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9
艺术品鉴赏论文《陶瓷艺术鉴赏》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陶器的制作,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生产劳动,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陶器的制作,其起源甚至还可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
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是和农业的发展有极密切联系的,因为谷物的贮藏和饮用水的搬运,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此外,没有陶器,肉类和谷物就不易成为熟食。
与此同时,陶器的出现促进人类进入金属时代,因为陶器除作烹煮食物的用具之外,还因它的耐火性能而被用来作为冶炼金属之用具。
中国社会到了商代,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手工业不仅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而且各种手工业之间又有了分工。
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线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制出了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创造,是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陶制建筑材料的生产,无论是制品质量和花色品种,还是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都比战国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扩大,在当时的陶业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
陶瓷发展到隋唐,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瓷艺术欣赏陶瓷艺术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其独特的技艺和美学价值,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喜爱。
陶瓷器作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既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于生活之美的追求和对于自然之美的尊崇,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时期的人文情怀和思想。
应该说,陶瓷器在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历史中有着十分深厚的底蕴。
用陶瓷器装点家居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习惯,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文化的载体。
丰富多彩、形态独特的陶瓷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美学场景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陶瓷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器物造型、器物纹饰、器物色彩等方面。
在器物造型中,应该注重整体构思,凸显作者的创造力,造型上的变化,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其次,在器物纹饰方面,中国陶瓷器的纹饰是独异的,并已成为了世界上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陶瓷器纹饰艺术主要有物象纹、关键纹、符号纹、绘画纹,其中涂绘式、雕刻式和印花式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主要表现形式。
最后,在器物色彩方面,应该注重颜色的搭配和调和,使得陶瓷作品更美观。
虽然,陶瓷作品的注重实用性,但佳作绝不仅是陶瓷作品的实用价值。
与其说是可以使用的物品,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精神。
它通过物体的典雅造型,充满了艺术上的灵性和韵味,给人以冥冥中的心灵满足。
每一件好的陶瓷作品都蕴含了陶艺家的智慧,他们常常以蕴含人文历史和精神意蕴的陶瓷器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的体验。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了陶瓷艺术的魅力。
不仅是收藏家们对于陶瓷作品的追求,也引导了更多人开始了解和学习这一艺术形式。
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中国陶瓷艺术家们也在创新上不断求新与求变,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也给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陶瓷作品通过其营造出来的精神层面和审美韵味,而引领人们的心理和情感,让人们感受到美好事物的存在。
陶瓷作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因此,对于陶瓷艺术的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造型上,同时应该注重作品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通过它们,去创造一份与文化和美的精神交流。
陶瓷艺术鉴赏陶瓷艺术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艺术之一,以其流行的古典风格以及独特的设计而备受欢迎。
陶瓷艺术大部分涉及到陶瓷器物的创作,包括容器、尊瓷等,引出了一种优雅的感觉。
陶瓷艺术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彩磁”便是穿越时空的见证者。
陶瓷艺术在历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宋代的圆润、精致,明代的浅色朴素,清代的健康细腻。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陶瓷器物的艺术风格也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例如明代的大象瓷器细腻、柔美,蕙质兰心,好似一只温驯的大象,传达出慈悲之心;清代的象牙瓷器富有节奏,折射出清新淡雅的情趣,体现了一种温柔、安定、沉静的生活境界。
陶瓷艺术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创造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庄严、端庄。
陶瓷器物以其精美的外观和颜色,使人感觉充满活力和美感,而且丰富多彩的瓷胎、绚丽的釉色,使陶瓷器物更显精致,更有美感。
另一方面,陶瓷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在工艺技术上的精湛。
古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发明了素朴、尊贵的“四大瓷器”,它们是窑景瓷、宣纸瓷、珐琅瓷和彩釉瓷,这些瓷器保存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技艺,也表达出古代瓷器艺术家们的审美观念。
陶瓷艺术的鉴赏方式繁多,从形制、技艺、釉色上来讲,它们都体现着古典、精致的艺术风格,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艺术内涵、品质以及历史价值,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技艺,更可以唤起我们对于古代文化的敬畏之心。
欣赏陶瓷器物,不仅可以了解其制作过程,更可以鉴赏它们传递出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认为收藏陶瓷器物只是一种奢侈,但其实,这背后反映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敬与推崇,也是一种精神之泉。
总之,陶瓷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家园。
有志于艺术的朋友可以充分欣赏它的美,并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陶瓷艺术鉴赏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享誉世界。
