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六腑——胆、胃

我们上一节讲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具有藏精、纳气、主水的生理功能。肾,它的主要生理特性是有闭藏的特性。肾的阴阳为人身诸阴诸阳之本,肾在五脏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在明清时期关于藏象学说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命门学说的出现,强调肾在人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常常把调节肾的阴阳作为最终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六腑

我们这一节讲六腑,首先讲六腑的定义,什么叫做六腑?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导化物。二、饮食物经口摄入以后,它的传导过程是:中医学认为它需要经过消化道的七个关卡,《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其中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的上口为贲门,胃的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交会的地方为阑门,肛门为魄门。饮食物由口摄入,进入体内,经过消化道的七个关卡最终排出体外。第三点需要掌握的是六腑一个共同的特性叫做六腑以通为用。怎样理解六腑以通为用?通是指六腑的气机通畅,不仅要通而且要降,就这个意义讲六腑的共同特性应该是六腑以通降为顺。这样一个特性强调的是饮食物经口摄入以后经过消化道,经过脏腑的调节,不断的吸收、代谢,最终代谢产物层层的向下传递,最终排出体外。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而水谷精微被全身所利用。也就是说六腑必须保持始终是气机通畅的状态,就这个意

义讲叫“六腑以通为用”。由六腑以通为用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理论上还有一个结论叫做“六腑以通为补”,这里这个补的意思是调整六腑的功能活动,使它保持正常通降的特性,不能理解为补虚的补。也就是说在病理状态下通过调整六腑的通降特性,通过调整六腑的阴阳失调,不论是补还是泄,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达到正常的通降状态,就这个意义讲叫六腑以通为补,不得理解为补虚才能够使六腑通畅。

一、胆

下面我们分别讲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首先讲胆,我们在讲肝的时候,讲脾的时候都涉及到胆。

一、讲胆的生理功能。

胆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贮藏和排泄胆汁。中医学认为,胆汁的生成来源于肝脏,这一点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它和现代生理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中医学称之为胆汁是来源于肝脏,是借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这是第一。第二、胆汁生成以后要进入胆腑,胆是六腑之一,我们称之为胆腑,由胆腑浓缩形成胆汁,并且贮藏于胆。这个过程受肝的疏泄功能来调节。肝的疏泄功能决定了胆汁的生成,胆汁进入胆腑,经过胆腑的气化作用,形成胆汁并且贮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第三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它的机制仍然是在肝的疏泄的作用下,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调节胆的疏泄,我们称胆的疏泄,胆疏泄就是胆的分泌排泄胆汁,用现代生理学的话讲叫胆囊的舒和缩,我们中医学称之为胆的疏泄作用。胆的疏泄取决于肝的疏泄,换句话说在肝疏泄作用的调节下胆能够正常的进行疏泄。胆汁才能够正常地排泄。排泄入哪里?排泄

入小肠,这在中医学文献里面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在这点上和现代生理学认识一致。总之,我们在这学习胆的生理,第一个功能,一定要明确的认识胆的生成、贮藏、排泄胆汁的作用,是在肝的疏泄作用的调节下完成的。这一个学术观点也体现了咱们中医学处理脏腑的关系,叫做以脏率腑。也正是这样一个思想,所以我们强调人体的结构,比如脏腑系统,强调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这样一个系统,没有说以脏腑为中心的结构系统。大家注意中医学在讲脏象学说里面强调脏腑的时候重在突出脏,叫以脏率腑。我们在这讲肝和胆,肝对胆的胆汁生成、分泌、排泄作用也进一步体现出来。正因为这样一个思想,所以中医治疗胆的病理变化重在治肝,而不是在治胆。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入胆经的药物必然要入肝。比如,治肌肤发黄,中医称之为黄疸,就是胆汁的排泄异常,常常疏肝利胆。如果仅仅是胆自己的疏泄功能失常,那就应该是疏泄胆,胆腑,而不应称之为疏肝利胆。这就是中医脏象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通过这个治疗黄疸的药物,药物的功能体现出来。胆贮藏、分泌胆汁的功能一旦失常,就会出现胆汁的溢于体外,表现为颜面肌肤发生黄染,中医学称之为黄疸,这个术语和现代医学黄疸意义相同,只是产生的原因机制不同而已。后面举了个例子,仅供同学们在学习中,为了理解胆的第一个功能贮藏、排泄胆汁,为了帮助理解而已。要求同学们记住胆汁的生成、贮藏、排泄的作用机制,它的作用,我们在讲肝主疏泄,促进消化吸收的时候,讲到胆汁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第二叫胆主决断,这个功能也是比较难理解的,在这一节里面可

