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验证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4
产品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验证方案产品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是产品质量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产品初始污染菌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例如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微粒污染则是指产品中存在的微小颗粒物质,例如灰尘、纤维和金属碎屑。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用户安全,对于这两种污染的控制需要进行验证。
一、初始污染菌的验证方案初始污染菌的验证是为了检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受到了外界环境的污染,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验证方案:1.选择合适的验证样本: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验证样本。
比如,如果是食品类产品,可以选择食品样本进行验证。
2.收集样本:在生产过程中,从不同环节收集样本。
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以及成品等。
3.分离和培养:使用适当的培养基将样本中的细菌和真菌分离出来,并培养出纯种。
4.定量检测:使用合适的方法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定量检测,比如菌落数、菌群总数等。
5.数据分析:分析定量检测结果,并与相应的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产品是否达到要求。
6.结果记录和分析:记录所有的验证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如果产品未达到要求,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7.验证报告编制:根据验证结果,编制相应的验证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验证方法、样本信息、检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二、微粒污染的验证方案微粒污染的验证是为了确保产品中不存在过多的微小颗粒物质,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验证方案:1.选择合适的验证样本:根据产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验证样本。
比如,如果是医疗器械,可以选择器械表面进行验证。
2.收集样本:在生产过程中,收集验证样本。
可以使用适当的方法,如粘取法、吸尘法等,将待验证的表面的微粒物质收集到相应的样品容器中。
3.预处理:对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过滤、离心等,以获得适合检测的样品。
4.检测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对样品中的微粒进行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显微镜分析、粒径分析法等。
5.定量检测:使用选择的方法对样品中的微粒进行定量检测,并得到相应的数据。
初始污染菌验证方案、报告文件编号:起草人:质管部:日期:审核人:质管部:日期:批准人:日期:有限公司1 验证目的:为减少初始污染菌对产品的影响,更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对一次性使用无菌溶药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带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带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一次性使用延长管产品的初始污染菌进行控制。
2 验证依据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3 验证小组:负责验证过程的组织指导工作。
:负责验证现场人员的安排组织工作。
:负责验证过程检测工作。
4 验证方案在有效环境监控下,任意连续三批取产品进行初始污染菌检测5 验证方法使用仪器设备:压力蒸汽灭菌器、超净工作台、天平、HH.B11.360型电热恒温培养箱,202—A0型台式干燥箱(以上设备经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合格)以及试管、培养皿Φ9cm、刻度吸管、有盖广口瓶、玻璃注射器、营养琼脂(均经无菌处理)。
操作步骤:制备检验液,取产品剪碎后浸泡在有100ml灭菌生理盐水的有盖广口瓶中,充分震荡后制备成1:10的检验液,用灭菌吸管吸取2ml,分别注入到两个灭菌平皿内,每皿1ml,另取1ml 注入到9ml灭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更换1支吸管,并充分混匀,使成1:100稀释液。
吸取2ml,分别注入到两个灭菌平皿内,每皿1ml,另取1ml注入到9ml灭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更换1支吸管,并充分混匀,使成1:1000稀释液.将溶化并冷至45℃—50℃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傾注于平皿内,每皿约15ml,另倾注一个不加样品的灭菌空平皿,作空白对照。
随即转动平皿,使样品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均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0℃—35℃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
6 验证确认:通过3批对产品的初始污染菌检测,确认每批产品初始污染菌在有效的环境监控下是能达到要求的。
