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695.45 KB
- 文档页数:19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指婴儿出生后或出生后不久股骨头从髋臼脱出的一种畸形,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造成髋关节松弛、脱位。
临床表现为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行走时跛行、鸭步,易摔倒。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告知手术的目的与方法,向患者讲解清楚以取得配合。
2.指导患者多饮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含钙高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耐受手术。
3.遵医嘱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病情变化。
3.全麻术后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4.多饮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食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生长发育。
5.严密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活动、感觉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6.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如有渗血应用蓝笔在周围标记,记录时间,以便再次观察伤口出血的范围。
7.加强未固定部位的关节活动,固定部位肌肉等长收缩运动。
8.出院指导
(1)合理饮食,加强营养,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2)告知患者家属石膏固定的注意事项,教会家属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活动、感觉,以便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3)鼓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 (4)定期复查。
疾病名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编辑本段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编辑本段疾病概述强调早期治疗,婴幼儿期治疗最佳,年龄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认为2-3岁后治疗,即使非常成功,致35岁后将发生髋关节痛,因此强调新生儿普查,及时诊治获得痊愈。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并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
不同的种族、地区发病情况差别很大。
中国六大城市对新生儿调查结果,平均发病率为3.9%。
编辑本段症状体征(一)站立前期新生儿和婴儿临床表现较轻,症状常常不明显。
主要特点是髋臼发育不良,活关节不稳定。
往往不能引起家长的注意。
如果发现有下列体征时应视为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可能。
1.两侧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患侧皮皱加深增多。
2.患者会阴部增宽,双侧脱位时更为明显。
3.患者髋关节活动少,活动时受限。
蹬踩力量较健侧弱。
常处于屈曲位,不能伸直。
4.患者肢体短缩。
5.牵拉患者下肢时有弹响声或弹响感,有时患者会哭闹。
(二)脱位期患儿一般开始行走的时间较正常而晚。
单侧脱位时,患而步态跛行。
双侧脱位者,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特别明显,行走呈鸭行步态。
患者仰卧位,双侧髋、膝关节各屈曲90°时,双侧膝关节不在同一平面。
推拉患侧股骨时,股骨头可上下移动,似打气筒样。
内收肌紧张,髋关节外展活动受限。
Trendelenburg征(单足站立试验)呈阳性:在正常情况,用单足站立时,臀中、小肌收缩,对侧骨盆抬起,才能保持身体平衡。
如果站立侧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因臀中、小肌肉松弛,对侧骨盆不但不能抬起,反而下降。
编辑本段疾病病因发病原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
经研究已注意到遗传因素;髋臼发育不良及关节韧带松弛;以及胎儿在子宫内胎位异常,承受不正常的机械性压力,影响髋关节的发育等引起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多数是女子带孩子期间经常曲身造成的。
如果怀孕的女子经常弯腰,则出生后的孩子容易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比如怀孕期间的女子经常蹲坐洗衣服;弯腰拿东西等等。
翻转造盖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护理作者:李鑫来源:《临床与病理杂志》2013年第24期【摘要】目的:总结幼儿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翻转造盖术术后的护理经验。
方法:对280例先天髋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进行手术时机评估、术后大型石膏护理及围手术期心理干预。