以说是一个难点。第一、说一说什么叫做胆主决断。所谓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断的作用。换句话说,胆主决断它的作用浓缩为两点,一判断,二决断决定,即判断事物作出决定。那么判断最后作出决定实际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接受了信息,用中医神志学说,经过神的作用将信息进行处理,最后作出决断,发出指令,这是一个神志活动过程。那么这个工作、这个任务,在中医脏象学说里面是由谁来执行的呢?是由胆来执行的。二、怎样理解胆主决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呢?这一作用体现在胆具有防御、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从而维持控制气血正常运行这样一个作用。最终能够保持人体五脏系统之间的协调平衡。关于胆主决断,在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学说,同学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阅读历代文献,特别是近代的在杂志上所发表的,就胆主决断的这个命题所发表的各种论文,可以来作阅读,来进一步理解胆主决断。学说很多,站在不同角度来论述它,我们这里从实践需要出发,从实践的需要来定义它,将这个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定义胆主决断意义,胆主决断它具体执行什么样的功能。那么胆主决断这个功能,也就是这个理论,一、在理论上它解释了在思维活动过程中怎样来判断事物,作出决断,解释思维活动,神志活动有胆参与。在六腑当中请大家注意,我们讲五脏皆藏神,那么以脏率腑,脏和腑是同一系统,按照这个逻辑推下去,五脏皆藏神,那六腑也都应该藏神。但是在六腑当中只有讲胆参与神志活动,表现为胆主决断的功能。至于其他几腑为什么不讲也参与神志活动,中医历代的文献

记载较少,所以中医学理论在神志学说里六腑主要涉及到胆。它在实践意义上旨在指导我们在精神神志疾病过程中易于出现惊恐这样的病理改变的时候,才常常从胆主决断这个角度来理解,在治疗的时候才常常从胆入手,著名的方剂叫温胆汤。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学习温胆汤,通过温胆汤这个方剂的结构,它的作用来进一步理解胆主决断。我们在这里定义胆主决断,讲它的生理功能,它所反映出的作用,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的,和温胆汤它功能、主治相符。

第二、我们讲胆的生理特性。

第一叫胆气主升。胆和肝同属于木,这里面出现了个甲和乙,大家可能知道中国的历书天文,有天干地支,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等,那么它和五行对起来,相对应起来,那么甲乙对着木,至于它们之间这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寅癸这些和五行的关系,同学们将来会在经络学说讲,有兴趣的同学将来在学习《内经》的时候,讲五运六气再讲,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任务,在这里面只要求同学们知道这个乙木和甲木是从哪来的呢?这个甲乙按五行分类同属于木。因此说,肝属乙木,胆属甲木,按照五行归类,就是这样规定就可以了。从它的推理过程看,说胆肝同属于木,那么肝主升发,肝气宜升,喜条达而恶抑郁,那就决定了胆也必须这样。把胆必须具有升发这样的特性,把它抽象出来称之为胆气宜升,胆的正常生理状态必须保持升、泄这样一种状态,与肝主疏泄相一致。胆气主升一旦不能够维持正常状态叫胆气郁滞,我们讲肝失疏泄叫肝气郁滞,那么胆气不升,叫胆失疏泄,胆气郁滞。换句话说,胆气宜升这样一个特性就是指胆必须

