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党创始人之一。
作者生活在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内外勾结镇压革命,先进知识分子迷惘彷徨的时代。
作者却表达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理想。
他在1923年写的这篇文章就反映了在国家危难之际革命者的信心、决心。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
课文背景: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自学检测1、掌握字音字形逼狭崎岖阻抑回环曲折浊流滚滚一泻千里亦如是险丛山岭绝壁断奇趣生2、词语解释①雄健: ②崎岖:③阻抑:④一泻万里:⑤回环曲折:⑥亦复如是:课堂探究一、初读感知1、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2、猜读本文的各段段意?中华民族道路险阻,需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第段)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是曲折坎坷的。
(第段)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第段)中华民族国运艰难,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建造家园。
(第段)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越是崎岖境界越能感到冒险的乐趣。
(第段)【学习提示】你能不能准确地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呢?二、研读课文3、如何理解“艰难的国运”?4、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雄健的国民”?5、“雄健的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6、文中多次提到“趣味”及意思相似的词,难道在度过艰难会有乐趣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三、赏析比喻7、那么,作者的雄心壮志是通过比喻表现出来的,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本体喻体情怀长江大河扬子江、黄河浩浩荡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曲折回环、崎岖险阻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四、拓展延伸请你积累表达爱国感情的诗句、名句【我的积累】。
一、教案基本信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科目: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对国民精神的阐述,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论证。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2. 深入分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3. 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困难,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艰难国运。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国民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艰难国运与雄健国民的关系。
(2)掌握作者运用历史事实和逻辑论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们的国运是艰难的,而我们的人民又是雄健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一主题的理解。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本文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是否能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后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改进的。
《经典文学下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一段艰难的国运,以及在这段国运中,我国人民如何展现出坚毅、勇敢、智慧的品质。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本文选自经典文学下册,以我国历史上一段艰难的国运为背景,描绘了当时我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这段国运中的表现。
2. 作品主题分析:本文通过讲述我国人民在艰难国运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坚毅、勇敢、智慧等品质,传递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3. 作品艺术特色:本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景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段历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本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一段艰难的国运以及在这段国运中我国人民的英勇表现。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主题、讲解作品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悟。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我国历史的思考。
2. 讲解作品:分析本文的主题,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悟。
4. 情境教学: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5. 总结提升:总结本文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学生们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有何看法?2. 简介文章背景和主题。
3.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分析我国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精神。
【教学步骤】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
3. 分析我国历史的转折点和国民精神的变化。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内容】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如何培养和传承国民精神。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四章: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紧密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教学步骤】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3. 讨论如何通过提升国民精神来振兴国家命运。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五章:结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
本文是一篇杂文,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说理形象,鼓舞人心。
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初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近半年多的初中学习体验及情感阅读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文的情感炽热,而90后的孩子成长在和平年代,文章所呈现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前强调预习。
最好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但本文语言充满激情,适合朗读。
“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
”这时的不断朗读,带领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再结合学生所了解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对于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1、教学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揣摩文中精彩的比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了《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励我们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与国家发展的书籍,通过阐述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国民如何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时期和重要事件,理解国民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背景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精神。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兴起2.1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阐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能力。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国家的分裂与统一3.1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国家分裂和统一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等,分析国家分裂和统一的原因和过程。
3.2 教学目标3.2.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国家分裂和统一时期,理解国家分裂和统一的原因和过程。
3.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背景的能力。
