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选线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2.51 MB
- 文档页数:13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习题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一篇绪论(一、二章:1—46页)关键词:早期交通交通革命(发展)类型与形式1:举例说明交通对于人类文明前进的作用。
自由发挥,参考P32:为什么船的出现早于车?P3:第一节第一段3:为什么要用轨道来运送重物?P5:第二段+轨道运输的优势4:第一次人类交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P6-7:蒸汽机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5:第二次人类交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P11-12:内燃机、电动机的应用6:轨道交通的螺旋始发展说明了什么?P12-147:试述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P16-178:轨道交通的主要形式有哪几种“缆车、市郊铁路、地铁、轻轨、独轨、有轨电车、自动导轨、磁浮列车”9:地铁、轻轨、有轨电车最主要的区别?P2510:城市缆车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征?P26-2711:独轨交通系统有哪些特点?P3112:城市快速运输系统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什么特点?P34-3513:城际高速铁路能否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部分?为什么?能;P46最后一段14: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有什么重大意义?P4615:你乘坐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哪些是属于轨道交通?谈谈乘坐这些交通工具及其环境的体会。
自由发挥(参考第8题、第17题)16: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是什么?①“缆车、市郊铁路、地铁、轻轨、独轨、有轨电车、自动导轨、磁浮列车”②“采用列车编组化运行,运量大;良好的线路条件与控制体系,速度快;电力牵引,污染少、环保好;可采用地下和高架敷设方式,占地面积小;全隔离的路权方式,安全和可靠性强;良好的环控体系和候车环境,乘车舒适性佳。
建没投资大、路网结构不易调整、运营成本高、技术条件要求高等缺点。
”17: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轨道交通具有什么优缺点?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发现轨道交通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优点:环保,安全可靠,高速,可与飞机相比,运输量高,能源消耗少(p13)能耗方面:旅客运输——铁路为1;公共汽车为1.4;小汽车为7.5;飞机为6.9货物运输——铁路为1;内河水运为1.6;载重汽车为9.6能源方面:轨道交通车辆采用煤、核能产生的二次能源—电力,而非一定使用石油制品。
第六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空想平均主义的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唯物史观C、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政权4、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5、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6、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7、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8、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不定项选择题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C、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E、找到了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2、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按劳分配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E、实行计划经济3、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B、历史传统不同C、指导思想不同D、地域环境不同E、经济制度不同4、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 生产关系为标准C.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 坚持党的领导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进行阶级斗争B. 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4.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5.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集体领导B. 理论联系实际C. 实事求是D. 民主集中制6.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7.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8.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9.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 农民问题C. 武装斗争问题D. 国家政权问题10.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 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B. 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C. 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D. 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11.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利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12.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 德国古典哲学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3.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4.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15.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 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内部孕育生长起来【单项选择题答案】1.A2.C3.D4.A5.D6.C7.B8.D9.D 10.D 11.B 12.C 13.A 14.B 15.B二、多项选择题1.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D. 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2.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3.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 夺取国家政权C.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4.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 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B.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入社会主义C. 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D. 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A. 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 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D. 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6.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A.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B.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C. 德国古典哲学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7.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 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B. 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C. 把全部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D. 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8. 列宁的“一国或者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主要是指()A. 社会主义将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C. 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D. 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的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9.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领导10.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 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B. 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C.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D.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多项选择题答案】1. AC2.ABCD3.ABCD4.ABCD5.ABCD6.BCD7.ABCD8.ABCD9.ABCD 10.AB CD三、辨析题1.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民主集中制答案:D解析: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答案:C解析: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答案:B解析: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答案:A解析: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农民问题C.武装斗争问题D.国家政权问题答案:D解析:国家政权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
8.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答案:B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毛概选择题1-7章(考前突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第六章)一、单项选择题1、党首次系统提出和阐述初级阶段理论的是()A.1978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B.1982年党的十二大C.1987年党的十三大D.1997年党的十五大2、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A.底子薄,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B。
生产力不发达,教育科技落后。
C。
社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D。
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D.经济快速增长与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4、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A.经济建设B。
文化建设C。
党的建设D.新农村建设5、确立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的是()A.1982年党的十二大B.1987年党的十三大C.1997年党的十五大D.2002年党的十六大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确立的奋斗目标是()A.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建设成为小康社会C.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国家D.建设成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和谐社会7、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B.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核心和关键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C.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D.坚持党的领导和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动摇9、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是在()A.1978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B.1982年党的十二大C.1987年党的十三大D.1992年党的十四大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起自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本世纪中叶B.起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到本世纪中叶C.起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叶D.起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11、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社会B.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C.向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D.进行改革开放,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12、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所确立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A.到上世纪末,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C.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到本世纪中叶,人民生活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3、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C.实现工业化,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4、党的十六界六中全会,提出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是()A.小康 B.和谐 C.开放 D.可持续15、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确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C.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合作竞争D.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16、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确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A.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发展民主,健全法制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A.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B.市场经济不发达C.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D。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 .苏联B .南斯拉夫C .越南D .古巴2 .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 .马歇尔计划B .杜鲁门主义C .两大阵营的形成D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 .两极终结的标志是()A .东欧剧变B .苏联解体C .第三世界的崛起D .中国的强大4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 .生产关系为标准C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5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 .坚持党的领导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7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进行阶级斗争B .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9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A .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 .改良的资本主义C .