具有升发条畅的特性,它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它有什么作用呢?胆气保持升发状态,它才能够完成主决断的作用,也就是说才能够完成判断事物,作出决定,协调脏腑之间关系平衡这样的作用。我们在讲肝主疏泄的时候,提到一个肝,讲它生理特殊性的时候,讲肝为刚脏,肝为五脏之贼,就是说肝脏失去其条达特性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病理改变。按照说胆与肝同属于木,胆气宜升,与肝喜条达同义。如果按照这个推下去,胆失疏泄,就胆气不升,也应该称为五脏之贼,但是在中医理论里面胆失疏泄直接影响到的主要是指脾和胃,这和我们前面在讲肝的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促进消化吸收第二个机制是一致的。在所有的文献当中,中医理论并没有出现胆失疏泄以后还能够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其中最主要是脾胃的消化功能。那么和我们前面讲它判断事物作出决定,影响神志的功能是不是矛盾呢?不是矛盾的。胆失疏泄,主要影响是在消化吸收过程当中,脾胃的功能,累及脾胃。那个判断,作出决定,对事物作出决断失常是指的胆的功能影响到心,影响到心神的作用。前面讲到温胆汤,温胆汤的适应证叫胆郁痰扰这样一个证,扰于哪呢?扰于心,所以才出现心神不定,胆怯易惊,恶梦纷纭。解释它是指郁而生痰,痰扰于心,使心神失守。总结这两点胆气宜升这个特性一旦失调,它影响了胆的生理功能。一、疏泄胆汁功能失常,那么影响了脾胃的消化。二、影响主决断的功能,影响了心神的功能。这是胆的生理特性,胆气宜升,它的实践意义。

二、性喜宁谧,中医学称胆为清静之脏,也称它为清静之腑。胆既然是六腑,为什么还称为脏呢?实际在中医历代文献里面,在这里

讲胆为清静之脏,为清静之腑,这个脏和腑是同义的,是它互换用的。这里并不是指它就是五脏,它就是六腑,单纯的六腑,单纯的五脏而言,我们把放在六腑里面,那么它定义应该称之为叫清静之腑。但是特点是它贮藏胆汁,这个胆汁中医学又称之为精汁,就是精微物质,又可以称它是精气。这个精气,贮藏精气是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就这个意义讲胆具有脏的特点,所以古人从这个意义说可以称胆是个脏,可以称清静之腑为清静之脏。这是仅仅从它贮藏精汁,比如说,贮藏精气这个生理功能而言的。我们定义这个胆,就这一点称它为清静之脏。说它性喜宁谧,什么意思呢?胆的功能状态,它必须是处于宁静的状态,最怕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把它这个属性叫喜宁谧而恶烦扰。一、胆的气化,它的气机处于宁静,不受外界不良刺激影响的条件下才能保持胆气宜升这样一个正常的特性,才能够保证胆发挥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这样一个正常的生理作用。在实践上,它的实践意义,这个特性重在用于解释我们前面讲胆郁痰扰出现心神症状这样一个病理变化,用于指导治疗用于胆郁痰扰,痰扰于心,导致心神的功能发生改变,以胆怯易惊为重要临床特征,这样一种病理情况下,从胆入手去治疗,它的实践意义在于此。

二、胃

第二讲胃,在六腑当中胃是个重点。胃又称为“太仓”,又称为“水谷之海”。为什么又称为太仓?仓就是贮存粮食的地方。胃,人体的胃,经口摄入的食物第一关要进入胃,胃贮藏起来,然后经过胃初步消化,人吃进去的东西,就这个意义讲,它有贮藏饮食物的作用,

称为太仓。水谷,是饮食物的泛称,它要都暂时贮存在胃,经过胃来初步进行消化和吸收,就这个意义讲称胃为水谷之海和太仓。第二中医称胃,又叫作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称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胃上邻食道,下通小肠,是饮食物进入体内接受向下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一讲胃的生理功能:

一叫受纳水谷。所谓受纳是指接受容纳的意思,什么叫做胃主受纳水谷呢?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前面说到水谷是饮食物的泛称,正因为胃有受纳接受水谷的作用,宛如粮仓,所以它又别称太仓。因为它容纳的是水谷,所以又称它为水谷之海。它受纳水谷除了接受容纳之外,称它水谷之海、太仓之外,中医学理论当中对胃还有一个评价,就是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它还有一个评价,叫做为气血之海,将水谷之海和气血之海统一起来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同学们可以回忆,我在讲授脾主运化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原理的时候,讲到脾能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论述过程中我有的时候讲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那里并没有进一步去阐述为什么胃也为气血生化之源。我们在这里讲胃主受纳水谷,就回答了为什么说称胃为气血之海。那么怎样理解胃为气血之海呢?是指胃,我们下面还要进一步讲胃受纳水谷,腐熟水谷,就是胃要对饮食物即水谷进行初步的消化吸收,为脾主运化作好准备。二、水谷它可以转化为精微,精微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就这个意义讲,从胃主受纳水谷可以间接推出来胃为气血之海,就这个意义讲胃为水谷气血之海。正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前面讲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习惯上常常脾胃并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论证这个命题,我们讲到这里,仅仅应用脾主运化水谷这个原理、功能论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逻辑上就不完善,那必须把胃主受纳水谷,胃为气血之海这样一个原理,这样一个论据纳入进去,从脾运化水谷,从胃受纳水谷,为化生精微提供物质源泉,那就是说从两者脾和胃在化生气血方面的作用,两者的作用一起来论证,把它纳入一起,统一来论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受纳水谷这样一个功能,它的理论意义,重在说明它是气血之海,为化生水谷精微,化生生命基本物质提供第一个保证。在实践上只要是食欲的改变,不论是食欲亢进,不论是食欲减退,把它都叫做受纳水谷的功能异常,都来自于胃,都可以从胃入手,调节胃的阴阳平衡,进行治疗。但是在这里主要是指受纳,用我们现代语言讲说就指食欲而言。

