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_技术与经济增长_基于中国与印度的比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23.25 KB
- 文档页数:9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引言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
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中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哪种模式更有可能造就强国。
1. 中印经济发展背景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两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存在一些差异。
1.1 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升级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1.2 印度经济发展背景印度经济改革开始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减税、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使印度成为全球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2.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2.1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制造业为主导,这使中国能够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外国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消费升级,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2.2 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外资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促进了印度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无论是中国的制造业模式还是印度的服务业模式,都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
3.1 经济增长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两国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成绩有所不同。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
一、发展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形成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而印度则主张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的经济模式,重视投资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领域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
两种发展模式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印度在技术创新和国内市场的开发方面更加突出。
二、吸引外资中国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很多外资,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外资企业和工厂。
而印度在此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外资到印度投资的数量和规模都远远落后于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政府在外资吸引政策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投入资金,发展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这对于制造业、物流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印度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对较慢,基础设施落后也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
印度新近推出的数字印度计划要求把国内所有地区都与宽带网络连通,这为印度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口及市场规模中国和印度人口多,但印度人口的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印度市场虽不及中国,但对于消费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印度的服务业、金融业等相对发达,也在预示着市场潜力的巨大。
总的来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是两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繁荣而采取的最佳方案。
对于其他与两国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如何在吸取两国成功经验的同时,针对自身国情寻找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和经济模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密切。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两国的差别与相似之处,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总量和增速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2019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印度为2.8万亿美元。
但是,从增速上看,印度则表现更为出色。
2019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5%,高于中国的6.1%。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和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已经相继下降,表明印度经济出现了放缓迹象。
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在近年来也有所下滑,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起点比印度高,不仅世界第一的庞大制造业是优势所在,其它诸如石油化工、建筑、通信等也都非常发达。
然而现在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而印度则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但印度在软件、通信和服务业等领域也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产品,发挥着重要的贸易国家作用。
印度虽然也有出口业务,但不同于中国的大批量出口,它更擅长高端技术、空间技术、IT技术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和中日韩三国有不少合作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为全球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供应充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也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而印度的人口为13亿,比中国小一些,但不同的是,印度的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但也面临着技能结构匹配和贫困化高居不下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产业结构和人口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印度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以科技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也比印度先进得多。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两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体系。
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它们的经济模式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宏观方面比较中国在1978年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已经实现了4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
如今,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强劲的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的策略。
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投资、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公民的保障以及加强环保措施等。
此外,中国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更好地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印度的经济模式比中国更多元化。
印度面临着缺乏国内市场、劳动力、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印度政府不得不更加依赖外资。
印度政府制定了吸引外资的政策,采取了比中国更开放、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政策。
此外,印度还通过贫困和文盲问题等社会问题来实现经济增长,这使印度的经济增长更偏向于民生改善。
微观方面比较中国在90年代开始实行企业改革时,采用“国进民退”的方式,大量国有企业被剥离或者兼并,这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
中国还采取了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印度采取的则是通过民间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印度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私人企业家家族,他们在民间经济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
印度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家创新,同时也采取了配套政策,如税收减免、营商环境优化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私人经济的支持。
结论对比来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和出口,而印度则更注重发展民间经济和优化国内营商环境。
两国有着各自优势,但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资源利用等。
虽然两国在经济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将会愈加频繁。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和印度近几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让世界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亚洲,国际社会出现了一股“中印比较热”,但是一样的高速发展的背后,确有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我国和印度在经济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以制造业为核心,印度靠服务业带动。
1 经济发展潜力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比较主要体现在GDP、人均GDP、贸易总量和FDI 等方面,进而对中国和印度经济进行了全面比较。
1.1 GDP 及人均GDP 方面在GDP 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7%以上,但自从90 年代后期,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印度在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6%左右。
在增长速度的持久性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印度可以像中国一样,保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
与中国相比,印度有优势也有劣势。
印度的IT 产业非常发达,并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金融系统和制度基础都比较稳健,这是优势。
劣势是印度的农业受季风的影响很大,而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整个经济的发展。
在人均GDP 方面,中国要优于印度,中国是在800-900 美元左右,印度在500-600 左右。
1.2 在贸易和FDI 方面据印度商工部今年2 月初发布的数据,2010 年印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5392.2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7.7% 。
其中,出口2142.6 亿美元,增长29.9%;进口3249.7 亿美元,增长26.3%;贸易逆差1107.1 亿美元,增加20.0%。
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 年历史峰值相比,2010 年印度进出口总值增长 4.5%,其中出口增长10.0%,进口增长1.2%,逆差减小12.3%。
据中国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1 月21 日发布的初步数据,2010 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9727.6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7%。
其中,出口15779.3 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 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1831.0 亿美元,减少 6.4%。
印度和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发展是否存在明显差距?
