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选线
- 格式:ppt
- 大小:11.94 MB
- 文档页数:84
第1章绪论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
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将把我国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全部用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覆盖10亿人口。
3.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4.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5.公路分级(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6.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7.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8.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为Ⅰ、Ⅱ、Ⅲ级。
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9.城市道路设计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根据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为15年;支干路为10~15年。
9.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等10.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11.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2.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13.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4.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应在第20~40位以内,宜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15.各级公路车辆折算系数:小客车 1.0 中型车 1.5 大型车2.0 拖挂车3.01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
17.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道路勘测设计教案与发展规划,会计算远景设计交通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道路远景设计交通量的计算难点:道路勘测设计依据的在设计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电教设备、教具、CAI课件使用及教学程序等)1.5道路勘测设计依据1.5.1设计车辆1.5.2设计车速1.5.3交通量1.5.4通行能力。
1.6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方法和内容课外作业3题(设计交通量计算)参考书目孙家驷·公路勘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张廷楷,张金水·公路勘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第 2 周星期 2 3-4 节教材章节及名称第二章汽车行驶性能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汽车行驶特性的意义、目的、道路线性设计的保证措施,掌握汽车行驶稳定性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研究--横向和纵向稳定性研究难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研究--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如何保证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电教设备、教具、CAI课件使用及教学程序等)2.1 研究汽车行驶特性的意义2.2 汽车的驱动力及其行驶阻力2.3 汽车行驶的稳定性2.3.1 汽车横向行驶的稳定性一、汽车横向不产生滑移的条件课外作业参考书目孙家驷·公路勘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张廷楷,张金水·公路勘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第 2 周星期 5 3-4 节教材章节及名称第二章汽车行驶性能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汽车行驶特性的意义、目的、道路线性设计的保证措施,掌握汽车行驶稳定性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研究--横向和纵向稳定性研究难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研究--横向和纵向稳定性如何保证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电教设备、教具、CAI课件使用及教学程序等)2.3汽车行驶的稳定性2.3.1 汽车横向行驶的稳定性二、汽车横向不产生倾覆的条件2.3.2 汽车纵向行驶的稳定性一、汽车纵向不产生滑移的条件二、汽车纵向不产生倾覆的条件课外作业1题P44 2-3参考书目孙家驷·公路勘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张廷楷,张金水·公路勘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第 3 周星期 2 3-4 节教材章节及名称第三章平面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小节学习,掌握平面设计的最小直线长度,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及最大半径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昆明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四年制土木工程专业)(共36学时)编制:李金伟昆明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系2010年2月昆明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共36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一门学科限选课。
道路是一种带状的三维空间结构物,包括路面、路基、桥涵、隧道等工程实体。
本课程主要研究汽车行驶与道路各个几何元素的关系,以保证在设计车速、预计交通量以及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下,行驶安全、经济、旅客舒适以及道路美观,实现人、车、路、环境的相互协调。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道路勘测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熟悉公路、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了解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阶段、任务和依据,掌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掌握城市道路网规划,熟练掌握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建立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三大力学、道路测量、道路建筑材料等相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的基础上,是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一门学科限选课。
