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
- 格式:doc
- 大小:452.50 KB
- 文档页数:14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69-王建 (丹棱县人民医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由于关节囊肱骨近端髋臼的发育存在缺陷,从而导致关节不稳定,并形成了髋关节脱位。
对髋关节进行矫正,并使其恢复关节组成正常关系,可以使关节随着生长逐渐趋于正常。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致病原因有关专家会将髋关节脱位定义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幼儿患这种病的发病率处于1%-3.9%,在不同地区存在的差距较大。
髋髋关节脱位脱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据我国不同的地区统计华北地区发病率为千分之3.8,华南为千分之0.7,华东地区为千分之1.1。
可见在我国北方,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比南方要高。
通过对我国各大城市的调查发现,新生儿的平均发病率为3%,男婴儿比女婴儿患病率低,大约为1:6。
一般左侧髋关节发病率高,双侧均存在髋关节脱位的病例较少。
由于该病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约20%的患儿有髋关节脱位的家族病史,也有的患儿是由于在子宫内胎位异常,受到不正常的机械性压力,从而造成了髋关节脱位。
有的患儿发病是由于髋臼发育不良,关节韧带处于松弛的状态。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表现及诊断站立前期处于新生儿期与婴儿期的患儿症状并不明显,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如果出现以下几种体征,则可能存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情况:(1)患有髋关节脱位的一侧肢体缩短。
(2)对患有髋关节脱位的一侧腿进行牵拉时,会发出弹响声。
(3)患儿的两侧大腿内侧出现不对称的皮肤褶皱,在患有髋关节脱位的一侧,褶皱会更加明显。
患有髋关节脱位的一侧活动次数相对比较少,而且可以明显看到活动不灵活,有活动受限的迹象。
在患病一侧,婴儿蹬踩的力量也相对较弱,腿难以伸直,常处于屈曲的状态,患病一侧的腿较另一条会短一些。
脱位期患有髋关节脱位的婴儿走路会比较晚,如患儿有一侧存在髋关节脱位,则会出现跛行的情形。
如患儿两侧都存在髋关节脱位,站立时会体现出骨盆前倾、臀部后耸、腰部前凸的特征,行走起来感觉像“鸭步步态”。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的全程护理及出院指导作者:刘玄江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4期摘要:在小儿常见畸形病例中,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也隶属其一。
从2005年~2007年这3年内,我们科室共成功治愈该病例6例;因此,针对于临床工作我们也归纳出了一些护理经验。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护理1临床资料此病例6例,均为男性;年龄3岁~9岁。
患儿均安排了行髋骨截骨术,治愈较为显著。
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鉴于病例患者较年幼,习惯了穿梭在家里和幼儿园的视觉变化,首次来到医院难免会对周围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慌,加上对于身穿白色制服的医护人员难免会刺激其精神恍惚,哭闹不安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幼儿爱受赞赏的心理,主动接近并态度和蔼可亲的与其亲切交流,尽量消除其恐慌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2告知护理考虑到患者年幼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常会因忧虑伤口处疼痛难耐,不愿积极配合。
此时应将早期功能训练的意义及重要性耐心的讲解给患者及其家长并告知他们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主要在于预防。