7 方案会签表1.验证目的:为减少初始污染菌对产品的影响,更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对一次性使用无菌溶药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带针、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带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一次性延长管5个产品的初始污染菌进行控制。
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验证方案1.目的通过设计试验确认XX半成品的储存环境和存放有效期。
其可能存在的环节如下:(1)在内包装封口前初始污染菌是否满足控制要求(定期监控);(2)等待灭菌的产品,密封严实存放在外包间,其初始污染菌随储存时间变化。
2.适用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本产品,通过试验研究,以确定在各种情况下的储存有效期。
3.发放范围管理者代表、生产部和质量部等有关部门及人员。
4.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5.组织和职责根据验证工作量的大小,本公司成立验证组,由公司管理者代表任组长,生产部、质量部、有关部门及人员任组员。
验证小组职责: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批准;负责验证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验证方案规定项目的顺利实施;负责验证数据结果的审核;负责验证报告的审批;负责发放验证证书;负责确定该项验证的再验证周期。
5.1主责部门本方案的主责部门为公司管理者代表,其职责为:负责审批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颁发验证证书。
5.2相关部门本方案的相关部门为质量部,其职责为:按标准操作规程及验证方案进行各项确认,及时报告确认结果,形成验证报告;负责操作培训和现场监督。
6.步骤和方法6.1计划及进度本验证由质量部提出完整的验证计划,经验证小组批准后实施,由质量部完成,整个验证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完成:运行确认(OQ)从年月日到年月日性能确认(PQ)从年月日到年月日6.2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检测方法及可接受标准6.2.1抽样方法和抽样规律以每一个生产批为产品抽样批,随机抽取样品1片(长宽约5cm×2cm)记为1单位,在洁净条件下精确称重,并标记。
需要临时或长期存放时间预计不超过30天(1个月),综合细菌的生长规律及可能存在的存放天数,其抽样检测的时间设计为存入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5天、第30天。
6.2.2供试液制备1)取0.9%的生理盐水溶液10ml,盛于已灭菌的试管内;2)将取样依次投入试管,充分摇匀。
初始污染菌检验报告模板
检验单位信息
•检验单位名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检验日期:
化验样品信息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生产日期:
•检验日期:
•样品数量:
•检验人员:
检验依据和方法
•检验依据:
•检验方法:
•检验标准:
检验结果
菌种CFU/g 结果
菌名1
菌名2
菌名3
菌名4
菌名5
结论和建议
本次检验样品存在菌落总数超标的现象,请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建议对生产环节进行进一步检测,找出问题根源并进行解决。
备注
•检验人员需要进行个人身体健康检查。
•检验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所有检验结果仅适用于样品本身,不代表其他样品的检验结果。
产品初包装初始污染菌的验证报告编号:YFB100301编制:评审:评审组成员批准:日期:有限公司一、验证目的确定公司产品初包装高密度聚乙烯袋在贮存过程中不破损、无污染,具有防护能力,并确定高密度聚乙烯袋的贮存期限。
二、验证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XXXXXX)的初包装-xxxxx的贮存时限的验证。
三、验证依据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聚乙烯袋四、验证小组成员五、验证项目产品初包装高密度聚乙烯袋初始污染菌在产品初包装贮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确定高密度聚乙烯袋的贮存期限。
六、验证过程及结果1.对采购进厂的初包装在进厂时和贮存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后的初始污染菌分别进行检测。
2.检测结果:1.运输包装医用XXXXX 的应该以 个为单元装入双层聚乙烯塑料袋内,再装入纸箱。
纸箱应能充分保护小包装在运输贮存过程不受损坏、污染。
2.小包装的贮存时间储存3个月、6个月、9个月的的初始污染菌符合要求。
储存12个月的高密度聚乙烯袋的初始污染菌虽然合格,但已接近不合格范围了,所以小包装自进厂之日起最长贮存时间不得超过9个月。
八. 验证的周期产品初包装高密度聚乙烯袋初始污染菌的验证周期为2年贮存期 细菌数(cfu/ 100cm 2)真菌数(cfu/ 100cm 2)大肠埃希菌(cfu/ 100cm 2)进厂时 3个月 6个月 9个月 12个月九.附表:产品初包装高密度聚乙烯袋初始污染菌微生物检查记录内包装袋微生物限度检查记录检验人:日期:年月日复核人:日期:年月日内包装材料初始污染菌微生物检查记录检验人:日期:年月日复核人:日期:年月日。
3 产品初包装终极污染菌的验证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验证产品初包装终极污染菌的情况。
该验证旨在确保产品在包装过程中不受细菌污染。
2. 方法
我们采用以下步骤来验证产品初包装终极污染菌的情况:
1. 样品采集:从不同批次的产品初包装中采集样品。
2. 细菌检测:使用标准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检测。
3. 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
3. 结果
经过对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细菌检测,得出以下结果:
- 细菌检测结果显示,产品初包装中存在少量的细菌污染。
- 检测结果表明,细菌污染主要来自包装材料。
- 经过统计分析,细菌污染的水平在符合相关标准的范围内。
4. 讨论
细菌污染主要来自包装材料可能是由于包装材料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与外界环境接触,导致细菌的附着和传播。
