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休谟一、人物简介和著作大卫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是西方哲学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之一。
他继承和发展了洛克、贝克莱等人的思想,将英国经验哲学发展到完成形态。
他总结了自笛卡尔以来近代西方哲学的成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做了准备。
他的思想对后来包括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科学哲学等在内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人性论》是休谟主要的哲学著作,该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伦情感”“伦道德”,其中第一卷是关于认识论的,分为四章:前两章主要讨论了观念的起源、性质、分类问题,第三章讨论或然性即因果关系问题,第四章对怀疑进行了论证。
二、印象、观念和知识休谟的人性哲学首先讨论的是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即知识的起源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当时的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人们将心中出现的一切东西都称为“观念”,因此,知识的起源问题也被称为观念的起源问题。
1、普遍命题的提出①休谟将心灵中出现的一切东西都称作“知觉”印象:是强烈的生动的知觉对两者的区分是休谟论知识起源的第一步观念:不那么强烈和生动②印象与观念的关系A、所有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都是一一对应的。
(如红色简单印象和红色简单观念)B、简单印象与相应的简单观念总是“恒常会合”在一起出现的。
C、简单印象总是出现在与相应的简单观念之前。
由此得出:简单观念一定是有简单印象引起的,即简单印象是原因,简单观念是结果。
于是,休谟提出了“普遍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复现”(他也称简单观念是简单印象的“摹本”,就像我们用复印机复印一样,复印件与原件精确相似,但又不是同一个东西。
)最后得出“第一原则”:人心中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简单印象发源的,这个简单印象是感觉。
③结论:据上所述,休谟得出了和洛克一样的结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2、意义理论①语言在表达思想时往往是不准确的,不能确切表达说话者的真正意思,有的语言表达甚至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在理解一个思想之前,首先确定表达这个思想时所用的词、概念、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成为关键。
休谟问题例子【最新版】目录1.休谟问题的定义和背景2.休谟问题的主要内容3.休谟问题的例子4.休谟问题的影响和意义正文1.休谟问题的定义和背景休谟问题是由 18 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一个哲学问题,也被称为“休谟之谜”或“经验论的两个问题”。
它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有经验知识的来源问题;二是因果关系的问题。
休谟问题源于经验主义哲学的观点,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感觉和印象。
2.休谟问题的主要内容休谟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所有经验知识的来源问题:休谟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和印象,人类认知的基础是经验。
因此,他质疑一切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知识,认为它们都是不可靠的。
(2)因果关系的问题:休谟认为,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基于习惯和联想,而非必然的因果联系。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从经验中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大脑对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
3.休谟问题的例子为了说明休谟问题,休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即树的重量使得苹果从树上掉落。
然而,休谟认为,我们无法直接从经验中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只是在观察到一个现象(苹果从树上掉落)之后,根据习惯和联想得出这个结论。
4.休谟问题的影响和意义休谟问题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许多哲学家对经验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也催生了许多对知识来源和因果关系的讨论。
同时,休谟问题也对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使得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现象时更加注重观察和实证,而非仅仅依赖于理论和猜想。
大卫·休谟休谟171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
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
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
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休谟和贝克莱一样,也不是一个“为哲学而哲学”的人,他与贝克莱不同的是一生的主要经历不在宗教方面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其学术生涯与自身的社会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休谟做为贝克莱主观经验论的继承者,同样主张人的“知觉”是知识的唯一对象,他的哲学也是从分析感觉或知觉开始的。
休谟认为,人心中的知觉有两种:一种叫“印象”,另一种叫“思想或观念”。
所谓印象,就是较强烈、较活跃的知觉。
用他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的话来说,就是人在“有所听,有所见,有所触,有所爱,有所憎,有所欲,有所意时的知觉”。
所谓“思想或观念”,则是比较弱的、模糊的印象,是印象的“摹本”。
按照休谟的说法,印象和思想都是观念,但这两种概念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的思想虽然是一面“忠实的镜子”,它可以把我们过去的印象(感觉或情感)按照实在的样子摹拟出来,但是——休谟说:“思想所用的颜色是微弱的,暗淡的,还不及我们的原来知觉所有的颜色……诗中的描绘纵然很辉煌,它们也不能把自然的物质绘画得使我们把这种描写当做真实的景致……最活跃的思想比最钝暗的感觉也是较为逊弱的。
”在休谟看来,思想或观念所反映的不是客观经验世界,而是印象。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这些印象的混合和配列的集合。
观念摹拟印象,印象产生观念,思想可以没有被反映物从“观念摹拟印象”中产生,这就是休谟主观经验论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印象,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休谟认为,感觉“最初是由于一种未知的原因产生在心中的”。
休谟休谟是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合乎逻辑的得出了怀疑主义结论,罗素称其为“逻辑终局”。
经验论发展至今,已经日薄西山,经验论者休谟最终以怀疑论的方式,使经验论陷入绝境。
1 温和的怀疑论1.1“印象”和“观念”洛克把经验的对象统称为“观念”,休谟则将它们叫做“知觉”。
“知觉”分两类,即“印象”、“观念”。
所谓印象,指比较生动的知觉,如“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也就是当下所产生的感觉、情感、情绪等活泼生动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不知道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是直接或间接从感觉印象得来的。