能源是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基石,而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
两个国家,能源问题一直是它们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那么,印度
和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发展是否存在明显差距呢?
一、能源消费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费量都在不断增长。
数据
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而印度也跃居世界第三。
但是,相对而言,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要
高于印度,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规模、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等方面都
要优于印度。
二、能源结构的差异
中国和印度的能源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煤炭,占据了其能源消费的70%以上,而印度的煤炭只占据了其能源消
费的50%。
此外,中国的天然气和核能利用率都高于印度,而印度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方面则要优于中国。
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通过改
善能源结构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能源技术的发展差距
虽然中国和印度都在加强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但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在核能发电、太阳能光伏等领域,中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较完整的产业链,而印度尚未完全掌握相关技术。
此外,在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中国的技术水平也要优于印度。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和印度在能源领域存在一些差距,但两国都在努力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两国在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能源挑战。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高人口数量的国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然而二者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人口及劳动力市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在人口数量上不相上下,都突破了10亿大关。
但是,中国的人口已经逐年减少,而印度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人力资源比印度更丰富,但在教育投入、技术质量、产业结构等方面,中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产业结构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不同。
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出口贸易占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印度的经济则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并且该国的服务业发展已经超越制造业。
随着全球化及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印度因其语言优势、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低廉及人才的高素质等特点而成为服务业的“新宠”。
四、国际投资中国和印度拥有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但二者的吸引力略有差距。
中国依靠高销售的出口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建厂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而印度则依赖于服务外包等发展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因此在服务业、信息技术及通讯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五、政治体制中国、印度的政治体制不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高效且稳定,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及时推进经济发展。
而印度的政治体制相对缓慢、繁琐,经常出现政治动荡,这也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增长。
六、总结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各有千秋,在产业结构、政治体制、教育投入、国际投资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都要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七、个人观点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本系统难以给出个人观点。
但笔者认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尤其是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要更加注重。
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和印度有哪些不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都在积极推进自己的国家科技发展。
作为两个大国家,他们的科技发展有着许多差异与不同,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
一、差异的决定因素中国是全球最大人口国家之一,具有广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而印度则与中国不同,它虽然也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但是由于面积相对较小,且缺乏资源,这就造成了两者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差异。
二、体制机制的差异中国的体制机制比印度更加集中和高效。
一直以来,中国的政府一直注重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大力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在科技研究方面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它通过加强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科技支持,推进大型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政府的资助等各种途径积极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相对而言,印度在科技体制方面相对宽松,只有在近年来政府加大投资和开展创新项目支持方面才逐渐走上正轨。
在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法案》成立于1988年,但其实施不力致使研究投入极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发展不成熟的问题。