为了减少细菌污染,我们建议在产品初包装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
- 加强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确保在接触产品前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 定期检测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细菌污染。
5. 结论
本次验证报告表明产品初包装在终极污染菌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降低细菌污染的风险,确保产品在包装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以上是产品初包装终极污染菌的验证报告,请参考。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
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验证方案1. 目的通过设计试验确认XX半成品的储存环境和存放有效期。
其可能存在的环节如下:(1)在内包装封口前初始污染菌是否满足控制要求(定期监控);(2)等待灭菌的产品,密封严实存放在外包间,其初始污染菌随储存时间变化。
2. 适用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本产品,通过试验研究,以确定在各种情况下的储存有效期。
3. 发放范围管理者代表、生产部和质量部等有关部门及人员。
4.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5. 组织和职责根据验证工作量的大小,本公司成立验证组,由公司管理者代表任组长,生产部、质量部、有关部门及人员任组员。
验证小组职责: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批准;负责验证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验证方案规定项目的顺利实施;负责验证数据结果的审核;负责验证报告的审批;负责发放验证证书;负责确定该项验证的再验证周期。
主责部门本方案的主责部门为公司管理者代表,其职责为:负责审批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颁发验证证书。
相关部门本方案的相关部门为质量部,其职责为:按标准操作规程及验证方案进行各项确认,及时报告确认结果,形成验证报告;负责操作培训和现场监督。
6. 步骤和方法计划及进度本验证由质量部提出完整的验证计划,经验证小组批准后实施,由质量部完成,整个验证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完成:运行确认(0Q)从 _________ 年_月______________ 日到_________ 年________ 月__________ 日性能确认(PQ)从 _________ 年_______ 月 _______ 日到_________ 年________ 月__________ 日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检测方法及可接受标准抽样方法和抽样规律以每一个生产批为产品抽样批,随机抽取样品1片(长宽约5cm X 2cm)记为1单位,在洁净条件下精确称重,并标记。
需要临时或长期存放时间预计不超过30天(1个月),综合细菌的生长规律及可能存在的存放天数,其抽样检测的时间设计为存入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5天、第30天。
产品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验证方案复习课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产品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验证方案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验证方案1.目的通过设计试验确认XX半成品的储存环境和存放有效期。
其可能存在的环节如下:(1)在内包装封口前初始污染菌是否满足控制要求(定期监控);(2)等待灭菌的产品,密封严实存放在外包间,其初始污染菌随储存时间变化。
2.适用范围本验证方案适用于本产品,通过试验研究,以确定在各种情况下的储存有效期。
3.发放范围管理者代表、生产部和质量部等有关部门及人员。
4.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5. 组织和职责根据验证工作量的大小,本公司成立验证组,由公司管理者代表任组长,生产部、质量部、有关部门及人员任组员。
验证小组职责: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批准;负责验证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验证方案规定项目的顺利实施;负责验证数据结果的审核;负责验证报告的审批;负责发放验证证书;负责确定该项验证的再验证周期。
主责部门本方案的主责部门为公司管理者代表,其职责为:负责审批验证方案和验证报告,颁发验证证书。
相关部门本方案的相关部门为质量部,其职责为:按标准操作规程及验证方案进行各项确认,及时报告确认结果,形成验证报告;负责操作培训和现场监督。
6.步骤和方法计划及进度本验证由质量部提出完整的验证计划,经验证小组批准后实施,由质量部完成,整个验证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完成:运行确认(OQ) 从年月日到年月日性能确认(PQ) 从年月日到年月日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检测方法及可接受标准抽样方法和抽样规律以每一个生产批为产品抽样批,随机抽取样品1片(长宽约5cm×2cm)记为1单位,在洁净条件下精确称重,并标记。
需要临时或长期存放时间预计不超过30天(1个月),综合细菌的生长规律及可能存在的存放天数,其抽样检测的时间设计为存入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5天、第30天。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产品名称: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江西狼和医疗器械股份限有限公司目录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1.概述2.验证目的3.职责与验证申请4.验证依据5.验证计划6.验证内容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1.概述:初始污染菌的数量可以反映出车间环境卫生的清洁度,与产品灭菌工艺、成品热原及内毒素有直接关系,故而要对其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确认其有效性及检测准确性,从而优化产品灭菌工艺及控制产品热原及内毒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2.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及计数用培养基的适用性。