第二个功能叫腐熟水谷。什么叫做腐熟水谷?胃的腐熟水谷,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这样的生理作用。怎样理解胃腐熟水谷的机制和过程呢?它的机制过程是胃接受了由口摄入的饮食物,首先容纳起来,也就是贮藏起来,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胃的气化作用将饮食水谷转化为食糜进行初步的吸收,为脾主运化作好充分的准备。它的机制,从理论上讲要靠脾的温煦,胃阳的作用,也就是说靠阳气的温煦。历代文献在中医理论阐述胃受纳腐熟作用的时候,都强调脾阳对胃阳的作用,通过它们的温煦作用来实现受纳水谷,腐熟水谷,受纳腐熟的作用。那么既然强调脏腑的生理功能,它正常

状态意味着阴平阳秘,在这又为什么强调它们的受纳腐熟作用,又突出强调它们的机制是赖胃阳和脾阳的温煦而实现的呢?这也体现了我们前面曾经讲到阴阳二者,在中医学中强调阳的重要性,所以强调阳化气。这里面并不排斥胃的气化过程中,在受纳腐熟过程中,胃阴的作用。是在承认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是在胃本身气化作用,那就是说它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下才能完成,又突出强调胃的阳气在受纳腐熟当中的作用。为什么前面又讲一句说要赖脾阳的温煦呢?这又体现出中医脏和腑相比较而言,强调脏的作用。它不仅仅是脾胃同居中焦,也不仅仅是将来大家学习《内经》叫脾胃以膜相连,不仅仅是同居中焦,这也体现了中医学关于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腐熟水谷的结果将水谷初步消化形成了营养精微。通过腐熟的功能进一步论证了脾胃为气血之海。通过胃主腐熟的功能来论证胃为气血之海,是直接论证的。腐熟,将水谷通过腐熟化生精微,中间形成食糜这个阶段,那么对某些精微有初步的吸收,为气血化生提供源泉,而通过胃受纳来论证胃为气血之海,立足点,前提是它为化生气血的物质水谷提供贮存的场所,没有胃的受纳水谷,就无所谓水谷能转化为精微,这是从不同的前提和条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胃为气血之海。在这里面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胃气的概念。中医学从古自至今,不论是生理还是病理,非常强调胃气这样一个概念,中医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人以胃气为本,这句话,这是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大家知道这个常识,叫做民以食为天。就是人出生之后,必须接受摄取食物,那么摄入食物,主要除了口之外,胃受纳,容纳于胃,胃能够受纳和腐熟,

强调胃在接受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当中的特殊作用,所以中医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这是一、人以胃气为本。第二只有胃气正常,就是胃的功能正常,生命物质来源才能够源源不断而来,就是水谷精微才能源源不断而来。那么水谷精微是化生人体生命基本物质的主要源泉。就这个意义强调胃气,就是胃在维持人的正常生命过程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实际上胃与脾共为后天之本,我们前面讲脾为后天之本,实际上到这讲了胃以后,我们才能把两者联接起来,就是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正因为胃和脾同样都为后天之本,就这个意义说人以胃气为本,这是一个原理。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又派生出一个原理叫胃为五脏之本。前面反复讲中医脏象学说是以脏率腑,强调脏的特殊作用,而这又讲胃为五脏之本。那么胃为五脏之本,这里面这个脏和腑的关系,胃是腑,就这个命题,那么可以看出来,那脏腑的关系是什么呢?那成了腑为本,脏为末。怎样来理解胃为五脏之本呢?这是从胃主受纳,主腐熟,为气血之海,气血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五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就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物质基础而言,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是一个重要的机制,没有这个机制难以为五脏的功能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就这个意义讲,得出来胃为五脏之本这样一个结论,这样一个命题。不能理解为我们前面反复讲脏和腑的关系以脏为主,腑为次,强调以脏率腑,而这讲胃为五脏之本,又倒过来了,逻辑上是不是矛盾的呢?不是矛盾的。那到底怎样来理解胃气的含义呢?胃气这样一个科学术语,在中医文献当中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只讲两个义项,一指的胃的生理功能和

