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哲学思想共3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37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休谟哲学思想浅析0501027 05哲学班薛虎周休谟是英国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休谟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继承了洛克的思路,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
至于如何来研究人性,休谟明确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科学本身所能给予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
而休谟哲学也是西方近代最为彻底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一)经验论基本原则休谟的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有意义的观念来源于相应的印象。
那么什么是印象和观念呢?(1)观念和印象“印象”和“观念”是休谟哲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所谓“印象”休谟认为是指现时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两种,一是感觉印象,一是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
休谟写道,“在印象这个名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
” 休谟把“印象”当作人的一切观念和认识的来源。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比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更为彻底,合乎逻辑得到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之为“逻辑终局”,康德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致命打击”。
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也使唯理论的理想破灭了。
休谟面临的问题和洛克、贝克莱是一致的,那就是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主张对人性进行研究,而方法就是经验论的方法。
一、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
知觉又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对象。
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
而观念就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也就是当印象活动停止后在心中留下的摹本。
印象有简单、复合之分,而观念也有简单、复合观念。
由此,他提出“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①印象在先原则,就如上所述;②想象自由原则,也就是心中可以自由地组合形成观念,但无论观念多荒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因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印象)。
由此,休谟便以“感觉印象”作为衡量知识真假的标准。
二、温和的怀疑论既然一切观念都来自印象,印象又以感觉为基础,那感觉从何而来?对待这个问题,经验也只好沉默了,因为这是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的。
洛克认为感觉来源外部事物,但休谟认为既然心物二元,我们是无法知道心中的观念是对外部事物的摹本;贝克莱认为感觉来源于上帝这一精神实体,上帝一样是超经验的,是无法证明存在的。
我们只能感知到时刻变化着的此刻的各种特殊的知觉,根本感受不到那些抽象的、一般的概念。
在心灵呈现的只有知觉,“物质世界”“外部世界”甚至是上帝,都只是一些抽象的或虚假的概念,并没有与它们对应的感觉印象。
但是休谟对于上述的这些的怀疑仅仅只是怀疑,他所持的态度是不置可否,而不是武断的宣称如“物质世界”“上帝”的不存在,只是人们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无法证实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所以他并不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应该称之为不可知论。
他并不认为因为不知道感觉来源就不要感觉了,而是主张退守常识,只要不追问感觉的来源、能合理解释感觉经验就够了。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1大卫·休谟以‘人性’或人的求知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探索和解答人心活动的本质、种类、起源、内容、原则、因果问题作为内容,以实验推理作为方法,以贡献出一幅人类心理的地图,贯通秉持真确事理和新奇说法的各派哲学、摧毁保护迷信的荒谬哲学的基础作为梦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哲学活动,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创立的经验论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经验怀疑主义的哲学理论大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2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3我通过阅读和研究休谟的哲学著作发现,休谟哲学具有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点,也具有概念模糊不清、观点自相矛盾、理论不能自洽的缺陷。
康德和罗素对休谟哲学的评判不符合休谟哲学的实际。
一、休谟哲学著作中的重要概念1、人性(humanity)休谟哲学著作中的‘人性’概念是指什么?休谟哲学著作中的‘人性’概念是指同各门科学和哲学具有种属关系、分为知性和情感两个种类、具有彰显事物和产生知识的能力、被称为一切事物和知识的原因、来源或本体的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
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研究人性是哲学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关键,无不包括在关于人性的科学中间,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4哲学是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科学是以分科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建立的经验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思想探索构建出了“温和的怀疑主义认识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注释:1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注释:2我在研究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休谟的怀疑主义认识论,休谟关于“我们心中的因果关系观念不是来源于经验观察”的观点,休谟对于“因果关系问题”和“归纳和演绎推理问题”的解答不符合客观事实,包含着自相矛盾的错误。
