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简介及各科室的应用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一、TEG能监测“凝血启动-血凝块生成-血凝块降解”3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具体参数1.样本低凝时上述参数可能的表现:与参考区间相比,R、K延长,Angle、MA、G、CI减低,LY30增大(如发生纤溶亢进)2.样本高凝时上述参数可能的表现:与参考区间相比,R、K缩短,Angle、MA、G、CI增高二、目前TEG实验种类和主要用途种类主要作用检测参数及意义普通检测1.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凝血状态2.指导成分输血3.区分原发和继发纤溶亢进4.判断促凝和抗凝等药物的疗效5.评估血栓发生几率,预防手术后的血栓发生1. R:最初的纤维蛋白的形成的时间; (R值延长:使用抗凝剂,凝血因子缺乏;R值缩短:血液呈高凝状态)。
2. K: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所需的时间,反应血凝块形成的速率,K值的长短受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低的影响,抗凝剂可延长K值。
3. Angle:最大曲线弧度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角与K值都是反映血凝块聚合的速率。
4. MA:最大振幅,反映血凝块最大强度,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和质量影响。
MA增大:见于血小板数量增多或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动静脉血栓,高凝状态。
MA减小:常见血小板减少或疾病造成的凝血因子缺乏。
5. LY30/EPL:血凝块溶解,测量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凝块幅度减少速率,反映纤溶系统。
6. CI:总体的凝血功能肝素酶对比检测1.评估肝素、低分子肝素以及类肝素药物疗效2.评估是否肝素抵抗或过量1. R(肝素酶)2. R(普通杯)>20min 且R(肝素酶)<1/2 R(普通杯):提示肝素过量血小板图检测1.测定单独或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波利维,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药物的疗效2.评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的出血原因3.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手前,手术中出血的风险评估1. MAADP :>48mm: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后缺血风险较高;<31mm: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风险较高;2. ADP抑制率:判断血小板ADP受体抑制剂等对血小板的抑制百分比,<30%提示治疗效果欠佳;3. AA抑制率:判断血小板血栓素受体抑制剂对血小板的抑制百分比,<50%提示治疗效果欠佳。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一、引言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评估凝血功能的实时监测技术,通过测量血液凝血过程中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动力学变化,提供了全面的凝血功能信息。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大,血栓弹力图在心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创伤、妊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血栓弹力图基本原理血栓弹力图通过模拟凝血和溶栓动力学过程,并通过监测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弹性反馈来评估凝血功能。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样准备:采用外周静脉采血,将血样加入特定的试剂,形成凝固反应体系。
2.试剂和探头:血栓弹力图所使用的试剂和探头包括活化剂、钙离子、纤维蛋白原以及固定在转子上的机械探头。
3.全血凝固过程测量:将试剂和血液混合后,转子开始旋转,实时记录下各个阶段的血栓形成和溶解过程。
4.图形参数解读:根据血栓弹力图所显示的图形,可以解读凝血功能的各个指标,如凝固时间、凝胶强度、最大加速度等。
三、血栓弹力图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冠心病:血栓弹力图可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冠脉搭桥术中的抗凝治疗,降低术后出血风险。
2.心肌梗死:血栓弹力图可以评估患者的溶栓治疗反应,指导抗凝治疗的选择和调整。
3.卒中:血栓弹力图可以评估急性卒中的血栓形成和溶解状态,指导抗凝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策略。
四、血栓弹力图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1.心脏手术:血栓弹力图可以评估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术中抗凝治疗的调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2.器官移植:血栓弹力图可以监测器官移植术中的凝血状态,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提高移植成功率。
3.其他外科手术:血栓弹力图可以评估手术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输血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管理。
五、血栓弹力图在创伤中的应用1.创伤性出血:血栓弹力图可以快速评估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止血措施的选择和抗凝治疗的调整。