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D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10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集体领导B .理论联系实际C .实事求是D .民主集中制1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A .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B .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C .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 .实现共产主义12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13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4 .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A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B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C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D .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6 .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 .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 .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 .国家政权问题17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B .农民问题C .武装斗争问题D .国家政权问题18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理论斗争D .议会斗争19 .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0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 .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B .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C .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D .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1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B . 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22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 .德国古典哲学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3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24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A .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C .实践D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25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26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C )A .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 .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27 .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A .由谁来进行统治B .其经济基础的性质C .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D .是不是全民的民主28 .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29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 .唯物史观C .无产阶级专政D .国家政权30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 .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 .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 .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31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A .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C .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D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3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单项选择题答案]1.C2.B3.B4.A5.C6.C7.D8.A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 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29.A 30.A 31.C 32.B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 南斯拉夫B. 罗马尼亚C. 奥地利D. 匈牙利2. 科学社会主义的功绩是()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B.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C.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D. 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 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C. 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D.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5.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0A. 苏联模式B. 南斯拉夫模式C.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7 .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 .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B .历史传统不同C .指导思想不同D .地域环境不同8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 .夺取国家政权C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9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A .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B .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C .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D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10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A .政治领导B .组织领导C .思想领导D .集体领导1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D .坚持改革开放12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 .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B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C .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D .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13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A .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B .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C .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D .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14 .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A .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B .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C .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D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巧.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A .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C .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D .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16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A . 18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B .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C .德国古典哲学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A .经济斗争B .政治斗争C .文化斗争D .思想斗争18 .《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 .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B .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C .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D .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9 .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A .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B .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C .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D .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20 .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B .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D .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21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B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D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22.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 16-17世纪早期科学社会主义B.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C. 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D. 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23.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0A. 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B. 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C. 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D. 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24. 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A.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B.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C.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D.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25.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 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C.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D.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26. 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B.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C. 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D.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27.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 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B. 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学说C.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8.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A.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B.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C.,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D.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29. 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A. 社会主义将在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B.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C. 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D. 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30.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第六章国家形式注:国家形式是国家本质的表现。
第⼀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国家形式的含义:所谓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组织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
因此,概括地说,国家形式既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
⼆、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配置的原则,体现⼀个国家的横向权⼒结构和权⼒分配的关系。
2.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机关与地⽅权⼒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式,它是中央权⼒与地⽅权⼒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与政体是关于国家的⼀对概念1.⽑泽东指出,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体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2.所谓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保护⾃⼰的政权机关”。
这个定义表明:⾸先,政体是⼀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其次,采⽤⼀定政体的⽬的是要进⾏统治;再次,必须有⼀定的形式来组织统治的机关;3.⼆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的关系(三)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影响政体选择的多种因素:即“历史条件、⽂化传统、民族习惯以及国际环境”。
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是根本性的,第⼀位的,但并不是的。
2.政体的多样性:美国和英国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了“共和制”;⽽英国保留了“君主制”;政体不是直接地、机械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
并不意味着⼀种国体只有⼀种政体,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也相同。
<1>相同的国体可以有不同的政体;<2>不同的国体可以有相同的政体;<3>有什么样的国体,必然有什么样的政体;<4>单纯的政体的变化,不会引起国体的变化。
3.政体选择的⾃主性。
4.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