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652.50 KB
- 文档页数:29
解密16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考点热度★★★★★说明: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渗透至每个高考题中,本专题只选举单纯考查史料与史料实证的2022年高考真题。
2022年高考涉及知识点分布考点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史料的分类及史料价值(2022 辽宁卷05)以诗证史与诗歌的史料价值(2022 北京卷20)文献史料的分类与史料价值(2022 广东卷17)官方记载和小说的史料价值(2022 全国乙卷17)史书的评判与史料价值(2022 山东卷18)宣传画的史料价值史料辨析及选取史料的原则(2022 湖北卷01)文物与文献的相互印证(2022 海南卷10)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2022 浙江卷6月25)对文献史料的研究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2022 海南卷19)研究指南针西传与史料的选择(2022 北京卷20)研究一战中华工问题与史料的选择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022 海南卷12)通过史料确定探究主题(2022 广东卷01)史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2022 北京卷15)史料的时间顺序(2022 北京卷04)明代刻本书籍与文化产品商品化的研究考点预测与趋势分析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知道史料是通过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核心考点一史料的分类及史料价值一、按照表现形式分为四类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①以纸张为载体的。
如:官修史书、私修史书、文书档案、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新建等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第一讲学科前沿——求真谛5大素养引领历史学习引领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素养解读[概念界定]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培养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认知透视1.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经典示例[示例] 命题点: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墨子》记载的科技成就《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命题立意] 本题以唯物史观考查“百家争鸣”和中国古代科技,墨子的思想映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墨子》包含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要命题,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历史地位和贡献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提倡科技创新,并树立文化自信。
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一、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1.学习历史的方法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认知历史的途径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3.论证历史的依据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以史料实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的常态。
从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考查问题理解能力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根据史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示例——高考命题感悟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示例1](2018·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命题立意]本题选取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记载的史料,以史料实证说明抗日根据地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