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忠实摹写”,是我们的感觉、情感、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影像。
印象最先产生,在心中留下一个复本,印象停止以后,复本却依然存在,这个复本就是观念。
这样,休谟消除了洛克将反省与感觉并立为认识的两个来源的双重经验论,归根结底休谟看来,一切认识的最总来源是感觉印象,至于它的来源则无从回答。
在讨论这个根本问题的时候,休谟采取了“温和的怀疑论”的态度。
1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我们的知觉还有一种区别,那就是简单与复合的区别。
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复合观念是来自对复合印象的摹写,或是对简单观念的排列组合。
由此,休谟提出了“人性科学”的两个原则:第一条是“印象在先原则”,强调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最终来源是感觉印象,这也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第二条是“想象自由原则”,虽然观念来自印象,但都是在心的作用下可以自由组合,所以无论多么荒谬的观念都能在印象中找到根据。
1.2 对实体存在的怀疑根据休谟的“印象在先原则”,一切知识都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因而他对实体的态度比以往的任何近代哲学家都要激烈,他一次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上帝的可知性。
对待物质实体的存在,他的怀疑理由是:我们对于物质实体的观念都是一些虚假观念,并找不到支撑这些观念的感觉印象。
哲学家休谟是谁休谟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休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卫;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
休谟早期写下的论文“论迷信与宗教”就已经立下了几乎所有他之后有关宗教历史的著作根基。
1763年至1765年间,休谟担任巴黎的哈特福伯爵的秘书,在那里他受到了伏尔泰的钦佩并且被捧为巴黎社交圈的名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哲学家休谟的生平大卫;休姆(David Home)(后来改名为休谟〔Hume〕),休谟在长大后偶而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言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
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
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家人想像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休谟对于大学里的教授都不抱好感,他曾在1735年告诉一名朋友说:“你根本不能从教授身上学到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在书里都有了。
”自然定律。
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
1734年,在于布里斯托经商数个月之后,休谟前往了法国安茹的拉弗莱舍(La Flèche)旅游,在那里休谟经常与来自Prytanée军事学校的耶稣会学生进行哲学讨论,勒奈;笛卡尔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休谟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中文名:休谟外文名:David Hume国籍:英国出生地:苏格兰爱丁堡出生日期:1711年4月26日逝世日期:1776年8月25日职业: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主要成就:首倡近代不可知论提出著名的“休谟机制”最先讨论到了伦理学目录简介人物信息简历人物生平哲学思想学术思想著作历史地位和影响简介人物信息简历人物生平哲学思想学术思想著作历史地位和影响评价展开市。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
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
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大卫·休姆大卫·休姆(David Home)(后来改名为休谟〔Hume〕)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
休谟在长大后偶而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言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
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
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像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休谟对于大学里的教授都不抱好感,他曾在1735年告诉一名朋友说:“你根本不能从教授身上学到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在书里都有了。
”在十八岁时休谟的哲学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使他得以让自己彻底面对这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也使他下定决心“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上。
”休谟并没有说明这个重大突破为何,但一般推测很可能是他在因果上的理论—亦即我们对于世上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
休谟休谟问题,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首先提出的,是个未能很好解决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因果问题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
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
”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
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
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归纳问题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
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
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归纳思考的原则在于假设我们过去的行动可以做为未来行动的可靠指导,论证的或直觉的:这样的思考在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
一、休谟问题的由来以前的一些哲学家认为,道德可以像几何学或代数学那样论证其确定性,但是,休谟认为,对于道德问题,科学是无能为力的,科学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问题。
他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经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
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
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
不过作者们通常既然不是这样谨慎从事,所以我倒想向读者们建议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
尽管休谟自己没有明确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它的意思却是否定的,即从“是”中不能推出“应该”。