2.输血治疗:血栓弹力图可以评估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输血成分的选择和用量的调整,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一、引言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简称TEG)是一种全面了解血液凝固功能的检测方法,它通过观察凝血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评估凝血功能和预测出血和血栓风险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栓弹力图在临床中的应用。
二、血栓弹力图原理和参数1、血栓弹力图的原理血栓弹力图通过将血液样本放置于陀螺仪检测器中,通过旋转和振动来模拟血液凝固的过程。
检测器记录下血液凝固的各个阶段的变化,并将其显示为弹力图。
2、血栓弹力图的参数(1)R值:凝血反应时间,表示凝血开始至形成弹力的时间。
(2)K值:凝血时间,表示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速率。
(3)α角:表示纤维蛋白形成的速度和强度。
(4)MA值:最大凝血弹性,表示血栓的强度和稳定性。
(5)G值:凝血弹性模量,表示凝血强度。
三、血栓弹力图在出血评估中的应用1、肝脏疾病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1)肝脏疾病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弹力图可评估肝脏患者的凝血功能。
(2)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评估肝脏手术前的凝血功能,为手术方案和出血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2、创伤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1)创伤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弹力图可评估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
(2)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评估创伤患者的出血风险,并指导输血和凝血治疗。
3、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1)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弹力图可评估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
(2)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评估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出血风险,并指导输血和凝血治疗。
四、血栓弹力图在血栓评估中的应用1、血栓形成风险评估(1)血栓弹力图可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帮助预测血栓事件的发生。
(2)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评估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效果。
2、血栓监测和预防(1)血栓弹力图可监测患者在手术或长期卧床的情况下的血栓风险。
(2)血栓弹力图可指导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溶栓治疗的选择和调整。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血栓弹力图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指导手册。
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简介一、血栓弹力图简介血栓弹力图是目前临床上一项最新的凝血诊断技术,与传统凝血检测相比它使用全血作为检测标本,在体外加入高岭土激活,从而启动凝血机制,从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启动、纤维蛋白的形成、到血块溶解进行全程监测,能够更准确、更直观的反映凝血机制中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以外的所有凝血因素。
结果不受肝素类物质的影响,能够迅速出具检测结果,并可得出国际机构认可的诊断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血栓弹力图作用1、通过血栓弹力图仪可以根据病人缺血状态指导成分输血,为精准输血建立科学依据。
2、通过血栓弹力图实验可以直观快速的得知肝素(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药物(AA/ADP途径)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的疗效以及是否存在药物抵抗。
3、血栓弹力图仪能在短时间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凝血状态,直接给出诊断,让医生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也同时可以为外科系统选择手术时机提供可靠的指标,对于缺血和高血栓风险的病人迅速做出治疗方案。
三、血栓弹力图适用临床科室:1.内科用血科室:判断病人的凝血全貌,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和药品,节约血液资源。
2.麻醉科:判断患者出血的原因;准确诊断患者凝血异常的类型;指导成分血液的使用等。
3.心内科:判断患者的基础凝血情况;检测PCI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诊断各个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血小板抑制的百分比等。
4.心外科:监测患者血液的肝素化情况,尤其是低分子肝素;能把病人围手术期的真正凝血功能提供医院参考;对血小板的特异功能进行评价等。
5.重症医学科:对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对术后血性引流的性质进行诊断;指导成分输血,合理的减少血制品使用等。
6.神经外科:可以监测患者术中的血凝变化;监测患者术中血栓发生的风险,指导治疗;判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等。
7.神经内科:对血凝进行诊断,判断患者再次血栓的风险;判断溶栓治疗前后患者凝血的变化;判断溶栓治疗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治疗效果等。
血栓弹力图的原理和应用引言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诊断和监测凝血功能的实时血液分析技术。
