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52
血栓弹力图的异常图形分析及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6-10-25T12:18:29.9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作者:应盼[导读] 凝血因子缺乏组R值16.4min,凝血因子活性增高组R值1.9min。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310009)摘要目的对血栓弹力图(TEG)异常图形的结果参数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分析本院8116例TEG结果,利用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凝固角(Angle)、最大振幅(MA)、血凝块溶解百分比(EPL)、30 min血凝块幅度减少速率(LY30)、凝血指数(CI)等参数对凝血因子活性组、肝素应用图形组、纤维蛋白功能组、血小板功能组、纤溶亢进组、纤维蛋白二次激活组、抗血小板药物监测组等进行分析。
结果凝血因子活性组:凝血因子缺乏组R值16.4min,凝血因子活性增高组R值1.9min。
肝素应用图形组:CKH的R值较CK延长组,CK的R值21.0min,CKH的R值8.7min;CKH的R值与CK组一样, CKH=CK的R值6.0min。
纤维蛋白功能组: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组K值7.9min, Angle值43.6°;纤维蛋白原功能亢进组K值0.8min, Angle值82.4°。
血小板功能组:低血小板功能或功能不良组MA值27.0mm,血小板功能亢进组MA值80.8mm。
纤溶亢进组:原发性纤溶亢进组LY30值66.5%,CI值-1.0;继发性纤溶亢进组LY30值14.9%,CI值4.1。
纤维蛋白二次激活组:纤维蛋白二次激活组MAA值42.9mm,FF试剂重测组MAA12.5mm。
抗血小板药物监测组:ADP(代表药物波立维)抗血小板抑制剂无效组,ADP抑制率15.9%;AA(代表药物阿司匹林)抑制剂无效组,AA抑制率9.5%。
结论确保血栓弹力图异常图形的准确性,正确判断患者凝血功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与用药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血栓弹力图在临床输血和用药中的重要性及指导作用。
首先介绍了血栓弹力图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功能评估等方面。
其次分析了血栓弹力图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用药方案。
接着探讨了影响血栓弹力图在输血和用药中的因素,以及在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血栓弹力图对临床输血和用药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栓弹力图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临床决策依据。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临床输血、临床用药、指导作用、影响因素、挑战、展望、结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实用工具,可以在实时、全面地监测凝血状态的变化。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血栓弹力图在临床输血与用药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
研究表明,血栓弹力图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输血与用药的合理决策。
通过实时监测血液的凝血活性,可以有效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用药过量或不足引起的风险。
虽然血栓弹力图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其应用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操作技术的复杂性、仪器设备的昂贵性以及数据解释的复杂性等问题,均制约了血栓弹力图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和应用。
深入研究血栓弹力图在临床输血与用药中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临床决策,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指导临床输血与用药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临床输血与用药中的指导作用,明确其在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等方面的作用。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血栓弹力图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其在凝血功能评估、输血方案制定和输血后监测等方面的作用;2.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临床用药中的指导作用,讨论其在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其他药物治疗中的应用;3. 研究血栓弹力图对输血与用药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结果解读的因素,为临床医生正确解读结果提供参考;4.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临床实践中的挑战,发现并解决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5. 展望血栓弹力图在临床实践中的发展前景,提出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其在临床输血与用药中的指导作用。
血栓弹力图(TEG)在血液管理中的临床意义与应用血栓弹力图(TEG)在血液管理中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作者:马海梅时间:2016-04-25创伤,手术及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等引发的大出血时常需要输血治疗,然而与输血的益处相伴的风险也逐渐被充分的认识。
输注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会增加感染性疾病(如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等)、ABO血型不相容、免疫抑制、输血性肺损伤等疾病的发病率[1-3]。
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血液制品,对于提高输血的疗效与节约血源、减少不良输血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常规凝血试验,如APTT、PT、血小板计数等只反映凝血起始阶段少量凝血酶的形成,并不能提供血小板功能、血栓强度、纤溶活性等信息。
而且,这些体外试验的温度、pH值、血小板水平与体内环境有所不同,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状态。
通常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检测只提供数值,并不能反映它们的功能状况。
研究表明,PT、APTT检测结果和临床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相关性差,不能如实反映早期复苏的效果[4,5]。
Counts等对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了广泛前瞻性分析,指出只有当PT,APTT 和出血时间明显延长时才对治疗有指导意义[6]。
Lucas等利用低血容量性休克动物模型进行复苏试验,研究发现当输注相当于15个单位的全血时PT和APTT才有改变[7]。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ghy,TEG)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目前常规凝血试验的检测方法,它用微量全血检测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纤溶系统和其他细胞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提供有关整个凝血过程的资料并能进行连续监测,准确的提供病人的凝血概况。
如:是低凝、高凝,还是纤溶亢进。
如果是低凝,还可进一步判断造成低凝的原因(凝血因子缺乏、低纤维蛋血原水平、低血小板活性或数量)。
利用TEG来指导病人输血,可大大减少血制品的用量,综合分析TEG的各个参数,能解决成分输血治疗中的何时输、输什么、输多少的问题,为临床医生和血库人员指导和监测血制品的使用提供科学、客观可靠的依据[8-11]。
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简介一、血栓弹力图简介血栓弹力图是目前临床上一项最新的凝血诊断技术,与传统凝血检测相比它使用全血作为检测标本,在体外加入高岭土激活,从而启动凝血机制,从内外源凝血系统的启动、纤维蛋白的形成、到血块溶解进行全程监测,能够更准确、更直观的反映凝血机制中除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以外的所有凝血因素。
结果不受肝素类物质的影响,能够迅速出具检测结果,并可得出国际机构认可的诊断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血栓弹力图作用1、通过血栓弹力图仪可以根据病人缺血状态指导成分输血,为精准输血建立科学依据。
2、通过血栓弹力图实验可以直观快速的得知肝素(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药物(AA/ADP途径)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的疗效以及是否存在药物抵抗。
3、血栓弹力图仪能在短时间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凝血状态,直接给出诊断,让医生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也同时可以为外科系统选择手术时机提供可靠的指标,对于缺血和高血栓风险的病人迅速做出治疗方案。
三、血栓弹力图适用临床科室:1.内科用血科室:判断病人的凝血全貌,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和药品,节约血液资源。
2.麻醉科:判断患者出血的原因;准确诊断患者凝血异常的类型;指导成分血液的使用等。
3.心内科:判断患者的基础凝血情况;检测PCI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诊断各个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血小板抑制的百分比等。
4.心外科:监测患者血液的肝素化情况,尤其是低分子肝素;能把病人围手术期的真正凝血功能提供医院参考;对血小板的特异功能进行评价等。
5.重症医学科:对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对术后血性引流的性质进行诊断;指导成分输血,合理的减少血制品使用等。
6.神经外科:可以监测患者术中的血凝变化;监测患者术中血栓发生的风险,指导治疗;判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等。
7.神经内科:对血凝进行诊断,判断患者再次血栓的风险;判断溶栓治疗前后患者凝血的变化;判断溶栓治疗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治疗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