生理特性。也就是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处于正常状态,通称为胃气。用胃气高度概括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把它们所有的功能特性集中起来高度概括,称之为胃气。我们前面讲人以胃气为本,那么强调胃气,第一个义项是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概括,就此而言。因此才得出结论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和我们前面讲中国文化的民以食为天在意义上是相同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考察疾病的时候特别注意询问患者的胃口如何,经常总是问食欲,不同情况的疾病,都问你吃饭怎样,问他吃饭怎样在于考察这个人的胃气如何。中国文化问好,咱们现在大家早晨见面都说早上好,按照传统的中国文化来问好,好像咱们东北,锦州、朝阳这一带,说话尾音高,早晨一见面“你吃了没有”,这个尾音很长,如果把这个地方的方言去掉,我们大家看中国文化,看历代的文学作品,问好的时候,大家如果将来有兴趣,可以念“小学”,念《幼学琼林》,可以看《颜氏家训》,看看那个怎么样处理家政。早晨怎么样问安,那称呼不叫你好,就是早晨你问好的时候,您吃了没有,吃早饭没有,吃早点没有,并不是说中国人都是饭桶,张嘴第一句话就是问吃没吃饭。它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问的是健康与否,不是问你能吃饭不能吃饭,这就是胃气的概念来的,人以胃气为本,标志着这个人健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个概念在指导我们临床实践上,医生不管病情轻重,特别注意考察患者食欲情况,病情再重,只要这个患者能够进食,就有可挽回的余地。病情虽轻,这个人滴水不进,预后不好。中医学这样一思想哪来的呢?胃气给我们的提示。这是胃气的第一个

含义。胃气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脾胃的功能活动在脉象上的反映。这个含义将来同学们在学习诊断学脉学的时候讲胃神根,进一步讲,在这里只要知道胃气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脉象特征而言的。那就记住,仅仅记住四个字,脉象在指下表现为从容和缓。什么叫做从容和缓?将来在诊断学进一步讲。这堂课到这里。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 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 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 (1)心气足面有光华

【推荐】脏、腑、奇恒之腑在生理功能特点上与区别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推荐】脏、腑、奇恒之腑在生理功能特点上与区别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的。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根据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又可分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睥、旰、肾,合称五脏。 心包在经络学说中亦作为脏,合之共有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奇,异也;恒,常也。奇恒之腑,可理解为异常之腑),是指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均有别于六腑的“腑”。它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中胆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五脏与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各有其特点。五脏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脏,古作“藏”,有贮藏之义。六腑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腑,古作“府”,有库府之义。《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灵枢·本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这些论述,不仅概括了五脏与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脏与腑在生理功能上的区别。所谓“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主要是针对藏精气和化水谷的不同特点而言,如唐代医家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满也。“ 奇恒之腑,在组织结构上有异于脏,但在生理功能特点上,却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又因其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故称奇恒之腑。《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doc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 .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辨证论治 E.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癖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辨证求I天I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 A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审因论治 D.辨证论治 E.防重于治 答案:9.E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 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属金、属阳。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六腑之三焦

