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17.41 KB
- 文档页数:8
历史学思想方法历史学思想方法史料的分类史料,就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按照表现形式,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和音像史料。
有些史料兼有几种表现形式。
1.文献史料:包括著述、档案、报刊、文学、方志、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等等。
2.实物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获得途径有传世和考古。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口传史料: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或不见于著录的通过口耳相传形成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民谣等。
口述史料:通过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整理成文字的资料,一般用于现代史研究。
4.图像、影音史料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非原始史料)。
1.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2.第二手史料: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档案、军事文件、信件、日记等,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史官记录的史书;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辨析史料价值的一般原则一、采用经过鉴别的史料。
二、注意史料产生过程中的主观性影响史料的价值。
三、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史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
四、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更可信;实物史料比文字史料更直接;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非原始史料)更有价值。
五、文学和艺术作品能反映作者及其生活时代的特征。
史料实证的一般原则一、通过史料获得历史信息1.史料蕴含着时间空间、历史细节、时代背景等各种信息。
2.史料也反映出史料制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3.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观念不同,从史料中汲取的信息也不同。
史料分类标准
史料分类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进行划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史料分类方式:
1. 按史料来源分类:根据史料的来源,可以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是指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的原始材料,如史书、档案、日记、信件、文物等;二手史料则是指经过后人整理、编写、解释、评价的史料,如教科书、学术论文、历史著作等。
2. 按史料性质分类:根据史料的性质,可以将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材料,如书籍、文章、信件、日记等;口述史料则是指以口头形式传承下来的历史材料,如传说、故事、民谣等。
3. 按史料年代分类:根据史料的年代,可以将史料分为古代史料、近代史料和现代史料。
古代史料是指古代时期的历史材料,如古代文献、文物等;近代史料是指近代时期的历史材料,如近代文献、档案、报刊等;现代史料则是指现代时期的历史材料,如现代报刊、书籍、影视资料等。
4. 按史料地域分类:根据史料的地理区域,可以将史料分为国内史料和国外史料。
国内史料是指中国境内保存的历史材料,如中国古籍、文物等;国外史料则是指境外保存的历史材料,如外国文献、文物等。
5. 按史料形式分类:根据史料的载体形式,可以将史料分为纸质史料和电子史料。
纸质史料是指以纸张为载体的历史材料,如书籍、报纸、期刊等;电子史料则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历史材料,如电子书籍、电子档案、数据库等。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史料分类方式,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领域。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选择合适的史料分类方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整理和分析史料,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1)史料概念: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造。
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大体上可分为:一是遗址;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
文献资料: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无疑以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字材料也极为丰富。
(3)史料辨伪:辨伪的四种基本方法:1、从目录上来辨别其真伪。
借助书目来鉴别古书真伪,可以分为三种方式:①从书目上考其来源,来源不明,不可轻信。
②借助书目考其流传,如流传之绪颠倒混乱,也不可轻信。
③借助书目,核对篇目、卷帙及题解,如不符合,或出入甚多,也不可轻信。
2、从古书所引用的材料来鉴别其真伪。
按引用的材料来考其真伪,也有二种方式:①早出的书反引用晚出书的材料(既可以是指写作时代的早晚,也可指刊行出版的早晚),不可轻信。
②引文有误,也不可轻信。
3、从古书的内容来鉴别其真伪。
这一种方法,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考察:①所记史事、人物活动、与史实是否相符。
②所记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文物制度等,是否与史实相符。
③所记的时代特征、思想状况等是否与史实相符。
如其不符,不可轻信。
4、从古书的文法、体例、风格来鉴别其真伪。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行文特色、流行体例,因此,也可以从文法、体例、风格等方面来鉴别其真伪。
史料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史料的分类:第一种分法:按史料存在的形式划分,可分为实物类史料、文献(文字)类史料、口述类史料、图片影音类史料和风俗类史料。
1、实物类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碑刻、雕塑、绘画、墓葬、遗迹或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它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2、文献(文字)类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料。
如:官私史书(如“二十四史”,又称“正史”,其中《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余为纪传体断代史,注意《资治通鉴》不属于“二十四史”),思想类与学术类著作,公私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报刊杂志(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刊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文学作品(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文集日记,野史笔记,回忆文稿,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字、碑刻、和墓志,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等。
3、口述类史料:经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或为后人记录而成的史料,适用于民间传说、节日来源、习俗、比较隐秘或具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或亲历者尚存等情况。
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社会歌谣、座谈录音以及访问调查等。
其内容大都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保持了其权威性和鲜活性。
亲历者所述说的环境、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史料的分类和解读1.史料的分类[内涵解读](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
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
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
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
[典例导引](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
A项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史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史料。
二、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史料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史料的分类:第一种分法:按史料存在的形式划分,可分为实物类史料、文献(文字)类史料、口述类史料、图片影音类史料和风俗类史料。
1、实物类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碑刻、雕塑、绘画、墓葬、遗迹或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它是“重现”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2、文献(文字)类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料。
