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
- 格式:ppt
- 大小:543.50 KB
- 文档页数:21
三言二拍:“三言”即明代冯梦龙整理、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
恒言》,是三部影响很大的话本、拟话
本小说集。
“二拍”即明代凌濛初编写
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
“三言”之后重要的拟话本集。
“三言
二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
成就。
28、《三言》的思想内容:一、《三言》表现
了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拨,如
《施润泽滩阙遇友》;二、《三言》表现
了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如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三、《三言》表
现了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如《沈小
霞相会出师表》。
29、《三言》的艺术特色:《三言》体现了雅
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在编织故事方面有
较高艺术水准,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较
大成就,在语言运用方面达到比较典雅
而又不失通俗生动。
30、《二拍》的思想内容:一、体现了经商
题材的时代特色,如《转运汉巧遇洞庭
红》;二、实现了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如《同窗友认假作真》;表现了婚姻问
题上的男女平等思想;三、表现了超前
的社会批判精神。
31、《二拍》的艺术特色:《二拍》是凌濛初
个人独创的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使话
本中的头回部分与正文部分取得了统
一,在韵语的使用上显示小说的语言是
一种成熟的书面文体,在人物刻画及细
节描写上表现出文人创作的鲜明文学
风格。
三言二拍的故事
一、三言二拍简介
“三言”指的是明代冯梦龙所编著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共计六十八卷,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而“二拍”则是明代凌濛初所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两部作品合称为“三言二拍”,为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瑰宝。
二、三言二拍的故事特点
1.取材广泛:三言二拍的故事取材于当时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文人笔记等,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主题鲜明:作品主题以伦理道德、因果报应为主,强调教育人们要行善积德,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情节紧凑:三言二拍的故事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4.人物形象生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既有英勇正义的侠士,又有狡猾奸诈的小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人物风貌。
5.艺术表现独特:三言二拍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融入了诗词、对联等形式,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三言二拍的作品价值
1.历史价值:作为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三言二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为后世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文学价值:三言二拍的作品构思巧妙,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对后世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思想教育价值:作品强调伦理道德,提倡因果报应,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瑰宝,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使之作为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和思想教育价值。
三言二拍的名词解释三言二拍,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指的是用三个字或两个字的词语进行韵律配对并组成句子。
这种形式追溯到唐朝时期,是一种流行的娱乐,也被视为一种文化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三言二拍进行一番探索和解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三言”。
三言指的是由三个字组成的词语,如“笑口常开”、“桃红柳绿”等等。
这种用三个字组成的词语在音韵上往往有一种和谐的感觉,形成一种美妙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往往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同时也增添了文字的趣味性。
三言的使用广泛,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生活中的口头表达中也常用到。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二拍”。
二拍指的是用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如“月明星稀”、“绿叶红花”等等。
和三言一样,二拍也是固定的词语形式,形成一种特定的韵律。
然而,与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往往更为简洁明了。
由于只有两个字,二拍常常表达一种简练的意境,给人以直接明了的感觉。
三言二拍在创作中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词语既要与前后形成韵律对仗,又要有独立的意义,这对于作者的创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同时,三言二拍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极富韵律美的阅读体验。
当我们欣赏三言二拍的作品时,常常会感受到一种韵律的脉动,如同音乐一般带领我们进入一种特殊的文化境界。
三言二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非常常见。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的三言二拍。
这句诗把草原的景色与时间的流逝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深深的哲理。
同样地,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世事如棋局局新,夜夜笙歌辨去来”这样的三言二拍。
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思考,并在字里行间展现出生动的画面。
除了诗词外,三言二拍也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
例如,明代小说《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巧妙地使用了三言二拍,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三言二拍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品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美感。
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三言二拍的魅力。
古代文学三言二拍名词解释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古代文学的概述
2.三言二拍的定义与特点
3.三言二拍的代表作品
4.三言二拍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正文
一、古代文学的概述
古代文学是指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形式。
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代文学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三言二拍的定义与特点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小说形式,主要指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小说创作。
三言指的是三个字的句子,二拍则表示两句对话之间的拍子。
这种小说形式以简短的篇幅、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为特点,广受欢迎。
三、三言二拍的代表作品
三言二拍的代表作品有《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等。
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丰富的人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三言二拍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三言二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小说发展的一
个重要阶段,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言二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简单的记事逐渐转向了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文学创作。