3.职责与验证申请:质量管理部提供检测项目方案、接收标准、评价等级及相关实验。
生产技术部负责按验证方案生产相关样品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申请表4.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5.验证计划:实验操作人员确认;实验室实验设备及器材的确认;产品取样及方法确认。
6.验证内容:菌种和菌液制备菌种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菌液制备接种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物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3天,上述培养后的新鲜培养物用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化钠溶液制成每lml菌数小于100cfu(菌落形成)的菌悬液。
接种黑曲霉的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琼脂面培养基上,2025℃培养57天,加人35 ml %(ml/ml) 聚山梨酯80的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 (ml/ml)聚山梨醋80的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lml孢子数量小于100cfu的孢子悬液。
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方法适用性验证目录1.概述2.验证目的3.适用范围4.验证依据5.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6.试验材料7.样品洗脱方法回收率验证8.技术方法验证9.验证方案的评定和建议10.验证方案的最终审核意见11.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方法适用性验证报告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方法适用性验证1.概述初始污染菌是用于检测产品未灭菌前屏障系统表面或内在的活微生物数量。
初始污染菌回收率用于补偿无法从产品中完全取出的微生物的数值。
是用特定的技术从产品上移除并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测定灭菌前产品细菌总数可用来判断产品受细菌污染的程度,以及生产单位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人员的卫生状况,是对产品进行卫生学评价的综合依据,确定灭菌前产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性质,可为下一步灭菌提供参考依据。
确保本企业所生产的成品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2.验证目的确定产品初始污染菌检测方法3.适用范围本公司产品的初始污染菌检测4.验证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ISO11737-1:2006 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GB/T19973-12005 医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一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5.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6.试验材料6.1.试验产品:6.2.仪器与设备:DSX-280B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SPX-150型生化培养箱,SW-CJ系列洁净工作台,MJK-150型霉菌培养箱,BSC-1000ⅡA2生物安全柜,ZW型集菌仪,GZX-9076MBE电热鼓风干燥箱。
6.3.其他试验材料:微孔滤膜(孔径≤0.45um,直径约50mm)、量筒、镊子、吸管、酒精灯、试管、75%乙醇棉签、灭菌刻度吸量管(1ml)、灭菌硼硅酸玻璃培养皿(φ90mm×15mm)、锥形瓶,灭菌手术剪、无菌烧杯等。
6.4.培养基及稀释液: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沙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9%NaCl溶液6.5.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7.样品洗脱方法回收率验证7.1.方法描述验证试验应进行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每次试验时,先将已知菌落数的悬液菌液涂布于样品上,然后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洗脱处理,每次洗脱后的供试液通过薄膜过滤法过滤,培养并计数,得出回收率。
1
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再验证报告
1.验证目的
通过设计试验确认半成品的储存环境和存放有效期。
其可能存在的环节如下:
(1)在内包装封口前初始污染菌是否满足控制要求(定期监控);
(2)等待灭菌的产品,密封严实存放在外包间,其初始污染菌随储存时间变化。
2.验证内容
2.1 包装封口前的半成品
2.2等待灭菌的半成品
2.2.1 生产批号:
2.2.2生产批号:
2.2.3 生产批号:
3. 验证结论及评价
结论:
2
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控制验证验证过程,检验过程符合要求,经过严格控制,确认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数量能够保持≤100 CFU/单位。
评价人:年月日
3。