2.3术前访视基于患者较为年幼,术前难免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焦虑、恐慌等心理,作为患者家属也会对手术的进展牵肠挂肚,因此,术前1d应当访视患者及其家长,抚慰其紧张不安的心理;对于护理人员,更应当主动积极热情的向家长详细阐述一些国内外成功病例、手术方法、科室的技术水平、麻醉等方法,充分给予家属信心,力求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以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为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协助医生完成整场手术的治疗。
2.4术前准备在手术前1d,皮肤应准备局部备皮,先涮洗,再用75%乙醇消毒,其次使用无菌巾包扎。
最后向患者家长咨询其患儿对常用药物有无过敏史经历并进行相关的过敏试验。
针对阳性患者,应在其病例上进行明显标注。
在术前24h内,严格禁食;4h内,严格禁水,并在术前1d做血交叉试验。
当然,除此之外,术前一晚应当担保患者充分的休息睡眠时间或谨遵医嘱服用术前用药。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治疗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异:1岁以内穿连袜套、使用外展架将两髋保持在外展位;1-3岁,行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复位前持续皮牵引2-3周,酌情行股内收肌肌腱切断术;4岁至学龄前,行Salter骨盆截骨术或股骨旋转截骨术;学龄期及成年人行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
护理需依照相应的治疗方法并结合小儿生理特点进行实施。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恐惧;②躯体移动障碍;③自理缺陷;④有皮肤受损的危险;⑤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⑥有窒息的可能;⑦潜在并发症--肢体血液循环障碍;⑧潜在并发症--伤口渗出较多。
一、恐惧二、躯体移动障碍三、自理缺陷以上一~三均参照"骨科病人一般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四、有皮肤受损的危险相关因素:1 小儿皮肤娇嫩。
2 支具、牵引、石膏固定。
3 缺乏自护能力。
主要表现:1 支具、牵引、石膏固定太紧。
2 大小便污染。
3 床单位不整洁,有渣和碎屑。
护理目标:1 患儿家属掌握皮肤护理要点。
2 病人无皮肤损伤。
护理措施:1 指导患儿家属皮肤护理的要点,以利配合。
2 每天给患儿擦洗全身。
3 及时更换婴儿尿布,定时接留小儿尿液,大小便污染后及时擦拭,保持皮肤干爽,防止尿布性发炎发生。
4 保持床单位整洁,防止零食、碎屑磨碎皮肤。
5 对长期卧床患儿,每班检查皮肤情况,定时变换体位,减轻皮肤受压,预防褥疮发生。
6 使用支具、石膏、牵引、术后病人严防压疮。
7 将锐利用物(刀、叉、剪)和热水瓶远离患儿,以防刺伤和烫伤。
8 对行走不稳的患儿予以保护,以防跌伤。
9 一旦出现皮肤损伤,即作相应处理。
重点评价:1 家属是否了解皮肤护理要点并能配合。
2 病人是否出现皮肤损伤。
3 病人一旦出现皮肤损伤,是否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五、有牵引效能降低或失效的可能相关因素:1 体位不当。
2 小儿活动度大。
3 家属配合差。
主要表现:1 牵引装置移位:钢针偏移等。
(一)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关节囊成形术
[适应证]
1.对1~3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失败者。
2.下肢牵引后,股骨头接近髋臼边缘,且复位后,中立位稳定者。
3.髋关节造影显示髋关节囊呈哑铃状,盂唇内翻,股骨头韧带粗大,髋臼内有纤维组织填充,阻碍手法复位者。
[术前准备]
患肢皮肤牵引2~4周,重量3~5g,X线片证实股骨头接近髋臼平面。
[麻醉]
全麻。
[体位]
仰卧位,患肢臀部垫高。
[手术步骤]
1.采用髋关节前侧切口
(Smith-Petersen切口)自髂
嵴中点向前下方至髂前上棘,在
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之间向下
延伸,稍弯向后到大腿中上1/3
为止(图1)。
图1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显露股外侧皮神经、阔筋膜张肌、缝匠肌和股直肌(图2)。