此外,印度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普遍分散在各类研究院、大学和公司,导致创新困难,科技成果应用较为滞后,科技发展的动力相对较小。
三、投入资金的差异中国政府具有庞大的预算用于投入科技发展。
印度的情况则相对民间化一些,大部分科技项目由公司和研究院等民间机构承担。
除此之外,中国在引进国际资本方面也要比印度更加积极。
四、基础设施与人才的差异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强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和科技人才的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此相关的,中国的两个崛起计划和印度的数码印度计划,在加强基虑建设和科技人才。
全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中国和印度也都一直致力于改变过去的局面,正在努力追赶和超过先进国家,发展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科技创新工作。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能源、技术与经济增长①)))基于中国与印度的比较分析郭晔(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金融系)【摘要】本文在Romer(1990)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以加入能源因子和将技术因子与能源、劳动力相融合为特征,得到更贴近现实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产出方程式。
通过检验中国和印度1965~2004年间的实证数据,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方法,对两国的能源及技术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长期中,加入技术变量的能源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中国表现为负,而在印度为正;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印度高于中国。
短期中,能源与技术因素的短期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而资本的短期波动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
关键词能源因素内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中印比较中图分类号F06214文献标识码AEnergy,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rowthAbstract:Given the endog enous g row th theory of Rom er(1990),this paper enlarges the econo mic g row th m odel by taking the ener gy factor tog ether w ith tech-nolo gy facto r into account,and g ets a co re equation in or der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1U sing China.s data and India.s data of1965~2004,w e analy ze the long-run equilibr ium relationship and the short-run dy namic process amo ng energy con-sum ption,technolog y and civil econom ic grow th,by establishing VAR m odels,doing Johansen Co integration and Vector Erro r Corr ectio n Mo del m ethods1 Key words:Energ y Factor;Endogenous Economic Grow th;T echnolo gy Pr o-g ress;Comparison betw een China and India引言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的能源危机,以及近年来持续的能源价格上涨形势,令能源与经济增长的议题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
然而至今,两者之间的关系仍难有定论。
自①本研究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研究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978年J1Kraft和A1Kraft就美国的能源消费与GNP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之后,国内外不少学者均对此进行了探索。
归结起来,国外的研究现状体现出两个互为递进的主体趋势:第一,检验经济增长(以实际GDP或GNP来衡量)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协整关系。
Kraft和Kr aft(1978)运用1947~1974年美国的数据分析,得到仅存在从GN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而Akarca和Long(1980)却在同一时间序列上通过选取不同时间间隔的数据,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Yu和Jin(1992)运用Eng le-Grang er两步法检验了美国1974~1990年间的季度数据,发现能源消费与收入不存在因果关系。
M asih 和Masih(1996)对亚洲几个经济实体的实际收入与总能源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同时期的表现迥异。
Soy tas和Sari(2003)检验了/七国集团0和除中国外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包括16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七国集团0中两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Chien O Chiang Lee(2006)运用Gr anger非因果检验(no n O causality testing),对11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予以解释。
第二,通过包括能源因子和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探究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AndrÜ和Smulders(2004)、Sjak Sm ulders和M ichiel No oij(2003)构建了包括能源和内生的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并以此解释OECD国家普遍存在着的能源总消费量上升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等状况。
Azomahou等(2003)发现OECD国家过去20多年中能源密度在下降,于是他们建立体现节能技术进步的一般均衡模型予以解释。
Zon和H akan(2003)以扩展Rom er模型(1990)为前提加入节能技术进步的因素,发现经济增长仍然能达到稳态,但是经济增长率与真实的能源价格呈负相关。
近期,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大多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关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得到/具有内生关系0的结论。
只是具体在内生关系的表现和不同能源形式(如煤炭、电力)的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解释。