同时,三言二拍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形象,也为后世的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
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
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
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
今残存二十九篇。
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
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整理进“三言”中。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记》在白话小说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认识意义。
首先,《快嘴李翠莲记》保留了早期说话、评话的表现形式,其中有特殊的说、念、吟、数(板)的叙述形式,特别是数板,--李翠莲的道白三十余段均为数板,这种形式与明代后来的拟话本有很大的区别。
⏹冯梦龙和“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三言︰冯梦龙所辑⏹《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凌蒙初所辑⏹《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为“三言”。
⏹“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今古奇观序》⏹三言是我国明代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反映了这个阶层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三言”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明”者,取其可以道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醒世恒言》序“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多数是围绕市民生活及其兴趣点展开的,颇为全面地反映了晚明市民阶层的情感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表现婚姻爱情生活是“三言”中最具特色的题材,在“二拍”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此类题材一方面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同时也表现出新的发展。
⏹一类作品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旧的封建传统意识的突破,对新的婚姻爱情观念的追求,也就是提倡男女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同时对男女情爱和情欲给予大力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冲决了礼教之大防。
⏹另一类作品反映了被压迫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揭露了封建势力和传统礼教的虚伪与凶残,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
⏹二、大胆地揭露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的罪恶本质与官场吏治的腐败黑暗,同时也体现出清官贤士的正义感和下层人物的反抗精神。
⏹直接面向现实,表现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如时事政治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描写了官吏的昏庸无能、暴虐残酷,甚至是径直为盗的丑恶行径,如《进香客莽看金刚经》⏹暴露社会邪恶势力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如借神灵惩邪恶的神异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等。
⏹三、描写市民生活(尤其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形象地展现了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图景。
⏹作品一反重农抑商的传统意识,商业商人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肯定,追逐货利、发财致富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不少商人也被塑造成正面形象。
何谓“三言二拍”?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代,其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领域均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文学的发展上,这一时期呈现出由中古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趋势,表现在具体的文学类型上,则是正统诗文创作的衰落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的崛起。
发源自民间的“说话”艺术,自从宋元时期流行开来之后,直到明代仍然存在,而与之相依存的话本小说在明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话本不再是说书艺人的口头文学实录,而更倾向于文人专门创作的案头文学,即白话短篇小说,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三言二拍”。
“三言”是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二拍”则指凌濛初个人创作的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总称。
“三言二拍”标志着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白话短篇小说,正由文人进行单纯的整理加工,发展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峰的到来。
明末有“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选取了四十篇编成《今古奇观》一书,影响很大。
“三言”中共收录一百二十篇小说作品,其中有四十来篇为宋元作品,八十来篇为明人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冯梦龙的加工润色后具有了统一的艺术风格,堪称宋元明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有写贪官的丑行劣迹,也有写清官的廉政贤明;有写官宦子弟的仗势欺人,也有写贫寒士子的狂放孤傲;有的写兄弟争产,相煎何急;有的写朋友信义,有始有终;有的写烈女报仇,受尽屈辱;有的写狠心后母,虐待子女。
其中又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作品最多,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等。
“三言”中的作品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极富戏剧性,人物语言精炼贴切,自然优美,艺术成就很高。
“二拍”中实有小说七十八篇,涉及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泛,其中以反映商贾市民生活情趣的居多。
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类: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张扬男女平等,婚恋自由;肯定商人的聪明才智和冒险精神;抨击社会上坑蒙拐骗、奸贪伪诈的不良风气。
古代文学三言二拍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中的"三言"指的是唐代散文的一种形式,即是由三个短篇散文组成的文集。
这些散文通常有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寓意深远的主题,既能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又能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二拍"则是指唐代诗歌的一部分表现手法,由两句意境独立但情感紧密关联的诗句构成,通过对比、抒发情感或描绘景物,以表达诗人的心情和意象。
这些二拍又称为"对子",是唐代古诗的特色之一,具有简洁、抒情、含蓄等特点。
综上所述,"三言"和"二拍"都是古代文学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名称,分别指代唐代散文的一种形式和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拍佳句1. 三⾔⼆拍诗词集锦《三⾔两拍》,书中的诗词很多,⼤部分通俗易懂,琅琅上⼝,拈来⼏⾸共欣赏:春,春!柳嫩,花新。
梅谢粉,草铺茵。
莺啼北⾥,燕语南邻。
郊原嘶宝马,紫陌⼴⾹轮。
⽇暖冰消⽔绿,风和⾬细烟轻。
东阁⼴排公⼦宴,锦城多少赏花⼈。
------咏春夏,夏!⾬余,亭厦。
纨扇轻,蕙风乍。
散发披襟,弹棋打马。
古⿍焚龙涎,照壁名⼈画。
当头⽵径风⽣,两⾏青松暗⽡。
最好沉李与浮⽠,对樽旋开鲜鲊。
------咏夏酒,酒!邀朋,会友。
君莫待,时长久。
名呼⾷前,礼于茶后。
临风不可⽆,对⽉须教有。
李⽩⼀饮⼀⽯,刘伶解酲五⽃。
才⼦沾唇⾯似桃,佳⼈⼊腹腰如柳。
------咏酒⼭,⼭!突兀,回环。
罗翠黛,列青蓝。
洞云飘渺,涧⽔潺湲。
峦碧千⼭外,风光⼀望间。
暗想云峰尚在,宜陪谢屐重攀。
季⼦七贤虽可爱,盛时四皓岂宜闲。
------咏⼭庄,庄!临堤,傍岗。
青⽡屋,⽩泥墙。
桑⿇映⽇,榆柳成⾏。
⼭鸡鸣⽵坞,野⽝吠村坊。
淡荡烟笼草舍,轻盈雾罩⽥桑。
家有余粮鸡⽝饱,户⽆徭役⼦孙康。
------咏村庄⽉,⽉!⽆休,⽆歇。
夜东⽣,晓西灭。
少见团圆,多见残缺。
偏宜午夜时,最称三秋节。
幽光解敌严霜,皓⾊能欺瑞雪。
穿窗深夜忽清风,曾遣离⼈情惨切。
------咏⽉⼿把青秧插野⽥,低头便见⽔中天。
六根清净⽅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夫插秧周公恐惧流⾔⽇,王莽恭谦下⼠时。
假使当年⾝便死,⼀⽣真伪有谁知。
------⽇久见⼈⼼⽆形⽆影透⼈怀,⼆⽉桃花被绰开。
就地撮将黄叶去,⼊⼭推出⽩云来。
------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