它可以提供有关凝血的详细信息,包括凝血启动速度、血小板聚集能力、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形成以及纤溶活性等参数。
本文将介绍血栓弹力图的原理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原理血栓弹力图通过分析全血或血浆在受力下的弹性变化来评估凝血功能。
它使用一种特殊的圆锥形弹性传感器,通过测量传感器在凝血发生时转动的速度和转动的阻力,来确定血液样本的凝血特性。
1. 血栓形成的过程血液在受伤血管表面形成血栓的过程主要包括凝血启动、凝血放大和凝血稳定三个阶段。
在凝血启动阶段,伤口处的组织因子与凝血因子VII相互作用,激活凝血酶,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
在凝血放大阶段,凝血酶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形成凝血酶截断活化链(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s)。
在凝血稳定阶段,纤维蛋白聚合形成稳定的血栓。
2. 血栓弹力图的参数a. R时间R时间(reaction time)是指从凝血启动到凝血开始形成血栓所需的时间。
它反映了凝血启动的速度,一般认为R时间越长,凝血启动越慢。
b. K时间K时间(kinetic time)是指从凝血启动到血栓形成的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所需的时间。
它反映了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的速度。
c. α角α角是指血栓形成开始到弹性模量达到最初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α角的大小反映了纤维蛋白形成的速度和强度。
d. MA值MA值(maximum amplitude)是指血栓形成后弹性模量的最大值。
MA值反映了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的终点。
e. LY30值LY30值是指MA值在30分钟后衰减的百分比。
它反映了纤溶活性的强度。
应用1. 凝血功能评估血栓弹力图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的多个方面,包括凝血启动速度、血小板聚集能力、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形成以及纤溶活性等。
血栓弹力图简介及各科室的应用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TEG简介及应用血栓弹力图仪(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从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分析仪。
血栓弹力图仪于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指导术中输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当今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最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世界上先进国家进行血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输血指南里使用该设备。
其节约20%-50%的血制品使用功能被国内、外临床文献大量证明。
该设备在95-96年开始在心脏外科开始使用。
目前以TEG为主要监测手段的体外循环术中凝血监测方案已经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使用。
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方法—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从而为临床带来了快速、准确的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术。
国内外近4000份临床文献从各个角度就TEG对临床诊疗效果进行了论证。
TEG在国内的使用情况我国许多三甲医院的麻醉科、ICU、体外循环、器官移植科等在2000年左右率先使用TEG指导术中成分血和凝血相关药物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大量文献报道。
2006年,检验科开始使用TEG作为凝血检测的筛选和补充;同年,一些输血科开始将TEG正式纳入临床选择血制品的客观依据,并开始用TEG进行血制品使用的管理的主要设备。
使临床医生真正做到了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和使用正确种类和剂量的成分血制品,从根本上杜绝了我国临床用血的盲目和浪费。
2006年初,TEG的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开始在中国上市,从而开创我国心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检测的新方法。
填补了我国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缺乏药物疗效监测的空白。
为实现个性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解决PCI冠脉搭桥等手术的疑难病例,开创了新的起点。
同时它为预防血栓和进行血栓分层等领域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TEG简介及应用血栓弹力图仪(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从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分析仪。
血栓弹力图仪于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指导术中输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当今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最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世界上先进国家进行血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输血指南里使用该设备。
其节约20%-50%的血制品使用功能被国内、外临床文献大量证明。
该设备在95-96年开始在心脏外科开始使用。
目前以TEG为主要监测手段的体外循环术中凝血监测方案已经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使用。
