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
- 格式:pptx
- 大小:150.64 KB
- 文档页数:50
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作用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的器官系统。
下面将介绍一下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作用。
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心脏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要功能是驱动血液循环,保证氧气和养分的输送;此外,心脏还与神经系统紧密联系,控制情绪和认知能力。
肺脏负责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此外,肺脏还起到温暖和湿润空气、保护上呼吸道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作用。
肝脏是身体的解毒器官,负责代谢和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此外,肝脏还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起重要作用,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
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促进消化和吸收过程,同时还担负着产生和储存血液的功能;此外,脾脏还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维护身体的免疫平衡。
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负责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液体,维持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此外,肾脏还参与调节血压、产生激素和维持骨骼健康等功能。
胆囊负责储存和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胃负责储存和消化食物,分解蛋白质和杀灭细菌;大肠和小肠则是消化道中的重要部分,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养分。
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帮助排除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液体;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主要涉及体内的水液代谢和气机运行。
总之,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系统,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相互协作,维持人体健康的正常运行。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 wǔ zàng liù fǔ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示例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六腑指的是什么
六腑指的是人的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六腑是中医藏象理论当中的重要内容,是和五脏相匹配的一套人的器官组织,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具体来说六腑和五脏当中的心、肝、脾、肺、肾,还有心的外围组织心包是互相对应的。
可以看到六腑与五脏不同,像胆、胃、大小肠、三焦这些器官,都是属于空腔的脏器,所以在中医藏象学理论当中,六腑的特点叫做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一个通道,而并不储存、不贮藏任何的精微物质在里面。
所以六腑有自身的生理特点,一定是保持通畅才能保持健康,六腑也是在临床当中经常用来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1。
六腑的名词解释人体腑体系是指人体内的腑(organs)和腔(cavities)的总称,有的说法称其为“六腑”。
六腑就是肺腑、心腑、脾腑、肝腑、胆腑和肾腑。
它们共同组成我们人体的腑体系,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协作,维持人体内部平衡,使身体得以正常运作。
肺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个腑,它主要负责维护人体的健康,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负责呼吸的功能。
肺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肺泡,它能够吸收氧气,同时释放二氧化碳。
肺腑还会分泌一种液体,能够润滑肺腑内的细胞,使呼吸变得更轻松。
心腑是人体最重要的腑,它负责血液循环,控制人体的血液流动,并且维护血液压力。
心腑内有四个部位,分别是左心室、右心室、心房和心耳,它们负责不同的功能,如右心室负责血液出血,左心室负责血液收缩,心房负责血液的调节,心耳负责维护血液的正常流动。
脾腑是人体腑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腑,它主要负责血液分泌和吸收,调节血液流动,以及维护人体免疫功能。
脾腑在人体病理变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缓解某些病症,如贫血、传染病等。
肝腑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腑,它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以及分解和利用人体内的毒素。
肝腑内有丰富的血管,能够将营养物质迅速运送给其他器官。
它还能够分泌出一种液体来帮助消化,这种液体叫肝汁,能够溶解脂肪和蛋白质。
胆腑是消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脂肪和蛋白质,以及分解高热量食物,将高热量食物转化成低热量食物,以便进入肠道吸收。
胆腑内分泌的胆汁可以促进消化,胆酸含量过高会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肾腑是人体重要的排泄腑,它可以从血液中清除毒素和废物,调节水分,并且负责激素分泌,控制血液中钠和磷的含量,以及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肾腑也可以分泌出一种液体,叫尿液,它能够排出人体的废物,保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以上就是六腑的名词解释,它们是人体重要的腑体系,它们之间相互协作,维持人体内部平衡,使身体得以正常运作。
正确保护和调节六腑,是人们保持健康的基础。
中医学: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其清者(水谷精微)由脾吸收,转输于四脏,布散于全身;其浊者(食物糟粕)下传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则经三焦注入肾与膀胱,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饮食物自进入人体内,到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出,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关隘,《难经•四十四难》称为“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七冲门中任何一门发生病变,都会影响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二六腑要完成受盛和传化水谷的生理功能,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的通畅及功能的协调。
即必须不断地虚实更替,使其内容物适时地通降下行。
故后世医家则将六腑的生理特性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二六腑通和降的太过和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谷的受盛和传化,出现各种病理状态。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和六腑有什么关系什么是五脏六腑?五脏和六腑之间有什么关系?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五脏和六腑之间的关联,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
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心与小肠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
反之,如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肺于大肠也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
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
如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称为气虚便秘。
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
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
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得传化过程。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表里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就会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
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会影响及脾的运化与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六腑的名词解释六腑是指肝、胆、脾、肺、心、肾。
