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中“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会话含义”理论简介

“会话含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的。他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其中第二讲《逻辑与会话》中提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这里只作简单的介绍。

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总是遵循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力图使交际进行下去,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交际参与者都要共同遵守一定的原则,格赖斯把这些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分为四条,每一条包括一些相关的次准则。简单地说,这四条原则是:

(1)质的原则。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不说虚假的话和缺乏证据的话。

(2)量的原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足够而又不超出。

(3)关系原则。所说的话要扣住当前话题,要与交际意图相关。

(4)方式原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

这些原则,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得到遵守。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合作原则。但是,言语交际活动是复杂的,人们有时违反某一原则,反而可以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格赖斯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听话人也能理解,或者听话人依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

格赖斯认为,人们可能在四种情况下不遵守合作原则:

(1)说话人直接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则,如“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无可奉告”,“不要再说了”。

(2)说话人暗中违反某一原则,把听话人引入歧途,使人产生误解或受骗,“说谎”即是此类。

(3)说话人可能面临一种“冲突”情况,即为了维护一条原则而不得不违反另一条原则。这多半出现于人们对所谈的话题不清楚或没有足够把握的时候。如:

甲:明天什么天气?乙:也许是下雨吧。

这里,乙违反了方式原则,把话说得不清楚,但他遵守了关系原则。这样的答话也是合作的,乙只是不能确定,因而加了“也许”一词,表明是一种推断。

(4)故意违反或利用某一原则来传递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某一原则,同时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了该条原则,从而向听话人传递一种新信息。

第(4)种情况中所谓的“新信息”即格赖斯所说的会话含义。会话含义是当说话人违反会话原则时,听话人就要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理解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义。因而,会话含义是一种言外之意。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向人们揭示,在说话人违反会话原则时,要依据语境,推断说话人的话语可能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只关注他说了什么。

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会话含义的理解。

甲:借你的《现代汉语词典》用一用,行吗?

乙:那部词典好厚啊!

这里,乙的答话违反了方式原则,他没有直接回答“借”或“不借”,但甲依据当时语境,发现乙并没有拿出词典,只是说词典厚,马上就推断出乙的话语的会话含义:词典太厚了,不好带,他没带在身边,无法借出。

说话者有意违反任何一条会话原则都能产生会话含义。但是,听话者理解会话含义,必须依赖他与说话者有共知的语境。如果缺乏共知的语境,说话者想要表达会话含义,只能是“一厢情愿”。

关于其他语用规则,这里补充介绍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可以看作是合作原则的一个补充。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点:

(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人们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造成某种会话含义,大都与礼貌原则有关系。如:

甲: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真是太感谢了。您是我们这一带的第一号大好人。

乙:哪里,哪里。和您比起来,那真叫“小巫见大巫了”。

乙遵守了礼貌原则,但他违反了量的原则和方式原则,造成了某种会话含义。

北京大学索振羽教授从补救和完善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得体原则”,颇有意义,这里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索教授的“得体原则”有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礼貌准则: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为尊重对方,采取恰当的表示礼貌的交际策略进行交际,以求得最佳交际效果。这一准则可参考利奇的“礼貌原则”。

幽默准则: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为了得体,采用超常规的形式表达常规的内容,或采用常规的形式表达超常规的内容,使对方感觉到富有智慧的风趣和戏谑。

克制准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直接地训斥对方,而采用克制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不满或责备。

礼貌准则举例如前,不赘。

幽默准则举例:

据传歌德有一次散步,遇到一个和他是对头的评论家。评论家挡在路中央,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笑着说:“我恰好相反。”于是让到一边。

在这里,歌德采用幽默准则,既避免了与评论家的正面冲突,又起到了反击他嚣张气焰的作用。歌德的话含蓄而富有智慧,更显出那位评论家的霸道和粗鄙。

克制准则举例:

甲:我说了这么久,你没听见吗?

乙:啊,对不起,我只听见你呜哩哇啦的说了一大通。

乙采用克制准则,避免伤害对方,表达出“我”现在不想听或不愿听或没时间听“你”的废话的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会话含义理论的意义主要是在口语交际的会话上。在文章中,最典型的会话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和戏剧里的台词或唱词。实际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

也是一种会话。阅读时,是作者在倾诉,我们在倾听;写作时,是我们在倾诉,读者在倾听。从本质上说,阅读,就是推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会话含义;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会话含义。文贵含蓄,而含蓄就是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

一、会话含义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里的所谓会话含义,主要指作者运用非常规手段进行表达所产生的意义。我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判断作者有意违反了哪条合作原则倒在其次,更重要的应是综合其它理解方式,进一步了解文章语句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先看看人物的对话。鲁迅《祝福》里有一段“我”与短工的对话。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了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

这段对话中,短工几乎每一个话轮都违反了方式原则,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让读者意会到其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短工的话大部分都是以反问句形式出现,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语意,蕴涵着“这样的事情还用得着追问”或“这个时候还能问这样的问题”的会话含义。这正说明了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冷漠,冷漠到了残忍的地步。联系后文来看,典型地表现了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冷漠、自私、麻木。

对话最精彩的《雷雨》(节选),可分析处很多,许多学者作过分析,不再展开。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说话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所说的话目的就是劝赵太后将长安君送去做人质。触龙故意违反会话的原则,采用婉曲的方式,步步设伏,终于使赵太后接受了他的建议。试想,如果触龙遵守会话原则,一开始就直接说出目的,必定遭到赵太后“唾其面”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