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三焦能“通调水道”,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单选题 1、五行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为(B ) A 金 B 木 C 水 D 火 E 土 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中(A)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诲 E 相反 3、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D) A 推动 B 温煦 C 兴奋 D 滋润 E 上升 4、有孤府之称的是(A) A 三焦 B 小肠 C 大肠 D 胆 E 胃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 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E 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A) A 阴平阳秘 B 阳平阴秘 C 相对平衡 D 绝对平衡 E 不断活动 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A)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足阳明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E 足少阳胆经 8、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C) A 前缘 B 中线 C 后缘 D 上部 E 下部 9、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中午 10、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D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心主神志指的是(B) A 调节情绪平衡 B 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 调节血液代谢功能 E 以上均不是 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D)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1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 A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B 藏精气,藏而不泻 C 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D 既藏精气又传化水谷 E 以上均不是 14、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B) A 小指端 B 足大趾 C 鼻旁 D 足小趾 E 食指端 15、五味的五行属性,甘属(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6、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B) A 怒 B 惊 C 思 D 恐 E 喜 17、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E)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生气 E 血能载气 18、津液变成尿液依赖气的(E)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19、机体抗御外邪的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不包括(B) A 精 B 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0、人的七情中,恐则(C)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一、心与小肠: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 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 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 1、肝:主疏泄。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 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 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 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4、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 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手抖、腿抽筋、舌颤,若热之极点可引起肝风内动而抽搐。肝血充足,指甲红润,如肝血不足,则指甲变软、变薄。 胆的主要动能:储藏胆汁,胆病的主要症状是肋痛,黄胆,口苦,呕吐苦水。肝与胆互为表里并且肝胆相连,发病时常互相影响,所以治疗时也要同步治疗。 三:脾与胃 1、脾主运化: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食物入胃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 并将所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使各组织能利用它作为滋养。另外,还能运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测试题 (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医技等专业) 姓名:科室:得分: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2.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3.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4.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5.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 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6.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7.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 D.舌质鲜红 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 D.正气虚衰 C.正邪两盛 D.邪气致病 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D.天癸至,精气溢泻 E.发堕齿槁 13.某些疾病,常反复发作,而在未发作阶段全无症状或体征,几乎与常人无异。此属下列中何种类型: A.病已痊愈 B.原发与继发 C.卒发与徐发 D.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反复交替 E.复发与休止交替

周易与五脏六腑

周易与五脏六腑(一) 肺与大肠 肺,八卦中兑卦主之,金属.注:(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肺位于胸腔内,与六腑中的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包括两方面即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对人体主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相互交接的场所,人体经过肺部,吸入自然界对自己有益的精华,排出体内无益的浊气,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使体内外的气体不停地得到交换,来维持正常运转的功能,古人有:"天气通于肺"之说.肺有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水谷运化后的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为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主呼吸,以经过心脉而传播给各器官组织,以濡养四肢百骸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肺气运化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出现呼吸无力或短促,以至身倦无力,语言低微等气虚不足之病状. 肺还主生,降的作用.这里的生,降是指吸收和排出的意思.肺所吸收自然界有益的气的推动,使这种生发的气血和津液得以传播全身,体内的脏俯筋络,体外的肌肉皮毛,无处不到.若肺气得不到充分的生发,就会产生胸满,鼻塞,咳喘,甚至气逆等症状.降,就是排出的意思.所谓"降",就是肺气的不断下降即不断地排出其浊气,这样才能导致上焦浊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直至膀胱而使小便通利,通调水道是肺气有促进和推动维持水液新陈代谢的平衡作用.这一功能,是由肺气的运化来完成的,肺气吸收和排出,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正常的升,降,则肺气出入通畅,呼吸均匀.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等等.运化生发肺气通调水道的具体体现.这就充分说明通调水道是由肺气来完成的.若这种肺气的生降失调,可产生小便不利和水肿等疾病,肺又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的主要器官,肺气出,升降正常,则呼吸顺利,嗅觉才灵敏,否则,会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嗅觉不灵甚至导致鼻炎,鼻癌等不良疾病. 大肠,八卦中乾卦主之,象天,属金. 大肠位于腹腔,上接小肠,下终肛门.大肠的功能主要接受小肠向下输出的糟粕物,使之变经成为粪便,然后经肛门排出体外.为此,大肠是传导和排泄糟粕物的通道.若大肠传导和排泄的功能失调,便会产生种种病变,如大肠气血虚弱,不能传导和排泄,则会出现肠鸣,大便难泻等症,大肠突热,则产生大便秘结等症状. 肺与大肠辨证: 肺主气,具有宣通,肃降气机的作用,故其病理表现多见肺气失宣,肺失清肃,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诸气郁,皆属于肺".又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损伤后常见肺与大肠的辨证有 1,肺气虚 临床表现为胸胁隐痛,咳嗽气短,痰白清稀,疲倦懒言,声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光白,舌质淡嫩少,苔薄白,脉虚弱.多见于胸胁陈伤旧患. 2,肺阴虚 临床表现为干咳或痰少而粘,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舌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脏腑内伤日久以致肺阴耗损患者. 3,肺瘀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咳喘,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状,多见于胸部损伤早期的患者. 4,大肠突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口喝,烦燥,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呕吐,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因气血凝滞,壅阻经络,积瘀生热所致. 肾与膀胱 肾,八卦中坎卦主之,属水.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肾藏精,主发育和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能生化气机,它所生之气即肾气.肾的精气旺衰,直接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力.古人有:"肾为先天之本"的名言.肾的精气,有肾阳和肾阴两个方面.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它对人体的各脏腑的组织起着滋润养育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 从阴阳的属性来讲,精液属阴,肾属阳.肾阴与肾阳在人体内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才能维持人体生理病理的动态平衡.若这一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产生肾的精气偏旺偏衰的病理变化.若出现五心烦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头晕目眩,遗精等症状,则是阴虚阳亢之症,是肾阴虚少,不能制胜肾阳之故.又若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疲软,感寒肢冷,小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胆既是六腑之一