结果:提高了患儿了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正确手术时机的选择、恰当的心理干预和术后悉心的护理观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护理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即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畸形,临床分典型性和畸胎性,特点是婴儿在初生时就出现部分股骨头或全部股骨头脱出髋臼,其病变累及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由于初生时临床体征不明显,产生大量漏诊,如延误治疗,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痛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功能丧失[1]。
主要的造盖术包括:凸形造盖术:该术式由唐成林等[2]提出;贯通式造盖术:该术式为于镜贺等[3]对Ghormleg[1]术式的改良;翻转假臼大造盖:该术式由孙丹周等[4]借鉴Chiari成形术和强力插入造盖术后提出;改良造盖与截骨矫形术:该术式由叶舟等[5]借鉴了Salter或Chiari等骨盆截骨术后提出,作者认为后者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并发症多[6];肌骨瓣髋臼造盖加粗隆间截骨术:该术式为刘大鹏、田百超[7]借鉴了Harris,Kasser,Per-ry[8~10]等的研究,摸索出的一种新的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方法。
吉林省四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自1990年1 月~2009 年12月采用髋臼翻转造盖术收治先髋280 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获得相应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80 例,500 侧髋关节。
其中女180 例,男100 例。
年龄4~10 岁,平均年龄7. 7 岁。
本组皆为典型性先髋脱位,根据X 光平片结果,按Perkins 方格和股骨头上移程度分度,本组Ⅰ°10 例,Ⅱ°12 例,Ⅲ°14 例。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的全程护理及出院指导作者:刘玄江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4期摘要:在小儿常见畸形病例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也隶属其一。
从2005年~2007年这3年内,我们科室共成功治愈该病例6例;因此,针对于临床工作我们也归纳出了一些护理经验。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护理1临床资料此病例6例,均为男性;年龄3岁~9岁。
患儿均安排了行髋骨截骨术,治愈较为显著。
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鉴于病例患者较年幼,习惯了穿梭在家里和幼儿园的视觉变化,首次来到医院难免会对周围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慌,加上对于身穿白色制服的医护人员难免会刺激其精神恍惚,哭闹不安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幼儿爱受赞赏的心理,主动接近并态度和蔼可亲的与其亲切交流,尽量消除其恐慌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2告知护理考虑到患者年幼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常会因忧虑伤口处疼痛难耐,不愿积极配合。
此时应将早期功能训练的意义及重要性耐心的讲解给患者及其家长并告知他们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主要在于预防。
2.3术前访视基于患者较为年幼,术前难免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焦虑、恐慌等心理,作为患者家属也会对手术的进展牵肠挂肚,因此,术前1d应当访视患者及其家长,抚慰其紧张不安的心理;对于护理人员,更应当主动积极热情的向家长详细阐述一些国内外成功病例、手术方法、科室的技术水平、麻醉等方法,充分给予家属信心,力求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以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为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协助医生完成整场手术的治疗。
2.4术前准备在手术前1d,皮肤应准备局部备皮,先涮洗,再用75%乙醇消毒,其次使用无菌巾包扎。
最后向患者家长咨询其患儿对常用药物有无过敏史经历并进行相关的过敏试验。
针对阳性患者,应在其病例上进行明显标注。
在术前24h内,严格禁食;4h内,严格禁水,并在术前1d做血交叉试验。
当然,除此之外,术前一晚应当担保患者充分的休息睡眠时间或谨遵医嘱服用术前用药。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治疗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异:1岁以内穿连袜套、使用外展架将两髋保持在外展位;1-3岁,行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复位前持续皮牵引2-3周,酌情行股内收肌肌腱切断术;4岁至学龄前,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或股骨旋转截骨术;学龄期及成年人行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
护理需依照相应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小儿生理特点进行实施。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恐惧;②躯体移动障碍;③自理缺陷;④有皮肤受损的危险;⑤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⑥有窒息的可能;⑦潜在并发症--肢体血液循环障碍;⑧潜在并发症--伤口渗出较多。