道路设计可分为线形设计与结构设计两部分,本课程讲授线形设计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线设计理论与方法,平、纵、横、平面交叉设计与计算能力,再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完成道路勘测设计工作,具备从事道路路线勘察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由课堂讲授,师生讨论,习题课等组成)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一)课堂讲授第一章绪论【目的和要求】(1)了解交通运输网络构成(2)了解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3)理解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4)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控制要素(5)了解课程的研究的内容【重点和难点】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教学内容】第一节交通运输网络构成一、国家的综合运输系统(网)的构成二、公路运输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我国道路现状与发展规划一、道路发展史二、道路现状评价三、发展规划第三节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一、公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二、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标准第四节道路勘测设计的控制要素一、设计车辆二、设计速度三、交通量四、通行能力第五节本课程的研究的内容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目的和要求】(1)了解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的行驶条件(2)了解汽车的动力特性(3)了解汽车的行驶稳定性(4)了解汽车的制动性能(5)了解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重点和难点】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教学内容】第一节汽车的动力、行驶阻力及汽车的行驶条件一、汽车的牵引力二、汽车的行驶阻力三、汽车的行驶条件第二节汽车的动力特性一、动力因素和动力特性图二、车速特性三、汽车的爬坡性能第三节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一、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二、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第四节汽车的制动性能一、汽车的制动过程与制动力二、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第五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一、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二、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因素第三章道路平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道路平面设计概述(2)理解直线(3)理解圆曲线(4)理解缓和曲线(5)掌握道路平面线形设计(6)掌握行车视距(7)熟练掌握道路平面设计成果及平面图的绘制【重点和难点】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平面线形设计、道路平面图的绘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路平面设计概述第二节直线一、直线的特点二、直线的运用第三节圆曲线一、圆曲线的几何要素二、圆曲线半径三、圆曲线半径的确定第四节缓和曲线一、缓和曲线的作用与线形二、缓和曲线的布设三、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第五节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二、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与衔接三、平曲线的最小长度第六节行车视距一、行车视距的计算二、行车视距标准第七节道路平面设计成果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二、路线平面设计图第四章纵断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概述(2)理解纵坡及坡长设计(3)理解竖曲线(4)理解爬坡车道(5)掌握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6)熟练掌握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7)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重点和难点】纵坡设计、竖曲线计算、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纵断面设计方法、纵断面图绘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二、最大纵坡三、高原纵坡折减四、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五、最小纵坡六、坡长限制七、缓和坡段八、平均纵坡九、合成坡度第三节竖曲线一、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二、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三、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第四节爬坡车道一、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二、爬坡车道的设计第五节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二、平、纵线形的组合三、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第六节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一、纵断面设计要点二、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第七节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第五章横断面设计【目的和要求】(1)理解道路横断面组成(2)理解车道宽度(3)了解路肩、中间带与人行道(4)理解路拱、边沟及边坡(5)了解道路用地范围与建筑界限(6)掌握路基横断面设计及成果(7)掌握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重点和难点】横断面设计、横断面绘制、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教学内容】第一节道路横断面组成一、公路横断面组成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第二节车道宽度一、车道宽度的确定二、平曲线加宽及其过渡第三节路肩、中间带与人行道一、路肩的作用及其宽度二、分隔带的作用及其宽度三、城市道路路侧带的组成及其宽度第四节道路路拱、边沟及边坡一、道路路拱二、曲线超高三、边沟四、边坡坡度第五节道路用地范围与建筑界限一、道路用地范围二、建筑界限第六节路基横断面设计及成果一、横断面设计步骤二、横断面设计成果三、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第七节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一、横断面面积计算二、土石方数量计算三、路基土石方调配第六章选线【目的和要求】(1)了解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2)了解路线方案比较(3)了解平原地区公路选线(4)了解山岭区公路选线(5)了解丘陵区公路选线(6)了解选线与环境协调【重点和难点】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方案比较、环境协调【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选线原则二、选线的步骤三、选线的一般方法第二节路线方案比较一、原则性的方案比较二、详细的方案比较三、路线方案选择的步骤和实例第三节平原地区公路选线一、自然特征二、路线特征三、布线要点第四节山岭区选线一、自然特征及路线特征二、沿溪(河)线三、越岭线四、山脊线第五节丘陵区选线一、丘陵区的自然特征二、路线特征第六节选线与环境协调一、道路与环境二、道路与景观协调的要点第七章定线【目的和要求】(1)了解纸上定线(2)了解实地放线(3)了解定线的解析计算方法(4)了解实地定线(5)了解航测定线(6)了解选线与环境协调【重点和难点】选线的目的、任务、方法、方案比较、环境协调【教学内容】第一节纸上定线第二节实地放线一、穿线交点法二、拨