很早时候,说起陶瓷,很多外国人就会想到中国,因为瓷器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世界各国瓷器制作技术多是从中国传入的,古代,中国就被外国人称为瓷器之国,就是现在,英语当中“CHINA”一词就有中国陶瓷的含义。
石湾陶塑艺术以古朴、传神、典雅、浑厚的艺术效果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闻名于世,石湾制陶始创于唐宋,兴于明清。
“石湾陶,景德瓷”,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
——佛山陶塑的历史陶瓷的基本材料是土、木、火,人们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使逃逸形态的发展与演化,是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中国陶瓷制作有着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及特殊的制作条件,从而产生出完美的瓷器。
一、陶艺赏析(一)五大名窑: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哥窑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过去一直以为汝窑窑址在临汝县境内,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临汝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发掘工作后,仍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再一次进行实地调查,终于在与临汝相邻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并出土了宫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从而揭开了汝宫瓷之谜。
官窑: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
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
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哥窑: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史所烧者曰“哥窑”,弟者曰“弟窑”。
关于中国陶瓷的艺术欣赏系财经班级10会审(3)班姓名梁惠学号02一、陶瓷简介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
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
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陶瓷的发展史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
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传统陶瓷艺术鉴赏陶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陶瓷艺术鉴赏中,我们可以欣赏到陶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本文将结合几个具体的陶瓷作品,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鉴赏。
作品一: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
青花瓷的特点是在白色瓷胎上刷上蓝色颜料,然后进行一次高温烧制,使得蓝色颜料在瓷器表面形成浓淡不一的纹饰。
一件经典的青花瓷作品通常具有纹饰繁复、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的特点。
例如,明代的青花瓷罐具有直立的圆柱形,纹饰主要以花卉、山水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的运用,呈现出自然的美感。
而清代的青花瓷盘则以纹饰的形式更为抽象,但仍然能够准确表达出艺术家的意图。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的青花瓷作品,都展现了传统陶瓷艺术的高度。
作品二:汝窑瓷器汝窑瓷器是中国宋代的一种烧制窑口,以其独特的釉色和质地而闻名于世。
汝窑瓷器的釉色多种多样,有青釉、黄釉、蓝釉等等,每一种釉色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比如,青釉汝窑瓷器通常呈现出宁静、沉稳的感觉,而黄釉汝窑瓷器则更显华美、富丽。
在造型方面,汝窑瓷器多以简约、朴实为主,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
例如,宋代的汝窑花瓶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凸显了陶瓷器的纯粹和静谧。
汝窑瓷器的特点是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通过釉色的运用以及形制的精致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作品三: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瓷器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窑口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纯净的白釉而著称。
景德镇瓷器在釉色上以白色为主,整体给人以纯洁、高雅的感觉。
景德镇瓷器的纹饰通常简单朴素,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花鸟虫鱼等图案,主要通过线条和构图的巧妙运用表现美感。
这种简约的艺术风格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特点。
例如,明代的景德镇白瓷壶器造型独特,釉色纯净,仅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曲线的美感。
而明代的景德镇白瓷碗则以其纹理细腻、光洁如玉的特点成为艺术品的代表之一。
中国十大陶瓷名窑名家作品展展品赏析作者简介:徐青,百年紫砂徐门第四代传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早年随父亲徐泽棠习壶艺,后师从叔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
作品名称:一粒珠材质:紫砂创作时间:2008年规格尺寸:口径5.3厘米底径5厘米高9.2厘米作品简介:以圆珠为钮,壶身、壶嘴昂首挺立,半圆把,无斜肩,内凹口,鼓形壶身渐敛底。
壶式由清道光同治年间砂壶名家邵友廷创制,线条圆润流畅,手感舒适。
作者简介:许建生,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1961年生于宜兴,大专学历,紫砂世家,自小耳濡目染,长期接受紫砂艺术熏陶。
1985年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师鲍志强学习紫砂技艺,刻苦磨练,基础扎实。
2008年春,创立了自己的紫砂艺术工作室《荆砂璞玉》。
2011年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了“荆砂璞玉”紫砂艺术品牌,由“荆砂璞玉”创意制作的紫砂作品,完全采用宜兴黄龙山优质原矿,坚持传统制作工艺。
作品设计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古朴中蕴含着新颖、清新雅致,自然大方,全手工制作圆器、筋纹器及塑器,自成一体,风格独特。
加之人品端正诚信,艺风踏实,在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杜绝浮躁,将紫砂壶的寓意、造型、工艺和自己的感悟融汇于每个作品之中,从而达到品如其人,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特色,是藏界、行家公认的紫砂实力派高手之一,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评比中荣获嘉奖,多次被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作品名称:《六方提梁》壶材质:黄龙山原矿红皮龙创作时间:2009年规格尺寸:口径8.5厘米底径13厘米高26.7厘米作品简介:采用黄龙山纯矿紫砂泥料红皮龙为原料,此壶以方为基,体现壶之刚正端庄,壶嘴则以方引圆,方圆结合,给人方正敦厚之感。
壶之提梁又将整壶的精气神提了起来,苍劲而挺拔,给人一种阳刚之美。
作者简介:吴文新,1982年开始学习陶瓷制作流程、生产过程及程序,1990年开始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学习制壶技艺,1992年师成后被锦达陶艺有限公司聘为创作设计人员,开始了专业创作紫砂陶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