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方法—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从而为临床带来了快速、准确的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术。
国内外近4000份临床文献从各个角度就TEG对临床诊疗效果进行了论证。
TEG在国内的使用情况我国许多三甲医院的麻醉科、ICU、体外循环、器官移植科等在2000年左右率先使用TEG指导术中成分血和凝血相关药物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大量文献报道。
2006年,检验科开始使用TEG作为凝血检测的筛选和补充;同年,一些输血科开始将TEG正式纳入临床选择血制品的客观依据,并开始用TEG进行血制品使用的管理的主要设备。
使临床医生真正做到了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和使用正确种类和剂量的成分血制品,从根本上杜绝了我国临床用血的盲目和浪费。
2006年初,TEG的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开始在中国上市,从而开创我国心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检测的新方法。
填补了我国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缺乏药物疗效监测的空白。
为实现个性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解决PCI冠脉搭桥等手术的疑难病例,开创了新的起点。
同时它为预防血栓和进行血栓分层等领域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国家认可的检测方法TEG血栓弹力图试验列入2007年6月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新增和修订的项目目录中。
TEG与传统凝血试验的主要区别TEG能从一份血样完整地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
对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方面进行凝血全貌的检测和评估。
结果不受肝素类物质的影响。
15-20分钟出结果,带有自动诊断功能。
常规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或D-Dimer 等只是检查离体血浆和凝血级联反应中一个部分。
即内或外源性凝血旁路这部分,或纤维蛋白溶解部分的情况,是凝血全过程片段地、部分地描记。
结果常常受肝素类物质的影响。
(一)监测凝血功能目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如:PT, APTT)只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反映凝血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
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无血小板参与的凝血检测不能反应凝血全貌。
TEG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
(二)指导成分输血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判断导致出血的具体原因,检出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原因还是肝素残留导致的出血,这样就能够指导输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
通过对术后出血原因进行鉴别,还能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
欧美的许多国家将TEG作为进行血液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文献表明TEG指导输血有助于节约用血、降低因过度输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率。
(三)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硬化发展及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地位愈发显得重要。
目前,临床上逐渐重视到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TEG血小板图可(PlateletMapping)可以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预测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从而可以减少血栓和出血性风险。
TEG在此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有前景。
我们通过TEG 检测发现,中国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个体间则存在明显差异,呈现正态分布(四)判断肝素的效果血栓弹力图的肝素酶对比检测常用于围手术期判断肝素抵抗情况、监测肝素化情况和评价鱼精蛋白对肝素的中和效果。
(五)诊断纤溶亢进血栓弹力图不仅能够诊断纤溶亢进,还能够对纤溶亢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此外,TEG能够准确判断抢救中DIC的高凝、低凝和纤溶亢进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TEG各科使用情况一、麻醉科TEG在麻醉科的用途:判断患者出血原因,鉴别是由于凝血系统异常引起,还是外科原因引起;准确诊断患者的凝血异常的类型,鉴别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不良、纤溶亢进等;指导成分血使用,明确成分血给予的时间、种类、剂量;判断患者高凝状态,指导抗凝治疗,预防术中血栓;鉴别原发纤溶亢进和继发纤溶亢进;检测和评估成分血和/或与凝血相关药物的治疗效果;监测手术中其他治疗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如输液、药物使用等;判断肝素的效果和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效果。
二、输血科以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为主导,结合临床其他试验室检测结果,从而指导医师选择和使用血制品,甚至制定的输血指南,已经在欧、美的许多国家使用很普遍,临床证明用TEG进行凝血的检测和指导成分输血,能节约血制品20%-50%。
