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 格式:ppt
- 大小:551.50 KB
- 文档页数:59
课题: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原理;教学目的:让学员初步了解发展经济学及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重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难点: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教学过程: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法制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
经济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抓边,如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的变化;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注重效益性等等;三是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如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
二、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最切合实际地分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握发展的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的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的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度,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首先,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
其次,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第三,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实现经济发展的道路、途径和方式,参与选择和制定发展战略。
这也是法制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概括地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一、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发展经济学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有一个概括的考察和分析。
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发展经济学第一章导论自4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 ).它是二战后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发展中国家及特征1、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 欠发达国家[LDC].[less developed countries](P19)麦克格罗-希尔:“发展中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它的人民正在开始利用可获得的资源,以实现产品和劳务人均生产的持久增长。
一般地说,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际收入水平,而且正在做到这一点的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比较完整地描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发展经济学家是托达罗(Todaro, M. P.)(P20)(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平均在10%——15%。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刘易斯(Lewis, W.A .)“发展经济学研究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元的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主要研究:第一,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第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应采取什么政策来推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采取的发展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增长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资本积累理论;(4)人力资本理论;(5)工业化道路理论;(6)技术进步理论;(7)人口转移理论;(8)平衡与非平衡理论;(9)国际贸易理论;(10)宏观调节理论;(11)环境与经济关系理论。
本课程的考试內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內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題,掌握托达罗的乡一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呈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第⼀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1.发展中国家分类依据:⼀般按照收⼊⽔平。
2.发展中国家的根本特征:收⼊⽔平低下。
3.发展中国家最常⽤的分类标准:世界银⾏的标准。
低收⼊经济组、下中等收⼊经济组、上中等收⼊经济组、⾼收⼊经济组。
4.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①收⼊⽔平低下。
②⽣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
③技术进步缓慢,⽣产率⽔平低下。
④⼈⼝增长率⾼,赡养负担重。
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
⑥农业的占⽐重⼤,⼆元经济显著。
⑦⽣态环境恶化。
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
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5.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6.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特点:①着重探讨与长期变化有关的制度、结构、战略与政策问题;②着重结构分析;③强调⾮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④更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
7.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①形成与繁荣时期(40-60s):物质积累,内向发展,强调政府,结构主义,宏⼤理论。
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60 -80s):关注贫困与不平等,农业,外贸,国别研究。
③新制度主义时期(80 -现在):⽣态环境,新增长理论,社会资本。
第⼆章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1.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化,以及贫困的减轻,收⼊分配不公的下降,教育和卫⽣事业的进步,⽣态环境的改善等。
⼈类发展(丹尼斯·古雷特):⽣存、⾃尊和⾃由。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①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经济增长不⼀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③增长果实的“滴注效应” 。
让低收⼊阶层和贫困者得到增长实惠。
3.5中有经济增长⽆⼈类发展的情况:①⽆⼯作的增长: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也常常不能增加⾜够的⼯作机会。
②⽆声的增长:有些国家经济增长很快,但还远不是民主和⾃由的。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第⼀章:导论⼀.发展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研究⽅法: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特殊研究研究⽬标:赶上甚⾄超过发达国家(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外延(性质):多学科交叉型学科总结:发展经济学是第⼆次世界⼤战之后产⽣的⼀门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分⽀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脉络(1)50,6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w.阿瑟.刘易斯——⼆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R.普雷维什—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2)70,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核⼼问题,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扭曲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制约代表⼈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勃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A.发展研究的趋向:第⼀,经济学主流理论和⽅法有了重⼤进展,这些进展也开始体现在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围和分析深度上。
第⼆,对发展的含义有了更为深⼊的认识。
第三,从全球⾓度考虑发展问题。
第四,对发展经济学进⾏⾰新,建⽴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新型发展经济学。
总体来说,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可以看做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但它更是新古典主义复兴思潮的再⾰命,因为它重新强调经济发展决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相反经济发展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的深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和历史差距(1)现实差距:A⼈⼝问题:⼈⼝规模,⼈⼝素质,⼈⼝结构B⼈⼝聚集效应:⼈⼝聚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或负⾯效应(正效应:资本积累,市场形成,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形成,⼈才聚集,环保)(2)历史差异:1资源禀赋差异—⾃然资源和⼈⼒资源2相对⼈均收⼊和GDP⽔平3⽓候差异4⼈⼝规模,分布.增长5国家历史的移民作⽤6国际贸易引擎作⽤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弱8政治和社会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内经济效应四.农业⼯业国理论(1)代表⼈物:张培刚(2)理论特征: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3)⽅法论:1以局部均衡为主(整个经济相互依存为背景)2不完全竞争(甚⾄于垄断竞争更符合现实)3总体分析法4动态区位理论和时期分布(4)主要内容:1农业的贡献理论:A原材料,⽇⽤品—产品贡献B资⾦,劳动⼒—要素贡献C买者卖者双重⾝份—市场贡献D 农产品出⼝—外汇贡献2⼯业化的内涵,动⼒和机制:定义:⼀系列基要的⽣产函数实现的从低级到⾼级的突破式变⾰根据动⼒的不同把⼯业划分为:⾰命型和演进型⼯业化阶段:初期—消费品⼯业为导,中期—资本品⼯业⽐重⽇益严重,但消费品⼯业仍占主导,成熟期—资本品⼯业占主导五.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兴起:张培刚教授早在1988年的⼀次学术会议上,就针对西⽅某些学者对发展经济学前途的悲观论调,提出建议新型发展经济学的设想并予以探索(特点:把发展中⼤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型国家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度探根索源;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注意研究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第⼆章⼀.⼯业化的定义:指⼯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产业产值(或收⼊)在国民⽣产总值(或国民收⼊)中⽐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业就业⼈数在总就业⼈数中⽐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原理、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3. 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4.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发展经济学概述1.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演变;3. 经济发展指标和衡量标准。
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4.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经济发展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2. 出口导向战略;3.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4.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政策;3. 农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4.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章: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1. 工业化的定义和阶段;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和路径;3. 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制定;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第六章: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2. 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 外资的引进与利用;4. 开放型经济的构建与管理。
第七章:财政政策与金融发展1.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3. 政府支出与经济发展;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P2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