一、大卫·休谟著作中的重要哲学概念1、人性(humanity)1732年21岁的休谟开始撰写分为三卷的《人性论》。
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这表明休谟认为知性、情感和道德是人性的三种存在形式。
休谟说:哲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关于人的科学是其它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注释:3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体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趋势、意识或性质,是哲学从人脑的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的行为中发现、彰显、抽象或产生出来的,具有统帅人脑活动和人体行为的能力,具有两种存在形式和众多语言名称,有别于本体事物和客体事物的主体事物。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人性是人脑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行为中所包含的内容、规定或组成部分,是人脑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行为得以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宰或原因,是哲学在深入全面研究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对象事物时必须研究的主体对象事物。
第十二讲休谟及其哲学第十二讲休谟及其哲学一、休谟生平与著作二、论知性三、论情感四、论道德一、休谟生平与著作大卫·休谟(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他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样,是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持久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
休谟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家系名门,但到休谟时家境已经衰落。
其父亲约瑟夫·霍姆是律师,其母凯瑟琳·福尔克纳是法院院长之女,另外他还有一哥一姐。
休谟两岁时丧父,依靠母亲为生。
童年时代,休谟是在出生地奈因微尔士度过的。
从小休谟性情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尤其是文学。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响,怀疑精神萌芽。
1725年辍学回家。
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镇),在此地的耶酥会学院里博览群书。
1737年,休谟完成《人性论》的写作。
1737年秋回到英国,1738年9月26日,《人性论》出版。
但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冷漠,令休谟大失所望。
此后的一段时间,休谟对自己的《人性论》进行了改写,将原来的“论知性”、“论情感”、“论道德”三卷分别改成《人类理智研究》,《论情感》和《道德原理研究》三书,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
1744年,当休谟有机会在爱丁堡大学谋得道德哲学教职的时候,学术界对《人性论》的冷遇甚至攻击致使休谟的这一愿望落空。
而且还招致六条罪名:①怀疑主义;②无神论;③关于上帝存在的错误观点;④关于上帝是第一因的错误观点;⑤否认灵魂的非物质性;⑥认为是非之间只是人为的差别。
1745年休谟担任安南戴尔侯爵的私人教师。
1746年至1748年,休谟受远亲克莱尔将军之邀两次光顾欧洲大陆,一次是无功而返的军事征伐,一次是几无成效的外交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史》系列五十八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的重要性体现在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逻辑的终点,而成为了彻底的不可知论怀疑主义哲学。
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是《人性论》,但该书出版后并不受到重视,之后他删除了书中部分精华,改版为《人类理智研究》一书,这本书却令康德从“独断的睡梦”中惊醒。
《人性论》的精华部分在第一卷关于理智的论述中。
休谟从讨论“印象”与“观念”的区别入手。
“观念,我指的是思维和推理过程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形象”,那些简单的观念是与印象相似的,只是更模糊一些。
所有简单的观念都得自于简单印象,简单观念严格地代表了这些简单印象。
复合观念则并不一定与印象相似,但构成复合观念的要素都来自于印象。
印象一定先于观念,因为盲人未曾见过颜色,即没有对颜色的印象,因而也就没有颜色的观念了。
各种观念中,那些依然保留了相当大程度原先印象生动性的属于记忆,其他的则属于想象。
(有时我们自身很难区分哪些是记忆,哪些是想象)所有的一般性观念都是附属于某个特定词语的,这个词语让这些一般性观念有了更宽泛的意义,也使它们在必要时能够回忆起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个体观念。
休谟主张,“心灵如果不先对量或质的程度分别形成一个精确的概念,便无法对量或质形成任何概念。
”“抽象观念就其本身来说是个体性的,不管他们在代表印象时会变得多么具有一般性。
”这就是唯名论的一种近代形式,它的缺陷存在于逻辑上及心理学上。
休谟从心理学中驱逐了实体的概念,他说,没有关于自我的印象,因此就没有关于自我的观念。
他断定,对于人类而言,自我不过是不同知觉的一个束或者一个集合,这些知觉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彼此接替,并永远处在流变和运动之中。
对关于自我的观念的否定极为重要。
这个观点是说即使有自我这种东西,它也从未被感知到过,因此我们不会拥有关于自我的观念。
虽然任何人都感知不到自己的大脑,但我们却都有关于大脑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从知觉得出的推论,并不属于那种有逻辑基础的观念,且它们是复合的和描述性的。
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以其怀疑主义哲学而闻名于世。
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对于哲学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其对于人类认识的启示。
一、感知和经验的局限性休谟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感知和经验来实现的。
然而,他指出了感知和经验的局限性。
休谟认为,我们的感知只能获得外部世界的表象,而无法直接获得事物的本质。
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只是一系列感觉和印象,而不是事物的真实本质。