如:官私史书(如“二十四史”,又称“正史”,其中《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其余为纪传体断代史,注意《资治通鉴》不属于“二十四史”),思想类与学术类著作,公私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报刊杂志(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刊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文学作品(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文集日记,野史笔记,回忆文稿,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字、碑刻、和墓志,日常生活的文字遗留(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等。
3、口述类史料:经过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或为后人记录而成的史料,适用于民间传说、节日来源、习俗、比较隐秘或具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或亲历者尚存等情况。
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社会歌谣、座谈录音以及访问调查等。
其内容大都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保持了其权威性和鲜活性。
亲历者所述说的环境、细节、所体验的感情、所刻画的心理往往是别人不易领会到的。
史料的分类(价值)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凡是由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或距离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2、第二手史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不同史料的信度比较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二、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
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看看实物/口述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是凝固的过去,而不是活着的过去——只有物,没有人;作为实物史料的遗址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1)按内容分类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 )按学术价值分类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②第二手史料含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1.史料的分类[内涵解读](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
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
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
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
[典例导引](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答案] D例2:材料阅读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
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
历史资料分哪几类历史证据是历史研究的基本。
历史证据材料的分类对于研究是很重要的。
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初步的把历史材料的分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树立历史的证据意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历史资料分哪几类”,供大家参阅。
历史资料分类(一手、二手)第一手证据和第二手证据就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所谓第一手证据是指在所研究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证据,比如,曾左李张德文稿和所办的工厂就是研究洋务运动的第一手资料。
所谓第二手证据则指经过了其他历史学家或相近学者运用某种形式再加工后得到的证据。
比如民国年间学者对曾左李张等人思想和人际关系得细致梳理和一些内容的考证就是研究洋务运动的第二手证据。
还有哪些分类方法呢?文字和考古证据是很有意义的证据分类,既可有单独存在意义,又有二者相互印证的作用。
书写证据和印刷证据就是很有意思的分类,都能说明一些特殊的历史,帮助进行特殊的历史研究和表达。
定量和定性的证据是有的,但搜集不宜,使用有力。
历史资料分类--证据证据,历史的命根。
没有证据,历史还能说个什么?历史资料分类--详细更为详细的证据分类可以使这样的:按照来源可把第一手证据分为日记、法律记录、法庭记录、报纸、选举结果、商业记录。
按照证据材质可以是文献、建筑、陶器、青铜、木器等。
按照作用来看可以有直接证据、物证、旁证等等。
可是也有更聪明的要求,比如大量的瓷器如何分类呢?一种按照考古的年代或朝代,既时序分类,一种按照用途分类,一种按照地域分类,还可以按照制作技术分类,按照某些特征分类,这样就可以为我们了解研究提供各种平台。
当然可以适用于书籍文献、青铜器、建筑等方面的分类。
那么,如果对一个古镇作为研究对象,那要从自然、人文;物质、人种、文化;土地、建筑、经济……在每一个大类别中按照多种方法进行定名或定性的分类,这就是已经开展了研究和了解。
恐怕有些资料难于定类,还有些需要综合,还有些需要从综合中分出新的个体,对资料证据进行重组,这个时候不知道给有多困难。
2024年岳麓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26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还有12座臣子墓。
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陆续找到9座,尽管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
这说明A. 古代史书的记载多是真实可信的B. 来自考古的历史认识最为可靠C. 考古发掘可为历史记载提供佐证D. 历史认识必须经过考古的检验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 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C. 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D. 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3、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 神话传说B. 考古遗存C. 实物资料D. 文字实录4、“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下列选项与以上论述相符合的是A. “历史是‘博古史’,是基于‘密谋与隐私的传奇’”B. “历史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家和精英层面的推动”C. “历史研究必须是计量的,才能是科学的”D.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5、《史记》中《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依历史变化顺序而编写;司马迁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而“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是不对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人物传记在《史记》中占有重要地位B. 司马迁撰写《史记》坚持了实录精神C. 秦朝灭亡为后世提供了历史借鉴作用D. 司马迁承认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6、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主要分为三大人种。
专题16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1【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母题题文】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
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
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
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
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
”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
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
”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
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
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从良吏治虎出发,最容易立意、最简单直接。
历史现象:《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四位良吏都推行德政治理虎患。
历史结论:东汉时儒学仁政思想影响官员治国理念。
示例二:从东汉虎患出发,引申到东汉时代特征。
历史现象:东汉时四位良吏都有治虎经历,说明东汉虎患严重。
历史结论:东汉时期封建门阀政治黑暗导致虎患加剧,《后汉书》中推崇的良吏既是治虎,更是按照儒家“仁政”理念,施行德政治理地方,教化百姓。
示例三:从良吏标准出发,直击东汉儒家主流价值观。
历史现象:东汉时期四位官员因治理虎患,被史书推为官员施政典范。