角法三、直接定交点法四、坐标法第三节定线的解析计算方法一、直线型定线计算方法二、直线型定线坐标计算三、曲线型定线法四、曲线型定线法坐标计算法第四节实地定线一、一般情况下(自由坡度地段)的定线二、地面坡度较陡的路段定线三、曲线插设方法四、纵断面设计第五节航测定线一、航测定线的发展与应用二、航测相片选线的程序三、多倍仪定线方法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交叉口设计概述(2)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3)了解交叉口的车道数及通行能力(4)了解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5)了解交叉口的拓宽设计(6)了解环形交叉口设计(7)了解交叉口的立面设计【重点和难点】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车道数及通行能力、视距与圆曲线半径、环形交叉口设计【教学内容】第一节交叉口设计概述一、交叉口组成要素二、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四、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五、交叉口的设计速度第二节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第三节交叉口的车道数及通行能力一、交叉口的车道数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第四节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一、交叉口的视距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第五节交叉口的拓宽设计一、设置条件二、设置方法三、拓宽车道的长度第六节环形交叉口设计一、环形交叉口的平面形式与布置二、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三、环道的宽度四、交织角第七节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立体交叉的概述(2)了解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3)了解立体交叉的布置【重点和难点】立体交叉的组成、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立体交叉的概述一、立体交叉的组成二、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与步骤三、设计成果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一、分离式立体交叉二、互通式立体交叉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一、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的间距第十章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目的和要求】(1)了解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概述(2)了解雨水管道及其构筑物沿道路的布置【重点和难点】城市排水系统制度、雨水管的布置、雨水口和检查井的布置【教学内容】第一节、城市道路排水设计概述一、城市排水系统的制度二、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一般要求三、城市道路雨水排除系统的类型第二节雨水管道及其构筑物沿道路的布置一、雨水管的布置二、雨水口和检查井的布置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一、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的间距(二)课内实验无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习题课合计备注1第一章绪论222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223第三章平面设计5164第四章纵断面设计5165第五章横断面设计5166第六章选线117第七章定线118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229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2210第十章城市道路排水设计2211机动复习66合计33336五、本课程教学方法建议及考核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问题讨论、课堂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交通运输的方式。
道路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2、当前,我国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道路的种类。
4、我国公路发展目标及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内容。
5、公路按功能和行政管理属性的分类6、公路和城市道路等级划分的依据,分级情况。
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选用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7、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
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何影响。
8、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作用及区别。
9、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关系。
10、公路网系统的特性。
11、城市道路路网结构的基本类型。
各类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城市道路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最能综合反映城市交通拥挤的技术指标。
12、城市道路红线规划的内容。
13、划分公路用地和城市道路红线的意义。
怎样划定公路的用地范围。
14、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5、公路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及各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
16、本章主要名词术语:道路、道路功能、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车辆、设计速度、运行速度、设计交通量、设计小时交通量、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公路网、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道路红线、道路建筑限界、道路用地、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公路安全性评价第二章平面设计1、汽车行驶轨迹的几何特征。
道路平面线形组成要素2、平面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线性特征。
3、平面直线的技术标准及直线的适用情况。
为什么过长的直线不是好的线形?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4、影响平面圆曲线半径取值的因素。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计算原理、种类。
圆曲线半径值的选取。
5、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的稳定性及横向稳定性的保证。
横向力对汽车行驶的影响。
横向力系数µ取值的影响因素。
6、缓和曲线的作用。
汽车由直线驶入圆曲线的轨迹方程。
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线形的理论依据。
7、省略缓和曲线的条件。
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考虑的因素。
设计缓和曲线长度值时应考虑的因素。
8、本章注要名词术语:路线、路线的平面、同向曲线、反向曲线、汽车行驶稳定性、横向力系数、横向超高、横向滑移、横向倾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缓和曲线、回旋线、回旋线参数A、桩号(里程)、交点、交点里程(桩号)、曲线主点、曲线主点桩号。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