此外,休谟还指出,我们的经验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有限的经验来推断和理解世界,而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理。
二、因果关系的问题休谟对因果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我们常常根据我们的经验和观察来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休谟指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的前后关系,但无法确定其中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休谟认为,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而非基于理性的推理。
三、归纳推理的问题休谟对归纳推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我们通过观察到的个别事例来推断普遍规律。
然而,休谟指出,我们无法通过有限的观察来确定普遍规律的存在。
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个别的事例,而无法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普遍规律。
休谟认为,我们对于归纳推理的依赖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而非基于理性的推理。
四、怀疑主义的启示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休谟的怀疑主义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
其次,休谟的怀疑主义鼓励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要盲目接受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说法,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
最后,休谟的怀疑主义提醒我们要注重经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认识。
大卫休谟哲学思想总结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围绕着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展开,对于我们理解经验和人类行为的本质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以下是对大卫·休谟哲学思想的总结。
休谟对认识论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他的著作《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他的认识论观点,主张我们的认识来源于经验。
他否定了存在先天观念的可能性,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是通过感觉、印象和经验获取的。
休谟将感知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直接的、冲击性的经验,例如我们看到一只猫或者感受到风的吹拂。
而观念则是我们在思维中将这些印象重新组合、再现和推理的结果,例如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只猫。
休谟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我们对印象的有限经验和归纳推理的。
他提出了关于因果关系的观点,即认为我们通过经验中的常联性来推断因果关系。
例如,当我们多次看到一个事件A 后紧接着发生事件 B,我们就会认为 A 是B 的原因。
这种常联性的推理是我们的认知过程的基础。
在道德哲学领域,休谟提出了一个基于情感和习惯的伦理观点。
他认为道德判断不是基于理性的推理,而是基于我们的情感和习惯。
他在《关于道德原则和审判力的调查》(An EnquiryConcerning the Principle of Morals)一书中解释了他的道德观点。
他认为我们对于道德行为的判断是基于我们的情感反应,而不是基于理性的道德原则。
休谟认为,我们的情感反应是通过我们与特定行为的习惯形成的。
当我们重复经历某种行为引起的情感反应时,我们就会形成习惯,并将其视为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
例如,当我们重复见到别人受伤时,我们会感到同情,并认定不伤害他人是一种道德行为。
这种习惯形成了我们的道德判断。
然而,休谟并不是一个相信道德的普世性的思想家。
休谟哲学观点人们总是凭借他们的眼睛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他们的思想来判断。
——休谟人类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类有信仰。
——休谟不久前读过一篇文章,名叫《莫让道德冲昏了头脑》,虽然那只是一位工人的孩子写给父亲的家书,但是里面谈到的关于道德和对待道德的态度却十分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现代社会日益加快的节奏中,人们难免感觉精神空虚,而道德就如同海洋中的灯塔,为迷失方向的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
因此,一个民族如果连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那么还谈什么崛起、复兴、振兴?与此相比,西方国家无论是文化、教育、科技都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这与西方人的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每当听到那句名言“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为止”时,内心就会充满敬畏,这种敬畏并非源于宗教或传统,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敬畏不仅仅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的尊重,把别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
在一些重大灾害面前,他们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行动,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其实休谟自己也说:“在我看来,知识就是力量;没有它,你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知识?为了使自己不变得平庸,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知识?“我认为,知识就像运动员一样,如果我将某件事物赋予真正的意义,那么它就不再是可怕的障碍,而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问过三位班上成绩较差的学生:你们想不想成为好学生呢?他们都说:想。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老师观察发现这三位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期末考试时,这三位学生的成绩果然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让我们不禁疑惑:难道学习成绩真的可以通过短暂的强化训练而提高吗?答案很简单:我们的思维决定着我们的行为。