3.将股外侧皮神经牵向外侧,由髂前上棘开始,分离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显露股直肌和髂腰肌(图3)。
4.切断臀中肌及阔筋膜张肌在髂嵴上的起点,用骨膜剥离器由髂骨外侧面骨膜下剥离臀中、小肌,向下牵开臀肌瓣,并切断股直肌向下翻转。
结扎、切断旋股外侧动脉、静脉,显露关节囊(图4)。
5.将髂腰肌腱和关节囊分离开,“Z”形延长切断肌腱,必要时切断内收肌,松解关节囊周围挛缩的组织。
沿股骨头或与髋臼缘横行切开关节囊(图5)。
6.充分剥离关节囊与股骨头之粘连,切除多余的关节囊,并切除部分增生的髋臼缘,剪除股骨头韧带,清除髋臼内纤维组织(图6)。
7.冲洗关节腔,助手固定骨盆,术者将股骨外展,内旋位牵引,使股骨头复位。
在患肢外展内旋位重叠缝合关节囊(图7)。
8.冲洗创面,彻底止血,髋腰肌延长缝合,股直肌,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原位缝合。
测试关节活动范围,如无脱位现象,逐层缝合切口,双侧髋人字石膏固定(图8)。
[术后处理]
髋人字石膏固定9个月,每2~3个月更换1次,每次更换石膏逐渐减少外展内旋角度,直至正常。
固定期间练习股四头肌收缩活动,每3个月拍片1次,证实髋臼发育较好,拆除固定,加强功能锻炼,逐渐练习负重。
如股骨颈前倾角过大,术后3~6个月行转子下截骨矫正,恢复下肢正常轴线。
(
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髋臼加盖术
[适应证]
在14岁以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并发髋臼发育不良,经手法复位仍有脱位者。
[术前准备、麻醉、体位]
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关节囊成形术”。
[手术步骤]
1.切口与显露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关节囊成形术”。
2.显露髋关节后,检查股骨头脱位情况及引起复位困难的原因。
必要时切断挛缩的内收肌腱和股直肌腱。
松解关节周围纤维组织(图9)。
图9
3.沿股骨头或髋臼边缘平行切开关节囊,清除髋臼内纤维脂肪组织。
助手固定骨盆,术者将股骨外展内旋位向下牵引,使股骨头复位(图10)。
图10
4.根据髋臼的深浅和倾斜度,在髋臼上缘2cm的髂骨外侧壁上,采取不同角度用宽截骨刀将髋臼上缘、后上缘凿成一带蒂的骨瓣,其深度近似髋臼,用截骨刀从上向下和从后向前翻折骨瓣,盖于股骨头上方,加深髋臼的深度(图11)。
图11
5.然后从髂嵴处取下多个楔形骨块,紧密填于骨瓣与髂骨之间的间隙内,使加深的髂臼得到充分固定(图12)。
图12
6.冲洗切口,重叠缝合关节囊,将切断的肌腱原位缝合(图13),逐层缝合切口。
双侧髋人字石膏固定(见图8)。
图13
(三)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
[适应证]
6岁以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其他手术失败者,可考虑此手术。
[术前准备]
线锯、四孔接骨板、螺丝钉等。
[麻醉、体位]
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
[手术步骤]
1.采用髋关节前侧切口,长16~18cm(见图1)。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由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之间分离。
将缝匠肌于附着处切断并用骨膜剥离器由髂骨外侧面骨膜下剥离臀肌至髂骨后方。
在股直肌上方局限地剥离髂骨内侧面骨膜,直至坐骨大切迹(图14)。
图14
3.在股直肌斜头下与关节囊外进行分离,然后切断反折头,充分显露关节囊在髋臼外上方的附着处。
沿关节囊附着线,前自髂前下棘,后至坐骨大切迹,作截骨术,截骨方向由外向内呈20°倾斜,为了准确定位,手术应在X线透视下定位。
截骨尽可能靠近髋臼水平,但不要进入髋臼,使截骨平面呈弧形,近似髋臼上缘(图15)。
图15
4.骨盆截骨后,患肢外展并向内上方推移,使截骨线下段髋臼向内移位,以股骨头外侧面恰好与近段截骨端的外侧缘平齐为准。
位置满意后,用接骨板固定(图16)。
冲洗创面,切断的肌原位缝合。
逐层缝合切口,患肢轻度外展,双侧髋人字石膏固定。
图16
[术后处理]
髋人字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后逐渐活动髋关节,骨折愈合后开始负重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