一、恐惧二、躯体移动障碍三、自理缺陷以上一~三均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四、有皮肤受损的危险相关因素:1 小儿皮肤娇嫩。
2 支具、牵引、石膏固定。
3 缺乏自护能力。
主要表现:1 支具、牵引、石膏固定太紧。
2 大小便污染。
3 床单位不整洁,有渣和碎屑。
护理目标:1 患儿家属掌握皮肤护理要点。
2 病人无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1 指导患儿家属皮肤护理的要点,以利配合。
2 每天给患儿擦洗全身。
3 及时更换婴儿尿布,定时接留小儿尿液,大小便污染后及时擦拭,保持皮肤干爽,防止尿布性发炎发生。
4 保持床单位整洁,防止零食、碎屑磨碎皮肤。
5 对长期卧床患儿,每班检查皮肤情况,定时变换体位,减轻皮肤受压,预防褥疮发生。
6 使用支具、石膏、牵引、术后病人严防压疮。
7 将锐利用物(刀、叉、剪)和热水瓶远离患儿,以防刺伤和烫伤。
8 对行走不稳的患儿予以保护,以防跌伤。
9 一旦出现皮肤损伤,即作相应处理。
重点评价:1 家属是否了解皮肤护理要点并能配合。
2 病人是否出现皮肤损伤。
3 病人一旦出现皮肤损伤,是否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五、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相关因素:1 体位不当。
2 小儿活动度大。
3 家属配合差。
主要表现:1 牵引装置移位:钢针偏移等。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四肢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患儿出生前及出生后也包括出生过程中发生股骨头和髋臼在发育和(或)解剖关系中出现异常的一系列髋关节病症。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我国小儿跛行、双下肢致残的常见原因。
【护理常规】1.术前(1)了解患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类型及严重情况,评估患儿步态及自理情况。
指导步态异常患儿勿跑、跳,注意防止跌倒。
(2)行皮牵引患儿抬高床尾10~15cm,保持力线一致及有效的牵引力与反牵引力,预防压疮及便秘、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3)术前应清洁患儿石膏固定范围内的皮肤,训练患儿学会床上使用便器排尿、排便。
2.术后(1)按石膏固定的护理常规,教会其家长正确的给患儿接尿、便,防止尿、便污染石膏,刺激皮肤和污染伤口。
(2)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污染敷料。
(3)饮食与营养:手术当天饮食宜清淡,术后第1天患儿可恢复普食,可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嘱患儿多饮水,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4)体位:术后去枕平卧双下肢抬高,醒后枕枕头,术后3d可摇高床头,直至可以坐。
(5)功能锻炼:术后初期主要为足趾背伸,趾曲活动;术后3d 进行坐卧练习;进行侧卧翻身练习;术后1~2个月去石膏后不能负重活动;术后3个月取克氏针后可负重活动。
【健康教育】1.休息与活动术后患儿应长期避免以双下肢剧烈活动为主的运动。
2.饮食指导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促进骨骼愈合。
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尿、便污染。
3.用药指导遵医嘱按时给药。
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4.心理指导告知患儿及其家长疾病情况,减轻其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开放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应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注意避免患肢内收和内旋。
6.复诊须知定期门诊复查,闭合复位后应根据复位情况决定继续更换石膏或外固定支架。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诊疗及护理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主要原因为髋臼和股骨头先天性发育不良,或胎儿在子宫内髋关节过度屈曲所致。
【主要表现】
(1)症状体征:会阴部增宽,双侧脱位者更明显,患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常处于屈曲位,不愿伸直,牵拉时可伸直,松手后又呈屈曲状,牵动患肢时病儿哭闹。
检查患侧下肢短缩,股骨大转子上移,臀部、大腿内侧皮肤皱褶加深,牵动患侧下肢有弹响声或弹响感;患儿开始行走时间较晚,单侧脱位者,步态跛行;双侧脱位者站立时骨盆前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
(2)辅助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能早期发现,可进行普查。
X线双髋关节正位片可见髋白发育不良、半脱位或脱位。
【治疗与护理】
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治疗方法应随年龄的增长而不同。
1岁以内的治疗原则为将两髋长期保持在外展位,保证股骨头复位,使髋白后上缘和股骨头正常发育,达到关节稳定。
此期治疗简单,只穿连衣袜套即可,穿用时间需4个月以上。
1~3岁患儿多已站立负重行走,脱位较明显,但病理改变尚未固定,一般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复位前可先双下肢持续皮牵引,复位后采用蛙形石膏固定,每3个月更换1次,6个月后改用双侧外展内旋髋伸直位长腿石膏固定,时间为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