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一维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
- 格式:ppt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38
位势的一维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色散曲线一维双原子链是研究晶格振动的常见模型之一,其可用于解释晶体的声学和光学性质。
在研究晶格振动的过程中,色散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内容,它描述了晶格振动的频率与波矢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维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色散曲线的相关内容。
一维双原子链是由两种原子按照ABAB...的周期性排列形成的周期性结构。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这两种原子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弹性常数分别为k1和k2。
通过应用牛顿定律和胡克定律,可以得到一维双原子链中晶格振动的运动方程。
在固体物理学中,将波的传播方向为x轴,位置为x的原子质点振动的位移为u(x, t),根据牛顿定律和胡克定律,可以得到一维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的运动方程为:m1∂²u(x, t)/∂t² = k1[u(x+a, t) - u(x, t)] + k2[u(x-a, t) - u(x, t)]m2∂²u(x, t)/∂t² = k2[u(x+a, t) - u(x, t)] + k1[u(x-a, t) - u(x, t)]其中,a为晶格常数,表示相邻原子之间的距离。
通过将位移u(x, t)展开为平面波的形式,可以将上述两个方程变换为光学模式和声学模式的形式,从而得到晶格振动的色散关系。
对于光学模式,位移u(x, t)可以表示为:u(x, t) = A1exp[i(kx-ωt)] + A2exp[-i(kx-ωt)]其中,A1和A2为振幅,k为波矢,ω为角频率。
将该位移代入运动方程中,可以得到:m1ω² = 2k1 - 2k1cos(ka)m2ω² = 2k2 - 2k2cos(ka)并且,根据周期性边界条件,可以得到波矢k满足的条件为:exp(ika) + exp(-ika) = 2cos(ka) = -m2/m1通过解以上方程组,可以得到光学模式的色散关系,即角频率ω与波矢k之间的关系。
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光学支与声学支频隙宽度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是一个理想模型,用于研究晶体中原子振动的性质。
它由两种原子按特定顺序排列而成,可以看作是一条由不同类型原子组成的链。
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原子可以看作是一个质点,它们在平衡位置附近以简谐振动的方式运动。
在一维情况下,原子只能在链的方向上振动,其振动模式有两种:光学模式和声学模式。
对于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可以用简谐振动的方程描述:m₁x₁''(t) + k₁(x₁(t) - x₀(t)) + k₂(x₂(t) - x₁(t)) = 0,m₂x₂''(t) + k₂(x₂(t) - x₁(t)) + k₃(x₃(t) - x₂(t)) = 0,...mₙxₙ''(t) + kₙ(xₙ(t) - xₙ₋₁(t)) + kₙ₊₁(xₙ₊₁(t) - xₙ(t)) = 0,其中,m₁、m₂、...、mₙ分别为原子的质量,k₁、k₂、...、kₙ分别为原子之间的弹性系数,x₁(t)、x₂(t)、...、xₙ(t)分别为原子的位移。
这个方程组可以通过求解本征频率和模位移来描述晶格的振动性质。
根据以上方程,可以得到一维双原子链晶格的频率-波矢关系,即声学支和光学支的频率分布。
在这个关系中,频率由波矢 k 决定,光学支频率通常高于声学支频率。
对于声学支,原子振动是同相的,在低频区域可以近似看作是一组刚性振动模式。
在一维双原子链晶格中,声学支的频率在特定波矢区间内存在频隙,即不存在振动模式。
这个频隙的宽度取决于原子质量、弹性系数和晶格常数等因素。
频隙宽度越大,声学支频率范围限制的越小。
对于光学支,原子振动是异相的,在低频区域振动模式不存在。
光学支的频率范围从声学支频率频隙起始位置开始,直至无穷大。
这个频率范围内存在多个振动模式,频率越高,振动模式的数量越多。
一维双原子链晶格的声学支和光学支频隙宽度是研究材料的重要参数,能够提供有关晶体性质的信息。
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光学支与声学支频隙宽度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是指由两种不同原子交替排列而成的一维晶格结构,其中每个原子可以在垂直于链方向上振动。
这种双原子链的振动特性可以通过研究其光学支和声学支的频隙宽度来描述。
在一维双原子链晶格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振动模式:光学模式和声学模式。
光学模式是指原子在振动时相互反向移动,而声学模式则是指原子在振动时同向移动。
这两种模式的频率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并可以根据频率的不同分为光学支和声学支。
光学支是在高频区域出现的一系列频率,其频率范围内没有振动模式存在。
声学支是在低频区域出现的一系列频率,其频率范围内存在振动模式。
频隙是指光学支和声学支之间的频率范围,即在该范围内不存在振动模式。
针对一维双原子链晶格的光学支和声学支频隙宽度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对其方程模型进行求解来获得。
在这个求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周期性边界条件来计算结构中的振动模式。
例如,对于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的光学支,可以使用Bloch 定理来建立方程模型。
Bloch定理是描述周期性结构中电子波函数的一种数学工具,可以用于描述振动模式的波函数。
利用Bloch定理,可以得到一维双原子链晶格的光学支的频率与波矢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的声学支,可以采用拟合弹簧振子模型来建立方程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可以假设双原子链中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恒定,即每个原子与邻近原子之间的弹簧劲度系数相同。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模型,可以得到声学支的频率与波矢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得到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的光学支和声学支的频率与波矢之间的关系后,可以确定频隙的宽度。
频隙的宽度表示光学支和声学支之间不存在振动模式的频率范围。
频隙宽度的大小取决于晶格的几何结构、原子质量、弹簧劲度系数等因素。
