴选原则的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选修课程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共精心遴选了22位历史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构建起一个新的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以其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了解、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历史人物的角度,学会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然而,古往今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载之于史书上的人物何止千万?但为什么在内容标准中选择的“这些”而不是“那些”历史人物?而在同一类历史人物中,为什么选择的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必须应回答的问题,换言之,在本模块研制过程中,遴选历史人物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选修课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遴选历史人物主要依据以下两条原则:1.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注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相结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的历史人物。
从纵向看,有远古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物;从地域上看,既有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历史人物汇中的中国与外国之别;从横向上看,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
这就使得在历史人物领域呈现出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时段性与空间分布,就成为人物遴选的两把重要的标尺。
所谓典型性、代表性,是指一个历史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们或者是一个历史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或者是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实现所选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同时考虑到选择对象纵跨千年,横贯中外,我们首先参照通常的历史分期进行基本的分段和历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简明归类,形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个总的学习专题之下的六个小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xx年11月修订版)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介绍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智慧与创造,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
特别是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动,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以上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它是通过六个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课标内容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基本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