该设备的在指导输血方面的特点如下:在15-20分钟内快速诊断病人的凝血状况,有自动诊断功能;能判断出血原因,分析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或是血小板的原因;快速鉴别诊断原发纤溶亢进和继发纤溶亢进;判断出血是否肝素残留原因;判断血制品治疗效果;总之,TEG的结果可以在短时间判断病人的凝血全貌,指导医师合理选择血制品和药品,同时它有经过验证的血制品管理方案。
三、器官移植科1.综合诊断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变化;2.指导围手术期的成分输血和凝血相关药物的使用;3.及时发现和诊断纤溶亢进的情况;4.预测高凝状态,预防手术后的血栓发生;5.判断肝素在手术中的影响;6.术后监测引流出血,判断出血原因,减少二次手术风险。
四、心内科TEG的用途:1.判断病人的基础凝血情况,判断患者凝血系统异常在整个缺血事件中的地位;2.监测PCI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3.诊断各个抗血小板药物对病人血小板抑制的百分比,从而指导PCI中个性化的使用GPIIb/IIIa抑制剂,进一步保证手术安全;4.判断PCI中、后的低分子肝素的作用和代谢情况;5.确定PCI后患者的个性化血小板治疗方案,减少再次缺血事件的发生;6.在定期随访中诊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效果,防止出血;7. 判断纤维蛋白原的活性;8. 监测华法林、比伐卢定等凝血相关药物的效果。
五、心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是人为干扰血凝情况十分明显的过程。
1)使用了肝素;2)转机对血小板功能抑制作用;3)一些血制品的液体的影响;4)手术创伤。
围手术期用肝素的目的是防止在循环中形成血栓、高凝危险。
术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医生转为关心低凝倾向,术后出血等问题。
二尖瓣换瓣术后的病人需用低浓度肝素,预防血栓形成和出血。
心室辅助和膜肺的患者更是需要对患者进行控制性低凝的监测,不仅需要检测凝血发生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明确凝血发生后的凝血状态,并且需要频繁监测,指导低分子肝素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
TEG的用途:1.监测肝素化情况,尤其是低分子肝素;2.能把病人围手术期的真正凝血功能提供医院参考;3.其对血小板的特异功能评价,能对转机时间长的受术者,准确反应其血小板功能;4.评估液体和血制品的使用对血凝影响,探讨出更合理的使用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费用;5. 准确判断患者的术后出血是手术造成还是凝血异常所致;6.其对高凝状态的诊断,判断患者出现缺血时间的风险,是目前其它检测方法所不能代替的;7.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指导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8.特有的温度调节功能可将检测温度调节到病人的实际环境温度,更正确更科学地判断病人凝血状况。
六、重症监护室TEG用途:1.对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准确评估;2.对术后血性引流的性质进行诊断,鉴别渗血和出血;3.指导成分输血,合理的减少血制品使用;4.判断肝素、低分子肝素的效果;5.判断重组VII、比伐卢丁、华法林、戊糖等凝血相关药物的效果;6.准确诊断继发和原发纤溶亢进;7.判断是否需要二次手术。
七、神经外科TEG的用途:1.术中检测患者的凝血变化,防止出现大出血,指导血制品使用;2.监测术中血栓发生的风险,指导治疗;3.判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4.诊断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5.监测溶栓治疗的效果,防止出血;6.判断肝素、低分子肝素、重组VII、比伐卢丁、华法林、戊糖等凝血相关药物的效果;7.特有的温度调节功能可将检测温度调节到病人的实际环境温度,更正确更科学地判断病人凝血状况。
八、神经内科TEG用途:1.对血凝进行诊断,判断患者再次血栓的风险;2.判断溶栓治疗前后患者凝血的变化;3.判别溶栓治疗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治疗效果;4.对治疗方案进行前后对照,医生能争取更科学、有说服力的治疗措施;5.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
九、产科产科大出血。
孕妇在孕30周—40周,有约15%出现孕高症,其表现可为高凝或低凝,不加处理会导致DIC。
同时在产科中还有如宫外孕、羊水栓塞等情况可以引起凝血的异常。
TEG用途:1.对凝血功能进行判断,以便医生对症处理;2.对孕妇是否会在术中大出血进行评估;3.判断羊水栓塞对患者的凝血系统的影响,防止发生血栓;4.判断宫外孕病人的出血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指导成分输血,抢救患者生命;5.鉴别原发或继发纤溶亢进。
十、创伤和急症医学在急症医学中,特别是在普外和骨科相关的患者中,创伤占有相当的比例。
无论是患者本身的表现是大量失血、DIC、休克,还是患者本身有出血性疾病,在术前快速的了解患者的凝血情况至关重要,争取时间往往关系到抢救和手术的成功与否。
TEG用途:1.对于创伤出血患者快速判断凝血情况,准确进行输血抢救,为手术治疗作好准备;2.对于急症患者快速了解患者凝血情况,以免造成手术治疗中不必要的损失;3.对于急性血栓溶栓治疗的患者,随时检测凝血的变化;4.准确判断抢救中的DIC、高凝和纤溶亢进;5. 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对凝血的影响。
十一、检验科凝血异常患者的筛查,确定详细检测方向;弥补现有检测的不足,提供患者凝血全貌的数据,尤其是普查和术前检查;可作为手术前凝血情况全面筛查(包括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良好设备,优于传统的凝血四项;判断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可同时检测AA和ADP通路,不受肝素使用与否的影响;弥补现有实验室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不足;提供检测肝素、低分子肝素疗效的快速方法;鉴别原发或继发纤溶亢进的诊断;提供临床检测华法林、戊糖、重组VII因子、比伐卢定等凝血相关药物的效果;血栓性疾病的筛查,判断高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