它们是体内六大脏器,也叫“六府”,统称六腑。
它们分别负责把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化学物质,并进行久质定型、合成新物质,以及基本机能的调节维持机体内稳定的状态,从而保证人体健康。
肝:肝在体内可以分解外界的有害物质,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是机体最重要的解毒机构。
它还可以将血液中的脂肪以及抗体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
肝脏还负责制造调节血液各种液体及糖分、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及淀粉的糖化等。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胆汁中含有胆碱、胆盐等,可以溶解食物中的脂肪,把脂肪变成胆固醇及脂肪酸,以便消化吸收。
胆也负责排除体内各种毒素,将其排出体外。
脾:脾的功能是消化、吸收、储存、分解、排出体内各种有益物质,例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等,保持全身代谢平衡,作为消化系统的主流道与唾液腺、胆囊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胃形成消化吸收系统。
肺:肺是人体最重要的气体交换器官。
它可以将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吸收,将体内废气(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连接于肺的支气管分布在肺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有效的把肺里的空气运到体内每一处,从而保证人体的气息和健康。
心: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可以将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以血液形式送至全身各处,使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保持活力。
此外,心脏还可以活动呼吸控制,调节体温,保持血液的稀释浓缩等。
肾:肾脏是人体血液净化和代谢的重要器官,肾脏过滤血液中的毒素、残留物,具有排泄、调节、保持和合成的功能,可以调节水、电解质的平衡、激素的分泌、蛋白质的合成等。
以上便是六腑的功能和作用,它们是体内最重要的器官,对人体始终处于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六腑功能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调节自己的作息规律,均衡饮食,保持积极情绪,远离烟酒,每天多运动,才能保持健康,使六腑功能正常发挥其作用。
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六腑是中医学中的独特概念,指的是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胆。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下面将分别介绍六腑的特点。
1.胃:胃是食物的主要消化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食物,运化消化,使之转化为浆汁,为脾胃提供充足的滋养。
在胃的运化消化过程中,胃壁分泌胃液,包括胃酸和酶类物质,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胃还具有脾阳化生的功能,将胃中的水谷精微转化为精气血液,供给全身的组织器官。
2.小肠:小肠是胃产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它具有分解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
在小肠内,通过胃液和胰液的作用,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方便吸收。
同时,小肠内皮细胞上有丰富的微绒毛和细胞间隙,增加了吸收表面积,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3.大肠:大肠主要负责水分的吸收和宿便的排泄。
在小肠中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经过大肠的蠕动,进一步排除大便中的水分。
同时,大肠黏膜表面有大量的芽胞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进一步为肠道提供营养。
4.膀胱: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由肾脏产生的尿液,在合适的时候将尿液排泄出体外。
膀胱有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能够通过收缩和松弛肌肉,控制尿液的排泄。
此外,膀胱在中医理论中也和肾相互关联,肾主水,膀胱主气,两者密切配合,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5.三焦:三焦是指心包、胸腔和小腹。
在中医理论中,三焦是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运化的器官,主要负责运输和排泄水液。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三焦起到“通降浊”的作用,使水液得以循环流动,保持身体的水液平衡。
三焦还与气机运行有关,调节脉搏、推动气血循环。
6.胆:胆是由肝脏产生的胆汁储存在胆囊中,胆汁在胆囊收缩时进入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具有排毒、泻火、助消化的作用,能够分解脂肪,在小肠中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
此外,胆也参与血液净化和胆红素代谢,具有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综上所述,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六腑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饮食和水液。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结果。
脾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消化下传于小肠,经小肠进一步分清别浊,其清者即精微物质部分,通过脾脏的转输营养全身,其浊者为糟粕,即食物残渣,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化,由肛门排出。
代谢后的废液,经过下焦渗入膀胱,经膀胱气化而成尿液,及时排出体外。
整个消化过程还有赖于胆汁进入小肠,以助饮食的消化。
三焦是津液流通的通道,津液经三焦而分布全身,发挥其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六腑是相互连接的,每一个腑都必须保持泻而不藏的特性,及时排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通畅,正如素问所说,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正因为六腑相互连接,所以任何一个腑出现病变,都会连累到其他腑,进而影响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六腑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
以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
既要及时排空其内容物,又要不停地往下传递,所以六腑皆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但是通和降的不及或太过,也属病态。
同时,还要注意,若六腑不能做到泻而不藏,势必导致水谷和糟粕停滞或积聚,所以六腑之病多实证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奇恒之腑,胆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
肝与胆有经脉络属,而为表里。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储存胆汁,胆者,中精之府,内藏胆汁。
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余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与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素问所说的:土得木而达,即使以五行学说的理论来概论来概括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制则生化的关系2.排泄胆汁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排泄,肝疏泄正常,则胆汁排泄则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亦健旺。
反之,肝失疏泻,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郁结,肝胆气机不利,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出现肋下脏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
六腑脏器合称: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小儿推拿穴位名。
六腑在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从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六腑•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生理功能传化物•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正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具体地说,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肠道,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之精微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