严格说来,休谟问题并非指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而是指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的关系问题,由于事实命题一般以“is”为系词,而价值命题一般以“ought”为系词,所以休谟问题又称“实然与应然问题”。
二、“是”如何推导出“应该”由“是”推导出“应该”,必须分两步来完成。
1、由事实关系的“是”可以推导出价值关系的“是”。
事实关系的“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状态、特性及其规律性;价值关系的“是”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的状态、特性及其规律性。
显然,“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本身就是一种“客观事物”,只是前者比后者更为复杂多样、更为变幻莫测,因为“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品质特性,而且还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和介体的品质特性等众多因素。
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是由众多简单的“客观事物”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即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机地组合而成的复合事物。
由此可见,价值关系的“是”是由众多事实关系的“是”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即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复合而成,或者说,价值关系是事实关系的“函数”。
实际上,价值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就是按照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有机地、有序地组合起来的能量,即价值是能量的“函数”。
2、由价值关系的“是”可以推导出价值关系的“应该”。
当事物的状态与特征只是单一性的、确定性的和清晰的时,对于该事物的状态与特征就可以用“是”来描述;当事物的状态与特征是多值性的、概率性的、模糊性的时,对于该事物可以运用多值函数、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取其中具有最先出现的、最大概率的、最相似的状态与特征确定为“应该”来描述,即“应该”是具有最先出现的、最大概率的、最相似的“是”。
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了追求可持续的利益最大化或可持续的价值最大化,价值关系的“应该”是指所有价值关系中具有最大价值率的那一种价值关系,即价值关系的“应该”是从众多价值关系的“是”之中选取具有最大价值率的那一种价值关系的“是”。
总之,“应该”是由众多“是”所组成的函数并取其极大值或最大值。
三、“事实命题”如何推导出“价值命题”由事实命题推导出价值命题,必须分两步来完成。
1、由事实命题可以推导出价值概念。
事实命题是关于事实关系的描述方式,事实关系就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在所有事实关系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它体现了人类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它就是能够维持和促进人类主体的有序化进程的动力源——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对于这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最基本的描述方式就是价值概念。
也就是说,价值概念是由众多事实命题按照主体的有序化进程为规则所组成的“函数”。
2、由价值概念可以推导出价值命题。
以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为基础,可以推演出一个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最普遍的价值命题: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了追求可持续的利益最大化或可持续的价值率最大化,再根据这一命题可以推演出所有社会领域的价值命题,因此由价值概念可以推导出所有价值命题。
也就是说,价值命题是由价值概念按照不同的事实命题的要求取其极大值或最大值。
总之,价值命题是由众多事实命题按照主体的有序化进程为规则所组成的函数并取其极大值或最大值。
休谟的伦理思想休谟的研究完全是根基于经验主义之上,他并没有试图告诉读者道德应该是要怎么样,而是告诉读者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进行道德判断的。
在提出了许多例子后,休谟总结认为大多数(虽然不是所有的)被我们认可的行为都是为了增进公共利益的。
这是否代表着我们都是单纯根据利益进行道德判断呢?与另一位经验主义者托马斯·霍布斯不同的是,休谟主张在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
休谟抛弃了霍布斯在心理上的利己主义,除了考虑到私利以外,休谟认为我们也能够被我们自身对其他人的同情所驱动,这种同情能够让我们向其他人施予并非出于自私的照顾和关心,也就是现代学者所称呼的利他主义感情。
休谟主张我们并不可能单纯依靠理性做出道德判断,我们的理性只能够处理实际情况并且从中获取结论,但假设其他情况不变,这样的理性并不能协助我们做出选择,只有我们的感情才能够告诉我们哪个选项最值得我们实践。
而我们以同情为基础建立的感情能够驱使我们追求非私利的目标,例如增进其他人的利益。
从休谟以及另一名同情理论家亚当·斯密来看,“同情”一词代表的不只是对于其他人的关怀。
对休谟而言同情是一种人们用以传达并分享感情的基础,正面和负面的感情都包含在内。
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情也就类似于现代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所谓的“移情”(empathy)。
在发展这种以同情为基础的道德情感理论的同时,休谟也抛弃了他的前辈法兰西斯·哈奇森所提出的神授道德感理论,改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主义和道德心理学为基础的道德理论。
休谟否定将道德架构在理性之上的理论在现代通常被视为是反现实主义道德观的主要根基,如同受休谟影响的现代哲学家John Mackie指出的,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道德的真相,但却是由人的理性和本能加以承认之,这未免也显得太奇怪了。
不过,休谟究竟属于哲学上的现实主义者还是反现实主义者在现代仍有争议。
实践理性:工具主义和虚无主义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合理”。
举例而言,吞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
然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动或排斥特定行为上扮演了任何重要的角色,毕竟理性只是一种对于概念和经验的计算罢了。
在休谟来看,真正重要的是在于我们如何感觉这些行为。
休谟的这个理论在现代被视为是工具主义的基本原则,主张一个行为的合理与否应该是取决于这个行为能否达成其预定的目标和欲望,无论这些目标欲望为何。
理性只是扮演着一种媒介和工具的身分,用于告诉我们怎么样的行为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和欲望,但理性本身永远不能反过来指挥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目标和欲望。
也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吞食铝箔片,理性可以告诉那个人他应该去哪里寻找铝箔片,“吃铝箔片”或是“想要吃铝箔片”本身并没有任何不理性的地方(当然,除非一个人有强烈的健康欲望或是感觉能力,理性才会告诉他不应该这样做)。
不过在今天,许多人认为休谟在这里其实已经到达虚无主义的境界,并且指出了一个人其实可以故意的阻挠他自己的目标与欲望而不会违反理性原则(“我想要吃铝箔片,让我把我的嘴巴捆起来”)。
这样的行为必然会显得相当不正常,但是既然理性并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也不能用以评量行为,这样的行为也就不会违反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