知识,就如同人类的大脑一样,它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知识是客观存在的,而真正懂得它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便给了这个世界一份特殊的礼物——产生了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人。
换言之,我们只需要学习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并且一直遵循下去,最终我们也会成为一个像罗森塔尔老师一样的老师。
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人物思想及理论实践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元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虽然现代学者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仅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是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
研究休谟的学者常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人物思想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
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因果问题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的思想观点。
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研究》中反驳了'因果关系'具有真实性和必然性的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可以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等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曾经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建立的经验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思想探索构建出了“温和的怀疑主义认识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注释:1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注释:2我在研究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休谟的怀疑主义认识论,休谟关于“我们心中的因果关系观念不是来源于经验观察”的观点,休谟对于“因果关系问题”和“归纳和演绎推理问题”的解答不符合客观事实,包含着自相矛盾的错误。
一、大卫·休谟著作中的重要哲学概念1、人性(humanity)1732年21岁的休谟开始撰写分为三卷的《人性论》。
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这表明休谟认为知性、情感和道德是人性的三种存在形式。
休谟说:哲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关于人的科学是其它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注释:3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体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趋势、意识或性质,是哲学从人脑的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的行为中发现、彰显、抽象或产生出来的,具有统帅人脑活动和人体行为的能力,具有两种存在形式和众多语言名称,有别于本体事物和客体事物的主体事物。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大卫休谟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用一个意指一套共同的思想体系主宰了一个时代的称谓去命名这个时代,始终会隐含有某种误导性。
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去命名一个像18世纪那般混乱动荡的时代,那么毋庸置疑,我们一定会扭曲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
用“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 or Aufklarung)这个称谓把下述两个脉络的学者──一方面是从伏尔泰(V oltaire)到孔多赛(Condorcet)的法国哲学家,另一方面则是从孟德维尔(Mandeville)、经由休谟和亚当·斯密、再到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苏格兰和英格兰思想家──笼而统之地归在一起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要掩盖他们之间的差异,因为从这些学者对19世纪的影响来看,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与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任何表面上的相似性相比要重要得多。
尤其是就大卫·休谟而言,有论者在晚近表达了一个更加切实的观点,即休谟曾“运用启蒙运动自身造就的武器去反对启蒙运动”并开一代先河,“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去削弱种种对理性的诉求”。
[1]人们在说及启蒙运动的时候,就好像它代表着一整套由同质性思想组成的思想体系;这种习惯可以说在德国最为根深蒂固,当然这也是有明确原因可考的。
但是,导致人们对18世纪的思想产生这种看法的那个原因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而且在我看来还是极为不幸的后果。
这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德国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法国学者对英格兰人思想的阐述和解释而了解到英格兰人的思想的(当然,这些英格兰人的思想主要是由苏格兰人阐明的──但是我有一个很难改掉的习惯,亦即当我说英国人的时候,我总是习惯用英格兰人这个术语来意指英国人);而我们知道,法国学者所做的那些阐述和解释往往是一些错误的解释。
因此,在我看来,知识发展史和政治发展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欧州大陆几乎都是通过法国人而了解到那些伟大的政治自由思想的;然而我们知道,法国这个民族实际上在此前根本就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因而他们对那些产生于同法国有着天壤之别的思想和政治环境中的传统、制度和理念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我们也是可以想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