其二,多以能源方面为着眼点,提出能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全替代性(赵丽霞、魏巍贤,1998);加快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节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林伯强,2003;马宏伟、张兆同,2005);实行多样化能源消费战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马超群等,2004;范雪红、张意翔,2005)。
其三,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吴巧生等,2005)。
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和印度的对比为视角,在Romer (1990)增长模型中加入能源因素,并且将技术因子考虑进能源和劳动力因素之中,确定实证分析的核心方程式。
进一步地,利用中国和印度的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同时比较分析两国在能源、技术等因素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及短期动态过程两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判断。
一、中国和印度相关数据的初步对比首先,在两国能源密度的比较中不难发现,尽管近20年来中国的能源密度几乎始终处于下降通道,然而,能源密度的水平却一直显著高于印度。
如果从概念界定的角度,所谓/能源密度0表示一次能源总消费量与GDP的比值,那么图1所示的事实,一方面表示,相对于印度而言,我国的高能耗现象明显;另一方面,在我国高速增长的20年里,能源消费的作用似乎很不明显,仅在近几年能源密度有所回升,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对于能源消耗的控制取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又是否意味着技术进步在能源经济(如节能技术的发展)中发生了作用?更进一步地,如果考虑中印两国的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自2002年起我国的能源消费有快速上升的趋势。
当然,这一轮能源消费的快速上升几乎与GDP 的快速增长同步。
其次,如果将一次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以实际GDP 衡量)同时考量,如图2、图3所示,印度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似乎显示出更加密切的长期关系。
图1 中印能源密度对比再次,比较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小及其波动性。
结果显示,近20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值低于印度,且波动性显著小于印度。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表明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应能源消耗需要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若小于1,则本年单位不变价GDP 能耗比上年降低;如弹性系数大于1,则本年单位不变价GDP 能耗比上年上升。
因此,一般而言,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意味着经济增长利用能源效率越高。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80~2005)、美国BP 公司《Statis tical Review of W orld Energy 2005》、EIA (Energy Information Adm inistration )和IM F (International M onetary Fu nd)官方网站。
最后,比较中印两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缺口大小,特别是石油生产与消费的缺口大小。
其一,自1980年以来,印度的石油生产和消费始终呈现负缺口;而中国的石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缺口在1992年之前呈现正值,1992年之后石油的消费提高很快,超出了石油的生产,一定程度上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起飞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上升的结果。
其二,中国石油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负缺口日益拉大,已经超出了印度。
负缺口越大,表明该国的能源越不能自我供给,越依赖于外国的能源支持,于是,外来的能源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将更大。
二、能源、技术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原材料,能源可被视为生产要素之一。
投入的能源要素越多,产出则应越大。
从这一角度判断,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应呈现正相关关系。
然而,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自然资源,经济增长越快,意味着能源消耗得越快。
当能源消费超过一定限度时,经济增长将受到限制甚至停滞。
以Rom er (1990)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0内生于资本产品创造和积累过程中,以微观个体追求利润的动机为技术进步形成的机理,构建了一个技术内生型、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微观经济模型,并且对经济增长进行了诠释。
在这里,我们将沿用Romer(1990)模型的主要思想,不同之处在于加入/能源因子0。
于是,模型的假定包括:第一,将经济生产部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最终产品的部门,另一类是中间产品(资本品)生产部门。
第二,能源与劳动、资本被看作是三类生产要素。
能源与劳动直接出现在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中,而/资本0则先进入中间产品生产部门,接着由中间产品生产部门生产出不同的资本品,再进入最终产品的生产中。
第三,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垄断竞争市场,不同的企业生产各具自身特色的产品。
这就意味着中间产品市场上,每一家企业提供一种特定的资本品。
第四,假定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
首先,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过程以如下生产函数表示:Y=L B1E B2Q A0x B3j dj(1)其中,Y表示最终产品的产出,L表示劳动投入,E表示能源投入,x j表示由中间产品部门提供的多种资本品,B1、B2、B3则代表各生产要素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因子A 在生产函数中表现为资本扩张型,它出现在资本品的积分上限中,表明若A越大,可以选择投入的资本品越多。
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面临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抉择:maxL,E,xjL B1E B2Q A0x B3j d j-wL-P E E-Q A0P j x j dj(2)s1t1w=B1Y/L(3)P j=B3L B1E B2x B3-1j(4)P E=B2Y/E(5)式(3)、(4)和(5)分别表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为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付出的/价格0,此处,对各生产要素的付出与要素的边际产出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