3.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精神。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苦难与抗争4.1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苦难与抗争,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分析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和对外来侵略的抵抗。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的李大钊,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作者主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926年9月的一天,京师警察厅侦缉处长吴郁文接到警察厅总监陈兴亚的命令,让他马上派人到北郊警察署审理共产党的案子。
侦缉二队队长王景有和四队队长杨恩华带人赶到北郊警察署,看见警察正在审问拷打一名在街上散发传单时被抓捕的人。
⏹经过严刑拷打和“多方劝导”,此人招供自己叫李渤海,是中共地下党员。
李渤海叛变投敌,将李大钊隐匿在东交民巷俄国大使馆之情报及其他党员名单供出。
吴郁文、陈兴亚大喜过望,马上报告了张作霖。
⏹1927年4月5日夜,按照张作霖的密令,陈兴亚召集侦缉处长吴郁文等人秘密开会,制订抓捕李大钊的行动方案。
吴郁文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他把抽调来的540名警察、宪兵和特务分成12个小组,按照叛徒提供的名单,分头捕人。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
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作者: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以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
(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赏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载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新民囯》第一卷第一号。
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后,当时部分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茫之中,而李大钊则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预见了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摆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的人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必须作出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李大钊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对中国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用生命诠释了“雄健的精神”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大江一样浩荡。
李大钊在极其黑暗的时代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
这在当时浊流滚滚的思想文化界,无疑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极大的振奋。
这篇文章以散文形式写出了时代的黄河颂歌。
文章篇幅不大,一共五段。
第一段,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的不平坦,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种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气势磅礴、态度鲜明地提出了论点。
为了反复说明“拿出雄健的精神”,冲破险阻这个论点,文章引譬连类,用长江大河的流动,说明历史发展有坦平,有曲折,形象而又极富说服力。
用旅途生活经验来说明冲破崎岖险路会产生“奇趣横生”的享受,生动贴切而又极富感染力。
这就给文章造成了一种壮志凌云的气势。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本探讨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时期的作品,通过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国民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中国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坚韧精神。
本课程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为学生们提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原因、过程和影响。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章:课程内容2.1 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中国在国家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和拼搏力量。
本课程将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2.2 教学重难点2.2.1 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精神品质。
中国近现代史上相关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规律。
2.2.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教材内容,阐述历史观点。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2 终结评价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课程简介与时代背景讲解课程背景、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特点。
5.2 第二周:教材内容解读(一)讲解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精神品质。
经典散文赏析—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历史的道路,不会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原载1923年12月20日《新民国》第1卷第2号)赏析:李大钊的这篇短文,全文不满五百字,却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诗,是革命进军的宣言书,鼓舞人生前进的进军号。
文字虽短,却是作者革命人生观与整个人格的透露与体现。
我们要一读再读、反复读它几遍,才能细细体会出它的精神和神髓来。
仔细寻思,这篇散文诗,实在就只有一句话。
这就是:在人类生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如果碰到艰难险阻的阶段,一个雄健的国民,就要以乐观主义的精神,豪迈的无畏的向前冲去。
其实,这也是题目中所标出的意思,要是遭逢到“艰难的国运”,就须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担当并完成伟大的历史任务。
这篇文章,全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用象征的、比喻的手法,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人生前进的道路; 而人生前进的大道,又有如长江大河的奔流,有时会走上康庄大道,有时却遇到崎岖小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精品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课程背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反映我国历史沧桑、民族精神与国民奋斗的文章。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曲折,认识国民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培养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概括历史规律。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国家历史的沧桑,培养爱国情怀。
(2)认识国民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把握作者对国民精神的评价和启示。
1.3.2 教学难点(1)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2)如何从文章中汲取民族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作者观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民精神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2.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增强课堂趣味性。
(2)历史资料:提供相关书籍、文章,拓展学生知识面。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3.1 教学内容本章共包括3个小节,分别为:(1)艰难的国运:描述我国历史上的困境和挑战。
(2)雄健的国民:介绍国民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和取得的成就。
(3)启示与反思: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探讨民族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课时安排每个小节安排2课时,共6课时。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课堂活动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案背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反映我国历史沧桑、民族精神的作品。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困境和国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1.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关键词汇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困难和挫折吗?这些困难和挫折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2.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词和难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共同提高。
2.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
2.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2 评价标准(1)课堂表现评价:积极发言、认真听讲、主动参与。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