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这因为胆排泄的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所以为六腑之一;但胆本身并没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功能,且藏“精汁”,有“藏”的作用,故有别于六腑。所以胆又属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除胆外,其余与五脏都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有的与奇经八脉有关。 胆已在六腑中论及,故在此从略。 (1)骨 骨的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贮藏骨髓。由于骨为髓之府,髓对骨有滋养作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 二是支持形体,保护内脏。骨具有坚刚之性,能支持形体,为人体之支架,使人保持一定的体态。如骨有病变,将影响到人体的活动和体态,可见不能久立、行走振掉等症。骨骼有坚韧性,能防止外力对脏腑的伤害,对内脏有保护作用。 (2)脉 脉,即血脉、脉管。它密布全身,无处不在。脉与心、肺两脏的关系较为密切。心与血脉相通,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故心肺两脏的生理、病理都和血脉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气血在体内循环贯注,运行不息,是在血脉内流行的。血脉对气血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的方向,按着一定的轨道而运行。 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全身。水谷精微物质,只有通过血脉才能营运周身,滋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脉之所以能输送营养、运行气血,是和心、肝、脾及肺等脏腑功能活动有关的。所以,血脉的病变,实际上是上述脏腑病变的具体反映。若这些脏腑功能失常,则血脉的功能将受到影响,临床上可见到出血、瘀血和脉管变硬或弯曲等病变。 另外,自然界的寒邪侵犯到血脉,可使血脉挛急,因而产生四末不温,肢体疼痛,甚至坏死等病症。 (3)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是人体内髓最集中之处,故名“髓海”。 关于脑的生理作用,古人虽未明确,但已初步认识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脑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了。如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指出脑是神的发源所在。二是认为脑与听觉、视觉、嗅觉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有关。如早在《内经》就指出“髓海不足”或“上气不足”皆可出现“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视觉、听觉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清代汪昂提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更明确把思维、记忆及听、视、嗅、言等功能皆归于脑,是中医书籍中言脑功能最全者。 中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肾藏志、主恐。其中特别与心、肝、肾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肾藏精生髓通于脑。正因为脑与五脏有关,故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属于脑的证候和治疗,都包括在五脏的辩证论治中。 (4)髓 髓是分布于骨腔内的一种膏脂样物质。由于髓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名称也不相同,如骨髓、脊髓、脑髓。脊髓与脑髓上下相通,故合称为脑脊髓。 髓的生成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有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髓由肾精所化生,即肾藏精,精生髓。另外,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经过骨孔而补益骨髓,骨髓又不断地补益脑髓。所以,先天之精不足或后天之精失养,都可直接影响到髓的生成。 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养脑,二是充骨,三是化血。髓补益脑髓,骨髓滋养骨骼,已于肾的功能中述及。关于髓化血,古典医籍中论述较少,但也有初步认识。临床上,对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学认为其根本在于肾虚,故运用补肾阴、填肾精的方法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这也是以精髓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5)命门 命门之词,始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如《灵枢。根结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命门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个有实质形体的器官?还是指一种功能?它与肾有什么关系?它的位置在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