总之,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的光学支和声学支频隙宽度是通过求解方程模型得到的,并可以通过计算频率与波矢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一维双原子链晶格的振动特性以及相关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晶格振动和晶体的热学性质[引言]晶体中原子、离子实际上不是静止在晶格平衡位置上,而是围绕平衡位置作微振动,称为晶体振动。
对晶体振动的研究是从解释固体的热学性质开始的,最初把晶体中的原子看作是一组相互独立的振子,应用能量均分定理可以说明固体比热容服从杜隆-珀替定律,但与T=0K时的0C=的规律不符。
1906年爱因斯坦提出固体比热容的量子理论,V认为独立谐振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可以得到T=0K时0C=的规律的结论,但与低温V下3C T的实验结果不符。
1912年德拜提出固体的比热容理论,把固体当成连续介质,~V晶格振动的格波看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得到低温下3~C T的结果。
随后,玻恩及玻V恩学派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比较系统的晶格振动理论成为最早发展的固体理论之一。
晶格振动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固体的热学性质、结构相变等许多物理性质都是极为重要的,是研究固体物理性质的基础。
因为固体是由大量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价电子和离子组成,所以固体实际上是由大量电子和离子组成的多粒子体系。
由于电子之间、电子与离子以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要严格求解这种复杂的多体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注意到电子与离子的质量相差很大,离子的运动速度比电子慢得多,可以近似地把电子的运动与离子运动分开考虑,变成一个在晶格周期场中运动的多电子问题;在考虑离子的运动时,则认为电子能够即时跟上离子位置的变化,变成离子或原子如何围绕平衡位置运动的问题。
这种近似称为绝热近似。
晶格振动理论就是在这个近似的基础上建立的。
本章首先从最简单的一维晶格出发,说明晶格振动的基本性质,然后推广到三维情况,最后讨论晶体的热学性质。
[本章重点]一维单原子链晶格振动,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声子,晶格比热的德拜模型,晶格振动的模式密度,N 过程与U 过程§3-1一维单原子链考虑由N 个相同的原子组成的一维晶格,如图3-1-1所示,相邻原子间的平衡距离为a ,第j 原子的平衡位置用x 0j 来表示,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用u j 来表示,第j 原子的瞬时位置就可以表示为:j j j u x x +=0………………………………………………(3-1-1)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设为)(ij x ϕ,如果只考虑晶体中原子间的二体相互作用,则晶体总的相互作用能可表示为:()∑≠=Nji ij x U ϕ21……………………………………………(3-1-2)式中ij ij i j ij u x x x x +=-=0是i 、j 原子的相对距离,i j ij u u u -=是i 、j 两原子的相对位移,在温度不太高时,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微振动,相邻原子的相对位移要比其平衡距离小得多,可将ϕ展开为:………………(3-1-3)于是有:()∑∑∑≠≠≠+⎪⎪⎭⎫⎝⎛∂∂+⎪⎪⎭⎫⎝⎛∂∂+=j i ij ij j i ij ijj i ij u x u x x U 202200412121ϕϕϕ……………(3-1-4) 图3-1-1 一维单原子晶格()()()+⎪⎪⎭⎫⎝⎛∂∂+⎪⎪⎭⎫ ⎝⎛∂∂+=+=2220021ij ij ij ijijij ijij u x u x xu x x ϕϕϕϕϕ式中第一项是所有原子处于平衡位置上时的总相互作用能,用U 0来表示,是U 的极小值,()∑≠=ji ij x U 0021ϕ…………………………………………………………………… (3-1-5) 第二项是i j u 的线性项,它的系数为:()∑≠⎪⎪⎭⎫⎝⎛∂∂i j ij x 0ϕ,是所有其它原子作用在i 原子的合力的负值,当所有原子处在平衡位置上时,晶体中任一原子所受到的净作用力应为零,所以在式(3-1-4)中不存在位移的线性项。
位势的一维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色散曲线在固体物理学中,位势的一维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固体物理学中的一些关键现象。
晶格振动是晶体中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发生的小振动,它是晶体中热力学性质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研究晶体的声学性质、热学性质和磁性质等。
一维双原子链是由两种不同原子以交替排列形成的,其中每个原子的势能可以用简谐振子势能表示。
因此,这个系统的晶格振动可以通过一维简谐振子链模型来描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个原子都看做是一个简谐振子,相邻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势能函数的一阶导数,即表示为弹性常数k。
由于这个模型是一维的,因此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上的振动是独立的。
对于一维双原子链,晶格振动的频率可以用色散关系来描述。
色散关系是指在一个周向周期内波矢的变化引起的频率的变化。
在一维双原子链中,波矢k和频率ω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ω^2(k) = (4k^2k^2 - k^2k^2)/(4m) +/- ((k^2k^2)^2 - (4k^2k^2 -k^2k^2)^2/16)^(1/2)/(4m)其中,m是原子的质量,+/-代表长波和短波模的解。
这个色散关系表明在一维双原子链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振动——声学振动和光学振动。
声学振动通常来源于原子的长程弹性相互作用,具有相同的相位和相同的振动方向。
这意味着在这种振动中,相邻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移是相等的,它们沿着链的方向振动。
相反,光学振动通常源于原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具有不同的相位和不同的振动方向。
这意味着,在这种振动中,相邻原子的相对位移是不相等的,它们在垂直于链的方向上振动。
对于一维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有两个特别有趣的点:无穷远波长和极短波长的情况。
在无穷远波长的情况下,声学振动和光学振动的频率都趋于零。
这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晶体的平移是可能的,并且这是一个有声波的晶体。
在另一方面,当波长很短时,声学振动的频率趋于一个有限值,而光学振动的频率则趋于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