历史结论:儒家“德政”“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史书以推崇良吏“以德治虎”为导向,塑造官员正确价值观念和施政理念。
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区分标准
一、一手史料
一手史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证据,是历史事件发生后不经过任何处理和加工,原本就存在的有关历史事件的资料,能够最真实地反映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
一手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典籍文献:指记载历史经过的各种文献,如典籍、书信、专刊、书法、日记、故事等。
2. 地籍文献:指关于土地调查、管理及财政税收的文件,一般包括甲骨、图书、土地登记簿、章程等。
3. 器物:指发现与古代有关的物品,如文物、陶器、玉器等。
4. 石刻:指古代以墙壁、石碑等作为记录物的文字,又称碑文。
5. 文字资料:指出土的文献,如日记、著述、草书字帖等。
6. 画像:指采用画法记录某一历史事件的图片,如人物画、历史照片等。
二、二手史料
二手史料是指由历史学家或其它研究者从一手史料中提取的信息,通过对相应史料的编纂、编写和编著而形成的史料。
二手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传记:指根据历史上某一人物的生平、作为及其它经历而书写的文献。
2. 史学著作:指根据一手史料,研究并论述某一历史事件而形成的著作。
3. 史料本录:指将一手史料,如典籍、文献、人物画等整理录入而成的史料编辑本子。
4. 史料集:指将一手史料按某一主题整理编纂后形成的书籍。
5. 文献词典:指将一手史料中的名词、地名、人名等编纂成的词典。
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一、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类型?概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
类型: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二、史料的分类:1、根据载体来分:(1)文字史料文字史料的地位:文字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
在所有史料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称浩如烟海。
但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均会影响其价值。
①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②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③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及社会史研究颇有帮助。
④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
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⑤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2)实物史料: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绘画、雕塑等,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其重要在于直接性。
实物史料的地位:①比文字资料可信度高。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的局限: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访问实录、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用于现代史或无文字记录时期研究,借以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口述史料的局限:①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② 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所以有人说口述史料如云雾,其真相不易见,但是不能不珍惜这类史料。
2、按时间与价值分(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
因此又叫直接史料,它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回忆。
(2)第二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
地位:① 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② 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按形成目的分(1)有意史料(记述性史料):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作者的目的就是让当代和后世之人了解历史。
有意史料还包括墓志铭、碑文和口述的神话、传说、历史歌谣、历史故事等。
(2)无意史料(遗留性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从其最初形成就不以讲授历史为目的的,而是因别的目的或原因形成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史料。
无意史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实物遗留”,如古建筑、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艺术品、货币、及人体遗留如骨骼、牙齿等;二是“抽象遗留”,风俗习惯、语言、地名等;三是“文字遗留”,如私人信件、诏令敕诰、法律法规、条约、证件证书、谈判或审讯记录、账簿等。
地位:无意史料的可靠性要高于有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和方法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6、利用网络资源。
四、史料的运用(一)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
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A.人物年龄B.尺寸大小C.创作时间D.色彩浓淡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XX》等书以传说贬抑xx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二)史料价值的分析在对史料的分类和甄别的基础上,就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
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应注意以下要点:( 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
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xx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
如,《资治通鉴》和《魏书》同样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一些记载,相较而言《资治通鉴》的可靠性就要强一些,因为司马光很重视历史考证,有“无征不信”的精神,而《魏书》的作者魏收治史态度就不甚严谨;但是魏收处于南北朝的当时,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距南北朝有几百年的时间,因此,有些问题可能《魏书》的记载更符合历史真相。
因此,在论证问题时要遵守“孤证不立” 的原则,广泛收集史料。
(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
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
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
(4)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
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整理和分析,虽然是二手史料,但常常比较全面、客观,是对史料的统计分析,有很强的证明力。
学者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问题探讨的参考。
(三)史料论证的基本方法(1)求源法。
考证史事,就要追寻史料的来源。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宀Chi-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2)反证法。
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
梁启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以矛陷盾”。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 万,炭585 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3)以诗证史。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xx 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xx 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4)旁证法。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二、哪种史料属于一手史料?为什么?xx 史料,属于xx 史料类型,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观察记录、回忆或留下的资料(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是当时当事的史料,所以属于一手史料。
xx史料,属于xx史料类型,是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是根据其他史料而形成的,是比较间接的证据,属于第二手史料。
三、判断所给史料属于哪种史料类型?四、史料实证:(1)从史料引出结论——能够从史料中体会作者意图;(2)用史料说明——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3)用史观对历史现象、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