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艰难的国运
- 格式:ppt
- 大小:814.00 KB
- 文档页数:12
初中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培养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介绍。
2.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分析。
3.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发展的话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关键词汇和概念。
(2)回答课文中的问题,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练习和展示,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写作练习的参考素材。
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观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赏析说起李大钊,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今天来分享的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壮的国民》赏析,一起来分享下吧。
李大钊(zhāo)(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编。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李大钊同志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嗣后,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平(现北京)。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说理散文,但有的人也认为是篇小杂文,即议论文。
即——议论性散文。
李大钊散文式的“黄河颂”。
这篇短文一共有五段。
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也一样。
在这里,与第一段相呼应,第一段讲的是“历史的道路”,这里讲的是“民族生命的进程”,是一致的。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旅途征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而“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这段说明人类在历史上只有经过艰难曲折,奋斗流汗,才能深切体验到奋斗的意义,成功的乐趣。
第四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另一层是说,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教学目标:1、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80多年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无数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鲜红的党旗上凝结着革命英烈的鲜血,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着先进模范的风采。
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1、课文作者:李大钊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2、课文背景: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学生们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有何看法?2. 简介文章背景和主题。
3.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分析我国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精神。
【教学步骤】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
3. 分析我国历史的转折点和国民精神的变化。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内容】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如何培养和传承国民精神。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四章: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紧密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教学步骤】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3. 讨论如何通过提升国民精神来振兴国家命运。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五章:结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答案【篇一:《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阅读附答案】class=txt>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逼狭()崎岖()险峻()魄势()2.文中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理,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题目。
(1)用长江大河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扬子江、黄河比喻_________________3.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有怎样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能互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xiaacute; qiacute; jugrave;n pograve;2.(1)民族生命的进程。
------------------------------精选公文范文-----------------------------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朗诵前串词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朗诵前串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国运衰微下,更需要雄健的国民,没有思想,愚昧落后的子民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唯有意志坚定,胸襟开阔的人们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下面请欣赏《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朗诵者范文等。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精选公文范文---------------- 1。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七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以杂文成就最高。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女作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
本文有两条线索:主线是爸爸爱花,副线是毕业典礼。
3、《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童话作品主要有《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本文中的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好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史称“俄罗斯之父”,他的诗歌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5、《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6、《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7、《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经典散文赏析—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历史的道路,不会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原载1923年12月20日《新民国》第1卷第2号)赏析:李大钊的这篇短文,全文不满五百字,却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诗,是革命进军的宣言书,鼓舞人生前进的进军号。
文字虽短,却是作者革命人生观与整个人格的透露与体现。
我们要一读再读、反复读它几遍,才能细细体会出它的精神和神髓来。
仔细寻思,这篇散文诗,实在就只有一句话。
这就是:在人类生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如果碰到艰难险阻的阶段,一个雄健的国民,就要以乐观主义的精神,豪迈的无畏的向前冲去。
其实,这也是题目中所标出的意思,要是遭逢到“艰难的国运”,就须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担当并完成伟大的历史任务。
这篇文章,全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用象征的、比喻的手法,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人生前进的道路; 而人生前进的大道,又有如长江大河的奔流,有时会走上康庄大道,有时却遇到崎岖小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艰难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苦难与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些事件可能还不太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艰难事件,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国近代史上的艰难事件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的解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教育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相关事件,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基本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
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作者: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
(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比喻修辞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意。
2.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3.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1.理解“雄健精神”的含义及作者高尚的情怀。
2.揣摩比喻说理的妙处。
1.理解作者所说的“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的“趣味”,理解作者的情怀。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一课时朗读课文;体会比喻说理的写法;领会雄健精神的含义及作者的情怀。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黄河曲折回环,冲出山峡后浩浩荡荡,一泻万里的影像,然后定格李大钊的画像)。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大钊先生写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再次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雄健的精神。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自查工具书,掌握生僻字词的字音词义。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1)重点字音泻(xiè)叠(dié)峻(jùn)抑(yì)浊(zhuó)(2)重点词义①逼狭:非常狭窄、艰难。
②老于:富有经验的。
③阻抑:阻碍、抑制。
④亦复如是:也是如此。
⑤一泻万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2.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学生推荐两位优秀代表朗读课文。
(3)教师点评后,领导学生齐声朗读。
3.在朗读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后明确:(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必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
(3)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味。
(5)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